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6课时.ppt
《第四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6课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6课时.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单元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6课时),主要内容:,农牧文化的交融,传统城市的新气象,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文人的世界,古代科技的典范,开放与交流,本课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的转折点。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逐渐成长、民间世俗文化勃兴,中国社会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风貌。与前两课主要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叙事不同,本课将宋元时期视为一个整体,将之分为不同的主题来透视宋元时代社会的不同侧面。课文整合了有关史实,概括了宋元时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东方与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世俗生活、民间文化的勃兴与发展等两大时代特征,描绘出中华传统文明的发展脉络。,
2、教材分析:,25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 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 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34 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 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41 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 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和世界社会变迁中 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本课与课程标准的关系:,51 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 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52 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 解民
3、众的精神生活状况极其变化。53 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6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62 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 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63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举例说明特 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1、通过汉族与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之间交往及互相影响的若干事例,体会农牧文化的融合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意义。2、从宋元时期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成就极其引发的社会生活变迁中,领悟科技和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道理。3、通过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黄道婆改
4、良棉纺织技术和宋词元曲兴起于民间等事例,领会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和传承文明的主体的观点。4、通过分析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理解开放和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5、学会从各种载体中提取信息,认识社会生活,养成关注普通民众生活的意识和态度。,教学要求:,第一课时农牧文化的交融,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介绍了五代十国后至元朝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权更替的大致概况。其中重点讲述了当时农牧民族之间的战与和以及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同时也为后面5课时内容的展开预设了时代背景。,二、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知道宋元时期并立政权及其更替概况;知道“澶渊之盟”、岳飞等基本的历
5、史事件与人物;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了解中国文明发展的区域多样性(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影响)。过程方法: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学习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历史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交融。难点:农牧文化交融的影响。,四、教学方法:阅读法:观察阅读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合作、探究学习
6、法:搜集、分析、运用历史信息,思考、讨论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同学间相互交流、分享。,五、教学活动设计(建议):,导入新课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说说在宋元之前,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和主要表现,以此导入宋元时期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又一高峰;或者教师可以举一些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的趣味性的例子导入。,澶渊之盟1、通过地图,看宋辽政权的分布,简要介绍契丹族 的情况,了解澶渊之盟的背景。2、可引入有关历史故事,增强学生兴趣。3、组织学生活动,分析讨论澶渊之盟的性质。4、可以从澶渊之盟的作用说明宋辽之间的战与和也 是民族交流、融合的途径之一。,宋夏、宋金关系1、通过地图了解政权分布情况,简要补充 党项、
7、女真族的知识。2、以岳飞的抗金事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但要注意中华民族的概念。3、宋夏、宋金议和情况可与澶渊之盟对照。,农牧文化融合1、充分利用宋与辽、夏、金议和后,各地区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的 生动史例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2、说明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但不一定对等。3、说明各民族均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重要 贡献。,元朝的建立可适当补充成吉思汗的功绩或展示元朝疆域图使学生对元的大一统有感性认识。,第二课时传统城市的新气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了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因此带来的城市格局的变化和城市商业、市民生
8、活繁荣,为下文交代了经济背景。本课时教学的关键是(1)弄清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过程及原因;(2)弄清“经济重心南移”与“城市商业、市民生活繁荣”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二、学习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分析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过程及原因;了解当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比较两宋时期城市格局、城市生活的发展情况,体会当时城市生活的繁荣。,过程方法:学会阅读、搜集历史资料;学习感知、体会历史现象;学习分析、比较、概括、评价历史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我国宋元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领先于世界水平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重点和难
9、点:重点:宋元时期商业的繁荣(城市新气象出现的具体表现)。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四、教学方法:阅读搜集资料法;讨论分析法,五、教学活动设计(建议):,导入新课由学生回顾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唐末北宋)导入;或者由现代中国南方经济相对发达的现实引入历史上南方的经济的发展过程。,经济重心的南移1、教师提供史料,对比魏晋之前北方与南方经济 发展状况,说明当时南方经济相对落后的事实。2、组织学生活动:启发讨论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 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我国南方经济两宋时赶超 北方具备了哪些条件?3、补充材料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传统城市的新气象1、对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单元 第三 多元 文化 交融 世俗 时代 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16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