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中国北方地区.ppt
《区域地理-中国北方地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地理-中国北方地区.ppt(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和国家地理的学习方法:,1、弄清楚该区域或国家的位置及范围,并能落实到地图上;2、进行区域内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地形、气候、水文、典型植被、土壤、资源、人口、交通等地理环境;共同影响区域内工农业的发展。,认定区域,自 然 环 境 总 特 征,气 候 地 形,河流和湖泊,主要外力作用,植 被,土 壤,人 文 社 会 环 境,居 民,农 业,工 业,城市交通,区域地理一般知识框架,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季风区的北部地区、1月0 等温线和800 mm等降水量线
2、以北,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季风区的南部地区、1 月0 等温线和800 mm等降水量线以南,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 阿尔金山以北,非季风区、400mm 等降水量线以西,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南,海拔高,气候严寒,注意:1、中国区域地理的划分依据 2、四大分区的界线,按照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经过哪一线?为什么以此线为界(此线还有何地理意义)?,思考,秦岭淮河一线,秦岭淮河一线还有何地理意义?,气温方面:一月00C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河流有无冰期的分界线降水方面: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半湿润地区与
3、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的分界线,北方地区,北方地区,概况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一,地理位置与范围,青藏高原,内 蒙 古 高 原,渤海,黄 海,大兴安岭,秦 岭,淮河,行政区的分布,一.位置 范围,1.海陆位置: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2.范围:北方地区包括黑、吉、辽、京、津、冀、晋、鲁、豫、陇和宁的东南部、苏和皖的北部、内蒙古的东北部等。(注意边界线穿过的省级行政区)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全部或部分、甘肃与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的北部。3.经纬度位置:33N 53N,103E 135E 4.面积:面积占全国20%。,二
4、.北方地区的自然区域特征,1.地形特征,主要的地形单元,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1.地形,东北平原,二.北方地区的自然区域特征,1.地形特征,北方地区以平原和高原地形为主。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山东丘陵、辽东丘陵、长白山地、大小兴安岭与太行山等。平原主要分布东部地区,地形开阔平坦,海拔较低。北部多沼泽,南部多低湿地和盐碱地。黄土高原沟谷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山地: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所环绕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沃野千里,()华北和黄土高原地形特征,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范围:
5、京、津、冀、鲁、豫、皖、苏 五省二市,自古有“中原”之称形成:黄河、淮河、海河合力冲积而成,黄河是主力特点:A完整,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米左右);B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岗间为浅平封闭洼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成因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沟壑地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温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气温20100,降水150100500,月份 1 7 12,2,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原垂直气候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中温带,暖温带,中国温度带图,寒温带,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中国干湿分区图,
6、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400mm,800mm,0,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洪涝。,温带季风气候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旱和冬春季节多沙尘暴。气候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年降水量400 800mm之间(长白山例外),降水自东向西递减,降水集中在78月。夏季气温差别不大,除大兴安岭北端在16以下外,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冬季气温都在0以下,但南北差异较大,华北地区多在0-10之间,东北在-10以下。,2.气候特征,(3)主要河流:华北方地区主要河流有:黄河(支流渭河
7、与汾河);海河及其扇形支流(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以及京杭大运河。东北地区主要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鸭绿江,(1)水文特征: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为丰水期,冬季为枯水期;水量、含沙量南北差异较大,都有结冰期,且北长南短。河流的航运价值东北与华北差异较大。(2)河流多洪涝灾害的原因分析:A.北方降水集中,且多暴雨;B.北方河流下游地势低平;C.许多河流下游淤积严重,河水入海不畅,且形成地上河。D.河流支流多,入海河道不足,汛期时,洪水集中,干流流水不畅。(3)治理措施黄河: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治理水土流失;下游加固堤防。海河、淮河:支流修建水库;中游洼地
8、筑蓄洪工程;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等。,3.河流特征,植被:,4,植被和土壤,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土壤:,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黄河中下游地区黄土广布,黄土与黑土,5,自然资源,想一想,本区有哪些资源分布比较丰富?,读图说明本地区主要矿产资源是什么?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矿产资源 煤炭资源:山西煤炭 铁矿:鞍山、迁安 石油:大庆、胜利、中原、辽河、华北 耕地资源 旅游资源 森林资源(森林宝库)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想一想:本区什么资源分布比较短缺?,为什么本区的水资源比较短缺?降水少,河流径流小;降水季
9、节不均衡,降水年际变化大;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众多,需水量大;水污染和浪费较严重。为解决该问题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建设水利工程,调节跨流域的径流量,如南水北调;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防治水污染。,北方地区,三,人文区域特征,(1)人口:人口约占全国的40%(面积占20%)。平均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其中东北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华北地区人口最为密集。(2)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满族、朝鲜族、回族等。(3)习俗:主食:面食(黄土高原以小米为主食)房屋:土坏垒墙,室内有土炕(防寒、保温),黄土高原挖窑洞居住。交通运输:过去,马拉大车;现在,以铁路、公路为主。
10、民间运动:溜冰。,1.北方地区的人口与民族,2.北方地区的农业,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有利条件:夏季夏季日照长,热量充足;地形平坦,土地资源面积广阔,黑土肥沃;纬度较高,冬季积雪厚,蒸发较弱,土壤水份条件较好;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不利条件:东北地区全年生长期短,总热量相对不足,农作物的熟制只能达到一年一熟;,受寒潮影响大;西部风沙威胁大;且开发过程中,容易破坏草原和沼泽,导致生态恶化。,(1)农业发展条件,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条件: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平原广阔,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地资源面积广阔;华北平原地下水
11、丰富;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不利条件:水资源不足(春旱);多风沙、盐碱和旱涝(夏涝);土壤盐碱化严重中低产田较多。黄土高原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有利条件:黄土疏松;光热条件较好;开发历史悠久。不利条件:水资源紧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2.北方地区的农业,(1)农业发展条件,(3)主要农作物农作物及分布 东北地区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亚麻 华北地区冬小麦、棉花、花生、谷子(黄土高原)森林分布:东北-用材林 A.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森林宝库。B.东北林区属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白桦、紫椴等。C.东北林区面积不断缩小,应合理采伐和保护森林。D.东北林区的“三宝”
12、:人参、貂皮、鹿茸。E.华北森林面积很少,正建设“三北”防护林、平原绿化工程。华北-经济林(温带果园黄河中下游)北方地区为我国温带水果的主要产区 苹果、葡萄、梨、桃、杏、柿等,以苹果产量最大,(3)三大地理单元农业比较,3.以铁路为主的交通运输,(3)运煤专线:西起山西大同,东到秦皇岛的大秦线,是将山西煤炭运往东南沿海的专线,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神黄线:神府黄骅;霍通:霍林河通辽;焦石:焦作兖州日照,(1)东北地区:以滨洲滨绥线、哈大线构成铁路网的“丁”字型铁路网骨架,以京哈线同北京和全国其他铁路相连,是全国铁路最稠密的铁路网分布区。支线主要有京通线、长图线、沈丹线,(2)华北:铁路以北京为
13、中心,辐射全国。主要干线有京哈线、京沪线、京广线、京九线、京包线、陇海线。,4.北方地区的工业,(1)北方地区发展工业的条件 A.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B.陆上交通和海运发达。C.工业基地较好。D.消费市场广阔,对外贸易便利。E.水资源紧张。,本区依据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建立了全国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以农产品资源为基础发展了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交通运输业以铁路运输为主。,(2)经济特点,(3)重要的工业基地与主要工业城市环渤海工业带:本区煤、石油、铁矿资源丰富,依据丰富的矿产资源,本区形成了全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发源地环渤海工业带。包括京津唐和辽中南两个工业基地和山东各工业
14、城市。主要工业中心:鞍山钢铁、沈阳机械、大连化工与船舶、北京首都钢铁和石化、天津制碱、燕山石化等工业基地和工业城市闻名全国。此外,唐山钢铁、太原钢铁、洛阳拖拉机、西安飞机与彩色显像管、长春汽车、哈尔滨电机也较著名。,(4)辽中南重工业基地辽中南地区是环渤海工业带重要的重了业基地。有色金属和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发展重工业条件优越。特点:辽中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主要工业中心与部门:能源、治金、机械、石油、化工等。如鞍山一本溪的钢铁工业、沈阳的机械工业,大连的造船和石油加工工业、辽阳的化纤工业等一批工业企业,都是国家重工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发展条件:区内丰富的资源与能源;便利的交通;工
15、业基础雄厚,历史悠久;农业发达等,为发展重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水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发展方向:发挥重工业基地优势;更新设备和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工业;适当限制耗能大和本地缺乏原料资源的工业发展;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和优化环境。,(5)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是环渤海工业带的另一个重要工业基地。这里科技力量雄厚,交通通信发达,既有实力雄厚的重工业部门,又有发达的轻纺工业和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特点:京津唐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很发达。主要工业中心与部门:区内约90的工业集中在京津二市,以冶金(钢铁)、化工、机械、轻纺(纺织)、食品等工业
16、为主。唐山地区的采煤、冶金、陶瓷等工业比发达。,发展条件:区内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有铁、石油、海盐资源,有统一的电网,紧靠山西能源基地,);有便利的铁路、公路和近海运输,并有输油管道联结东北、华北的油田;接近消费市场;技术力量雄厚;农业基础好。因此,工业发展条件好。发展方向: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产品类型、加强技术改造;重点发展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轻纺和精细化工。北方地区部分工业区或工业城市,由于工业历史悠久,工业产品单一,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科技含量不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地位逐渐下降。改造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是许多传统工业区、工业城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北方地区国土整治的
17、主要课题,原因:不合理开垦,导致水土流失,造成土层变薄,肥力下降。,(1)东北水土流失整治,治理: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同时在黑土利用过程中,注意土壤的配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治理: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已成为东北林区的首要任务。,条件:东北地区广大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居全国三大林区之首。,问题:长期以来,东北地区林木超采十分严重,采育失调,有些区域采取皆采的形式,加之森林火灾、虫灾,使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2)东北林区的整治:,恢复和发展东北林区的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主要措施和途径?,建立自然保护区;积极造林,采育结合;开辟多种能源以解决居民烧柴困
18、难问题;预防森林灾害(虫灾、火灾等);制定森林法,用法律的形式保护森林资源等。,(3)沼泽的保护,分布:,三江平原,在三江平原一带,沼泽和沼泽化土地面积约有250万公顷,占东北平原沼泽和沼泽化土地总面积的2/3以上。这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三江平原的沼泽区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区,本区中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有黑龙江扎龙和吉林向海两个湿地型自然保护区。,功能和作用:,a.生态意义:沼泽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它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还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的栖息地。(为水生动植物提供生长、生存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b.
19、经济意义:沼泽植物是一项重要的资源。,c.政治意义:我国是国际湿地保护公约的缔约国,保护三江平原湿地是我国政府承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引起气候变干,土壤盐分向表层积聚,盐渍化土壤面积扩大,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动植物资源减少等。,思考:如果不保护沼泽地会有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沼泽的形成原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厚,地表水不易下渗;,水系发达;,有凌汛现象,易产生积水,(4)华北地区缺水整治主要成因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自然原因:降水少、河流径流小;降水季节不均衡;春季多风,蒸发量大;降水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地理 中国 北方地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96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