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高层房屋结构设计. 重庆大学210.ppt
《多高层房屋结构设计. 重庆大学210.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高层房屋结构设计. 重庆大学210.ppt(2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多高层房屋结构设计,目录(一)(30学时)教材及参考资料第1章 多层框架结构(16学时)1.1 多层框架结构的组成与布置(2学时)1.2 框架结构内力与侧移计算的近似计算方法(4学时)1.2.1 概述与计算简图 1.2.2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分层法 1.2.3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法和D值法 1.2.4 框架结构侧移计算及限值1.3 多层框架内力组合(2学时)1.4 无抗震设防要求时框架结构构件设计(2学时)1.5 框架结构构件抗震设计(6学时)1.5.1 框架结构的延性 1.5.2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1.5.3 框架梁的抗震设计 1.5.4 框架柱的抗震设计 1.5.5 框架节点的
2、抗震设计1.6 多层框架结构基础(自学)1.7 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示例(自学)第2章 高层建筑结构(14学时)具体章节见下页,目录(二)第2章 高层建筑结构(14学时)2.1 高层建筑的定义和发展(1学时)2.2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与布置一般原则(1学时)2.3 高层建筑结构上的作用,受力特点及相关要求(1学时)2.4 剪力墙结构(6学时)2.4.1 单榀剪力墙分配的剪力 2.4.2 剪力墙的受力特点与分类 2.4.3 整截面剪力墙及整体小开口剪力墙内力与位移计算 2.4.4 双肢剪力墙内力与位移计算 2.4.5 壁式框架剪力墙内力与位移计算 2.4.6 剪力墙截面设计及构造要求2.5 框架-剪力
3、墙(4学时)2.5.1 框架-剪力墙组成及受力特点 2.5.2 框架-剪力墙的计算 2.5.3 框架-剪力墙的结构布置、截面设计及构造要求2.6 筒体结构(1学时),参考资料混凝土结构(中册、第三版)-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 东南大学等编,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混凝土结构(下册)天津大学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6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李国强、李杰、苏小卒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返回,第1章 多层框架结构,1.1 多层框架结构的组成与布置,
4、1.1.1 多层框架结构的组成,框架结构由梁、柱和节点(梁柱节点和支座)组成。框架梁宜拉通对直,柱宜纵横对齐,上下对中,轴线宜在同一平面内。但功能和建筑造型需要做成抽梁、抽柱、外挑、内收、斜梁等形式。(如图1.1)框架结构是高次超静定结构。一般不考虑填充墙抗侧作用。(但注意刚性填充填)框架结构按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全现浇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三种结构型式。框架结构按承重结构不同,可分为全框架和内框架两种。,1.1.2 多层框架结构布置,柱网布置,原则:既要满足生产工艺和建筑平面布置的要求,又要使结构受力合理,施工方便,1)生产工艺的要求,工业厂房设计的主要依据。厂房常采用内廊式和跨度组合式两
5、种(如图1.2),柱距常采用6m,跨度常采用6m,7.5m,9m,12m等。12m30m可采用预应力混凝土。,2)建筑平面布置的要求(功能、梁跨),民用建筑功能不同,柱网尺寸难以统一,常采用300mm进级。柱距:3.3-6.0m;跨度:6-12m。柱网布置应与建筑分隔墙相协调。(医院如图1.3、旅馆如图1.4),3)结构受力合理,应使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分布均匀合理,梁、柱材料强度均能充分利用(如图1.5,1.6)。,4)施工方便,应尽量统一柱网和层高,重复使用标准层,尽量减少构件类型、规格。,应使结构受力明确、传力简捷。布置时纵横框架应尽量对齐通(如图1.7),纵向柱列的布置,一般取建筑开间,
6、当开间较小时,可考虑柱网为多个开间(如图1.8),二、承重框架布置,一般情况下,柱在两个方向均应有梁拉结,实际为空间结构体系;常将其分为纵横两个方向的平面框架(建筑物长向为纵向,短向为横向);水平力由各自方向框架承受;竖向力根据传力途径,一般在受力较大的竖向荷载方向设承重梁,另一方向设连系梁。,根据楼盖的布置方式及竖向荷载传递途径,承重框架的布置有以下三种(如图1.9):横向框架承重 纵向框架承重 纵横向框架混合承重,三、变形缝布置,非地震区建筑物变形缝有伸缩缝和沉降缝,在地震区还需设置防震缝;设置原则:力争不设,尽量少设,必要时一定要设,并应作到一缝多用;在非地震区的沉降缝可兼作伸缩缝,仅设
7、防震缝时,基础可不分开,但在基础处应加强连接构造。,伸缩缝(又称温度缝),作用是消除由于温度变化和混凝土的收缩对结构造成的危害。与结构长度相关,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如表1.1所示。,表1.1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2)沉降缝,作用是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房屋破坏,应设置沉降缝将房屋和基础分开。沉降缝做法如图(图1.10)所示。伸缩缝和沉降缝宽度不宜小于50mm.,3)防震缝,防撞,宽度不得小于70mm.且满足小表1.2(抗震6.1.4条),返回,注:H指房屋高度,即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1.2 框架结构内力与侧移计算的近似计算方法,一、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方法,
8、框架结构是空间结构受力体系,分析时有按空间结构分析和简化成平面结构分析两种方法。空间结构分析常根据结构力学位移法的基本原理编程计算。平面结构分析常采用手算方法进行,常有弯矩分配法、无剪力分配法、迭代法等,另有近似分析方法:分层法、反弯点法和D值法。本章主要介绍框架结构近似手算方法,包括: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分层法,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法和D值法。,1.2.1 框架结构内力计算方法与计算简图,二、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一)计算单元的选取,多层框架结构实际上由纵、横框架组成的空间结构,为了简化计算,常忽略纵、横向空间联系,忽略各构件的抗扭作用,分别按纵向和横向平面框架进行计算(如图1.11)。横向中
9、间各榀框架,由于间距和各自抗侧刚度相同,作用的各荷载相同,常取一榀横向框架作为计算单元。但有差异时,应分别计算。纵向框架因作用荷载不同,应取不同框架计算,当采用横向承重时,纵向柱多时,抗侧刚度大,可不计算,按构造设计。作用于各计算单元上的荷载按该单元的负载面积计算。,(二)框架的计算简图,计算简图是结构的力学抽象,它既要反映结构的真实受力状态,同时又要便于内力分析,在保证必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对计算简图作适当的简化。1)在计算前,应有初步确定截面形状和尺寸。梁截面形状有矩形、T形、形等,梁高:主梁(1/10-1/12)L,次梁(1/12-1/15)L;矩形梁宽(1/2-1/3)h。柱截面形状常
10、采用矩形、方形、圆形,尺寸:取层高的1/15-1/20。2)在计算简图中,杆件用其轴线表示。3)跨度与层高:梁跨度取柱子轴线距离,当上下层柱截面尺寸变化时,一般取最小柱截面形心线作为柱的轴线;层高取建筑层高,底层取基础顶至二层楼顶面。4)节点简化:现浇钢筋混凝土节点常简化为刚性节点。5)框架构件的抗弯刚度EI: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前必须先计算梁、柱截面惯性矩,但应考虑楼板的影响。梁节点附近,楼板受拉,楼板对梁的截面抗弯刚度影响较小,在梁跨中,楼板受压,影响较大,但为了方便设计,假定梁I沿轴线不变。现浇楼盖:中框架取I=2.0I。边框架取I=1.5I。装配整体:中框架取I=1.5I。边框架取
11、I=1.2I。装配式:框架取I=I。,(三)荷载计算,作用于框架结构上的荷载有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竖向荷载包括恒载和活载,一般为分布荷载,有时也为集中荷载。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一般简化为节点水平集中力。,1)恒载 一般为结构自重,对所选取计算单元而言,恒载有:纵梁传来的恒载(常为集中力)、板传来的恒载(常为分布力)、柱自重等。,2)活载 按负载面积计算,对楼面活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第4.1.1条选用。屋面均布活荷按荷载规范第4.3.1执行。因楼面活载不可能同时满布于所有楼面,可以折减,按荷载规范第4.1.2执行。,3)风荷载 风荷载的计算方法与单层厂房相同。垂
12、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按上式计算的风载,再按节点负载面积换算为节点集中力。,4)水平地震作用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方法有: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力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较均匀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其计算方法:,(1)底部剪力(地震影响系数由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上查得)(图1.12),(2)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及各楼层水平地震层间剪力:(图1.13),返回,1.2.2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分层法,一、分层法的计算假定,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多层多跨框架的侧移忽略不计;每层梁上的荷载对其他
13、各层梁的影响忽略不计;根据叠加原理,多层多跨框架在多层竖向荷载作用同时作用下的内力,可视作各层竖向荷载单独作用下的内力叠加。即将框架的各层梁及上下柱作为独立计算单元分层进行计算,分层计算所得的梁内弯矩为梁在该荷载作用下的最后弯矩;每一柱的柱端弯矩取上下两层计算所得弯矩和。(图1.14)分层法适合于节点梁柱线刚度比不小于3.0的结构及竖向荷载沿高度分布均匀的多层框架结构。,框架立面图 荷载图 弯矩图,框架立面图 荷载图 弯矩图,框架立面图 荷载图 弯矩图,二、计算误差的修正,在分层计算中,假定上下柱的远端为固端,而实际上是弹性嵌固(在转角)。为减小计算误差,作如下修正:1)除底层柱外,其他各层柱
14、的线刚度均乘0.9的折减系数;2)除底层柱外,其他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为1/3。(底层仍为1/2),三、计算步骤,画出框架计算简图(含荷载、轴线尺寸、节点编号等);按规定计算梁、柱的线刚度及相对线刚度;除底层柱外,其他各层柱的线刚度(或相对线刚度)乘以0.9的折减系数;计算各节点处的弯矩分配系数(根据线刚度分配:)用弯矩分配法 从上至下分层计算各分层单元的杆端弯矩(先计算梁固端弯矩,按),5)叠加有关杆端弯矩,得最后弯矩图;6)将叠加后的同一节点处各杆端弯矩进行二次分配,以消除节点不平衡弯矩;7)按静力平衡条件求出框架的其它内力图(轴力及剪力图)。,四、示例(图1.15,1.16,1.17,
15、1.18),返回,1.2.3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法和D值法,风或地震对框架结构的水平作用,一般可简化为作用于框架节点上的水平力。其定性的弯矩图(图1.19)为:各杆的弯矩图是直线形,且一般都有一个反弯点。若能求出各柱反弯点位置及各柱分配到的层间剪力,则各梁、柱的内力很容易计算。框架变形图的特点:(1)若忽略构件的轴向变形,则同一层内各节点具有相同的侧向位移和层间位移;(2)框架上部各节点均有转角;(3)各节点的层间位移和转角越靠下层越大,这是因层间剪力越大的原因。,一、反弯点法,反弯点法的关键,一是确定反弯点的位置;二是确定每层各柱的剪力。为简化计算,进行如下假定:1)在确定反弯点位置时,
16、假定柱上端与下端的转角相等(底层柱除外,其下端为0);2)在确定同层各柱剪力分配时,假定节点转角为零,即认为梁的线刚度为无穷大;3)梁端弯矩可由节点平衡条件求出,并按节点左右梁的线刚度进行分配。,根据以上假定有:1)反弯点位置 由假定(1)有:底层柱反弯点近似为距柱下端2/3底层层高处,其余层柱反弯点位于层高中点;2)柱的侧移刚度D 侧移刚度D。是表示柱上下端产生单位相对水平位移时,在柱顶所需施加的水平剪力。根据假定(2)各柱无转角,只有层间位移,则如图1.20所示,柱顶剪力,则柱的侧移刚度为:,3)同层各柱剪力的确定 现以个n层,每层有m个柱子的框架为例,说明第j层各柱剪力的分配。将框架沿第
17、j层各柱的反弯点处切开以剪力和轴力(图1.21),按水平力平衡条件有:,根据假定(2),同层各柱的层间侧移相等,将(c)代入(b)有:,代入(c)有,j层任一柱k分配的剪力为:,即同层各柱剪力按各柱间的侧移刚度比进行分配。,若层高相同:,4)柱端弯矩,根据假定(1)有:底层柱:上端:,下端:,上部各层柱,5)梁端弯矩,根据假定(3),由节点弯矩平衡,梁端弯矩为:(图1.22),6)梁的剪力,以各梁为脱离体,将梁的左右弯矩之和除以该梁的跨长,得梁的剪力。,7)柱轴力,自上而下逐层叠加节点左右的梁端剪力,得柱轴力。注意:反弯点法适合于节点梁柱线刚度比不小于3.0,且较均匀的多层框架结构。,二、D值
18、法(修正的反弯点法),反弯点法中首先假定梁柱线刚度比为无穷大,又假定柱的反弯点高度为一定值,虽然简化了计算,但也带来了误差。在实际结构中,梁柱线刚度比较接近,在抗震设计中可能梁的线刚度小于柱的线刚度,框架节点对柱的约束为弹性支座,不为固端,因此柱的侧移刚度应修正,不仅与柱线刚度和层高有关,还与梁的线刚度有关;柱的反弯点与梁柱线刚度比、上下层梁线刚度比、上下层高变化等有关。日本武藤清教授对反弯点法进行了修正。改进了柱的侧向刚度和反弯点高度的计算方法。,1)修正后的柱抗侧刚度D,式中反映了梁柱线刚度比值对柱侧向刚度的影响。按图1.23选用。,柱抗侧刚度D推导的四个假定:(1)柱AB及与其上、下相邻
19、柱的线刚度均为;(2)柱AB及与其上、下相邻柱的层间水平位移均为;(3)柱AB两端节点及与其上下、左右相邻的各节点的转角均为;(4)与柱AB上、下端相交横梁的线刚度分别为。,整体框架结构中间梁柱单元的变形,由节点A、节点B的弯矩平衡条件可分别得到下式:,以上(a)、(b)两式相加,简化后可得:,柱AB所受到的剪力为:,将式(c)代入(d)得:,当框架横梁的线刚度无穷大时,K趋近于无穷大,趋近于1,这即是反弯点法所假设的情况。,返回壁式框架,2)修正后柱反弯点高度(图1.24),各柱反弯点高度取决于该柱上下端转角的比值,若柱上下端转角相同,则反弯点在柱高中间;若不同,反弯点偏向转角较大的一端。各
20、层柱反弯点高度修正公式为:,y0-标准反弯点高度比,反映梁柱线刚度影响,其值与结构总层数n,该柱所在的层j,梁线刚度比K及侧向荷载形式有关,按附表11-1,11-2查得。,y1-上下横梁刚度比不同的修正。某层柱的上下梁线刚度不同,则该层柱反弯点将向梁刚度较小的一侧偏移。可根据上下梁线刚度比I和K查附表11-3。底层柱不修正,即y1=0。,y2,y3-为层高变化对反弯点的影响。当上层层高变化时,反弯点上移,增量为y2h;当下层层高变化时,反弯点下移,增量为y3h(下层较高时为负值)。其值可查附表11-4。对顶层柱,不考虑修正值y2,即y2=0;底层柱,不考虑修正值y3,即y3=0.,返回,1.2
21、.4 框架侧移计算及限值,框架结构设计时,不仅要进行承载力的计算,且要进行侧移控制。侧移主要由水平作用引起,为此要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的侧移值。1)框架侧移曲线的类型 框架结构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有两种:(图1.25)剪切形变形:与悬臂柱剪切变形曲线相似。对一般多层,其侧移主要是由梁柱弯曲变形引起的总体“剪切型“变形。弯曲形变形:与悬臂柱弯曲变形曲线相似。当房屋较高H50m,或高宽比H/B4,则需考虑由柱的轴向变形所引起的“弯曲型“变形。本节主要介绍剪切形变形的侧移计算。,2)D值法计算框架的侧移 第j层框架层间水平位移与层间剪力间的关系为:,逐层计算各层的层间水平位移,得顶点总水平位移为
22、各层水平位移之和:,3)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框架的弹性层间位移角过大将导致框架中的隔墙等非承重填充构件开裂,故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4.6.3条规定(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5.1条的规定)框架最大弹性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不能超过其限值,即:,返回,1.3 多层框架内力组合,框架结构在竖向恒载、竖向活载,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确定后,要对各构件进行内力组合,以便求出构件控制截面最不利内力,作为梁柱配筋的依据。,构件内力沿长度是变化的,为了便于施工,构件配筋通常是分段变化的。因此构件配筋时,根据内力变化的情况,选择几个内力较大的截面作为控制截面。框架柱
23、的弯矩、轴力和剪力沿柱高线性变化,因此取各柱上、下端为控制截面。框架梁在水平力与竖向荷载作用下,剪力沿梁长呈线性,弯矩呈抛物线形(竖向作用下),因此梁取两端和跨中(近似)为控制截面。由于内力分析结果是框架梁柱轴线处的弯矩和剪力,因而配筋计算时,应换算出构件端部截面的内力(图1.26)。梁端柱边弯矩和剪力可近似按下式计算:,一、控制截面,二、最不利内力,1、梁端截面:+Mmax、-Mmax、Vmax;2、梁跨中截面:+Mmax、-Mmax3、柱端截面:(a)|M|max及相应的N、V(相应的N取小值)(b)Nmax及相应的M、V(相应的M取小值)(c)Nmin及相应的M、V(相应的M取大值)(d
24、)|M|较大(但不是最大),N比较小或比较大(也不是绝对值最小或最大)。(对于大偏心构件,偏心距e。MN越大,截面配筋越多。虽然|M|不最大,但相应的N较小,则e。最大,也可能成为最不利内力;对小偏心受压e。越小,截面配筋多。虽然|M|不最最大,但相应的N较大,则e。最小,也可能成为最不利内力。)(e)对于柱,另外还要组合最大剪力Vmax,进行抗剪承载力计算。对于多层框架,一般情况下只考虑前三种最不利内力可满足要求。,三、活载最不利位置,水平荷载(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均应考虑向左和向右两种可能的作用方向。对称结构,只需计算一次内力,不同方向作用,内力正负号不同。竖向恒载为永久性荷载,按实际分
25、布,一般为满跨,只有一种布置方式。竖向活载,如楼面使用荷载、雪荷载等,是可变荷载,有多种布置方式,应考虑各种可能的最不利布置情况,以求得各控制截面的最不利内力。为确定活荷载的最不利作用位置,常有四种方法:,1)分跨计算内力组合法,2)最不利荷载位置法,将活荷逐层逐跨单独作用于框架上,分别计算其引起的内力,然后,针对各控制截面找出最不利内力进行叠加。,类似于连续梁计算中所采用的方法,对框梁柱某一控制截面,按内力组合的要求,根据影响线分析原理,确定活载最不利布置,然后计算内力,则计算内力即为该控制截面的最不利内力。图1.27为框架梁柱最不利内力时,活载最不利布置的方式:,3)分层组合法,4)满布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高层房屋结构设计. 重庆大学210 高层 房屋结构 设计 重庆大学 210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16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