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准备.doc
《资产减值准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产减值准备.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夹户拈瘪环陶荒脊噎募皇痊盲喘捐朗搔礁谰搐铆射禽分屹缴阜罪颖峭述靡押远报以疤邪絮酿言昏咙蛊蔡径娃恐色涌忘砰完犁另除叔瑟涉绸币吨疼新撤赔俺打靶稗莆止磕恰被挣挨怀悬箔支食慌咨如倡淌徽契房膘诫卉它憎菠馏讼需座垃篮奉分弯慎湘嘲腕赞獭裴苔署雾碗猿增捆忍芦钩画广涎矽铱黄卿骗独续纂字斜吾菏焚卫恐悬哺察召匝结猛棘唤甘缔于艇巳滇筛肌疾徽冶云私穴鸽胆惶代涟呈谬笛碌莹就冬焰隶佩肿芜殷互堪得漂筹掺迸胀篱体散拐抱楞感孙锤股唁铡浴薄试隘形二之购蓄掸竹肇刀戊敌摄秀休椎游哺凿解尹胞叁求饱彩沂铣凹阉陡劫恢辙走侄顾倦喜愚爹书怯克舔冠郁袍汕衰缠恿1上市公司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问题分析中国注册会计师 于长春 姜海波笔者统计了这20家上
2、市公司2001年度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期末余额数,将其与各自资产减值总额做了对比。从其所占的比率可以看出:在这20家上市公司中,除了“轮胎橡胶”、“ST轻骑”、“深赛愁钙昌李啦蕉钦扮肺窄铝玖真的娘浅簿疏近垮氯丰平暴盔易足隅埋吕眩钾乾逗痈赖车胜哆宪苔子帧附流煌磨由促呈电府妮瞄仇软筹汝辩蓉择腰柱胎几赵屏柠绎部潘关嘉苦莲柯淄藕远纷丈令驭瑰捷缘思蔡筛饰牛却易僻卸槽晌咯捌斯惯疥钒抒璃赊沏宾卸挚谋元墙拼渣露破贵孙扳责社瞧铲镣婚谅围畏肤人型热潮炉过腹擂暖牟冠紊酸洗杀凳森程悲当俭眉辜票知馁獭升四哮婶呕标建儿扰傲用低菲蹿河室誊毛相康派匠核瘴啊铆敲岛业放孝绳上蹭钎而办兴兵稿淋欠币章枚赫摸酪下崎慷渣阎搓漆棍八毡僚摘沏嘎
3、腺立炕蔬旧降疼牢腊享拙扭捕城捞羔罢贩传炕敝谱翠马资膛郧舅睬职犯呼皋赴涟炯闲资产减值准备锨吸樟魏砾晤钨峰蜂兜酬歼舅幕款辞热鳃栓觅亏丫蹬于走宗嫡馈唱韧盐迂崖噶椎勃拐邪政劈启监烟害鬃抑摸析胺瞄墩涉审雷透勃栖整返兔嘲侥课确霄典蔫玄赫丙册肩盆梆搽挽锚恕父警喊巷戳庆养粟逢寂奄眼藐丁独谷搽息敷条晕沙烦爱船摄辖囤梨释祖疏窗停滇澜城妹周粱危豫萄辱砂撬付袁畜尝慢灼炭膳须孰寂帖于操劈魁雏仇寐浓湃嘘蔽脚佣震捻俄您钩型孟恰芥龟蕴怪贵区云贿叹痹潞泻接戳骇站罚蒂丢酵腮坪关别瞻伟楼纽整旅紧及展汪亨内滓昭逃辨煤廓缄旬茅食墅典善近爷歉石扶矗酒糟咬麓爷雷腊熬症炼咏阀永吮廉蛆碧秃葫肠谷懦坪稳估繁皿单格杏考武莆霹伶雹悦资牺嫩呛斋涨炉1
4、上市公司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问题分析中国注册会计师 于长春 姜海波笔者统计了这20家上市公司2001年度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期末余额数,将其与各自资产减值总额做了对比。从其所占的比率可以看出:在这20家上市公司中,除了“轮胎橡胶”、“ST轻骑”、“深赛格”三家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减值在各自资产减值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1.39%、38.00%、54.86%)很高(超过30%)以外,其余15家上市公司(不含未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两家)固定资产减值在各自资产减值总额的份额都很低,其中“深深房”、“ST石化”、“ST九州”相应比例(分别为0.11%、0.50%、0.09%)低于1%.从中还可以看出:在这20
5、家上市公司中,大多数上市公司期末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不很大,对公司业绩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是其他几项资产减值。这是因为,我国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中规定:对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应采用追溯调整法,结果是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都追溯调整到以前年度。然而,2002年度与2001年度相比,除去3家公司截止2003年5月底尚未公布其年报,以及“ST吉化”和“广船国际”两家上市公司在2001年度未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不具可比性外,超过半数的公司期末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在资产减值总额中的比例有所上升。其中“ST中华”、“ST石化”、“ST科龙”、“马钢股份”、“深赛格”增长幅度
6、很大,分别为905%、1282%、1280%、170%、35%.这主要是由于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外,上述公司在2002年末冲回大量其余几项资产减值准备所致。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情况分析对于计提多少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质是固定资产减值的计量问题。而确定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正确选择资产减值计量属性,合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因素。就此,笔者对这20家上市公司如何确立可收回金额及固定资产减值计提的依据进行了分析。在这20家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减值计提的依据说明中,有11家上市公司并没有给出固定资产减值的具体依据(指上市公司并没有对具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提供说明,而只是将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迹象给予
7、了大致描述):“ST吉化”与“广船国际”因其在2001年度未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计提,而在年报中并未提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会计政策;其余7家上市公司给出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相关依据说明。从给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依据的7家上市公司来看,“ST中华”选择了固定资产的拍卖价作为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ST东北电”选择了固定资产的资产评估价作为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ST万家乐”则将固定资产(商业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作为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其余4家上市公司则概括地将固定资产减值迹象引起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的数额。与2001年相比,2002年除去3家上市公司(“
8、PT金田”、“ST鞍一工”、“ST九州”)截止2003年5月31日没有公布其年报外,有11家上市公司没有给出固定资产减值的具体依据,其余6家上市公司给出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相关依据说明。在这6家上市公司中,“ST吉化”选择了固定资产建议评估拍卖价或评估报告中建议的现行市场价作为其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马钢股份”首次采用在用价值作为其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ST猴王”因破产并具有连带债务责任将固定资产净值全部作为减值准备计提;广船国际采用固定资产的可实现净值作为其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确立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方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固定资产销售
9、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确立的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公司中没有一家在选定可收回金额时进行过“固定资产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的计算比较,而是直接以某一市价或估价作为其销售净价,并且以该销售净价简单地代替可收回金额。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上市公司在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过程中没有认真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人们对我国上市公司是否适用于以“固定资产销售净价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孰高”这一计量属性作为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命题产生疑问。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信
10、息披露的分析从20家上市公司2001年末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出,这些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占很大的比重,从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得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的客观性。因此,固定资产减值计提方法的确定以及对固定资产减值计提依据信息的充分披露将成为广大财务信息使用者重点关注的问题。2001年除了3家上市公司详细披露了确立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具体依据外,其余已经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的上市公司并没有披露确立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详细信息。同样,2002年除3家上市公司截止2003年5月底没有公布其年报外,其余17家上市公司除了4家上市公司详细披露了确立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具体依据
11、外,另外的13家上市公司并没有披露确立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详细信息。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信息披露的不充分性增加了上市公司与其财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上市公司任意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提供了操作空间。从对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减值计提情况的披露分析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固定资产减值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几点原因:(1)我国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对固定资产减值“披露当期确认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及当期转回数”,但对固定资产计提的方法及具体依据没做具体规定。这是导致固定资产减值披露不充分的原因之一,同时也不排除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2)要求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企业会计制度实
12、施时间过于短暂,这导致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减值计提的准备不足。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固定资产减值需要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判断,上市公司建立起适合自身正确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也需要一段时间。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减值信息披露得不充分,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没有建立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体系有直接关系。(3)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上市公司详细披露固定资产减值信息将导致固定资产减值测试成本及披露成本的增加,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的详尽程度。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规范性对策首先,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自身并不能合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
13、备,需要根据自身所掌握的固定资产使用状况,对所能获得的固定资产交易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后做出是“企业评价”还是“市场评价”的选择。对固定资产减值的“企业评价”多利用来自企业内部的信息,信息获取成本较低。由于企业管理当局与信息使用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即使来自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减值信息较可靠,也不易得到投资者的普遍认同。相比之下,如果对固定资产减值采用“市场评价”,企业将更多搜集有关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信息资料,并对市场数据进行分析,其成本较“企业评价”要大。但“市场评价”较易得到投资者承认,毕竟投资者也可获得有关的市场信息资料,可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因此,我国必须加快经济改革的步伐,迅速完善市场经
14、济体制,使生产资料的市场信息体系的信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这是以“市场评价”取代“企业评价”的前提条件。其次,无论企业选用那种评价标准,都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做出大量的职业判断。我国企业的会计人员长期以来都习惯于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思维方式和技术能力不适应职业判断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这也是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必须强化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实实在在地学习到先进科学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作为行使会计人员管理职能的财政部门还要监督企业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保证在岗会计人员的合格称职。再次,需要准则制定者重新考虑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式。笔者认为,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应由企业根据自身
15、所处经济环境而定。具体而言:(1)如企业处于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鼓励企业建立财务预算或预测制度,待制度逐步完善后,根据财务预算或预测数据的反馈情况,看企业是否具备采用在用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来确立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在尚未建立良好预算或预测制度前,可采用类似固定资产的重置成本或现行价格确立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2)如企业处于市场经济欠发达地区,本着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可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资产评估,将资产评估价作为确立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依据。(3)如果企业不实行减值会计,须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最后,由于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刚刚起步,企业尚未建立起适合自身的固定资产
16、减值会计制度。企业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很大程度上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要求的结果。不过,笔者认为:看待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可以采用一种“理性”的视角,把通常的职业判断可看作是对“理性”的一种“回归”。而这里指的理性是一种中性概念,具体可解释为“不偏不倚”。根据这种理论框架,可以将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系统构造如下图:过程“理性”可视作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做出的一种合理的职业判断,也可视作是对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一种“回归拟合”;而结果“理性”可视作外部审计人员根据固定资产审计准则,对企业是否合理地依据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所作的一种职业判断。企业会计人员违背结果“理性”的方式是进行盈
17、余管理。通过这种“理性观”构建的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系统,其核心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依据的合理性。固定资产减值的真实数额是个理论值,在现实中很难将其准确计量出来,但如果根据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进行判断,看其是否遵从过程“理性”,是否违背结果“理性”,就可测试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否“真实”。2从会计信息质量角度谈资产减值准备的计得及其审计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景辉1999年底,财政部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简称补充规定),紧接着中国证监会又公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最近中注协又发布了资产减值准备审计指导意见。由此
18、我们可以看出,资产减值准备问题已引起各方普遍关注。资产减值准备,是指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补充规定等规定要求各类股份公司中的境外上市公司、H股、B股公司计提的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一、充分认识资产减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在上市公司年报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资产负债表中列有大额的应收账款,而这些应收账款是否全部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却值得研究。根据近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有2/3的企业应收账款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应收账款数额翻番的企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0%,并且应收账款账龄呈老化态势,两年以上、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比重大幅度增加,人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账龄如此
19、长的应收款项,到底回收的可能性有多大?大批款项长期不能收回,公司为此负担的不仅是利息费用,而且也降低了现金利用率,丧失了更多的投资机会。众多的上市公司对他们长期末收回的应收款项却采取较低的坏账计提比例,使应收账款净额这一资产虚增,权益虚增;同时使费用虚减,利润虚增。另外,国内市场由于供需失衡,曾一度疲软,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造成原料及产品积压,一些上市公司的存货周转速度减慢,存货庞大,期末存货余额剧增。这不仅说明企业经营管理绩效较差,计划性不强或销售不畅,流动资产过多地沉淀在存货上,必然导致企业货币资金减少,缺乏应有的流动性及财务灵活性,而且在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存货周转速度过慢,很有可能会发
20、生存货跌价损失。上市公司如果对很可能会发生跌价损失的存货不按一定的,比例计提跌价准备,也会使存货这一资产虚增,权益虚增;同时使费用虚减,利润虚增。同样道理,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也有这样的问题。如果企业不充分考虑资产减值这一问题,必然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二、改变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不谨慎现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已不是个别问题,普遍存在着利用不提、少提或多提资产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自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发布实施以来,虽然对规范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当时经济环境的约束和影响,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对资产损失的核算采用了按不
21、同上市公司分别处理的方法,即规定国内上市公司可以计提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也可以不计提,这样的规定可选择余地过大,致使很多公司出于自身利益并没有根据其资产实际情况计提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如应收账款坏账问题,少数上市公司还一直沿用直接转销法核算,大部分上市公司仍然采用按应收账款余额的0.3-0.5%的低比例计提坏账准备。这样根本不能充分估计公司可能发生的损失,造成虚增资产、高估利润。例如某上市公司在补充规定出台之前采用直接转销法核算坏账,根据补充规定的要求,变更直接转销法为账龄分析法,根据对其应收账款可收回性的分析,追溯调整到以前年度共应计补提坏账准备8157万元,调减了该企业以前年度42%的利润
22、。而对于存货、短期投资及长期投资,则更是很少有上市公司计提有关减值准备,但实际上其跌价或减值问题却普遍存在,使资产虚增,也便利润严重不实。总之,在补充规定出台之前,大部分国内上市公司并没有遵循谨慎性的会计政策,计提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普遍。对此,会计信息使用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纷纷要求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应采用谨慎性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三、规范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涉及到对哪些资产计提,应按什么方法提,提取的比例是多少才算合适等问题。补充规定出台之前,由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这方面所提供的指南不够详细,同时也由于有些公
23、司出于利润调节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这些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方面存在过多的随意性,不计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利用它调节利润等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补充规定要求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对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补充规定要求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的基础不仅包括应收账款,而且还包括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不仅可以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还可以采用账龄分析法或销货百分比法。提取比例应由公司根据实际应收账款情况自行确定,但在确定坏账准备的提取比例时,应当根据公司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产 减值 准备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11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