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粒二象性的非线性哲学解读——窗帘为什么可以挡住电磁波(光)?.doc
《波粒二象性的非线性哲学解读——窗帘为什么可以挡住电磁波(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波粒二象性的非线性哲学解读——窗帘为什么可以挡住电磁波(光)?.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波粒二象性的非线性哲学解读窗帘为什么能挡住电磁波(光)?这是我拟在商与儒丛书系列出的第二本书非线性哲学简介中发表的文章,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和批评。我在非线性哲学漫谈一书的“不确定性原理”的非线性哲学解读中,提出了我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本质原因,在于电磁波(能量)与光子(粒子、物质)在运动中的不断转换。这篇文章将继续这个话题,进一步从非线性哲学的角度,来解读光的波粒二象性。朋友:我们读了你第一本书中那篇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文章后,非常震撼!这是个国际物理界争议了一百多年的话题,争议双方始终谁都没有说服谁,但是根据物理实验和实践的结果,最终双方都承认光确实具有波粒二象性,遗憾的是双方都不能说明,
2、光为什么会具有波粒二象性。你的理论不仅论证了光确实具有波粒二象性,还非常确定的指出光为什么具有波粒二象性、光在什么时候是波、什么时候是粒子、它们是如何转化的如果物理学家不能对你的理论证伪,那么下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非你莫属!商:哈哈哈,我对我是否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不感兴趣,但是我非常希望中国的物理学家们对我的理论感兴趣,然后由他们来研究和写出物理学论文,去争取诺贝尔奖,为中国争光。我感兴趣的是哲学研究,如果我的这个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那就无疑从“精确学科”的角度,证明了我的哲学理论是正确的,这才是我最感欣慰的事!我今天想问你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窗帘是能够挡住光的,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光是电磁波,
3、那就是说,窗帘是能够挡住电磁波的。为什么窗帘能挡住光,但是窗帘挡不住同为电磁波的电视信号、广播信号、手机信号呢?连组成我们住房墙壁的钢筋水泥、窗玻璃、木制的门都挡不住这些电磁波呢?朋友:是啊?!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实际上连我们的眼皮都能挡住电磁波啊,如果我们再将两者结合,用一个黑布条蒙在我们的眼睛上,即使大白天在太阳底下,我们也看不见任何光了。可是我们很清楚,光的本质是电磁波,为什么布和眼皮都能挡住电磁波呢?太奇怪了!现有的电磁波传播理论和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都无法解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些理论都只承认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个事实,却都无法精确描述光的波和粒子是如何互相转换的,或者是如何同时存在的
4、。老兄能够解释这个问题吗?商:还用问吗?我会问你这个问题,我当然能解答,否则老弟会放过我吗?我在研究窗帘能挡住光的现象时,发现窗帘的遮光性能主要取决于窗帘的厚度、织物的密度一句话,主要取决于窗帘阻挡物质粒子的性能,这个事实似乎在告诉我们,光是一种粒子流,而不是电磁波。考虑到有些读者没有读过我的第一本书非线性哲学漫谈,下面,我先把我在这本书中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上图是电磁波的传播示意图)请大家注意,这是“一个光子(一个单列的电磁波)”的传播示意图,实际上在真实世界传播的电磁波是由无数的光子(无数列电磁波)组成的。另外,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为“真空中”存在着电场和
5、磁场,所以我们不要忘记,在这张图上,还“充满”着我们看不见的电场和磁场。为了讨论问题方便,我们假定在这个“真空”中除了电磁场,不存在其他带电或有磁性的粒子(物质);我们也假定这个空间不是有限空间,在此不考虑电场与磁场的边界条件问题。如图所示,我们都知道,电磁波在传播的时候,磁波振动的方向、电波振动的方向、光线传播的方向三者是正交的,可以用我们熟悉的三维(X、Y、Z)坐标系来表示,假定我们设磁波所在平面为X平面,那么电波所在平面就是Y平面,而传播方向就是Z轴的一个指向。我们先从电磁波本身能量变化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电磁波的传播过程:在电磁波的传播过程中,电波与磁波是同相位的,它们振幅的变化是同步的,
6、所以电波的振幅最小时,磁波的振幅也最小,电波的振幅达到最大值时,磁波的振幅也达到最大值,振幅是振动波能量大小的度量,因此电磁波在传播中,电波加磁波的总能量的变化,与波形的变化也是同步的,在离开Z轴瞬间电磁波的总能量最小,然后不断变大,在到达半波一半时电磁波的总能量最大,再慢慢变小。这就告诉我们,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与周边的电场和磁场是一直在做能量交换的,电场和磁场像个蓄能池,在吞吐着电磁波的能量。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出自内心的赞美一下两个人,一个是创造宇宙的“上帝”,因为上帝太英明、太伟大了!假定电场和磁场永远只与电磁波交换能量,光就不会具有“波粒二象性”,我们也永远不能领略如此奇妙的“波粒二象
7、性”,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乏味了!另一个要赞美的是爱因斯坦,他居然看到和证明了物质与能量是可以互换的!我们现在来看看电磁波在Z轴上的情况:电磁波在Z轴上时,电波与磁波的振幅都是0,因此电磁波的电能、磁能、总能量都为0,此时此地,上帝居然让电磁波原来“储藏”在电场和磁场中的电能与磁能,同时瞬间转换成“光子(粒子、物质)”和该光子具有的动能(二分之一光子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于是,随着电磁波在Z轴上消失(电波和磁波的振幅都为零),我们却在Z轴上看到了“显示上帝光辉的光子”!该光子的运动速度是光速,每半个波动周期在Z轴上出现一次。其他任何离开Z轴的时点,以光速在Z轴上做直线运动的光子转换成电能和磁能,
8、显示的是光的波动性,是不可见的。这种高速的变换时刻在发生,没有静止状态。因此,当我们从“粒子”的角度看电磁波(光)的时候,在Z轴上频频出现的光子是确定的“粒子(物质)”,是可见的,但是光子的出现是不连续的,显现了量子的特征;当我们从“波”的角度看电磁波(光)的时候,磁波和电波是连续的,显现了光的波动性特征,但是波是看不见的。我认为这就是光呈现“波粒二象性”的本质原因,也是我们测不准光子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光子具有“不确定性”的根本原因。我们在做以上分析时,如果用线性的离散的整数维三维空间的线性思维模式去思考这个问题时,一定会产生一个难以解释的逻辑矛盾,那就是电磁波与Z轴的交点只是一个“点”,点是
9、0维的,没有长度、面积、和体积,而在Z轴上,光是以光子(粒子、物质)的形态出现的,粒子怎们可能没有体积呢?另外,由于“点”是没有长度的,因此光子在Z轴上就没有位移,即使光子有质量,没有位移又如何来动量呢?但是只要我们用非线性思维模式去思考这个问题,就能解释这个逻辑矛盾了,因为在Z轴上按特定规律不断出现的光子,具有内在的自相似性,是一种分形系统,因此光子不是0维的,而是分数维的,它的豪斯道夫维度大于拓扑维度,所以光子是有体积的、在Z轴上也是有位移的。我的这个理论精确的描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如何产生的,光的波形态和粒子形态是如何转换的,否定了光的粒子形态和波形态是同时存在的说法,肯定了光子是每隔半
10、个波长在电磁波的传播方向(Z轴)上精确的出现的。今天我们从哲学角度再来回顾和分析历史上发生的“粒子派”和“波动派”之间的争议,我们可以这么说,关于“波粒二象性”之争,标志着人类在面对物理实验揭示的事实面前,承认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由此而进行的物理学上的思维,开始进入非线性阶段。历史上这两派的争议,深刻反映了这两派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连续”与“不连续”这些矛盾上的对立,但是更显现了这两派共同的线性思维模式光要么是“波”,要么是“粒子”,两者不能兼容。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很清楚,静态、割裂、线性的、把“粒子(物质)”与“波(能量)”对立起来看问题,“粒子”与“波”的特征同时存在于光这个事物上
11、,确实难以让人解释和接受;但是站在非线性思维的更高层面,动态的、系统整体性的来看“粒子(物质)”与“波(能量)”的对立统一问题,我们就明白,“波”与“粒子”,其实分别是电磁波的能量运动的表现形式和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不断处于动态变换的统一体(电磁波)的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正是由于电磁波在传播(运动)中,一直处在物质与能量的不断转换中,因此使得系统整体动态的显现出“波粒二象性”。用线性思维模式去看“波粒二象性”,由于光子是可见的,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就很容易得出世界是不连续的、是量子化的结论。实际上真实世界是连续的,不连续的是系统的存在形式,连续的是系统的存在内容(本质)。我这个对波粒
12、二象性的解释,与现有的一切有关光的实验结果都不矛盾,但是可以解释原来的理论不能解释的很多现象,包括窗帘和眼皮可以挡住电磁波的现象。由于可见光的波长在400-800纳米之间,所以每两次光子出现的间隔在200-400纳米(半个波长)之间。窗帘或眼皮的厚度远远大于这个尺度,所以在这个尺度内,任何可见光中的光子都会出现很多次,与组成窗帘和眼皮的物质发生很多次碰撞。这些光子撞到组成窗帘或眼皮的物质上后,不是变成热能被吸收,再也变不回电波或磁波了,就是在多次碰撞以后,极大的降低了频率,变成了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其它频段的电磁波。其中也有部分没有被完全吸收的光子,由于与组成窗帘或眼皮的物质粒子发生粒子间的碰撞
13、后,动量(能量)损失很大,使得该光子的速度远远小于光速,在光子离开Z轴消失后,因光子具有的动能在碰撞中损失太大,因而最终只能转换成有限的电能或磁能,弥散于无处不在的电场和磁场中了(熵增原理)。而其他无线电波由于频率低,波长长(一般至少为几米到几十米),因此在窗帘、墙壁等尺度中,出现粒子的频率很低,主要是以波的形式穿越了这些障碍的。如果我们用水泥造一个墙壁为十几米厚的掩体,波长短的电磁波也一定穿不过的,波长长的电磁波也一定受到极大的衰减。朋友:那么,你又如何解释频率更高的电磁波(譬如伽马射线)可以穿透窗帘、皮肤、甚至骨头呢?商:老弟问的好!尽管我们把电磁波看成是一个连续的系列,并依据我们对电磁波
14、的了解,以电磁波的频率为识别标识,把电磁波分成了很多频段,譬如、无线电发射用的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光、伽马射线、高能射线等,但是实际上它们虽然为同一个系列的分形系统,具有共同的自相似性,但是不同的分形系统都有其不同的特殊性,同类的分形系统,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性。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其共性是它们的存在(传播)形式,但是其差异不仅仅是频率的差异,我认为不同频段的电磁波,实际上存在着质的差异。也就是说,电磁波的传播形式只是它们的运动形式,而在Z轴上生成的粒子,才是它们的物质本质,不同频段的电磁波,在Z轴上生成的粒子是有本质差异。譬如,我们把红外线也看做是一种电磁波
15、,但是它的电性能和磁性能与无线电波是很不一样的,它与可见光的光学性能也有很大差异,这一点从用于两者聚焦的透镜的差异,就很容易看出来。朋友:我明白了!在我的概念中,我经常把电磁波与声波等同起来,以为电磁波与声波一样,频率的差异只是同种事物某个物理参数的差异。我们都知道,当声波的频率低到超过我们人耳的感知范围时,我们把这类声波称为次声波;当声波的频率超过我们人耳的感知范围时,我们把这类声波称为超声波,在整个声波范畴,尽管只有中间的一个频段是我们人耳能够感知的,处于两端频段的声波我们都不能感知,但是这些处于不同频段的声波,本质上是没有差异的。现在我明白了,电磁波与声波不同,电磁波的频率不仅决定了我们
16、人眼能不能看到该电磁波,实际上不同频段的电磁波,本质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你认为,伽马射线在传播时与电磁波采用了同样的形式,但是伽马射线的发生和本质与可见光和无线电波是不同的,是这个意思吗?商:是的,这是个很重要的概念。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伽马射线:伽马()射线,英文名称:gamma-ray。它是在核子聚变或蜕变过程中发射的一种电磁波,也被称为伽马()粒子流,因为它的波长极短(小于0.002纳米),例子特征非常明显,传播极具直线性。伽马射线首先由法国科学家P.V.维拉德发现,是继、射线后发现的第三种原子核射线。射线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可以穿透几厘米后的铅板。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军方曾发射了一
17、颗名为薇拉(Vela)的人造卫星,用于探测和获取前苏联进行核武器试验的信息,薇拉被发射后,很快就向美国军方发回了它获得的信息它在太空中发现了的强烈的高能射线,这一发现令美国的五角大楼极其惶恐,他们怀疑前苏联在太空中试验一种新的核武器。但是,无论从射线能量的强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等方面判断,前苏联都不可能有这么先进和强大的核武器。随即他们发现,这些辐射实际上是相对均匀地来自太空中的各个方向,而且很容易判断,它们应该来自银河系之外的外太空,如果来自银河系,它们所携带和释放的巨大能量,早就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毁灭性的伤害了。所以伽马射线虽然目前被大家认定是一种电磁波,但是它来自核聚变或蜕变,是一种核
18、辐射,携带的能量很大,实际上它与射线和射线很类似,更接近于粒子流,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因此伽马射线能轻易的穿透窗帘、眼皮、甚至我们的颅骨和其他生理组织,并被成功的开发成用于治疗的“伽马刀”。朋友:我明白了。那么,你又如何解释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现象呢?商:你问的很好!根据我的理论,光在介质中的折射,不是由于电磁波的波动变化造成的,而是由于光子(粒子)与物质介质中的物质粒子发生碰撞造成的。介质本身的粒子密度或质量越大,光在该介质中的折射就越大;如果介质不变,那么光的频率越高,光波中出现光子的频率也越高,光的粒子特征越明显,光子的动能在电磁波总能量中占的比重越大,光子与介质粒子的碰撞也愈激烈,所以频率越
19、高的光在同一介质中的折射也越大。朋友:我很赞同你的这个说法,而且我还发现,你的理论能够更清晰和合理的解释光电效应实验的观察结果。我们知道,科学家们很早就发现,光电效应实验不但显示了光的粒子性,而且用事实告诉我们,从金属表面激发出的电子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照射光的频率,而不是光的强度。1905年,爱因斯坦把普朗克的量子化概念进一步推广,他认为,每一个光量子的能量与该电磁波频率之间满足=h的关系,即光量子的能量只与光量子的频率有关,而与光的强度无关。这个结论是对的,但是该理论没有解释为什么光量子的频率与被激发的电子多少之间有这种关系。你的这个理论很明确的告诉我们,光的频率越高,在单位时间中,光子在Z
20、轴上出现的频率越高,也就是光子拥有的动能越大,光(电磁波)的粒子特征越明显,光子与电子碰撞的频率就越高。电子实际上是因光子的碰撞而激发出来的,而不是因为电波或磁波的激励而逸出的。爱因斯坦的解释很容易使我们产生一个误解,就是波的能量只与波的频率有关,波的频率越高能量越大。我们觉得这个结论与我们的常识相悖,就用我比较熟悉的音响系统为例,很显然,音响系统中的低音炮和高频喇叭消耗的能量绝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能够产生低频波的低音喇叭,质量都很大,使其振动发出低频波所需要的能量也很大;而高音喇叭的质量都很小,使其振动发出高频波所需的能量也很小。在声频中,低频波与高频波携带的能量也明显的有差异,低音往往能使得
21、很重的东西被振动,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它的能量;高音只能使质量小的东西被振动。虽然我知道声波和电磁波不是同一类波,难道它们的能量与频率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吗?商:哈哈哈哈,老弟的说法是有代表性的,很多人也问过我,说电磁波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至少是有适用范围的,因为他们查了资料,这些资料都认为在太阳光的总能量中,可见光这个频段的能量大约占总能量的50%,红外线占43%,紫外线只占7%。我们的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红外线携带的能量大于可见光和紫外线。另外,熟悉无线电电路的朋友们也都知道,在无线发射中,发射的电磁波频率越低,消耗的能量越大。但是我们可以很客观说,只要加上一个条件,爱因斯坦的结论就不错,因为
22、爱因斯坦在这里讲的不是光的总能量,而是光量子的能量,或者更确切的说,只是指光子的动能,频率越高的光,光子的动能越大,光的量子特征越显著所以我们不能把这个结论理解成电磁波的能量只与频率成正比。实际上数学很容易证明,同样波形的波,频率的变化不会引起该波能量的变化,只有振幅的变化才会引起该波能量的变化人类认知世界总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中的,所以在物理界还没有认识到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的时候,爱因斯坦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是非常了不起的。朋友:老兄这么一说,我倒发现一个问题!按你的理论,电磁波在Z轴上的时候,电磁波的电能和磁能全部转换成光子(物质)和光子的动能了,那么这个时候光子的能量,不就是电磁波的全部能量
23、吗?商:哈哈哈哈,老弟果然厉害啊!但是我想提醒你两点,第一,光子的出现,是能量变物质(粒子) 的结果,所以光子本身就是电磁波总能量的一部分。第二,我在那篇文章中说到,“但是,我不排斥电磁波在离开Z轴后,光子在转换成能量后,还存在着一种质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的“虚光子(不妨称其为暗光子)”,继续在Z轴上以光速直线式前进的可能,持这个哲学观点的话,我们可以说“粒子”也是连续的,粒子在Z轴上“时隐时现(时虚时实)”的运动轨迹,就是粒子在物质场中的“物质波”。“粒子”不连续的外部表现,是因为“粒子”的质量和存在形式变化了。这个问题我还在思考”朋友:老兄不愧是搞哲学研究的,天衣无缝啊!我们不是物理学家,但
24、是我们都学过高等物理,老兄的理论确实与目前一切与光的波粒二象性有关的实验都相符,也解释了很多现有的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除了上面说的光电效应现象,这个理论也更合理的解释了康普顿效应,解释了干涉图案受到衍射极限的限制,也就是由光形成的干涉图案,不可能小于光的半个波长的尺寸我想问老兄一个问题:你是如何来解释玻璃的透明问题?商:老弟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认为一种物质是否透明,关键在于组成该物质的元素和结构。玻璃透明,首先因为它是绝缘体,不导电,也没有磁性,金属物质不透明,是因为金属物质会对电与磁产生电屏蔽和磁屏蔽,电波与磁波难以通过。玻璃不仅不导电和不带磁性,更重要的是,玻璃的结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象性 非线性 哲学 解读 窗帘 为什么 可以 挡住 电磁波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99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