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文字.ppt
《第四部分文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部分文字.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文 字,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第三节 汉字的溯源分析第四节 现代汉字的音和义 第五节 留学生汉字偏误,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教学目的了解文字产生前的记事方式和汉字产生过程掌握世界有哪些文字类型掌握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掌握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掌握现代汉字概念及其对外传播的过程,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1),一、文字产生前的记事方式文字在语言之后产生。目前,世界上仍有70的语言没有相应的文字。在文字发明以前,古人(包括现代尚未有文字的部落)的记事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实物来记事,另一种用符号或图画来记事。(1)实物记事。
2、一种是结绳。另一种是讯木(信木)。即在木头上作各种记号。(2)符号记事。在文字出现以前,先民用某种符号表示意思。(3)图画记事。如古代的岩画,也是古代先民记事的一种方式。,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2),二、文字与语言的关系(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是辅助语言起交际作用的工具。(2)文字是在有声语言基础上产生,依附于语言而存在的。(2)文字通过形来记录语言中的音和义。,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3-1),三、世界文字类型和汉字的性质语言是个层级体系。它的下层是音位和音节,上层是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序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世界上的文字有许多种,从记录
3、的语言单位来看主要有:记录音位的音位文字,记录音节的音节文字,记录语素的语素文字。,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3-2),语素文字的代表是汉字,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是语素。语素也叫词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从语素和词的关系看,语素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两大类。成词语素独立应用时就是词。(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89页,第491至492页)作为语素文字的汉字,它用不同的形体表示不同的语素,不但能区分读音不同的语素,而且还能区分读音相同的语素。例如“蝗、惶、逞”都读huang,但是意义不同,是三个不同的语素,就写成三个不同的汉字。当某个汉字被
4、用来表示某个语素时,该语素的音和义就成了这个汉字的音和义。因为汉字的形体和它所表示的语素的音和义紧密结合在一起,所以人们常说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有些汉字不记录语素,只记录语素的一部分,这样的汉字只有形体和读音,没有意义,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如“葡、萄、徘、徊、蟋、蟀”。这样的字数量很少,不反映汉字的本质。这样一些字的存在不影响汉字是语素文字的论断。,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4-1),四、汉字的特点优点:(一)和汉语基本适应。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汉字是单音节的文字,用单音节的汉字来记录单音节的汉语语素,两者基本适应。(二)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拼音文字的字母只有形和音,汉字的单字不但有形和音而
5、且还有义.(三)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用汉字记录的历史资料使后人能比较顺利的阅读,还可以便于不同方言地区的人的交际。,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4-2),缺点:(四)数量繁多,结构复杂。(五)进行国际文化交流难。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利有弊,汉字也不例外,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汉字的五个特点中,有三个优点,两个是缺点。我们要充分发扬汉字的优点,同时要想办法弥补汉字的缺点,使汉字更好地为我国各项建设事业服务。,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5-1),五、汉字是怎样产生的?(一)汉字产生的确切年代关于汉字的产生年代,历来说法不一。西安半坡村遗址的距今年代为汉字产生的标志。西安市半坡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
6、在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已发现多种重复出现的有规则的简单刻划,专家们认为,这是汉字的前身。清朝末年,在今河南安阳市城西北5里的小屯村一带发现的甲骨文,是历史上商朝人使用的文字,距今三千四五百年了。已发现的甲骨文,其不同单字将近5000个,结构布局严整,它是一种相当成熟、相当完备的文字。世界上象汉字这样古老的文字,还有古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今伊拉克)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中美洲玛雅人的古文字。,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5-2),(二)汉字是谁创造的?文字本是适应生产发展和社会交流的需要而创造的,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因此它是古代人民的集体创作。据说,汉字是仓颉造的。淮南子:仓颉
7、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据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不少人对仓颉造字持异议。战国时期的荀子在解蔽篇中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谈到文字的起源时说:“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又说:“自然,后来还该有不断的增补,这是史官自己可以办到的。”文字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陆续创造出来。说“众人造字”,这才符合历史的实际。,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5-3),(三)现代汉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所以要联系语言来研究文字。既然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在用字上存在着许多不同,我们有必要
8、把这两类字加以区分。立足于现代,我们把古今通用的字和现代白话文专用的字合为一类,叫做“现代汉字”;把文言文专用的字单独作为一类,叫做“文言古语用字”。现代汉字就是现代汉语用字,也就是现代白话文用字;文言古语用字就是古代汉语专用字,也就是文言文专用字。我们把古代汉语专用字叫做文言古语用字而不叫古代汉字,是因为人们习惯上把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体叫做古代汉字。文言古语用字是从记录的语言来说的,古代汉字是从字体的特点来说的,两者是不同的。现代汉语课的文字部分只研究现代汉字,不研究文言古语用字。,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6),六、汉字的传播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伴随着灿烂的中国文化向四方传播,逐渐形成
9、了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是指从日本、朝鲜半岛、冲绳、台湾省、中国大陆、印度支那、南洋群岛直到新加坡的广袤地带,包括几十个独立国家和地区。大约在公元前40年左右汉字传入越南。汉末到三国时期,汉字传入朝鲜,成为正式的文字。晋朝时,汉字传入日本,成为古代日本的官方文字。新加坡 也将华语(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之一外。马来西亚教育部于1973年成立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正式颁布简化汉字总表,所收简化汉字与我国也完全相同。,第一节 作业,文字产生前有哪些记事方式?世界文字类型有哪些?为什么说汉字是语素文字?汉字有哪些特点?什么是现代汉字?试述现代汉字的传播情况。,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教学目的了解汉字的
10、外部和内部结构方式掌握笔形、笔顺和笔画的组合 了解部件及其拆分规则以及成字部件和非成字部件认识独体字与合体字以及合体字的组合模式,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教学内容,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1-1),研究汉字的形体可以有两个角度:一个是只就形体研究形体,不联系字音和字义,这种研究可以叫做汉字的外部结构研究;另一个角度是联系字音和字义来研究形体,这种研究可以叫做汉字的内部结构研究。从外部结构研究说,汉字从小到大有三个层次,就是笔画、部件和整字。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三个层次。一、笔画书写汉字时,从落笔到提笔笔尖运动在书写材料上所留下的痕迹叫做笔画。笔画是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一)笔画数笔画数指的是每个汉字有几
11、个笔画。学习汉字时要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每个汉字的笔画数。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7000个通用汉字每个字的笔画数,是汉字笔画数的标准。,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1-2),(二)笔形 笔形指笔画的形状,现代汉字的基本笔形有五种,就是横、竖、撇、点、折。在五种基本笔形里,横和竖出现的次数最多。(三)笔画的组合 笔画的组合指笔画和笔画的组合类型,有三种:1、相离 2、相接 3、相交(四)笔顺笔顺就是书写汉字时笔画先后的顺序。笔顺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如:十干丰。先撇后捺,如:人八乂。先上后下,如:三呆高。先左后右,如:川衍做。先外后内,如:月同匀。先中间后两边,如:小水办。先进去后关门,如:回目国。,第二
12、节 汉字的结构(2-1),二、部件部件也叫字根、字元、字素、码元或结构块,它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般大于笔画小于整字。(一)部件的拆分把汉字拆分为部件叫做部件拆分。有的部件包含着小的部件,成为多层次部件。对于多层次部件,要按照结构层次从大到小逐层拆分,直到基础部件。基础部件是最小的不再拆分的部件。部件拆分主要用于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汉字编码的设计、管理、科研、教学和出版等方面,也可供汉字教学参考。,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2-2),部件的拆分规则,主要有:1、相离的组合沿着分隔沟进行拆分。只有一条分隔沟的,沿分隔沟拆分为两个部件。例如:私禾、厶;兵丘、八固囗、古趟走、尚分隔沟多于
13、一条时,先拆长的后拆短的。例如:想相、心 培土、咅相木、目 咅立、口阊门、昌 遄辶、耑 昌曰、曰 耑山、而韶音、召音立、日召刀、口立 亠、几条分隔沟长度相等时,沿着分隔沟多分。例如:鸿氵、工、鸟 菖艹、曰、曰,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2-3),2、相接的组合从接点处拆分。例如:古十、口 名夕、口接点有多有少的时,先拆接点少的后拆接点多的。例如:充亠、允(只有一个接点)允厶、儿(有两个接点)3、相交的组合不拆。例如:东,不能拆分为“七”和“小”;重,不能拆分为“千”和“里”。4、拆分的下限一般要大于笔画。例如“二”不能拆分为“一”和“一”。“人”不能拆分为“丿”和“乀”。“元”要拆分为“二”和“儿”
14、,不能拆分为“一”和“兀”,避免拆出单笔画。5、相离的单笔画具有独立性的是部件,不具有独立性的不是部件。是不是具有独立性,要看它和相邻的笔画组合是否具有部件间的结构关系:有这种关系的是部,没有这种关系的不是部件。相离单笔画成为部件的,例如:旦:拆分为“日”和“一”。两者的组合关系与“昌”字里面的“曰”和“曰”的关系相同。,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2-4),6含有多层次部件的整字从大到小拆分。按照从大到小拆分得到的部件依次叫做一级部件、二级部件、三级部件等。最小的不再拆分的部件叫做基础部件,也叫末级部件。,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2-5),(二)成字部件和非成字部件。可以独立成字的部件叫做成字部件。例如
15、:“另、吉、唱、向”里的“口”,“村、杏、呆、困”里的“木”。成字部件有读音和意义,成字部件的读音也就是它的名称。不能独立成字的部件叫做非成字部件。例如:“筒、刚、网、铜”里的“冂”,“疾、病、疼、嫉”里的“疒”。不成字部件没有读音和意义。(三)基础部件的数量。由于字集的大小不同,拆分的字数不同,得到的基础部件的数量也就不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语文出版社1998 年版)有汉字20902 个,拆分得到560个基础部件。,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3-1),三、整字(一)独体字与合体字。从内部的构成说,整字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两类。一个部件构成的字
16、是独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构成的字是合体字。合体字多数是由两个部件或三个部件构成的。例如:独体字:一、人、及、册、事合体字:倍、街、衷、国、麟,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3-2),(二)合体字的组合模式。按第一级部件的组合模式,合体字可以分为四大类十三小类:1、并列结构。左右并列结构,如:性语河磕鹧左中右并列结构,如:辙班浙淋挪2、上下结构。上下结构,如:台是要竟患上中下结构,如:高菩簟莽煎3、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如:回囟 上三包围结构,如:问向左三包围结构,如:匡匣 下三包围结构,如:凶击上左包围结构,如:厄压 上右包围结构,如:句匀下左包围结构,如:这建 右包围结构,如:头斗4间架结构。如:
17、坐承乖噩巫,第二节 作业1,研究汉字的形体有几个角度?分别有哪些内容?举例说明汉字笔画和笔画的组合类型。举例说明汉字笔顺的基本规则。什么是部件?部件的拆分规则有哪些?什么是独体字与合体字?合体字的组合模式有哪些?,第二节 作业2,7.指出下列各字的笔画数和笔顺:凹 凸 鼎 象 级 鬯 8.拆分下列汉字,拆到基础部件:陪 霜 园 蒋 庭 虞9.说明下列各字的组合模式:展 建 婪 图 爽 街,第三节 汉字的溯源分析,教学目的了解现代汉字的来源掌握汉字传承字的造字法认识新造字方法了解汉字的字体演变历史,第三节 汉字的溯源分析,教学内容,第三节 汉字的溯源分析(1-1),一、汉字的造字法从来源看,现代
18、汉字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是从古代汉字演变而来的传承字,这占了汉字的绝大部分,一部分是我们近百年来新造的汉字。传承字是产生于古代而现代仍继续沿用的字。(一)传承字用所谓的“六书”造字法产生的字是传承字。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前四种才是造字法。1、象形 比照事物,描画事物形状。人 日 月 雨 车 水 2、指事 用象征性的符号来提示字义。上 下 本 末亦 刃 牟3、会意 用两个或以上的字形组合起来表示字义。北 从 休 明 森 看4、形声 一个表意成分(形符)和一个表音成分(声符)合起来组成新字,如“桐”。5、假借本无其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已经存
19、在的汉字来表示新词的方法,如“自”原是“鼻”的象形字。6、“转注”学术界对转注观点不一,一般认为转注是指一对同部首的字,由于意义相近、声音相同或相近而互相注释而形成的,如“老”“考”就是一对转注字。,第三节 汉字的溯源分析(1-2),(二)新造字新造字主要是形声,少数是会意。前者如日常用字“炸、烤、蹦、叼”等,科技用字“氧、氟、碘、腺、胺”;后者如“汆、仨”。新造字方法有三种:1、切音合形造字法。两个字合成一个字,意义也合,读音用切音方法,前字取声母,后字取韵母和声调。如:甭。2、省形的切音合形造字法。语音和意义跟上面的方法相同,只是字形各取一半。如:巯:是“氢”和“硫”的切音。意思是“有机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部分 文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17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