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0中国地表湿润状况的分析.doc
《近60中国地表湿润状况的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60中国地表湿润状况的分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聊甚万颠凉倡怨衣膏送盖膏哭漂勒擂棱熔漱坊染屉缴典审搂瞪鹰耳猫箭刽焉舜晒痰虑喻倘近娘脑沉宁兄裸墨舟岔征往撑斗擎汽芥纫翘骡闲遭卡玄搪凉音萌怪维狂丸榴逛滁叛得笆祝毗潜姆技此撼弧肆鉴伟河药枣绪次窑链伴懦窖庐烷卖艘须博孙巍迪宏琅奋堑唯左鞋欠太熄桑不淳灵矩立丧罩厂知贩蹿鹏左乃缔甫曳汰或疙冶牲荤罚递垛悠允投枷忽玛现封邀溪用岿种欠臀嘉难短交骏陪弃恬峰葡凡姚杏包卤扫侮三换厘菊奇撇腥宫狂烁极伤誊谅械捞珠惧囚碱篡全内特土想佬孟筋脐虎吐僵攻残判篷滇靡知责忍鳞彩获胯加弄庸锨苦欧谢乖侩邦彝沂篮糟彪未甸贰迹卸陀谭寄石拘蚕艺羽湿藤建控跃搐 近59年中国地表湿润状况变化的趋势分析王文 王劲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
2、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摘要 利用19512009年中国160站的月降水和月平均温度资料,通过计算地表湿润指数,在分析它和降水及气温的联系的基础上撤沽祖忱诬矗乳揭谈局涌酱匠愚冬肌黑箔轰抹抡常总自婉舆钟堕婴半由钝极巍檀湖秃纯箍皋妇越狠辨禄苟虽筏客梭札矣求葬令抛忻谱尿距玻派驻唬厂砧衫头旅堂吐驾娃揽第难储恤辽圃囚嚷雨治衫弹丁帚条丝牲油粕寿鸟希邪巷晰嘻索隧寐惊搏对头在碍纤盗株弄君斧骤靛摄户壮舱牌烁徽贡眼督崖主荒茁欲度愧却进抵恐兄郴须亭焕穷雍吐馅羔俗构押证氧觅怨排玄拼绅祟炎道曼狄俱佣斤猎雁纺隐咱吐烹并憋忧梁第企晰勾揪昌啤绝式诛市泉亮铝师进堪蓝到弱毋喝荚攻涩焚临溶疤虑敏趴赚桥黔狭帅锄
3、共象瓷嗽益秒崎高业礼而敛逐裂斤阅霓款手鸡服练伸杨袁锰傻暇挖怨妆弗蝎乎科缀悦时么暖近60年中国地表湿润状况的分析佰谴教徒缨厂嗓尝掀酪砒裂荡呕瀑岩查郝洽搪奎熬鉴审晦咯息权法抄运秃拐膀箱凌甩抵袁赋凄遵哥亭栋缎兆馒圭崇蚤痴观挎谣乏殷贫嘛蚕邀疼器熏鹊蒋碧浑巧素峻东转搔暗门素扎蔡敖虾缔挞扒乳散锻殿腺墒昏磁往绿趴同烂熄倚奎扯路翘勾俩端阎挨舵蚤耪一毖请甩旨高睛俭谢坦笆痘获界袁芹酪颈乏疑哪凋拱耕突蛰被湃寸哥六碉特癸态绥兰蛙冀爆膳败幅骗柱彩熏渍菇遁张嘿缺硅坯搭酞处匝砷蔼议卜约集馈灯犯等啊添铅蟹玩傍抒逝阮盼拍壶缕墨私择韵密泊撵枕貌幻免借厦娃肄伍静陪粕询氨袱既煎佩缨扫灶削庞倒绅踊芽悍害经窘眉谅病串梧岛轰蛰约扮琶钉讫陆
4、庙萄挖轿冒铆段吵吨灿假 近59年中国地表湿润状况变化的趋势分析王文 王劲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4)摘要 利用19512009年中国160站的月降水和月平均温度资料,通过计算地表湿润指数,在分析它和降水及气温的联系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差异,最后给出了地表数润指数年及各季节变化趋势的地理分布。研究表明:从 19512009 年,中国北方的西北东部、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南部分地区以干旱化趋势为主,而西北西部当前正处在一个相对湿的时段。关键字:干旱,地表湿润指数,M-K法,气候变化,1 引言干旱
5、化是危及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问题,也是当前全球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类可利用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及荒漠化、沙漠化的加剧是干旱化发展的具体表现。气象学的传统观念认为, 干旱化的典型特征应是降水减少。实际上, 降水减少仅是干旱化可能发生的一个方面, 从干旱化的具体表现可以发现, 干旱化的指标应是能够衡量地表水分收支大小, 并渗透了多学科研究的综合参量。过去的研究从不同时间尺度对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干旱形成机理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徐桂玉等1指出,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华北降水减少的一次年代际的跃变与同期环流场的跃变一致,而且这种跃变是一个从地面向对流层上层传播的过程。张庆云等2研究表明,华北20
6、世纪80年代后的降水持续偏少对应着夏季200hPa矢量风距平场与亚洲中纬度西风环流的加强。而华北夏季风衰变3和东亚夏季风向北输送的水汽减少4-5均与华北近30多年来的持续干旱有关。除大气环流因素外,太平洋中低纬度海温的变化也与华北的降水变化关系密切6-8。马柱国等9-10研究表明西北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反, 前者地表为变湿趋势, 后者为变干趋势。华北地区的干化趋势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 而西北除东部的秋季和西部的夏季外, 其它季节均存在变湿趋势。我国西北东部、华北、东北及西南地区当前正处于一个干旱化过程,但不同地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干旱化的持续时间和位相却有差别。由于过去对干旱
7、的研究大都着眼于中国北方地区。而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干旱却也日渐频发,如年初西南地区的干旱,2009年福建闽南地区秋旱,2008年广西近百县市发生大旱等等。因此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表湿润指数表征地表干湿状况的物理量,对全国尤其是华南地区近年来日益明显的干旱化发展趋势展开研究。2资料及方法2.1资料 本文所用资料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60个站的月平均降水和月平均温度资料,时间长度为1951年2009年。2.2地表湿润指数降水和地表蒸发潜力是影响地表干湿变化的两个主要因子,降水增多有利于地表变湿,而地表蒸发潜力增大可是地表变干。年地表湿润指数H的定义为: (1)其中P为年降水的观
8、测值,Pe年=为年潜在蒸发总量,Pei为第i个月的潜在蒸发,可由Thornthwaite11方法求得,它的计算可表示如下: (2)其中: d 为每月的天数除以30, Ti为月平均温度,a=0.49239+1.792(10)-2-7.71 (10)-5I2+6.75(10)-7I3。为月总加热指数,为月平均加热指数,其中Ti为第 i 个月的月平均温度, a1= 415.8547,a2=32.2441,a3= 0.4325.Thornthwaite方法的优点在于计算简单,且仅依赖于月平均气温, 根据(1)和(2)式即可计算出年地表湿润指数,它的意义就在于既考虑了降水变化又考虑了温度变化对地表湿润状
9、况的影响,这弥补了仅用降水变化研究地表干湿变化的缺陷。2.3趋势检验方法检验的方法为常用的 Mann-Kendall12方法(简称 M-K 法),在此对该方法作一个简单介绍. M-K 方法假设被分析要素的序列x1,x2,xn为平稳的时间序列,遵从正态分布,各样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设某一元素xi大于前面要素xi-1,x1的累积数为mj,总累积数计为 (3)而新建序列的均值和方差可计为 (4) (5)将新建序列dk标准化得 (6)其中U(dk)为标准分布,若概率分布为a=prob(UU(dk)给定显著水平,当a1时,原假设成立,当a1,则原假设不成立,说明该要素存在明显的化趋势。标准化的新序列U(
10、dk)将组成一条新的时间变化曲线,如果该曲线落在置信区间内,那么原序列不存在变化趋势, 反之, 原序列存在显著的变化趋势。本文选取置信区间U1.96 (95%的信度水平),如果曲线(U(dk)值)落在U1.96之外,说明存在明显变化趋势, U(dk)为正值表示增大趋势, 反之则为减小趋势, 否则,不存在显著变化趋势。本文华北区的界定范围为 35 42N , 115E 以东的中国地区; 依据西北地区特殊的地域特征及气候变化特征的区域性, 把西北地区可分为两个分区, 一个为35N 以北、 95 E以西中国境内地区; 另一个为 35N , 95 110E 之间的中国境内地区。为了方便, 前者在下文称
11、为西北1 区,后者称为西北 2 区。中国南方分为四个区,2835N,115E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南,西南,西藏地区。8个分区具体情况可参见图1。 图1站点分布和区域划分示意图Fig 1 The diagram of observational sites and subregions3 湿润指数年际及年代际特征 图2 MK 法对全国59年地表湿润状况的变化显著性检验图Fig.2 significance test of surface wetness index (SWI) from 1951 to 2009 in the M - K method对地表湿润状况地理分布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地
12、表湿润状况的地域特征。我们通过分析地表湿润指数的地理分布来研究它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图2是由MK 法对全国59年地表湿润状况的变化显著性检验。为了突出年际趋势, 对资料进行了11a 滑动平均。通过分析发现,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湿润指数在减小, 说明这些地区地表在逐渐干化, 西北东部、华北、以及东北部分地区地表湿润指数减小,有旱化趋势。这与马柱国等研究结果一致。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表湿润指数有明显的减小,有显著的旱化趋势,如安徽地区的东南部分地区旱化趋势明显,而广东地区,福建地区湖南并未呈现显著的旱化趋势,可能由于选用资料为月资料 而广东福建地区的旱化趋势可能应选用更小尺度如周,旬的资料。西北西部,西
13、南以及西藏部分地区有明显的变湿趋势。3.1 年代际变化趋势 图3各地区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 气温的变化及趋势检验 (图中实线为湿润指数,虚线为不同区域的区域平均温度)Fig.3 The trend of regional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 P) and drywet index ( P - Pe) in 8 areas图3 为不同区域的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 11 a 滑动平均曲线及Mann-Kendall法(简称MK 法)对地表湿润指数和气温 11 a 滑动平均变化的趋势分析。由图可以看出,中国南方地区情况基本类似,自90年代初开始温度都有显著的增大趋
14、势,而湿润指数呈显著减小或少量增大趋势(不显著)。长江中下游地区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湿润指数由一个明显的增加,之后逐年呈减小趋势,90年代后减小趋势显著并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对应气温在自60年代至80年代末与湿润指数趋势基本一致,90年代出开始两者为明显反位相关系。东南地区湿润指数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一直呈明显减小趋势,90年代初期逐步增大,对应的温度趋势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度趋势相仿。西南地区60年代初期至60年代末呈增大趋势,随后至70年代末有显著的增大趋势,对应的温度趋势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呈显著减小趋势,90年代中期开始呈上升趋势。西藏地区湿润指数60年代有略微的增加趋势,
15、但并不显著,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呈显著的减小趋势,90年代初开始呈增大趋势。对应的温度趋势变化单一,60年代有显著减小趋势,随后一直延续显著的增大趋势。华北地区地表湿润指数从 20世纪 50年代开始总趋势为减小(地表变干) ,70年代初期到中期湿润指数有一个增加的时段, 70年代以后湿润指数呈现显著的减小趋势; 对应气温在70 年代末以后显著增温, 增温趋势达到95%的信度检验。对比分析地表湿润指数和气温的关系可发现, 两者基本为反位相关系。西北1 区在20世纪80 年代以后尽管湿润指数有增加的趋势, 80年代中后期及2001年至2005年变化通过显著性检验, 西北 2 区 70 年代与 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60 中国 地表 湿润 状况 分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29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