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版免疫学原理ppt课件.ppt
《珍藏版免疫学原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珍藏版免疫学原理ppt课件.ppt(1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免疫学绪论,一、免疫与免疫学,免疫: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二、免疫学基本概念,(一)血液循环系统,淋巴系统:淋巴管道: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淋巴:在淋巴管道内流动的无色透明液体。,1、免疫器官,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黏膜免疫系统,(三)免疫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细胞的组成,免疫活性细胞能够接受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的活化、增殖、分化并形成效应产物的淋巴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
2、。其他免疫细胞NK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M)树突状细胞(DC)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肥大细胞 造血干细胞,2、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参加免疫应答或与总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3、免疫分子以结构和类别区分: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补体及其调节分子分化抗原(CD分子)黏附分子TCR(T细胞受体),BCR(B细胞受体)和抗体分子MHC基因产物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依据存在的部位分:,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二)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三)免疫功能的类型1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定义: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防御功能,可遗传,不针
3、对特定抗原又称天然免疫、固有免疫。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5)无记忆性;作用快。,主要机制 物理屏障 皮肤粘膜/血脑/血胎屏障;化学屏障 皮肤与粘膜局部分泌抑菌和杀菌物质;生物学屏障 非特异性效应细胞:中粒、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等 非特异性效应分子:补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等,2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定义: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特点:(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6)耐受性,组成与功能:体液
4、免疫:细胞免疫:,B细胞,浆细胞,抗体 Ab,APC,T细胞,致敏T细胞、淋巴因子,抗原Ag,抗原Ag,3特异性免疫应答特点特异性*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仅能识别特定抗原*应答过程中形成的效应细胞和抗体仅与诱导其产生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记忆性 淋巴细胞初次接触特定抗原产生应答 形成特异性记忆细胞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 记忆细胞迅速被激活,产生强的 再次应答,耐受性 自身反应性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 对特定抗原产生特异性不应答 自身免疫耐受,三、免疫学发展简史,(一)免疫学发展经历的阶段 1经验免疫学时期1719世纪 中国人用人痘苗预防天花 18世纪末英国医生Jenner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2经典
5、免疫学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1)多种病原菌被发现(2)“病原菌致病”概念的提出,(3)疫苗的发明 Louis Pasteur:从1881年后,研制出鸡霍乱杆菌菌苗、炭疽菌苗、狂犬病毒减毒疫苗,获得成功。,(4)细胞吞噬作用的发现1883年发现了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提出了“细胞免疫”学说。,(5)体液免疫的发现 1890年发现动物血清能中和外毒素。Paul Ehrlich为首的学者提出了抗体形成和体液免疫学说,(6)补体的发现Pfeiffer(1894)观察到免疫溶菌现象,Bordet(1895)发现如将新鲜免疫血清60加热30min则丧失溶菌能力。
6、证实了补体的存在。,3近代和现代免疫学时期自20世纪中叶至今(1)克隆选择学说;Burnet(1957年)*机体存在随机形成的多样性免疫细胞克隆,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同一特异性受体;抗原进入体内 选择表达特异性受体的免疫细胞与之反应 特异性细胞克隆扩增 产生大量后代细胞 合成大量具有相同特异性的抗体,抗原从中选择有特定受体的细胞扩增,选择的细胞分泌抗体与抗原结合。,带有各种BCR的B细胞克隆,(2)免疫网络学说:机体内预存着一个相互制约的独特网络,由带有各种抗原受体的全部细胞克隆组成每一个细胞克隆的数量未超过针对该克隆表面抗原受体产生抗体的阈值也不能以该克隆作为自身抗原而被免疫系统识别,因而不会
7、被清除。抗原出现后,将相应克隆挑选出来使之扩增,数量一旦超越阈值,即诱导独特型抗体产生。,预存大量细胞,每个细胞克隆均少于阈值,抗原诱导某细胞克隆扩增,超越阈值,这一网络可实施正向调节(诱导抗原特异性克隆扩增)也可进行负向调节(诱导抗独特型抗体)。,(3)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二)免疫学进展概述 1免疫化学研究进展 发现抗体、抗原、补体;,2细胞免疫学进展,(1)免疫细胞的发现淋巴细胞(T/B细胞)的免疫功能;*免疫细胞来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2)T细胞的研究进展*T细胞亚类及其功能;TCR的发现及其多样性。(3)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应答(4)免疫耐受现象及其机制
8、(5)抗体生成理论:侧链学说、模板学说、自然选择学说。,3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1)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基础(2)细胞因子的基础与应用研究(3)T细胞的特异性识别、激活和效应机制 T细胞识别抗原的MHC限制性(80年代);T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90年代);T/B细胞激活和效应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CTL的效应机制。(4)抗原提呈的机制,4应用免疫学进展(1)疫苗的发明、应用及推广*病原菌被发现及细菌分离培养方法的建立;*制备炭疽菌苗和狂犬病疫苗;*多种烈性传染病被有效控制或被消灭。,(2)免疫学技术的建立和发展*血清学技术和免疫标记技术;*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T细胞克隆技术;*分子生物学
9、技术。(3)免疫生物治疗,四、免疫学在生物医学中的地位,(一)免疫学与生物学 1免疫学促进了生命科学发展*深化对生命过程基本特性的认识*揭示机体生理功能遗传控制的机制*拓宽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免疫学技术促进了生命科学研究2.促进生物技术及生物产业的发展 3.现代生物学也促进免疫学的发展,(二)免疫学与医学 1免疫学理论对临床医学的指导作用。器官移植肿瘤自身免疫病传染病,2免疫学技术和制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1)免疫学预防 Jerner发明牛痘苗 研制成功防治一系列传染性疾病的疫苗 20世纪80年代人类宣布消灭天花 不久将消灭脊髓灰质炎及麻疹 有待战胜的AIDS、疯牛病、SARS,()免疫学诊
10、断*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免疫学技术成为主要的临床检验技术。(3)免疫学治疗,重点:免疫学基本概念 免疫学发展简史 难点:1.特异性免疫应答及其特点,第一节 基本组成,1、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 外周免疫器官:脾、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2、免疫细胞3、免疫分子,第二章 免疫系统,细胞种类的鉴定依据:不同免疫细胞及同类细胞的不同分化阶段可表达不同的种类和数量的表面膜蛋白或分化抗原(CD)。分化抗原是鉴定免疫细胞种类及分化状态的标志。,第二节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TC、BC又称免疫活性细胞。,免疫细胞均由骨髓多能干细胞发育而来。,多能干
11、细胞,1、T细胞的分化成熟,在胸腺中完成。分三个时期:1)双阴性期:T细胞不表达CD4分子和CD8分子2)双阳性期:T细胞先表达前TCR(链和链前体),并诱导CD8和CD4分子。3)单阳性期:分化为带CD4或CD8分子的T细胞,同时表达TCR及CD3,随血流进入外周免疫器官或外周血。,一、T细胞,干细胞,双阴性T细胞,外周,双阳性T细胞,识别MHC类分子,识别MHC类分子,不识别MHC分子,非自身反应性,自身反应性,阳性选择双阳性T细胞在胸腺与各类细胞(DC、M 等)的MHC互作,能结合且具低亲和力的T细胞克隆被选择,可分化成T细胞。与MHC分子 作用分化成CD8 TC与MHC分子作用分化成C
12、D4 TC。阳性选择的意义:使成就的T细胞具有识别、结合MHC的能力,在识别抗原时显示MHC约束性。,阴性选择:阳性选择的T细胞的TCR与MHC-自身抗原肽显示高亲和力的被清除,只有显示低或中等亲和力的及无识别能力的被留下。意义: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不与自身抗原反应,2、T细胞受体,1)TCR:种类:TCR1(链组成,5-10%)TCR2(链组成,90-95%)。和链均有三个超变区,两个与MHC的结合槽作用,一个与抗原肽作用。TCR与CD3形成复合体,借助CD3传递信号。,ITAM,ITAM,TCR,细胞膜,脂筏,2)TCR基因TCR的、链均由二个基因编码,即可变区(V区)基因和恒定区(C区
13、)基因,V区基因必须经基因重排才转录、表达。,胚系基因未分化的T细胞中,TCR基因由多个分隔的基因片段组成。,D1,V1,V 由V、J片段组成,L,L,L,V(n=50),J(n=70),C,5,3,V由V、D、J片段组成,V 1,L,L,V(n=57),J 1,C1,J 2,C2,enh,enh,基因重排分化时V区基因由分隔的无转录活性的基因片段在特异性重酶的作用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有转录功能 的活性基因的过程。分化的T细胞基因重排只能进行一次,表达一种TCR,具有抗原特异性。不能重排,TCR不表达,细胞被清除,V1,V 基因重排,L,L,L,V(n=50),J(n=70),C,5,3,enh
14、,LVJC,AAAA,5,3,D1,V基因重排,V 1,L,L,V(n=57),J 1,C1,J 2,C2,enh,D2,LVDJC,5,AAAA,3,3)TCR多样性的原因胚系基因片段的连接组合多样性。连接不精确性:连接处可变异。重排时可随机插入一段核苷酸片段。、链组合多样性。,3、T细胞亚群1)T细胞:已划入固有免疫 T细胞2)CD4 T细胞,CD8 T细胞:带CD4或CD8分子3)辅助性T细胞(Th):CD4 T细胞,分Th1和 Th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4)细胞毒性T细胞(Tc):为CD8 T细胞,主要效 应细胞,可特异性杀伤靶细胞。,1、B细胞的分化成熟及选择1)B细胞的发育在骨髓内
15、:骨髓干细胞 前BC 未成熟BC 成熟BC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寿命7-10天,不断更新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抗体。2)阴性选择与自身抗原作用的B细胞凋亡。3)阳性选择抗原选择与其亲和力高的BCR细胞扩增。,可产生抗体,体液免疫。可作为APC,有MHCII分子,可产生细胞因子,二、B 淋巴细胞,2、B细胞受体,1)、BCR分子:mIgM和mIgD两类每个分子由两条重链(H),两条轻链(L)组成H链:可变区(V)、恒定区(C)、跨膜区、胞质区L链:只有可变区(V)和恒定区(C)基因表达也需重排才可。,H链胞质区,H链可变区,H链恒定区(C),H链跨膜区,L链可变区,L链恒定区(C)
16、,L链可变区,L链恒定区(C),细胞膜,Ig/Ig分子TCR总是与Ig/Ig形成复合体,Ig和Ig各有一个ITAM,进行信号转导。,BCRIg、,Ig,Ig,Ig,Ig,SmIg,CD79,CD79,ITAM,ITAM,2)、BC 其它受体,细胞因子受体补体受体Fc受体丝裂原受体,3、B 细胞功能,形成抗体产生细胞提呈抗原参与免疫调节,3、B细胞亚群及其功能,B1细胞(CD5+)属于固有免疫细胞,主要识别非蛋白抗原B2细胞(CD5-)行使体液免疫功能,产生高亲和力抗体,参于抗原提呈和免疫调节,B1 B2膜分子类型SmIgM+SmIgD+CD5+CD23+产生抗体类型IgM、IgG3?+IgG1
17、+IgG2+/+/+T细胞依赖+发生亲和力成熟+,三、其他免疫细胞,1、单核-巨噬细胞血液中:单核细胞组织中:巨噬细胞有吞噬能力在适应性免疫和固有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起源:骨髓干细胞膜分子:MHC I、II类分子、Fc受体、补体受体、多种CD生物学作用:吞噬、杀伤作用抗原提呈作用合成、分泌多种免疫分子,起源:骨髓干细胞膜分子:MHC I、II类分子、CD1、CD40、CD80、CD86生物学作用:加工、提呈抗原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 促进T细胞活化,2、树突状细胞,3、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起源:骨髓干细胞膜分子:CD2、CD16、CD56、CD69、CD94、
18、CD158生物学作用及机制:自然杀伤过程:无需抗原,可自发杀伤靶细胞(肿瘤、病毒感染细胞、真菌等),4、粒细胞与肥大细胞,起源:骨髓干细胞类型: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粘膜型、组织型作用:吞噬、杀伤 介导炎症反应,肥大细胞的类型与特征,特征 粘膜肥大细胞 结缔组织肥大细胞组织分布 肺、肠道粘膜 皮肤、肠道粘膜下层T细胞依赖+颗粒超微结构 旋涡型 格栅/网格型Fc受体+胞浆内IgE+蛋白酶 类胰乳蛋白酶 类胰乳蛋白酶 类胰凝乳蛋白酶 组织胺+LTC4/PGD2 25:1 1:40主要蛋白多糖 硫酸软骨素 肝素,本章小结,1、免疫细胞与免疫活性细胞的概念2、T淋巴
19、细胞的起源、分化发育、胸腺选择、TCR/CD3、亚群与功能3、T细胞TCR多样性的机制4、CD4T和CD8T细胞作用特点比较,1、你会怎样描述T、B淋巴细胞?2、T、B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第三章 免疫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一、中枢免疫器官,(一)胸腺(thymus),心脏和大血管之上双叶状分化T细胞,1胸腺解剖结构*皮质*髓质,3胸腺微环境 由TSC、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组成这些成分通过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或者与T细胞相互接触的方式,参与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分化过程。,2胸腺的细胞组成*胸腺基质细胞(TSC):以上皮细胞为主,还有M、DC等;*胸腺细胞(T细胞):骨髓产生的前T细胞经血循
20、环进入胸腺。,4胸腺的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3)屏障作用,(二)骨髓 1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三)腔上囊又称法氏囊是鸟类B细胞发育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淋巴结(1)结构 皮质髓质,二、外周淋巴器官,(2)功能 成熟T、B细胞定居的场所;T、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过滤淋巴液,B、免疫应答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接触抗原后,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即指其抗原受体能特异性地识别该抗原)因抗原激发而活化、增殖、分化,表现出一定效应功能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感应阶段即免疫活
21、性细胞完成对抗原的识别。BCR能直接与相应抗原决定基接触。TCR不能直接识别抗原,只能识别经AP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肽。,第二阶段:增殖、分化阶段。T、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与记忆细胞。效应细胞:合成、释放生物活性物质,激活的B可合成抗体、T效应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第三阶段:效应阶段即效应细胞、效应分子与相应抗原发生相互作用的阶段。如抗体与抗原结合,达到中和毒素、促进吞噬等作用。,细胞免疫:T细胞发生的免疫应答,以产生特异性激活的效应T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为特点。体液免疫:B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并将之分泌到体液。,C、淋巴细胞再循环,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
22、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也可再回到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内,此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至另一处淋巴组织。,作用:有利于识别抗原促进细胞间的协作使具相关细胞共同进行免疫应答使全身的淋巴细胞成为一个有机动性的统一体,效应性T细胞、幼浆细胞、K细胞和NK细胞不循环记忆性T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最为活跃。,D、滤过淋巴液,淋巴液内的异物或细菌,进入淋巴结内,流速缓慢,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清除率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有关对细菌的清除率为99。对病毒和癌细胞较差。,外周淋巴器官中的高内皮小静脉(HEV)内的淋巴细
23、胞可进入淋巴。淋巴液通过左侧锁骨下静脉回入血循环。上述途径为淋巴循环的主要途径。,、脾脏,(1)结构 白髓、红髓和边缘区。白髓:包括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滤泡;红髓位于白髓周围,包括髓索和髓窦。,*动脉周围淋巴鞘为T细胞居住区;鞘内的淋巴滤泡为B细胞居留区;*髓索主要为B细胞居留区;*边缘区是血液及淋巴细胞进出的重要通道。,(2)功能 T、B细胞定居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滤过血液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是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器官化淋巴组织(扁挑体、阑尾等)。,人体粘膜表面积约400M2约50%淋巴组织存在于粘膜
24、系统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1)组成*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2)功能*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分泌分泌型IgA*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本章重点:1.胸腺的结构、细胞组成及功能2.淋巴结的结构与功能,一、概念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类似的球蛋白。,Ig的存在形式 分泌型(secreted Ig,sIg):存在血清和组织液中,即抗体(antibody,Ab)。膜型(membrane Ig,mIg):存在于B细胞膜上,即为BCR。,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Ig的理化性质属球蛋白具有异质性。,二、Ig的结构(IgG 为例)
25、(一)基本结构*由2条相同的重链和2条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分子。,重链与轻链)重链(heavy chain,H链)约450-550氨基酸分为5种:、。组成相应的五类Ig:IgG、IgM、IgA、IgD、IgE。,型 型,)轻链(light chain,L链)约210个氨基酸分为和两种据此Ig分为和两型;,V区可分为超变区和骨架区。超变区(HVR)又称为互补决定区(CDR):在VL和VH中,某些特定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HVR。VL和VH各有3个CDR。骨架区(FR):V区中非HVR部位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相对保守。VH和VL各有4个FR。,hypervaria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珍藏 免疫学 原理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96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