电子商务的网络技术.ppt
《电子商务的网络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商务的网络技术.ppt(5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电子商务的网络技术,衡山职业中专学校 2008,主讲:宋智勇,2,教学大纲,目的和要求 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是Internet技术和WWW迅速发展的直接产物。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是21世纪信息时代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该课程的内容讲述的是电子商务的网络技术,包含计算机网络基础与电子商务策划与实施两大块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知识及工作原理,以掌握与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网络基本原理。教学内容 网络技术基础、Internet技术、数据通信原理及服务、Intranet技术、电子商务的策划与实施、Internet安全与管理、电子商务金融
2、网络接入方案、电子商务解决方案。,3,目 录,第1章 网络技术基础 第2章 Internet基础 第3章 数据通信基础第4章 数据通信服务 第5章 Intranet技术 第6章 电子商务的策划与实施 第7章 Internet安全与管理 第8章 电子商务金融网络接入方案 第9章 电子商务解决方案,4,教学日历,共20周总学时:60-80学时,5,第一章 网络技术基础,1.1 网络的基本概念1.2 计算机网络分类1.3 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1.4 报文的处理过程1.5 网络互联设备的功能本章小结,6,1.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计算机网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它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
3、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正在成为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诞生到现在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69年12月世界上第一个数据包交换计算机网络ARPANET出现。纵观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它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产生了计算机网络,1.1 网络的基本概念,7,1954年,出现了一种被称作收发器(transceiver)的终端,用户可以在远地的电传打字机上输入自己的程序,而计算机计算出来的结果也可以传送到远地的
4、电传打字机上并打印出来,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型就这样诞生了。由于当初的计算机是为批处理而设计的,因此当计算机和远程终端相连时,必须在计算机上增加一个接口。显然,这个接口应当对计算机原来软件和硬件的影响尽可能小。这样就出现了如图1-1所示的线路控制器(line controller)。图中的调制解调器M是必需的,因为电话线路本来是为传送模拟话音而设计的。计算机线路控制器MM远程终端,8,随着远程终端数量的增加,为了避免一台计算机使用多个线路控制器,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现了多重线路控制器(multiple line controller)。它可以和多个远程终端相连接,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
5、,如图1-2所示。有人将这种最简单的通信网称为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线路控制器,M,M,远程终端,图1-1 计算机通过线路控制其余远程终端相连,9,图1-2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以主机为中心优点:将一台计算机与多台用户终端相连接,用户通过终端命令以交互的方式使用计算机系统,从而将单一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分散到了每个用户手中。缺点:如果计算机的负荷较重,会导致系统响应时间过长;而且单机系统的可靠性一般较低,一旦计算机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10,早期的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主机为中心的星型网,各终端通过电话网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但分组交换网则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主机和
6、终端都处在网络的边缘,如图1-3所示,主机和终端构成了用户资源子网。用户不仅共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而且还可共享用户资源子网的丰富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这种以资源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通常被称为第二代计算机网络,11,图1-3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以通信子网为中心,12,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7年提出了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简称OSI,计算机网络发展到第三代如图1-4所示,图1-4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OSI参考模型,第7层,第6层,第4层,第3层,第2层,第5层,第1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13,图1-5给出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演变的大致过程,网 络概念萌芽
7、阶段,提出分组交换概念,稳步发展应用,提出OSI参考模型,体系 结构成熟发展,Internet 广泛应用,提出新的体系结构,后TCP/IP时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70年代初期,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14,1.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计算机网络定义的基本内容 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2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的区别 两种系统的差别仅在组成系统的高层软件上:分布式系统强调多个计算机组成系统的整体性,计算机
8、网络则以共享资源为主要目的,15,1.2 计算机网络分类,1.2.1 网络分类方法按照规模划分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和局域网(LAN),如表1-1所示 表1-1 计算机网络分类分布的距离 覆盖的范围 网络的种类 1公里 房间、建筑物、校园等 局域网 10公里 城市 城域网 100公里 国家 广域网 1000公里 洲或洲际 互联网,16,1局域网(LAN)局域网区别于其他网络主要体现在下面3个方面:网络所覆盖的物理范围;网络所使用的传输技术;网络的拓扑结构。局域网有不同的拓扑结构。图1-6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典型的网络拓扑结构的示意图,(a)总线结构(b)环状结构图1-6 局域网的两种拓
9、扑结构,电缆,计算机,17,2城域网(MAN)城域网作为一种标准名称为分布式队列双总(Distributed Queue Dual Bus,DQDB),其对应的国际标准编号为IEEE 802.6,DQDB采用两条单向总线,如图1-7所示,1,2,到节点,总线B的数据流向,总线A上的数据流向,总线B,总线A,N,18,3广域网(WAN)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通常跨接很大的物理范围。广域网包含很多用来运行用户应用程序的机器集合,通常把这些机器叫作主机(host);把这些主机连接在一起的是通信子网(communication subnet),IMP,通信子网,图1-8
10、广域网物理结构,19,广域网最初只是为使物理上广泛分布的计算机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传输。主要用于交互终端与主机的连接、计算机之间文件或批处理作业传输以及电子邮件传输等在广域网中,重要的设计问题是IMP互连的拓扑结构。图1-9展示了几种可能的网络拓扑结构。除了有线方式互连之外,广域网的组网方式还可以采用卫星或地面无线电网,图1-9 广域网拓扑结构,(a)星型(b)树型(c)环型(d)全互连,20,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用传输媒体互联各种设备的物理布局。如果一个网络只连接几台设备,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它们都直接相连在一起a,这种连接称为点对点连接。用这种方式形成的网络称为全互联网络,如图1-10所示,图1-1
11、0 全互联网络结构,PC,1.2.2 计算机网络分类按照网络拓扑结构,21,目前大多数网络使用的拓扑结构有3种:星型拓扑结构、环型拓扑结构和总线型拓扑结构1星型拓扑结构 图1-11为目前使用最普遍的以太网(Ethernet)星型结构,处于中心位置的网络设备称为集线器(HUB),图1-11 星型网络拓扑结构,PC,HUB,22,2环型拓扑结构 环型结构在LAN中使用较多。这种结构中的传输媒体从一个端用户到另一个端用户,直到将所有端用户连成环型,如图1-12所示。环型结构的特点是,每个端用户都与两个相邻的端用户相连,因而存在着点到点链路,但总是以单向方式操作,图1-12 环型网络拓扑结构,N+1,
12、N,4,2,3,1,PC,环形网,23,3总线型拓扑结构 总线型结构是使用同一媒体或电缆连接所有端用户的一种方式,如图1-13所示。目前广泛采用的是CSMA/CD机制,它是一种在总线共享网络使用的访问方法,其含义是带有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图1-13 总线型网络拓扑结构,PC,PC,PC,PC,PC,24,1.2.3 计算机网络分类按照网络协议或网络标准,根据网络所遵守的协议或标准,可以把网络分成不同的类型。例如,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802委员会为局域网制定了各种标准,例如以太网遵循的是IEEE 802.3标准,令牌网遵循的是IEEE 802.5标准。关于IEEE 8
13、02标准,见第4章,25,1.3 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1.3.1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网络体系结构是指通信系统的整体设计,它为网络硬件、软件、协议、存取控制和拓扑提供标准。广泛采用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提出的开放系统互连(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参考模型。目前常见的网络体系结构有FDDI、以太网、令牌环网和快速以太网等。从网络互连的角度看,网络体系结构的关键要素是协议和拓扑。OSI参考模型就是分层模型,OSI参考模型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7个层次描述网络的结构,它的规范对所有的厂
14、商是开放的,具有指导国际网络结构和开放系统走向的作用,它直接影响总线、接口和网络的性能,26,1.3.2 ISO/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是把开放式系统连接起来的标准,它将计算机网络分为7层,如图1-14所示,图1-14 ISO/OSI参考模型,APDU,PPDU,SPDU,TPDU,报文,帧,比特,数据单位,层,主机B,主机A,7,6,5,4,3,2,1,物理层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网络层协议,传输层协议,会话层协议,表示层协议,应用层协议,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物理层,27,1物理层 物理层(p
15、hysical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相邻节点之间原始比特流的传输 物理层的设计主要涉及物理层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以及物理层接口连接的传输介质等问题。还涉及到通信工程领域内的一些问题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线路上进行数据的可靠传输。数据链路层完成的是网络中相邻节点之间可靠的数据通信。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发送方把用户数据封装成帧(frame),并按顺序传送各帧,28,3网络层 网络层(network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网络中主机间的报文传输,其关键问题之一是使用数据链路层的服务将每个报文从源端传输到
16、目的端 4传输层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网络中不同主机上的用户进程之间可靠的数据通信。传输层要决定对会话层用户及最终对网络用户应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最好的传输连接是一条无差错的、按顺序传送数据的管道,即传输层连接是真正端到端的 5会话层 会话层(session layer)允许不同机器上的用户之间建立会话关系。会话层允许进行类似传输层的普通数据的传送,在某些场合还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增强型服务。允许用户利用一次会话在远端的分时系统上登录,或者在两台机器间传递文件。,29,6 表示层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完成某些特定的功能,对这些功能人们常常
17、希望找到普遍的解决办法,而不必由每个用户自己来实现。表示层服务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用一种大家一致选定的标准方法对数据进行编码。另外,表示层还涉及数据压缩和解压、数据加密和解密等工作7应用层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包含大量人们普遍需要的协议 这个协议主要处理文件名、用户许可状态和其他请求细节的通信。远程计算机上的文件传输进程使用其他特征来传输文件内容。由于每个应用有不同的要求,应用层的协议集在ISO/OSI模型中并没有定义,但是,有些确定的应用层协议,包括虚拟终端、文件传输和电子邮件等都可作为标准化的候选,30,1.3.3 TCP/IP参考模型与协议,TCP/IP协议即传输控制
18、协议/网际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是一组协议,它是为跨越局域网和广域网环境的大规模互联网络而设计的。TCP/IP参考模型是计算机网络的祖先ARPANET和其后继的因特网使用的参考模型。当无线网络和卫星出现以后,现有的协议在和它们相连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所以需要一种新的参考体系结构。这个体系结构在它的两个主要协议出现以后,被称为TCP/IP参考模型(TCP/IP reference model)。TCP/IP参考模型是在它所解释的协议出现很久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更重要的是,由于它更强调功能分布而不是严格的功能层次的划分,因
19、此它比OSI模型更灵活。TCP/IP参考模型和OSI模型之间的关系如图1-15所示,31,TCP/IP分层模型(TCP/IP layering model)也被称为互联网分层模型(Internet Layering Model)或互联网参考模型(Internet Reference Model),包括了五层。TCP/IP参考模型中有四层对应于ISO参考模型中的一层或多层,但ISO模型没有互联网层。下面概述每一层的目的。,图1-15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比较,32,1基本网络硬件:如同ISO七层参考模型一样。2网络接口层 该层协议规定了怎样把数据组织成帧及计算机怎样在网络中传输帧
20、,类似于ISO七层参考模型的第二层。3互联网层 该层协议规定了互联网中传输的包格式及从一台计算机通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到最终目标的包转发机制。它的功能是使主机可以把分组发往任何网络并使分组独立地传向目标(可能经由不同的网络)。互联网层定义了正式的分组格式和协议,即IP协(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层的功能就是把IP分组发送到应该去的地方。分组路由和避免阻塞是这里主要的设计问题。TCP/IP互联网层和OSI网络层在功能上非常相似。,33,4传输层 该层协议像ISO七层参考模型的第四层一样,规定了怎样确保可靠性传输。它的功能是使源端和目标主机上的对等实体可以进行会话。在这一层定义了
21、两个端到端的协议。一个是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它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协议,允许从一台机器发出的字节流无差错地发往另一台机器。另一个协议是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它是一个不可靠的、无连接的协议,用于不需要TCP排序和流量控制能力而是自己完成这些功能的应用程序5应用层 该层协议对应于ISO七层参考模型的第六层和第七层。第五层协议规定了应用程序怎样使用互联网。在TCP/IP模型的最上层是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它包含所有的高层协议,34,1.3.4 Internet网络协议制定
22、机构及网络的标准化,IAB组织包括两个主要的工作组:Internet研究部(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IRTF)和Internet工程部(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IETF致力于短期或中期工程问题。这个组织是一个拥有众多成员的组织,这些成员同步研究许多问题。IRTF协调有关TCP/IP协议或一般互联结构的研究活动。但是IRTF现在是一个规模比较小并且不太活跃的工作组。实际上,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由IETF完成。在Internet协议中,有关Internet工作的文档、有关新协议或修订过的协议的建议以及TCP/IP协
23、议标准都出现在一系列技术报告中,这些报告称为Internet RFC(Internet Request For Comment)或RFC。RFC系列是以RFC的年代顺序进行编号的。每个新的或修订过的RFC被分配一个新编号,所以读者一定要拿到文档的最高编号的版本。,35,1.3.5 现行IP协议的缺陷和发展方向,现有的互联网主要是基于IPv4协议的。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增长以及对互联网应用的要求不断提高,IPv4的不足逐渐凸现出来。其中最尖锐的问题就是不断增长的对互联网资源的巨大需求与IPv4地址空间不足的先兆,目前可用的IPv4地址已经分配了70%左右,其中,B类地址已经耗尽。另外,由于IP
24、v4地址方案不能很好地支持地址汇聚,现有的互联网正面临路由表不断膨胀的压力;同时,对服务质量、移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都迫切要求开发新一代IP协议。为了彻底解决互联网的地址危机,IETF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拥有128位地址的IPv6互联网协议,并在1998年进行了进一步的标准化工作。除了对地址空间的扩展以外,还对IPv6地址的结构重新做了定义,采用了与IPv4中使用的无类型域间选路(CIDR)类似的方法分配地址。IPv6还提供了自动配置以及对移动性和安全性的更好支持等新特性,36,1.4 报文的处理过程,在多个数据终端设备(DTE)之间,为任意两个终端设备建立数据通信临时互连通路
25、的过程称为数据交换。数据交换可以分为: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电路交换原理与电话交换原理基本相同。报文交换的原理是当发送方的信息到达报文交换用的计算机时,先存放在外存储器中,待中央处理机分析报头,确定转发路由,并选到与此路由相应的输出电路上进行排队,等待输出。分组交换也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但与报文交换不同,它是把报文划分为一定长度的分组,以分组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关于数据交换的详细内容,见第3章,37,1.5 网络互联设备的功能,1.5.1 网络互联设备概述 计算机与计算机或工作站与服务器进行连接时,除了使用连接介质外,还需要一些中介设备。网络互联时,有如下一些问题:在物理上如何把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子商务 网络技术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36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