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经济及其经济模式欧、日.ppt
《发达国家经济及其经济模式欧、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达国家经济及其经济模式欧、日.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节 西欧经济及其经济模式,二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回顾和经济特征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欧洲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欧盟经济发展展望,一、二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回顾和经济特征,(一)经济调整与恢复时期(从战争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从50年代中到70年代初)(三)经济“滞胀”及调整时期(从70年代中到90年代末)(四)21世纪初的发展时期(2001),战后欧洲发展的历程,战后发展“黄金时期”:5070年代,(一)经济调整与恢复时期(从战争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增长动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
2、4月到1952年向西欧提供了130亿美元的援助)。增长绩效:到1950年,西欧各国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19481958年的10年期间,工业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联邦德国高达14.4%,法国为6.5%,意大利为8.7%。,(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黄金时代”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征: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快,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比较低。,表2-2 西欧主要发达国家19501973年的经济指标,增长原因:(1)固定资本投资增长速度较快。(2)西欧在战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从中东地区进口大量廉价石油。(3)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4)西欧主要国家的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十分迅速,其中,西德在60年代的出口量和进口量指数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9.5%和10.2%,并长期保持对外贸易顺差。,法国国营核电站,德国国营的铁路和磁悬浮火车,英国国有铁路和火车,(三)经济“滞胀”及调整时期(70年代中到90年代末),表2-3 19741991年西欧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经济危机之后,西欧进入低增长、高通胀和高失业并存的“滞胀”阶段。西欧国家产生“滞胀”的根本原因:发达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战后科技革命高潮繁荣消逝。,“滞胀”阶段:19731975年,调整时期:20世纪90年代,欧盟成员国增至15个,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成
4、为世界一极。欧盟发展遇到了重重困难,欧盟经济明显落后于美国。(1)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受到严峻挑战。(2)宏观经济政策遏制了经济回升。(3)对科技开发的投入明显不足,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四)21世纪初的发展时期(20012009年),图2-3 欧元区2000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图,2003年:欧盟经济持续低糜的第三年,欧盟的经济增长率明显降低,稳定与增长公约框架下的经济政策陷入了促进增长和维持财政稳定的两难境地。(1)大欧盟的经济发展不均衡。(2)大国违反财政稳定指标,但欧盟坚持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原则。(3)欧元的快速升值促进币值稳定,但危及出口。2004年:欧元区经济开始真正进入复苏阶段,以
5、固定投资开始正增长为标志的欧元区开始了新一轮的周期性增长。2005年:欧元区经济又受到了来自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冲击。经济上的冲击主要是世界原材料和石油价格的上涨;政治上的冲击来自欧洲宪法遭到法国和荷兰的拒绝所引起的对欧洲前景的悲观情绪。,2006年:是欧盟经济繁荣的一年,欧元区的GDP增长率达到3%,整体失业率下降,消费者物价指数大约在2%。2007年:欧元区的经济继续扩张,基本延续了2006年的繁荣,失业率持续下降。但是GDP增长速度逐渐下降,与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有关。2008年和2009年:欧元区经历了贸易和制造业的全面衰退,以及经济的迅速下滑和持续的负增长困局,再加上失业率的不断攀升,俄乌
6、天然气之争,以及成员国接连发生债务危机,欧盟经济陷入了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泥潭中。2009年欧元区GDP的增长率 4.03%.,欧盟经济处于低迷的原因是: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欧盟国家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制约着其经济发展,使其提出的改革目标未能顺利实现欧元的大幅升值以及单一利率体制对欧盟特别是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愈加突出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指标设限也是欧盟经济增长的因素。欧洲统一市场存在许多缺陷。陷入“债务危机”的欧盟,二、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欧洲是世界经济中最大的经济体(二)欧盟制订世界规则的能力越来越强(三)欧洲特别是欧盟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化发展中的先行与“
7、示范”效应(四)欧元的启动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三、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莱茵模式),(一)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德国新自由主义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基本出发点反对权力集中和集权,维护经济自由主张适度的国家干预国家在经济自由产生了社会所不期望的后果时出面干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弗兰茨伯姆Franz Bhm,1895-1977,瓦尔特奥肯Walter Eucken,18911950,主要观点:不能让市场过程参与者随意地决定经济活动的形式,国家应当担负起影响整个制度框架和经济活动秩序的重任,因而国家应当奉行“秩序政策”,即确定条件和建立竞争秩序,以便使一个有效而又
8、符合人的尊严的经济体制得到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1897-1977,阿尔弗雷德米勒阿尔马克Alfred Mueller Armack1901-1978,将所有德国新自由主义理论流派的观点都汇集起来,产生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所谓社会市场经济,其实质就是国家维护下的市场经济。“维护”包括两个方面:对竞争机制的维护,以确保经济发展的永久动力;对社会利益的维护,以弥补竞争机制带来的副作用。,社会市场经济就是以自由竞争为核心推动经济发展并由政府适当干预以保证自由竞争顺利进行且消除波动和收入不平等的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自
9、由竞争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一)保护竞争,建立竞争秩序,建立一系列的竞争法规:反对限制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一般交易条件法折扣法附赠法商标法专利法“四禁止、一鼓励、五自由”,(二)健全劳动制度、实行劳资共参制,德国政府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所谓的“共同决策”,其集中体现为德国公司的“职工参与决定制度”。德国政府通过立法要求在股份公司中推行所谓的“共同决策”制度,具体办法是由职工代表参加公司监事会,参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劳资双方的这种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从经济权利和经济利益两方面构成社会的平衡体系。主要两方面:1、实行公司自治2、实行“共同决定权”,(三)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维
10、护现存制度,确定秩序框架。政府不提出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更不是通过产量、投资和消费来控制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经济活动创造基础条件。对经济运行过程实施宏观调控。政府对私人经济活动的每一个导向性、控制性和指令性的干预措施,都必须与经营自由的基本权相符合。有效的稳定货币政策如实行中央银行独立体制;,(四)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德国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及其模式,具有明显的社会市场经济特征:在收入分配领域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缩小高低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再分配领域主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紧密相连。强调收入分配不能过分,否则将导致大家一起贫困,(五)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早于19世纪卑斯麦时代便以开始,二战
11、以后,逐渐建立起一个完备而复杂的社会保障系统,目前这一系统取得的成就已居于先进工业国家之首。,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优缺点:,德国模式的优点是:出色的教育和培训;慷慨的福利国家和工资差距较小,培养了社会的和谐;公司和银行的密切关系助长了高投资。缺点:劳务市场和产品市场的限制较多,权利过大的工会、高税率、过分慷慨的失业救济和对劳动力市场及产品市场的广泛限制等导致了失业率居高不下。,四、欧盟经济发展展望,目前,欧盟经济开始趋于好转。未来欧盟经济前景面临着以下的积极因素:(1)欧盟东扩之后的入盟效应会在今后几年之内逐步显现,贸易创造效应,投资效应等会拉动欧盟经济。(2)欧盟
12、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各国预算的灵活性,并在长期内有利于欧元区的稳定与增长。(3)欧洲中央银行持续的低利率政策和加速的货币扩张,为欧元区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方式和充足的流动性。,欧盟经济也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和不利因素:(1)欧盟国家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制约着其经济发展。(2)欧盟国家的财政赤字问题仍然很严重,这会在短期内制约欧盟成员国依靠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3)欧盟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失业率还是很高。(4)欧盟自身的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欧元汇率的波动仍然可能会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欧盟企业的出口。,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
13、惠多,影响:,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工作积极性,实质:,特点:,内容:,资金来源:福利种类:,福利国家的出现,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欧洲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欧洲主要福利国家的分类,“自由主义”福利国家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将济贫工作制度化的国家,也是欧洲最早形成社会保障理念的国家,对象是那些收入
14、较低、依靠国家救助的工人阶层。福利制度中局支配地位的是不同程度地运用经济调查和家计调查式的社会救助,辅以少量的“普救式”转移支付或作用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主要是盎克鲁-撒克逊国家确立的制度。,32,2、“保守主义”福利制度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对社会保障立法的工业化国家,并率先全面实施了社会保险政策,同时也是“保守主义”福利国家的代表;社会权力的资格以工作业绩为计算基础,即以参与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缴费记录为前提条件,取决于一个人的工作和参保年限,过去的表现与现在的给付之间的关联程度,带有保险的精算性质。最初在德国、后扩展到整个欧洲,目前包括奥地利、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许多国家都属于这类国家。,3、“社
15、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的代表,源于贝弗里奇的普遍公民原则、资格的确认几乎与个人的需求程度和工作表现无关,主要取决于公民资格或长期居住资格。由于普救主义原则和非商品化的社会权利扩张到了新中产阶级,定额式的给付原则是其福利津贴给付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这种福利被称为“人民福利”模式。他们寻求相当水平的甚至能够满足新中产阶级品味的平等标准的服务和给付,而不是像有的国家只是满足于最低需求上的平等,所以这种制度非标准程度最强、给付最慷慨。所以瑞典被视为由贫穷落后逐渐迈向共同富裕社会的典范,有着“福利国家橱窗”的美誉,才用这种制度的国家较少,只存在与瑞典、丹麦和挪威等几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之中。,欧洲福利国家的
16、共同特征:,1.实行私有和国有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强调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实施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2.把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政府扩大有效需求好消除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措施。3.以社会平等为基本价值目标,并把经济上的平等,尤其是“收入平等作为实现社会平等的一个重要前提”,一、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的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之一,二战后的“福利国家”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运行良好。随着经济的持续衰落,英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面临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了较大的调整。20世纪90年代后期,主张“第三条道路”的
17、工党政府上台执政,把英国的福利国家改革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总的看来,和多数西欧国家相比,目前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37,图7-2 英国福利制度,由于长期实行福利国家政策,不断增加社会福利开支,英国社会保障费用增长过快,政府负担过重,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种种问题。“保姆式”的制度使一些人不愿再勤奋工作,激励机制弱化,经济效率不断下降,整个国家经济失去发展的动力。由于福利支出的长期激增,不可避免地造成国家财政长期负担过重。,38,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对英国的社会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改革减少税收,削减福利,扭转了福利支出不断增长、国家财政负担过重的局面,也使人们重新接受
18、了强调“个人”责任与“选择权”的价值观念。改革的六大原则补助金着重发给最需要的人。最大限度的减少依赖性;尽可能的简化、易于解释和被人们理解体制须适应服务对象,社会保障体制要适应社会习惯,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体制。减少舞弊和滥用,尤其对基金管理要严格鼓励树立个人责任感,强调个人自我保障,自己为自己养老做准备。,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工党重新上台执政,工党政府发表了我们国家的新动力:新的社会契约绿皮书,宣布了新的福利制度的8项原则。“为那些能工作的人服务,为那些不能工作的人保险”的口号概括了其福利原则:减少对福利的依赖,增加工作的动力,但仍维持社会福利的普遍性。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工党政府进行
19、了有效的调整和改革:促进青年就业,帮助弱势群体,鼓励志愿服务和慈善活动等等。,二、德国的福利国家制度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有100多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1年威廉一世颁布的黄金诏书,这份文件宣布在德国建立“社会保障法”,从而在国家法律和制度上确立了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立法是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德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细化并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容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41,42,图7-3 德国福利制度,(一)德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19世纪80年代,德意志帝国国会通过了三项社会立法:工人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养老金保险法,开创了进步
20、的社会福利法,为现代社会福利保险制度奠定了基础。在1949年颁布社会保障法之后,先后修订和颁布了失业保险法、农民老年救济法、联邦住房补贴法、事故保险新条例和联邦儿童补贴法。,43,1957年,在联邦总理阿登纳的推动下,联邦议会新的伤残和养老保险法将养老金定义为就业时工资的替代,应当满足退休后全部生活的需要,目的是使为德国经济做出贡献的老一代人也能分享以后经济增长的福利。196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上台执政,根据1959年斯德哥尔摩特别大会通过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社会福利原则,制定颁布了联邦教育法、劳动促进法、职业培训法等法律,实现了确定的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发展目标。通过一揽子改革政策和相关法律的
21、实施与颁布,德国顺利地实现了向现代福利国家的转型。,福利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德国等发达国家棘手的经济与社会问题,也成为任何一个政党在竞选中和上台后都无法回避的重大政治问题。事实上,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由于改革主要集中在事关民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就业市场方面,造成社会震荡大,选民反应强烈,以至于威胁到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政府便处于两难选择中:一方面,德国经济发展深受福利制度的拖累,福利制度不改革不行,否则经济发展难有起色;另一方面,福利制度改革困难多、阻力大,特别是德国人根深蒂固的福利观念难以动摇,一不小心就会刺激、得罪选民,走入“谁改革、谁下台”的深渊,致使福利制度改革无法彻底推行。,20
22、02年初,德国政府提出了彻底改革德国就业政策的新方案,期望通过一系列改革,在3年内使德国的400万失业人口减少一半。2003年6月1日在柏林召开的社民党全国党代会上,“2010议程”改革纲领得以通过。福利方面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通过降低税率增加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刺激消费和投资;改革失业保险和救济制度,逐年削减失业者的救济金,对拒绝再就业者予以削减救济金惩罚;推迟甚至暂时冻结退休者养老金的增加;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除交纳保险金外,就诊、领取药物和住院还需额外付费等。,2004年德国政府坚持实行“哈尔茨计划第四方案”的规定。在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执政期间成立的“哈尔茨委员会”拟定了“哈尔茨”第四阶段就
23、业改革方案,并于2005年初开始实行,计划在三年内将德国400万失业大军减少至200万。其具体措施包括:职工一旦被解雇必须立刻到职业介绍中心报到,尽可能赶快找到新工作而避免失业;失业者应该接受职业介绍中心提供的工作,即使这些工作工资低或者地点偏远,一年之内拒绝三次以上将受到降低救济金的惩罚;政府提供补贴,鼓励企业雇用失业者等等。,按照“哈尔茨”第四阶段就业改革方案,德国失业者在失业后一年之内可以领取相当于失业前净收入60%的失业金,如果一年之后还没有找到工作,就可以领取二级失业救济金,德国人简称其为“哈尔茨四”救济金。“哈尔茨四”救济金领取者每月将获得359欧元,另加房租补助。此外,有工作能力
24、的“哈尔茨四”救济金领取者都必须接受“一欧元工作”,工作内容多数为社会福利性质,如除草、修剪枝叶等,每小时工资一欧元。一个月下来能够有200欧元左右额外收入。,2005年,默克尔及其领导的黑红联盟政府执政后,也积极进行福利制度改革,而默克尔推行的这些改革尤其是拟实施的医疗保险体系改革,也引发了医保机构医疗人员的大规模罢工。可见,福利制度改革对于每个执政者而言,都是一道棘手的难题。,三、瑞典的福利国家制度瑞典社会福利政策模式植根于“社会民主主义”之中,蕴含着全民福利的理念。瑞典通常被看作是高度发达的福利国家。在瑞典的福利模式中,国家的责任比较大,家庭、市场和社区的责任相对要小一些。福利开支主要由
25、中央和地方的税收以及雇主的社会保障费来负担。提供福利的基本原则是团结、社会安全和公正。,50,51,图7-4 瑞典福利制度,(一)瑞典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直到19世纪中叶,瑞典还是欧洲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国,8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社会生产力低下。此时,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福利制度,只是由教会负责济贫的工作。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瑞典具备了经济发展的绝好机遇,并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伴随瑞典经济进入工业化起飞时期,社会福利也在发生重大变革。教会愈来愈不堪济贫工作的财政重负,济贫逐渐转为地方政府的一项任务。同时,工业化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遭受风险事故的概率大大增加,简单的济贫工作不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达国家 经济 及其 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9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