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透镜教学设计.doc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透镜教学设计.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1、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本节内容在整章中的地位: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是*的基础,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是*的核心内容,*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透镜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有所了解,并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都是很有价值的。【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 1415 岁,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2、已经有一定的归纳能力,能对较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
2、步结论。3、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知道如何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4、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经验基础。【设计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以多彩的自然现象导入课题采用实验进行探究,逐步深入,使学生真正懂得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通过科学探究体会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
3、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 过程与方法 (1)会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会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 (3)能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能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完成光路的作图。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教学重点】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4、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两个概念的理解;光路的作图。【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探究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凸、凹透镜、透镜对光线作用一套器材、光具盘、光源、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2、【展示眼镜】教师拿一副老花镜和近视镜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老人家戴老花眼镜和年轻近视的人戴近视眼镜,与前面所学的面镜相同吗?谁能说出在生活中不戴或戴上眼镜来看东西时的情境
5、呢? 3、【教师讲述】像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一类镜子,它们都是透明的,我们把它们叫做透镜。用这些透镜能够纠正视力,只因为它们对光能起一定的作用,具体是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进行新课 (一)、 凸透镜和凹透镜 1、提出问题: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2、整体感知: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让学生认真观察,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生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
6、边缘厚. 生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 生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3、教师归纳: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薄透镜: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师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它们是什么透镜? 生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生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师引导学生了解除了玻璃外,冰、水等其他透明物质都能做透镜。思考 属于凸透镜的是:A、C、D 属于凹透镜的是:B、E、F (
7、二)、 认识主光轴和光心 图一 两球相交 如图一所示,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 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 主光轴 ,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 光心 。图二 主光轴和光心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A B C D E F许多同学可能都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只放大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 一侧,调整放大镜与纸的距离,纸上会有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光斑处的温度很高,如果 长时间照射,纸会被烤焦,甚至燃起来。这个现象提示我们什么?(放大镜能把光会聚起来) 放大镜是凸透镜,看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那么凹透镜也能使光会聚吗?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1、【演示
8、】教师演示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凹透镜来演示凸、凹透镜对光线的作 用:(1)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图三)。(2)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图四)。图三 凸透镜使光会聚 图四 凹透镜使光发散 2、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 聚的作用 ,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 。O F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凹透镜又叫做发散透镜。通过光轴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四)、焦点和焦距 实验发现,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
9、做 焦距。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如图五所示。图中 F 表示焦点, f 表示焦距。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透镜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3、薄透镜: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二、主光轴和光心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凹透镜又叫做发散透镜。3、通过光轴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四、焦
10、点和焦距 1、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 F 表示。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 f 表示。【 课堂练习】 1.中间 厚 、边缘 薄 的透镜叫凸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中间 薄 、边缘 厚 的透镜叫凹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2.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它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O F F O ff3.一束平行光射到凸透镜上,出射光线一定是(D) A.平行光 B.会聚到焦点 C.发散光 D.会聚光 4.在下图方框中填入适当透镜。5 . 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 a 、 b 、 c 、
11、d 、 e 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A. a B. b C. c D. d 6. 下列关于透镜光学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都不变 B.经透镜后其光线是发散的,该透镜肯定是凹透镜 C.经透镜后其光线是会聚的,该透镜肯定是凸透镜 D.以上说法都正确 7. 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8. 一种手电筒上所用的聚光电珠如图所示,其前端相当于一个玻璃制的凸透镜,为了使灯丝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变成平行光,应把灯珠放在( )。A.焦点处 B.焦点以内 C.焦点以外 D.任意位置9.如图所示,画出了光线经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则在虚线处的透镜应是( )。A
12、.凸透镜 B.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可以 C.凹透镜 D.凸透镜和凹透镜都不可以 解析:凹透镜有发散光线的作用,是指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 “ 远离 ” 了主光轴,不能将发散作用理解为折射光线是发散的。如果射向凹透镜的光线是会聚的,经过凹透镜后,可能仍然是会聚的。答案:C 10. 如图所示, SA 、 SB 是光源 S 发出的两条光线。其中 SA 平行于主光轴, SB 过左焦点,请画出这两条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出射光线(注意标出箭头方向)。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的作图,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必定经过凸透镜的焦点;过焦点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必定平行于主光轴。答案:如图
13、所示 【 小结】 1. 知识方面 2.学习过程的体会 【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动手动脑学物理 1、2、3、4。3.预习“生活中的透镜”一节研究透镜教学设计2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辛广军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
14、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二、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
15、,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
16、素养。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
17、像规律的实验。(二)难点1、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五、教学过程首先回顾一下前面学的内容 课前回顾:1、凸透镜:焦点、焦距,二倍焦点、二倍焦距,物距,像距2、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幻灯机成像的特点;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导入新课: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里面都应用到凸透镜,但是所成像的特点却不相同,那凸透镜成像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来学习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 板书: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讲解:课前已经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分组探究实验来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首先提出问题(可能有以下的回答)1、凸透镜成像
18、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什么有关?2、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 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猜想一下第二步骤:猜想与假设(可能有以下的回答) 物距越大,像越大.或者物距越大,像越小。 (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物距有关。) 根据猜想,设计一下我们的实验 第三步:设计实验 摆在桌子上的这些器材,就是我们实验所需要的,谁能说一下,都用到哪些器材?1.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2.摆放: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放。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3.实验思路:通过上节课对照相机、投影
19、仪和放大镜所成像的性质了解,我们通过实验看一下,物距、像距是多少的时候能成这样的像, 并把物距与像距与焦距进行比较,得出规律。物体首先在2F之外,然后在2F和F之间,最后在F以内。 4.设计实验表格根据我们设计实验的思路来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实验完成后,我找三组同学,分别从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来演示说明凸透镜成 的规律。第四步:进行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提示:器材摆放后要让烛燃、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同时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师到各个组指导。 第五步:分析论证1、分别找三个组的同学,通过本组的实验,说明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以及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2、大于
20、2倍焦距以外成的是缩小的像,1、2倍焦距之间的是成放大的像,那么2倍焦点处成什么样的像呢?3、同理通过实验1倍焦点处成什么样的像呢? 知识扩展1、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2、成实像的时候,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成虚像的时候,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3、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向2倍焦点,继续向1倍焦点靠近时,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4、物体在1倍焦点处向透镜靠近时,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5、物体移动速度与像移动速度的大小关系? 第六部:总结教师在电脑上用课件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堂练习,继续课堂小测。第2篇: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研究透镜
21、教学设计3摘要*在研究光的折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和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锻炼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与别人交流合作、反思评估的意识。关键词: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物理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 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一)学情分析1、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多、易混淆, 如:焦距、物距和像距, 实像和虚像, 放大和缩小。规律多, 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22、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而理解并熟练掌握该规律必须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3、凸透镜在学生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放大镜、照相机和幻灯机的镜头等。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放大镜了,而他们又往往认为,放大镜只起“放大”作用。对于“成像”,学生是不明白的,或者说是模糊的。(二)课程目标1、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在实验中进一步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含义。3、通过经理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三)教学策略 新学习的物理概念、规律将进入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 引
23、起认知结构的扩展、更新或重建。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顺序使认知结构的发生改变的方式也不同。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支架式教学。1、重视小孔成像规律,了解实像,倒立的概念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 用钉子敲个小孔, 蒙上一层塑料薄膜, 这样就制作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小孔到物体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 最终归纳出像的特点和物距、像距的关系。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 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 认识到像不总是缩小。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好知识准备。2、通过观察平面镜成像规律,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概念通过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研究 透镜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