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与健康3.ppt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与健康3.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变态心理学 与 健康心理学知识(第四章),山东省安康医院心理咨询中心 杨冬林主任200803,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3),2,教学内容,(1)变态心理学(识记)(2)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重点掌握)(3)常见异常心理症状(重点掌握)(4)常见精神障碍(掌握)(5)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重点掌握)(6)健康心理学(识记)(7)心理不健康状态分类(重点掌握)(8)压力与健康(掌握),3,心理健康与不健康:谱系观点,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个连续谱系:当前的诊断系统以症状学量别取向为主,病因学为辅,故在精神疾病中总有一些疾病因为症状类似、同时或交叉存在不同症状,或症状的严重程度不能达到诊断标准的
2、要求而导致诊断的分歧。使最早是Lewis在1934年提出连续谱系观点受到重视.谱系观点是用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心理障碍,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是移行的.健康与不健康是动态的、可变的.复杂的情况:症状是交叉的、重叠的.,4,他们怎么了?,5,6,犀利吗?,犀利哥,7,马加爵,8,杨佳,9,芙蓉姐姐,10,这是不可预知和失去控制的行为吗?,杨丽娟一家倾家荡产 赴香港与刘德华见面,因未满足要求其父愤而自杀他24岁,14岁痴迷刘德华,已与家人反目,在广州街头称见不到刘德华他就一直在街头等下去,11,这些也是罕见的行为,光头国之父一对新人扮僵尸走在闹市,12,从烟草到毒品,13,从上网到网瘾,14,第四
3、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学科简史P250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即是人的异常心理行为。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具体说,它要研究如何定义变态心理,它是如何发生的,它自身有那些种类,不同种类的异常心理与行为有那些性质和特点,它有那些具体表现形式,它给人造成怎样的痛苦,它对人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有怎样的破坏,等等。,15,关于变态心理学,万事万物皆有正反方面,人的心理也不例外。13.47/正常心理 异常心理有精神障碍的人,心理活动并非全是异常(如:人格有异常并伴有思维障碍,但感知觉可能正常),正常群体,异常群体,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
4、学(abnormal psychology)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因为有些缺乏器质性损害证据,只能暂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16,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P250-256,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Hippocrates)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包含了现代心理学所谓“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型。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二)行为主义的解释(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17,精神分析理论对变态心理的解释,1、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在某个阶段接受的刺激过少,得不到
5、满足,人格的发展就会受阻而停滞在这个阶段,产生固着,造成未来人格的异常;2、在三大人格结构中,由于超我和本我总是处于矛盾、冲突之中,而自我实施对超我和本我的调控。当自我对两者的调控有效时,心理保持健康。当自我对两者的调控失效时,心理失常(焦虑);3、潜意识中的内容(力比多、童年创伤)总是试图进入意识,意识之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潜意识的内容。如果压抑成功,意识不到痛苦;压抑失败,意识到痛苦(心理异常)。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内容并没有停止活动,可以以扭曲的形式表达,如:梦、口误、笔误等。,18,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在消除心理障碍的神秘性和超自然解释、确立心因性理论中起重要作用,为心身医学和生物、
6、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奠定基础;弗洛伊德的理论缺乏严格的实验研究。,19,行为主义的解释,在变态心理学史上,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并且通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当然,巴甫洛夫不是从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角度,即不是从现象学角度描述异常心理与行为,而是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从总体上说,巴甫洛夫先是通过动物试验,并由此判断出高级神经系统(即大脑两半球皮质)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技术路线。按这
7、种路线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的第一人不是巴甫洛夫,而是美国的桑代克(E.F.Thorndike).巴甫洛夫自己对此也是承认的。,20,巴甫洛夫关于神经症与精神病的认识,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上的区别。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他说: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另一个是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这两个条件,也正是构成人类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神经衰弱与癔病这两类疾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前者的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超抑制,负诱
8、导)。而后者则相反,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薄弱(正诱导)。巴甫洛夫依据动物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神经活动的特征的一系列概念,如兴奋、意志、兴奋和抑制的集中与扩散的过程、互相正负诱导过程,等等。他始终是用这些概念来解释人的心理异常。,21,(三)存在人本主义的解释,代表人物:马斯洛与罗杰斯,22,自我实现的需要或驱力受阻所致。受阻的原因,一是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同其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真实的自我之间不一致,二是正是因为这种不一致从而不能满足需要。其实,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比如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
9、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由于人的根本意义是人的“存在”,是个体的自由、独立性,所以他们有选择生存方式与道路的自由。可是,人们又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的生存,所以,他们有义务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群体-人类社会,为此,他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责任”总是与“自由选择”同在。这两者的对立会跟随人的一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便将这种对立造成的焦虑,叫做“存在焦虑”或叫做人的“基本焦虑”。,存在-人本主义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23,人本主义-存在焦虑,“存在焦虑”这一概念,不正是说到个体与群体、自我与社会的矛盾吗?天生的本能是天然合理的,但是本能的表达,则必须在具体的环境之中才能实现,违背特定环境
10、的规范就不能被表达,这种矛盾足以使人产生焦虑,而这种焦虑在适度的情况下,正是一种个人成长的动力,成长为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社会化达到成熟水平的人。,24,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P257 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其正面的功能: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3、它能使万物之灵的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心理的反面,
11、即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由于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上述三大功能,所以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而且以其异常的心理特点,随时破坏人的身、心健康。,25,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常识性的区分(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二)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26,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二、非标准化的区分(一)统计学角度(二)文化人类学角度(三)社会学角度(四)精神医学角度(五)就认知心理学角度,27,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三、标准化的区分(一)医学标准(二)统计学标准(三)内省经验标准(四)社会适应标
12、准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28,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参考:新牛津精神病学教科书1.9症状学)症状学的基本原则:行为观察与自身内心体验一、感知障碍 感知: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部信息,并将心理整合形成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2、感觉减退 3、内感性不适(二)知觉障碍 1、错觉:与幻觉不同,有真实的物质基础,只是感知时发生了扭曲。,P261-270,29,2、幻觉,没有客观物体和现实的刺激产生的感知幻觉可以伴随妄想和意识障碍常见: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
13、命令性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运动性幻觉 内脏性幻觉 机能性(牵连、反射性)幻觉真性幻觉 假性幻觉 心因性幻觉,30,(三)感知综合障碍:,有一种感知综合障碍叫做“非真实感”。非真实感可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还有一种感知综合障碍,患者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自己的模样发生了变化,因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故称为“窥镜症”,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1,二、思维障碍,思维根据是否有边界和日常事件相关程度分3种类型 幻想 想象 理性思维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两部分。(一)、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14、1思维奔逸 2思维迟缓 3思维贫乏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 5破裂性思维 6思维不连贯 7思维中断 8思维插人 9思维云集 10病理性赘述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12语词新作 13逻辑倒错性思维,32,(二)、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它的特点是:1)、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结论;2)、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可以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两大类。,33,妄想常见种类,被害妄想:没有根据的被陷害、投毒、跟踪
15、、窃听-关系妄想:没有根据的认为别人议论自己嫉妒妄想:没有根据的怀疑配偶不忠自罪妄想:没有根据的认为自己犯下严重罪行被控妄想:感觉自己的心理活动被控制疑病妄想:没有根据的坚信自己患重大疾病钟情妄想:没有根据的认为对方深爱自己夸大妄想:没有根据的认为自己的身份和财产与众不同其它:非血统妄想、替身妄想、宗教妄想、妄想性知觉、妄想氛围、妄想记忆-,34,2、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强迫性的穷思极虑,强迫性对立、强迫意向、强迫回忆、强迫计数、强迫想象,35,3、超价观念:,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能理解和可接受,经常存在病态人格中
16、。常与异常情绪有关联。超价偏见(偏执观念你)对他人行为和言语自我解释,认为被忽略、轻视、不公正、冒犯、钟爱自己。,36,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1、注意障碍: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时。注意狭窄:患者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当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见于有意识障碍时,也可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和智能障碍患者。2、记忆障碍:(1)记忆增强(2)记忆减退(3)遗忘(4)错构(5)虚构 3、智能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2)痴呆,37,四、自知力障碍,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17、“人贵有自知之明”,38,补充:意识障碍,周围意识(环境意识)障碍:嗜睡、清晰地下降、朦胧、浅昏迷、谵妄、深昏迷自我意识障碍:双重人格、多重人格、人格转换、人格解体,39,第二单元 情感障碍P270-272,40,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一)情感高涨:过分高兴、兴奋话多、夸大、冲动不负责任、注意转换、意志亢进、冒险、大方、性亢进、联想快而丰富、记忆增强(二)情感低落:痛苦、郁闷、悲哀、无助、意志活动减退、自责自罪、贬低自己(三)焦虑:担心过度、期待中的危机感、坐立不安、躯体症状(紧张性出汗、失眠、头痛、心慌、胸闷等)(四)恐怖:对事物的极端恐惧,经常伴有逃避行为,41,二、以性质改变为
18、主的情感障碍,(一)情感迟钝(二)情感淡漠(三)情感倒错,42,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一)情感脆弱(二)易激惹(三)强制性哭笑(四)欣快,43,第三单元 意志行为障碍P272-278,一、意志增强 二、意志缺乏 三、意志减退 四、精神运动性兴奋 五、精神运动性抑制,44,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一、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多完好,可出现某些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精神活动的衰退。患病期自知
19、力基本丧失。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类型:1青春型。以联想障碍,精神活动全面紊乱,思维松散破裂,行为愚 蠢、恶作剧以及性轻浮为多见;2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3紧张型。以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为主;4单纯型。以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意向逐渐减退、退缩、懒散为特征,治疗困难,预后不良。,45,第二单元 心境障碍,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有反复发作倾向,治疗缓解后或发作间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46,心境障碍,一、躁狂发作
20、。其特点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二、抑郁发作。其特点为: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三、双相障碍。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四、持续性心境障碍。其特点为: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47,第三单元 神经症,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有以下共同特征:病前常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社会功能相对完好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一般有自知力完整,有求治要求,48,一、恐怖症,1、场所恐怖:“广场恐惧症”,占60%对特定环境的恐惧 担心晕倒或失去控
21、制,又无法迅速离开 害怕离家外出,陪同、回避2、社交恐怖:害怕被人注视3、特定恐怖:对具体物件、动物等的不合理的恐惧,49,二、焦虑症,1、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发作。惊恐发作:伴濒死感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突然出现,历时5-20分钟,自行缓解。发作后一切正常、不久后可再发2、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慢性焦虑症。精神焦虑:自由浮动性焦虑、担心的期待 躯体焦虑:运动不安、肌肉紧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50,三、强迫性障碍,又称强迫症,临床上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类。强迫思想、强迫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意向强迫动作和行为:常为继发 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
22、,51,四、躯体形式障碍,1、躯体化障碍2、疑病症 3、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4、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52,躯体化障碍,是一种经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返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主诉也很常见,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常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长期存在的严重障碍。女性远多于男性,多在成年早期发病,53,疑病症,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的神经症,病人因为这种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
23、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病人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优势观念,常伴有焦虑或抑郁。对身体畸形(虽然根据不足)的疑虑或优势观念也属于本症。本障碍男女均有,无明显家庭特点(与躯体化障碍不同),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54,五、神经衰弱,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临床表现:精神疲乏、注意力难集中、效率低等衰弱症状;回忆及联想增多且难以控制;对声、光、噪音敏感;易烦恼、易激惹;紧张性疼痛;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55,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应激相关障碍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态心理学 健康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16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