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主编修改版.ppt
《第一章绪论主编修改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绪论主编修改版.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电子课件版本 2.02011年6月主编修改版,第一章 绪论版本 2.02011年6月主编修改版,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高等数学,积分变换,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其它专业课程,1、专业基础课,自动化专业承上启下的课程,2、理论实践相结合,理论性非常强,概念多,内容多,抽象;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能为解决实际控制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特点,3、自动控制技术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电机控制、自动化生产线、火炮雷达控制、家用电器、机械、冶金、石油、化工、电力电子、航空、航海、航天、核反应堆等。,1、打好基础,高等数学(微积分)、积分变换(拉
2、氏变换),2、做好预习,3、听好课,讲课的速度较快、了解课程内容,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4、做好习题,应用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程学习方法,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内容,自动控制系统(定义见1.1节首段),Ch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Ch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要求,分析系统的性能,Ch7:控制系统的校正,Ch8:线性离散控制系统,Ch9:非线性控制系统,Ch4:时域分析,Ch5:根轨迹分析,Ch6:频率特性分析,Ch3: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特性,第一章 绪论,1.1 引言1.2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1.3 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1.4 控制系统的分类1.5 控制系统应用实例三则1
3、.6 控制系统的设计概述1.7 本书内容安排1.8 小结,自动控制 在人不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自动控制装置使工作机械或生产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规律运行,或使被控量(工作机械或过程的某个物理参数)按预定的要求变化。自动控制系统 由自动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以一定结构组成的、能完成某种控制任务的有机整体。,两个定义,1.1 引言,刻漏:最初两个壶,由上壶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壶,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即时间)(图之右)。这里浮箭可看作是检测元件。保持上壶的水位恒定,则是自动调节的问题。用互相衔接的多级(35级)水壶解决的。莲华漏(图之左)由4个壶组成。平水壶向平水小壶供水,平水小壶上有溢水口,可使多余水泄
4、入减水桶以保持水面恒定。在莲华漏中还采用一个浮子式阀门作为自动切断阀。当受水壶的水位升至满刻度时,浮子式阀门就会自动阻塞上级平水小壶的出水小孔,切断水滴。,1.1.1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简史,远古时期的自动装置,(来自互联网),1.1 引言,指南车采用差动齿轮的机械原理:车里面装有多个大小不同的齿轮,直行,小轮悬空;转弯时,一边的小轮在辕、绳、滑轮的作用下降,与车轮和大轮发生啮合传动。若车子向左转90度,左轮不动,右轮要转半周。与右轮相连的小齿轮也就转半周(即转过12个齿),经过小平轮传动到大平轮,则大平轮将以相反的方向转动12个齿,即1/4周(90度),仙人在和车一起左转90度时,又由于齿轮的
5、啮合传动右转了90度。其他运动情况的结果可以类推。仙人指向不变。,(来自互联网),1.1 引言,计里鼓车,车中有一套减速齿轮系,始终与车轮同时转动,其最末一只齿轮轴在车行一里时正好回转一周,车子上层的木人车上木人受凸轮牵动,由绳索拉起木人右臂击鼓一次,以示里程。这一原理与现代汽车上的里程表的原理相同。,候风地动仪的关键机构,是一根称为“都柱”的倒立摆,其重心高于摆动中心。在受地震横波袭击时,由于惯性力作用,它将倒向震源方向,从而带动该方向的传动部件,使相应方向的龙口上额起挠,龙口中的铜丸便掉落在蟾蜍口中。,(来自互联网),(来自互联网),1.1 引言,古代的自动装置主要是基于相对直观的“因果关
6、系”而发明的,因而并未产生自动控制理论。这与18世纪末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基于反馈原理的自动装置有着本质的不同。反馈使“因果关系”进一步发展成为更加复杂的“因果-果因关系”。由于反馈形成的回路使“因果”双向相互作用,已不再是简单的逻辑关系,因此,人们为做到知其所以然地设计好基于反馈原理的自动装置,必须对反馈控制理论加以研究,这也是反馈控制理论发展的初始推动力。,近代控制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1.1 引言,1、用于工业过程的自动反馈控制器-飞球调速器1769瓦特发明了飞球调速器,用来与蒸汽机的进气阀连接构成蒸汽机转速的闭环自动调速系统。,2、动态特性研究的开始:英国剑桥大学的数学和天文学家艾里在
7、1829-1835系统研究了天文望远镜的速度控制,根据倒立摆离心力的原理首次发现了反馈系统的不稳定性,并利用微分方程分析了这种系统。,近代控制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艾里,瓦特,1.1 引言,3、反馈调节系统稳定性问题的研究:1868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论调速器”的论文,首次论述该问题。二三阶系统的稳定判据。1895英国劳斯判据和德国数学家赫尔维茨的代数稳定条件;1893李雅普诺夫基于非线性运动的一般运动稳定问题。,4、反馈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研究:20世纪20年代,电子管放大器以及远距离通话的实现,研究如何减少放大倍数增大而导致信号失真的问题。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工程师
8、和科学家们逐步建立了反馈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方法。,李雅普诺夫,1.1 引言,5、积分和微分控制的思想:1922年俄裔美国工程师米诺斯基在分析船舶驾驶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时首次提出。6、1934年美国麻省理工的赫曾教授创立了伺服控制理论,首次提出轨迹跟踪在反馈控制中的重要性;7、1936年英国工程师考伦德:温度控制系统的PID控制器;8、1942年美国工程师:PID参数整定准则,至今仍适用;9、二战期间及战后10年:美国电信工程师伊万斯给出控制系统的图解分析法和根轨迹综合法,创立根轨迹法的完整理论。,现代PID控制器,1.1 引言,10、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出版专著“控制论”。1956年我国
9、科学家钱学森出版“工程控制论”。11、20世纪50年代,人造卫星和空间技术的发展,成为自动控制理论新的发展推动力。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理论、状态空间方法、多变量最优控制和最优滤波理论。12、20世纪70年代,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的发展,推动了控制器应用高级控制算法的能力。13、出现若干控制理论分支:系统辨识、鲁棒控制、协调控制、智能控制等等。,(来自互联网),1.1 引言,1.1.2 控制工程实践自动化的核心是控制与系统,控制工程实践是实现自动化的手段。自动化最早出现在汽车工业,其初始概念是指在工业生产(加工、制造等)过程中采用自动控制代替人工控制。1947年美国福特公司正式使用自动化
10、一词,其含义是指加工采用连续方式,生产过程流水式的自动进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通过陆续引进国外成套自动化生产线,我国工业生产逐步从局部自动化,发展成今天的全方位、全流程的综合自动化。我国的自动化学术组织:中国自动化学会,1961年成立,第一届理事长钱学森院士。,1.2.1 人工控制与自动控制 人工控制人工控制:人工控制是人工操作实现:测量、求误差、控制、再测量、再求误差、再控制的循环过程。,1.2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1)操作员将期望的液位值(即水 位高度)记在大脑中;2)操作员用眼读取实际液位值;3)操作员将液位期望值与实际值比较得出偏差值;4)操作员根据偏差的大小和性质(正负性)
11、,决定如何通过用手打开或关闭阀门的方式来调节经过阀门的水量大小,达到维持液位恒定的控制目标。,自动控制:没有人直接参与,利用自动控制装置,使工作机械或生产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规律运行或使某些物理量按预定要求变化。,1.2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自动控制与人工控制的工作原理十分相似,1.2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自动控制装置与人的器官对应的、能完成相应功能的元件有:给定元件:能根据液位期望值来调节连杆长度的环节代替人的大脑记下液位期望值;测量元件:浮子作为传感器代替人的眼睛测取实际液位值;比较元件:浮子和连杆组合代替人的大脑计算出液位偏差值;校正元件:杠杆机构代替人的大脑对偏差的大小和性质作出判断(作
12、为决策机构作出如何校正的决定);执行元件:带动进水阀代替人手打开或关闭阀门调节经过阀门的水量大小。由此可见,组成自动控制装置的元件一般应包括:给定元件,测量元件,比较元件,校正元件和执行元件,而上述液位自动控制系统就是由这些元件和被控对象(水池)组成的有机整体。,1.2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假设水池液位处于期望值。以用户用水量突然增加为例,图1-2所示的简单液位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当用户用水量突然增加,出水量增加到一个新值,此时水池液位下降导致浮子下降,浮子、连杆与杠杆机构测出液位期望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偏差值,然后由杠杆机构带动进水阀打开阀门增大进水量。,由于新的出水量增加了,为了使进水
13、量与出水量相等,浮子必须维持在比液位期望值更低的位置,只有通过使实际液位值低于期望值形成的落差才能使杠杆机构带动进水阀维持阀门在新的开度,以便增加进水量达到进水与出水的新平衡。,可消除误差的液位自动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如下:(1)用电位器和杠杆机构记下液位期望值的电位器给定值(电位器中点);(2)浮子作为传感器测量实际液位;(3)电位器和杠杆机构计算出电位器上对应于期望值的给定值与对应于实际值的测量值之间的偏差值(电压值);(4)放大器与电动机组成的校正环节对偏差的大小和性质进行判断,并据此决定电动机如何转动带动阀门(打开或关闭阀门)去调节水量的大小。,(5)只要电位器和杠杆机构比较所得的偏差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绪论 主编 修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35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