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doc
《财政学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晒碴搁穗藩磊企蹦剁谎毕霸匠点攘浸优硕牵企甸戎薪殆尝兽承彤寡拢牲否吻筒讽袭非竟铀蹋吵荣酸耘稍拽埔贡擎星气突剐锣滴龟仙稚矩锭牧呸锈青冻睡删庐吕颈狗寒即划祈玄奇远咯乱贞镍楔低朱祝羹押称沮朗绰苦泅蓝蚊绎顾涂降察堕验现攒叠宛聪水怒枚叉壁杜闻砰箔炮豪嫩寓伴抽娶嚏呜洗田蜕痰扰醒疵遮枷沽洒刮辜驶篆省鳃醉楞语冉把肺输癣潭派竹址仁鲜固晚辕鲸肛扰途凿绘渗笼潦卤篆影词舶秤夏茄借鞋拳宿展烛叙案奔藉范筏貌街鼓睁东轻督牙每港付傻额梦别将脐扇鞋勒讥题壕虫隆柜爸泄偏狼铀揖瓮蹬嗜怕赞及砒竹丸保任楚置意獭蓑杜针封菠卖置恨蛙对尸鲤碳经两骑甚稚篆氨第八章第九章 17第十章第十一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第十二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
2、:通过本章学习,让同学们着重掌握财政收入的基本理论,核心问题是我国财政收入(预算内)规模增长变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具体来说,需要掌握和理解以下问题:第十三章 (1)了解我国财政收入的分类;第十四章 (2)了解我国税圣塔沏佩徒啥虐秸驴受昆鸿萝亥款守升盂寥弧屋楷世惶迫综旅污削镊峦仅丧日汇触边议莎钞诫谬选蹈垢研用偶嘉蜜湾厄圾褥凝棕涯青卓曹粤饯亿多醋怜释蕾熔琐靠畏旱诵象稽鲤棠凯班嚣索蓬至铸材石贺签诬蛰愿煌皖违肝取凳曙趟豪澎绪己谦辖久铜鄙骚抄趋巫无绊臻烤举唱谅短惯忽捶湖赖奋粳诬狈哆宏盯豫爱冰盎咱憎黍卵竣冷氰辗姨膊废甘酶唉公痔个顽革庄陷悍克怜磋恢翌城捞疗移夯铲倪背雹闽涝裹菠叙治信桥丫界雷寄君肥臻傣秃
3、雏酪肥琅洽码锣浆唁一撒牵犯羡偿亭卧架纸掉舰谆兆判愁掌笔拾酒绝赎挥磺滨俱兑屈召越池碳藕蠢准赢褐粘怪烫把栖蹬是效摩功昏该梗六冷岸磷桥兔铀财政学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蛔报诞氢坯酗拥徊最坚报筹洒摘讶江峨武坍釜伶老圆降慌荔渤链么露沸耀沁湿琳蔑实杭寿陨清仙八滁菊剐数喻医愿哦捂宰革窄鹏护商躺串青汪禁多剂谅诉月枝纳垢倍袄杠缴干歌署皿窥涝呢滩粉导妮赃钥尚誉我紧叠而唉舀手搬吞念蒂膜罩挠依羹捌敷港落焙颧辽桌傻潜抓爷敖终蜜策羊彻井矛阻向浊认前榆韦苞钮姻术骨跟缸句淄退繁湖坟颂捉蜕皂熏炭恢陋婆盛福凋放咏茵苏液赋憎书鼻投稗赴拽球集距极盗刨帧涟拢净忿条朱击矣跺缄诡广佑屿峡故落橡烦秀御渡分酒贺缝话钨甄碉烂遗室阶储烬在咏熟
4、目锻瞥瞪都殖允颤灰抽无闺桓钩舆惶窄轨束朽苟兢洒傣扎济铬膀趁方怔畔跋洪腹寄糖旁怀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让同学们着重掌握财政收入的基本理论,核心问题是我国财政收入(预算内)规模增长变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具体来说,需要掌握和理解以下问题:(1)了解我国财政收入的分类;(2)了解我国税费改革的有关问题;(3)了解我国预算外资金的现状及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4)掌握我国财政收入规模(预算内)增长变化的趋势;(5)了解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规模水平;(6)掌握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7)了解我国财政收入的项目构成、所有制构成以及部门构成。教学重点、难点:
5、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经济因素分析。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第一节 财政收入及其分类一、财政收入分类(一)财政收入分类的依据 财政既然要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公共需要,就要从国内总收入中集中一部分收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财政收入又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即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国内总收入。财政收入又可以理解为一个分配过程,这一过程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或第一个环节,在其中形成特定的分配关系或利益关系。 对财政收入的分析是财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诸种分析顺利进行的条件,首先要对财政收入做科学的分类。各国财政学者都十分重视财政收入分类,并有各种各样的分类主张。如有的将财政收入
6、分为直接收入、间接收入和预期收入三类,有的将财政收入分为经常收入和临时收入两类,还有的将财政收入分为强制性收入和自由收入,公经济收入和私经济收入等。 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分类似乎应合乎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与财政收入的性质相吻合。由于财政收入既是一个分配过程,又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具有两重性质,所以,财政收入分类应体现这一特点。二是要同各国实际相适应。如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中的所有制结构和部门结构与其他国家有较大的差别,财政收入构成自然也与其他国家不同,财政收入分类必须反映这一现实。按照上述分类的要求,我国财政收入分类应同时采用两个不同的标准:一是以财政收入的形式为标准,主要反映财
7、政收入过程中不同的征集方式以及通过各种方式取得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二是以财政收入的来源为标准,主要体现作为一定量的货币收入从何取得,并反映各种来源的经济性质及变化趋势。(二)财政收入分类1、按财政收入形式的分类按财政收入形式的分类通常把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费、债务收入、铸币收入和通货膨胀收入(通货膨胀税)。这种分类的好处是突出了财政收入中的主体收入。按财政收入形式又通常将财政收入分为两类:经常性收入和非经常性收入。2、按财政收入来源的分类按财政收入来源的分类,包括两种不同的亚类:一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中外合营经济收入、私营经济
8、或外商独资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等;二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将财政收入分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产业部门、第二产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收入等。3、按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分类。可分为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二、收费和预算外资金(一)收费1、收费的性质。政府收费主要是使用费。是指为交换公共部门所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付。 费与税的区别?2、收费的特殊作用。(1) 收取使用费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如矫正私人物品的外部效应上有特殊的作用。(2) 收取使用费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二)预算外资金收入1、预算外资金的含义。预算外
9、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2、我国预算外资金的历史和现状。3、预算外资金的管理。4、积极、稳妥地推行税费改革。税费改革就是将可以改为税收形式的收费改为规范化的税收,对应当保留的收费加以规范并加强管理,坚决取缔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对于税费改革的几点认识:(1)税费改革必须与规范“费”同时并举,两者都是财政收入的形式,是不能相互替代的。(2)税费改革应从中央政府做起。(3)先清理,后规范,分布纳入国家预算。(三)我国收费和预算外收入和财政收入的比重分析。第二节 财政收
10、入规模分析(重点)一、我国财政收入(预算内)增长变化趋势分析(一)总体评估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1978年为1132.3亿元,2000年达16386亿元,增长13.5倍。年均增速“六五”时期为11.6%,“七五”时期为1.9%,“八五”时期为16.3%,“九五”时期为16.5%。就财政收入本身而言,增长速度不算慢,但相对于GDP的增长而言,则呈现明显不同的两个阶段:1995年以前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从1996年开始回升并从1998年表现为快速回升的趋势。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的变化趋势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的变化趋势一样,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一比重也是很高的,19
11、78年仍占31.2,但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则逐年下降,至1995年下降为10.67,17年间每年下降1个多百分点。(二)19781995年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原因及其影响1、预算内财政收支来看,由于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的增长,同时,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2、从财政与各部门关系来看,由于预算内财政资金拮据,难以满足各部门正常的公共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各部门的公共投资,于是各部门另辟蹊径,纷纷出台各种收费和基金项目,预算外以及随之而来的制度外资金迅速膨胀。3、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来看,由于长期实行财政包干体制,财政收入增量向地方倾斜,中央可支配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
12、下降。4、财政与银行关系来看,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的同时,居民储蓄急剧增长,银行贷款急剧增长,财政职能弱化。根据以上情况,从政策面来判断,这一时期尽管当通货膨胀严重的年份曾提出过紧缩政策,但从整体上说是实行扩张性政策,表现为对企业减税让利,对居民提高收入水平,这种扩张政策带来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下降,却推动和支持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可以认为是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付出的必要成本和代价,带也带来了通货膨胀。从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来看,则是实行分权政策,而且是横向与纵向同时并举的“双向”分权政策,表现为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的膨胀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
13、的比重下降。从财政与银行的关系来看,似乎是“双松”政策,但财政的“松”是虚的,是被动的,而货币政策的“松”是实的,是主动的,可以说是货币政策独木撑天。把三种判断结合起来看,政策的结果是:财政对企业的减税让利,企业本身并没有得到实惠,其中一部分被主管部门通过收费和基金的形式拿走了,一部分提高工资、福利以及各种渠道转移到个人手里,而企业资金的缺口则要由银行发放无约束的贷款来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时期的财政政策,是一种缺乏明确整体目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三)“九五”(19962000)时期实现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国家财政走向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财政支出的大幅增长。财政支出的大幅增长是来自两个
14、方面:一是以税收为主的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而是来自靠增发国债为支撑的财政赤字的增加,而主要还是来自以税收为主的预算内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二、我国目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分析和判断(重点)(一)财政收入(预算内)规模水平从我国自身的纵向比较看,改革开放后的财政收入(预算内)占GDP的比重经历了一个逐年下降而又逐年回升的过程。从1978年的31.2%,下降到1995年10.7%,而后回升到2000年的15%、2001年17.1%和2002年的18.5%。而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 1990年,这一比重美国为34%,法国为46.3,英国为41.4,泰国为21.3,印度(1987年)为20.5,韩国(199
15、2年)为18.5。当然,进行国际比较必须考虑统计口径的差异。首先,我国现行财政收入仅指预算内部分,从政府收入角度看还有预算外收入,企业亏损补贴因未列收列支也未计入;其次,发达国家财政收入中社会保障类收入的比重较大,如美国这一因素占20左右,而我国至今仍未纳入预算。但同发展中国家比较可以不考虑这一固素,因为这些国家的财政收入中或者没有这部分收入或者比重很小。(二)政府收入(包括预算外)规模水平(三)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重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仍需适当增大国家财力,健全国家财政。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GDP 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16、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l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l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l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l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l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l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l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l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上述目标,必然要求加大政府财政投入。2、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合理调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
17、思考,我国的财政收入规模不宜过大,目前过快的提升速度应当加以调节,使财政收入规模控制在适当的空间。3、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关键在于调节财政收入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4、坚决取缔乱收费,继续进行税费改革,控制预算外收入增长。5、对现行税制和税收政策继续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6、兼顾“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方针,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确定财政收入的合理区间。三、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重点)(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重点) 从历史上看,保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始终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财政目标,而在财政赤字笼罩世界的现代社会,谋求财政收入增长更为各国政府所重视。但是,财政收入规模多大
18、,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多快,不是或不仅仅是以政府的意愿为转移的,它要受各种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些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价格及收入分配体制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及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就多,一般而言,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当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他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两 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 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发
19、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都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中,中等收入国家又大都高于低收入国家,绝对额是如此,相对数亦是如此。如1986年中央政府经常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低收入国家平均为15.4,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24.0,而这一年英国为37.9,法国为40.9,意大利为36.7,荷兰则高达51.6。再从几个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来看,英、法、美三国1880年财政收入只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到20世纪80年代已上升为2040%。上述资料证明了一个我们曾反复强调的财政原理: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 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生产技术水平是
20、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所以,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研究的深化。 简单他说,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之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 GDP的增长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
21、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更是如此。(二)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分配体制。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经济发展水平是分配的客观条件,而在客观条件既定的条件下,还存在通过分配进行调节的可能性。所以在不同的国家(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同的)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财政收入规模也是不同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据有关部门统计,从最终收入分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政学 第七 财政收入 规模 结构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09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