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标准解读(陈琳).ppt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陈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课程标准解读(陈琳).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2012年9月,一、10年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本次课程改革在英语教育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教材以及评价等方面都有突破。其中主要的突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英语教育理念 本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各个学科的课程整合。因此,立足素质教育的整体课程设置要求中小学的各个学科超越“学科壁垒”,统筹支持学生成长,构建学生终生发展的课程框架和目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明确提出了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理念,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构建了以综合语言
2、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本次英语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最终目标。课标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1.解决了课程理念与目标设置的一致性问题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比较,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与具体标准(或称目标)设置的一致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英语教育确立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同时,在课程目标结构以及具体内容标准(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
3、的具体目标)的详尽描述中也借鉴了国外不少国家或地区采用的对外语课程进行分级设计的方式以及进行能力描述的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程标准内部结构之间的系统关联,从而确保课程标准在教学一线的可行性。,2.明确了知识与技能的辩证关系 课程标准最终宣告“知识+技能”时期的终结,实现了对“知识+技能”模式的整体跨越,把英语的整体课程建立在“人与意义”的理论概念之上,因而启动了我国英语课程的战略变革。这样的整体跨越和战略变革有三个要点值得强调:第一是目标体系在面对“语言本身”(含语言知识和技能)和“使用语言的人”这两个基本因素上,把立足点放在人上,更加重视面向“使用语言的人”;第二是在“语言形式”和“语
4、言意义”这两个基本方向上,目标实现的侧重点放在意义上;第三是目标设置在面对词汇语句和语篇这两个基本单位上,更加关注语篇。,3.突出了英语课程的情感态度目标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的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情感态度”的内涵:“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课程标准还进一步强调:“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
5、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使学生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首次把情感态度纳入到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对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4.将英语学习策略列入课程目标体系 课程标准将“学习策略”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方面之一,提出了“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更为重要的是,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学习策略”的四项内容,即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并明确界定了这四项内容的具体内涵。5.明确了英语课程的文化意识目标 2011年的课程标准提出文化意识的概念,并界定了文化的内涵:“文化
6、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在此基础上,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文化意识”的三方面的内容:即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建立了连贯、衔接的中小学英语课程体系,课程标准首次制定了贯穿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英语课程九级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使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一个整体,打破了以往按学段、按年级划分教学目标的体系。这一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解决不同学段之间英语课程的衔接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1.奠定衔接的生源基础 2.创建衔接的心智条件 3.提供衔接的能力支持 4.促进衔接的本土化运作
7、,(四)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标准还分别在“课程理念”和“实施建议”中以“用语言做事情”为出发点,提倡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这引起了国内英语教学界的普遍重视,为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理念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二、课程标准实施10年来的主要成就,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10年是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在我国基础教育整体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幅度推进的10年。10年的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新课程
8、对英语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课程标准(实验稿)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但是在对课程性质的描述中已经有所体现。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描述的:“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前半部分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特征,要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后半部分则充分阐释了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即课程对于学生的情感、思维、个性、人文素养等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而课程标准(2011版)对此理念则进一步明确为:“义务教育阶段
9、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产奠定基础。”,(二)新的课程目标体系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1.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英语课程 标准 解读 陈琳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20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