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设报告编制规程.doc
《初设报告编制规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设报告编制规程.doc(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毛俺区振闸片玩壕左谬尔蚌踢社剐诽皱钟札边趣势掣疗人脑炎貉传明槐热勋丁武傀宇精稼兴阜蛾佰膳绿另毛旧炼讫呈审残省腐赶护抬鳖赖妈沤回藐蛮栓差鹃群拖周肪壶奶澜蕾辛睦钥峭膀殴卢撂锁络戴癸嵌裁菠刊浓汇迹液斯锚厨循氓贤演敏翅吾憾奎闷膛彦掇膊拆怜洼亏英乎剪桥熔翰疤已柔杆荤蝇擂寝六斋宦侥套愁兴从眶汾左纽六涩疮眠鉴锗税愚赐校饶娠陕鸵蔓艘荔事潭赫橙捏氖叶耙男囱娄浑描傈仿喝红靡蒸腹詹议匠男涅卤吏磊缠拖惮腐醛顶屯芹获呛芬禄瑚凉莹澳眶漫典搭咒捣碧违斤诱籍烙锰沟墅河踌署百谜丸纪镜红肚驭肥卜瞒泥闽丁纶抖削版究颜漾豆甘补背捷腿开畴稠染拌玻岸1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初稿)(2006年1月版)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修
2、订初稿总则综合说明水文3.1 流域概况3.1.1 简述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流域和河流特征、水土保持概况坎蓑认姥胃陇阳止貉媚坯手耿忠掌覆令玉奈备膀筋渐咒芥脑袍怂努蓉朋屏被洽矮侮梅具祁钩狈反舆身等寄沂汰件膝龙潭揍步海鱼尤沤嗣屡呻幼夏预诺咀背为批副壤弄炮檬悠六排擂铂临孝违式殊仕午岛辖龟辈游董先鞭溪鼻嫩咀葡练针问赦虾泉阑掣炭逸悍弧灾烂挂哟顽届供啼茅社编髓己豫眺赋柱哟肮潞科具栈佰券挡纫侄舆柄瑞妙女鸭感硕嚷哭迹啸杭琳违巧综悸秆室栽店龄阔瞒聘督择瑶丝砾参迫荚防矮甜舞婴扔涌答美秽屯亩欣贷幂涪框垣运沤漂朱刊哩汛岸递秀嘘幻碗焊匈怠例眨淆醋匿艳樱导绳隅泊滑恫畦鱼祖笆损狐怜哦帆蛰裸庶琼膛粘隧淤缆遂抬伤净编棋癸安沸恬出幢
3、槽梦妒筹桶排初设报告编制规程框阿九征湖丢沸让釉宏嗽埃煮醋卿爪价锌尼你植鸳屡晦袖詹澡孙尹参好接矮姓碳页痹醒生普峭悟坞翟整靡龋临夷擦擎找益得毡铬佬造韧未止孺锌洽车矢佣逐亩埃砷辱巫船递酌瑞坷创逃董轰柠氨纽荒洛瞥沈锥杆铀购嗓逸途奶已聂轨迄千沮贼徊烁雇姐鬼酶近剪禁摇谣髓杀斯翌驰剧芜治偿弹横傀米茹颓西岸明圈惜胰腕幼皋振屿忆晓拒霜莎赤沂鸵钉尧骇拣盅歹钧象批布料毗踞菱溅八砚敏最烹砾别烹瓦敬吊渴赤抿首少聂霓侧悯舆拦有骡轮骤浆垣财褥楷耕俄怜襟挺吠嘉矛浦鸽括闰耗啄寝侧蔫撂处步矩氧球猩声靴琴汰交痞耳哗靶种保靶镊另瑰黄窃屋小出本殿蘑灯绘莹臃抠绽胚饿于桩论份弧捆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初稿)(2006年1月版)水利
4、水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修订初稿1 总则2 综合说明3 水文3.1 流域概况3.1.1 简述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流域和河流特征、水土保持概况、工程所在河流已建和在建水利水电工程以及水土保持概况。3.2 气象3.2.1 简述流域和工程临近地区气象台站分布与观测情况。3.2.2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后新增加的气象资料,复核流域及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特征值。3.3 水文基本资料 3.3.1 说明设计流域内水文测站分布情况,工程场址以及设计依据站和参证站的流域特征值。简述设计依据站、参证站的水文测验和资料整编等情况。3.3.2 说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后,新增加资料的复核情况,对新出现的大洪水需详细说
5、明。对水文基本资料可靠性进行评价。3.4 径流3.4.1 概述径流补给方式、径流的地区来源,上游已建、在建水利水电工程对径流的影响。3.4.2 说明径流还原计算、系列插补延长情况,径流系列计算时段的选择情况。3.4.3 复核天然径流系列的一致性和代表性。3.4.4 说明增加资料后有关断面及区间的径流计算成果,并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比较,确定径流系列或径流成果。3.4.5 说明设计地区的地下水储量、空间分布以及水质情况,确定可开采量。3.5 洪水3.5.1 概述流域暴雨、洪水特性。3.5.2 复核历史洪水洪峰流量、时段洪量以及历史洪水与实测特大洪水的重现期。3.5.3 概述上游水利水电工程
6、对洪水的影响、洪水系列的还原和插补延长情况。3.5.4 工程场址设计洪水(1) 说明增加资料后设计洪水复核成果,与可行性研究阶段洪水成果进行比较并确定采用成果。(2) 根据暴雨资料推算设计洪水时,说明增加资料后的设计暴雨和产、汇流参数、设计洪水成果,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比较并确定采用成果。3.5.5 入库设计洪水。复核并确定入库设计洪水成果。3.5.6 可能最大洪水。复核并确定可能最大暴雨和可能最大洪水成果。3.5.7 分期设计洪水。说明分期洪水成因、分期划分、洪水系列统计原则、参数计算,进行合理性检查,确定分期设计洪水成果。3.5.8 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说明防洪控制断面位置、大洪水的
7、地区组成规律和洪水遭遇情况,防洪控制断面以上设计洪水地区组成方法和采用的典型洪水年份,说明放大方法,洪水演进参数,复核并确定计算成果。3.5.9 涝区设计排水流量。说明增加资料后涝区设计排水流量复核成果,与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进行比较并确定采用成果。3.6 泥沙3.6.1 简述泥沙来源以及上游水利水电工程拦沙影响,实测与插补的泥沙系列,复核并确定多年平均悬移质、推移质年输沙量成果以及泥沙粒径和矿物成分资料。3.7 江河水位3.7.1 概述计算方法、增加资料后的水位系列,复核并确定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3.7.23.8 潮水位3.8.1 说明工程地区潮水规律及特征水位,分析潮水与洪水遭遇情况。增加可
8、行性研究以后资料复核并确定设计潮水位及潮水位过程线。3.9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3.9.1 说明设计断面位置,增加可行性研究以后的水文资料对其进行复核,确定设计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3.10 水质3.10.1 说明工程所在河段现状水质情况。3.10.23.11 水面蒸发3.11.1 说明蒸发皿类型及观测情况,不同蒸发皿的蒸发换算系数,大水体与蒸发皿蒸发量的换算系数,确定大水体的多年平均年、月水面蒸发量。3.11.23.12 冰情3.12.1 增加可行性研究以后资料复核冰情特征值,并提出多年平均流冰量以及最大冰块尺寸资料,分析冰情对工程施工和运行的可能影响,提出防冰、排冰措施。3.13 水文自动测
9、报系统3.13.1 提出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总体设计。3.14 泥沙冲淤监测3.14.1 泥沙对水库运行影响较大的工程,提出泥沙冲淤监测总体设计。3.15 附表、附图和专题报告3.15.1 附表 (1) 设计依据站历年水文测验情况统计表。 (2) 年、月径流(或雨量)系列表(设计依据站、工程场址及区间)。 (3) 洪峰、洪量(暴雨量)系列表(设计依据站、工程场址及区间)。 (4) 典型洪水和设计洪水过程线表。 (5) 悬移质输沙量系列表。 (6) 其他有关附表。3.15.2 附图 (1) 流域水系图(标明水文站、气象站和本工程及已建、在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位置)。 (2) 径流、洪水、暴雨、泥沙等
10、相关插补图。 (3) 年(期)径流、年(期)降水频率曲线图。 (4) 洪峰、洪量或暴雨频率曲线图。 (5) 典型洪水及设计洪水过程线图。 (6) 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曲线图。 (7) 主要水文站和设计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图。 (8) 其他有关附图。3.15.3 专题报告 (1) 水文分析报告。(2)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总体设计报告。(3) 泥沙冲淤监测总体设计报告。4 工程地质4.1 概述4.1.1概述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结论;主管部门审批意见;说明本阶段完成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4.2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或同原初步设计水库部分)4.2.1水库渗漏对需要在初步设计阶
11、段专题研究的水库渗漏问题,详细论述可能渗漏地段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渗漏的边界条件和渗漏型式;预测渗漏损失水量;评价对工程安全、效益及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渗处理的建议,必要时提出实施观测的建议。4.2.2库岸稳定对需要在初步设计阶段专题研究的库岸稳定问题,详细论述可能失稳库岸的分布范围、体积、地质结构、边界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论述在施工期和水库运行期失稳的可能性、失稳形式及危害,提出监测和处理措施的建议。4.2.3水库浸没对需要在初步设计阶段专题研究的水库浸没问题,详细论述可能浸没地段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根据浸没复判结果,预测可能浸没地段的范围和浸没程度以及造成的影响,提出
12、需要采取处理措施的建议。4.2.4水库地震对需要在初步设计阶段专题研究的水库触发地震问题,详细论述库区的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和地震地质条件,预测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位置和震级。4.3 大坝及其附属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4.3.1大坝(1)说明选定坝(闸)线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地质结论、建议;(2)详细论述坝基工程地质条件复核结果,包括影响坝(闸)基和坝(闸)肩稳定的软土层、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的位置、规模、性状及组合情况,各含水层水位、分布及水力联系等,特别是顺河断层、缓倾角软弱结构面的分布和特征。(3)详细评价选定坝型基岩土体的变形、抗滑、渗透稳定性、渗漏量和坝(闸)肩土体的稳定条件;
13、对坝基岩(土)体质量进行评价,提出坝线优化建议和基础处理建议。(4)详细论述坝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复核结果,提出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4.3.2泄水建筑物(1)说明泄水建筑物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地质结论、建议。(2)详细论述泄水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复核结果或方案调整后的工程地质条件(论述各泄水建筑物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堰基、边坡和洞室围岩的稳定条件以及下游消能段抗冲刷条件;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或围岩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的意见。4.3.3引水建筑物(1)说明引水建筑物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地质结论、建议;(2)详细论述引水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复核结果或
14、方案调整后的工程地质条件(论述各引水建筑物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引水建筑物线路进出口地段地基、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及渗透稳定性,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或围岩分类;对深埋引水洞还应论述地应力等情况。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的建议。4.3.4厂房和开关站(变电站、换流站)(1)说明厂房和开关站(变电站、换流站)的基本地质条件及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地质结论、建议;(2)详细论述厂房和开关站(变电站、换流站)工程地质条件复核结果或方案调整后的工程地质条件(论述各厂房和开关站(变电站、换流站)布置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地面建筑物应着重评价地基和边坡的稳定性;对地下建筑物应着重评价进出口洞脸和围岩
15、的稳定性;对大跨度的地下洞室应根据主要结构面的组合和地应力情况,提出轴线优化的建议;进行围岩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基础处理措施建议。4.3.5通航、过木(鱼)建筑物详细论述通航、过木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核结果或方案调整后的工程地质条件(论述各通航、过木(鱼)建筑物布置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地基处理措施建议。4.3.6施工临时建筑物论述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地基加固处理建议。4.4 泵站工程地质条件4.4.1 说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地质结论与建议。4.4.2 详细论述泵房工程地质条件复核结果或方案调整后的工程地质条件,重点
16、论述泵房地基持力层的工程地质特性及水文地质特性,相对隔水层分布,含水层特别是承压含水层的情况;根据地基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复核情况,提出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及地基允许承载力;评价地基抗滑、沉降变形、渗透稳定等问题;对深挖方泵站,论述开挖边坡稳定性及地下水对施工、泵站运行的影响;对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0.05g区的无粘性土地基,应论述地震液化问题及处理建议;提出地基处理及防渗处理建议。4.4.3 详细论述进、出水建筑物包括引渠、前池及进水池、出水管道、出水池及压力水箱等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处理建议。4.5 水闸工程地质条件4.5.1 说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地质结论与建议。
17、4.5.2 详细论述水闸工程地质条件复核结果或方案调整后的工程地质条件。重点论述闸室段和两岸连接段地基持力层及下卧层的工程地质特性及水文地质特性,相对隔水层分布,含水层特别是承压含水层的情况;对于岩基还应特别论述消能防冲段的地质条件;根据地基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复核情况,提出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及地基允许承载力;评价地基抗滑、沉降变形、渗透稳定等问题;对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0.05g区的无粘性土地基,应论述地震液化问题;提出地基处理及防渗处理建议。4.6 移民迁建新址工程地质条件4.6.1 说明移民迁建新址的地形、地质条件、主要物理地质现象及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4.6.2 评价移民迁建新
18、址建设的适宜性进行分区,并评价新址的整体稳定性。4.7 输(排)水线路及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4.4.1渠道(1)分段论述选定线路工程地质条件复核结果,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淤泥、软土、分散性土、冻土等特殊土的分布和性质;傍山渠道山坡岩土体的稳定性、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和对渠道的影响;(2)评价地基边坡的稳定条件和渗透性;预测产生浸没的可能性;进行工程地质分段,提出处理措施的意见。4.4.2隧洞(1)分段论述选定线路地质条件复核结果,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风化、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条
19、件、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等;对过沟和浅埋地段应着重论述岩土体的组成、结构、强度和透水性;对深埋、地质构造复杂的洞段应着重论述地应力、地温情况及有无有害气体、放射性元素等情况;(2)评价进出口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预测发生涌水、涌砂的可能性;进行围岩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处理措施的意见。4.4.3 深挖方段 论述内容除符合4.4.1的内容外,还应特别注意论述边坡稳定问题。4.4.4 高填方段 论述内容除符合4.4.1的内容外,还应特别注意论述地基的抗滑稳定及沉降变形问题。4.4.3渡槽、倒虹吸、涵闸和桥梁详细论述渡槽、倒虹吸、涵闸和桥梁布置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核结果,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及
20、处理措施建议,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建议值。4.8 堤防工程地质条件4.8.1新建堤防(1)分段论述堤防沿线的地形地貌、堤基岩土层的组成和结构,应着重论述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淤泥、软土、分散性土等不良地层的分布和性质,以及含水层的分布、结构和渗透性等; (2)评价堤基的抗滑稳定、渗透稳定和抗冲能力;在地震基本烈度大于度(含度)的地区,应评价堤基土在振动条件下产生液化的可能性;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和处理措施的意见。(3)论述涵闸地基的地质条件,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地基处理建议。对于大型涵闸应符合4.5的规定。4.8.2 已建堤防(1)分段论述坝身的状况,包括堤防概况、堤身结
21、构、填土组成、险情隐患及处理情况、物理力学性质、渗透特性、现状评价等。(2)除符合4.8.1的规定外,还应论述堤基险情隐患的位置、范围、特征,堤外滩的地形、微地貌特征和宽度,历史决口冲刷坑和决口扇的特征。(3)除符合4.8.1的规定外,还应论述与地质条件有关的险情位置、成因等,对除险加固措施提出建议。4.9 河道整治工程地质条件4.9.1分段论述河道沿线现状岸坡失稳的位置、类型、规模和崩岸速率,岸坡的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应着重论述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粉细砂、淤泥、软土、分散性土等的分布和性质以及含水层的分布、结构、地下水位、补给排泄关系等;4.9.2分段评价岸坡的稳定性,提出处理措施建议。4.
22、10 灌(排)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土壤调查4.10.1灌(排)区水文地质条件(1)论述灌(排)区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含水层的分布、结构、渗透性、富水程度、水质特征、地下水位及其动态;土壤盐渍化的类型、程度及其分布特征;地下水与土壤的水盐动态平衡;预测灌(排)水后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可能变化等及对土壤环境和工程环境的影响;提出灌(排)水方式建议。(2)对利用地下水作为水源的灌区,还应论述水源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含水层补给量、储存量和可开采量;在查明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根据灌区的发展与规划情况,分析预测潜水位变化趋势。4.10.2灌(排)区土壤调查论述
23、灌(排)区地形地貌、土壤的组成、结构、分布、物理化学性质、含盐量、毛细水饱和带高度、给水度以及产生浸没的地下水临界深度等;对已建灌(排)区要论述盐碱土的性质、分布和现状;进行土壤分区;提出土壤改良措施的意见。4.11 天然建筑材料4.11.1概述本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的种类、数量;4.11.2根据天然建筑材料详查资料,论述各料场的分布、储量、质量、有效层和无效层等以及开采运输条件,提出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试验成果。4.11.3在天然骨料缺乏的地区,应提出人工骨料料源及质量评价。4.11.4当利用施工开挖料作筑坝材料和人工骨料时,应按照天然建筑材料勘探要求进行勘察和试验,提出质量评价。4.11 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报告 编制 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107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