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文之先秦两汉.ppt
《古代文论文之先秦两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论文之先秦两汉.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文论,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 概述,先秦两汉文论作为初创期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先秦两汉文论尚未从意识形态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学科。首先,这一时期的文论还处在与其它学术混沌未分的状态。当时的学术文化,文、史、哲不分家,一些重要的文论观杂糅于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之中,而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一些重要学说,也往往涵盖了或适用于文论领域。先秦文论多见于诸子学说与文献典籍中,两汉文论也广见于经、史、子、集,几乎没有纯粹意义的文论篇著。,其次,这一吋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艺术是相通的,东西方早期文艺都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因此,先秦两汉学者的论乐,往往与论诗互通,后代文论中一些重要
2、思想,大多滥觞于早期艺术论。,诸子百家之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都表明了各自文艺的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对文艺充分肯定的是儒家,大加否定的有道、墨、法三家。然而儒家的肯定中包含着框定、限制文艺内容与风格的否定性因素;而道家对文艺的否定则是基于其审美精神与艺术理想,其本身又包含着肯定性因素;墨法两家在否定文艺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文论见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他首创“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他非常重视自我人格修养和主现内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精神堍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寄,则塞于天地之间。其养气之
3、说不仅激励中国古代文士对杂高的精神品格的自我期待与追求,面且还影响了后世的文气论。,荀子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思想家。孟子主性善说,荀子却提出了 性恶论。主性善,则主张以仁治天下,然孔孟周游列国,游说其主,而其道不行;主性恶,则在主张以仁化民之外,更强调以法治天下。荀子虽没有大力标举法治,但他的两位学生,韩非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李斯则大力推进法治。,荀子的思想,文艺源于情感,“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音乐是教化民众、导人向善的有效手段: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而他调节皆乐之抒情及变化的基本原则就是“中和”
4、。乐论说:“乐中平。”劝学也提到“乐之中和、在人的情感及其表现的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这与宋明理学之士以”中和“原则否定和限制情感及其表现,是不可同日而浯的。,墨子,“非乐”论:“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他认为文艺不仅没有实用价值,解决不了人民温饱问题,而且还劳民伤财、有害于政,因为制造乐器要耗费人力物力,演奏和欣赏音乐也要浪费时间、耽误工作。墨子以拯救天下民众为己任,其“非乐”论反映了他对统治者沉溺于歌舞声色骄奢淫佚生活的愤怒抗议,有其合理性,
5、但此说没有对文艺的审美特性及其意义给予应有重视。(实际事务的实际价值,但是具有功利主义的特点),韩非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思想,把文艺与法治对立起来,否定文艺和儒家经典。商鞅将“诗书礼乐”列千“六虱”之内,韩非则有“五蠹”之论,认为“儒以文乱法,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主有令而民以文学非之,这就不只无用,甚而有害广。可见,法家否定文艺,不仅出于功利主义,而且也与其法治主张和愚民政策有关。,在我国文论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发愤抒情诗论主张的,是伟大诗人屈原。可以说,他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而且他的审美意识和庄子一样,已臻于极高的堍界: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结微情以陈词。发愤以抒情。申旦以
6、舒中情兮,志沈菀而莫达。后司马迁发愤著书与陆机诗缘情之说,都渊源于屈原的思想。,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派往往迎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来解释儒经,并把宗敎迷信思想掺杂其中,武帝时就已争取到了官方的支持,成为御用儒学。到西汉末,今文经学更与濂纬图箓相结合,成为宗教神学化的谶纬经学。而古文经学则是在野的私学,着重对儒经本义的训释,学风较为求实,反对今文经学的濂纬迷信和主观臆断地解释儒经。西汉中叶后,今文经学渐衰;东汉后,古文经学渐盛。郑玄继马融以后,兼取今、古文经学,广采诸说,遍注群经,破除今、古文经学界限和家法传统,建立了 郑学、从而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刘安淮南子,首先,淮南子强调文艺本于情感
7、的艺术特质:“雅、颂之声,皆发于词,本于情”。而人的情感,又是感于物而产生的:”人之情,耳目应感动,心志知忧乐,手足之攒疾痒,辟寒暑,所以与物接也”其次,淮南子还十分注重情感的自然表现,认为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发于口,涕之出于目,此皆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故强哭者虽痛不哀,强亲者虽笑不和,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第二节 周易,周易简称易,分经、传两鄙分,经先有而传后出。经指卦形卦象、爻形爻象以及卦爻辞,它大约产生于殷末周初时代,是现存最古典籍之一,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个源头。周易虽有卜筮功能,但上古时代,学在王官,巫史掌握文化,因而虽然经言筮卜六事,实际却广泛涉及天道自然及社会人生,
8、通于百科文化知识,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文学及文论。,、阴阳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美丑、虚实、真幻、动静、情志、形神、文质、忧乐等观念。易肯定阴阳矛盾是永恒的,运动不息,变化无穷。所以世界万物,无论动静,都有雄伟力量郁积勃发其中。如象传所描绘的乾卦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二、观物取象。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物”指自然社会的一切事物。“观”指远近大小、上下宏微的观察,既求具体,又重变化。“观物”的启发就是强调多側面、多层次地面对现实和反映人生。“取象”则启发后人通过“观物”
9、来进行艺术创作,表明意义。“象”之取舍,能够表现对事物、对真实的情感选择。,三、通变入神。系辞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反对固步自封、陈陈相因的模拟守旧,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艺术的永恒生命即在通变之中。,四、中和之美。易卦以一、三、五为阳位,二、四、六为阴位,既中且正,称为中正。中正是吉亨爻位,是至善尽美的象征。,五、观生观民。观卦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象传:观我生,观民也。观卦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象传,观其生,志未平也。所谓志未平,就是通过了解人们的意见情绪,来发现矛盾所在。,六、情见乎辞。系辞云:圣人之情见乎辞。易对情的认识主要见于咸卦。咸上卦兌象征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文论 先秦 两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98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