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的培养.doc
《阅读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能力的培养.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问题的产生与理解 (一)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现状透视 通过对阅读教学的课堂观察及相关的阅读测试,结合一线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普遍表现为阅读能力的缺失。具体表现为: 1.学生自主阅读需求不高,阅读的“向心力”明显不足; 2.构建性、探究性阅读较少,接受性阅读和浅层阅读较为明显; 3.独立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阅读思考力和评价力不高; 4.阅读虚化、泛化现象比较突出,理性及深度阅读思维能力相对薄弱。 (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普遍低下的原因分析 那么,造成学生阅读能力普遍低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对“阅读能力”认识的
2、窄化。 目前,很多教师将阅读的着眼点放在文章的内容、思想和情感上。这些着眼点都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阅读”的范畴,而语文教学中的“语文阅读”,应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以认识掌握负载信息的载体(即语言)为主要目的,要更多地着眼于书面语言。但在现实教学中,“阅读能力”往往被窄化了。 2.对“阅读能力”培养的弱化。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自主阅读,潜心会文,尽自己之所能,把课文读懂。然后通过有准备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体会语言的精妙,领悟写法的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师生间显性的互动对话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导致学生阅读实践不足,思维深度不够,阅读能力弱化。
3、另外,由于教材内容大于教学内容,导致部分教师教学随意性增大,没有做到“用教材教”,重知识轻能力,重体验轻思维。 3.对“阅读能力”检测的虚化。 由于长期以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及水平测试缺乏实证性的研究,阅读测试普遍存在泛化和虚化现象。细观目前的许多阅读试题,未能真正从阅读能力的角度考察学生的动态阅读能力,而更多地指向了静态的语言知识、语言记忆等内容。还有的命题更多地追求创意和形式,忽略了评价的实质。检测的虚化也导致了阅读教学中能力培养的缺失。 二、解决策略 (一)正确理解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 对于“阅读能力”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国际阅读素养调查中,阅读能力包括寻找需要的材料、直接
4、推断、解释篇章及发表意见、评估内容等几个要素。我们认为,“语文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认读、理解、内化、运用语言的能力)、评价能力(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等进行鉴别和评价)、创造能力(从课文中汲取各种知识、思想,并超越作者的认识和体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提出新的问题,使智力、能力得到升华)三个要素。 (二)明确把握阅读教学的层级目标 阅读教学,目标先行。要高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必须明确小学阅读教学的整体目标和学段目标。 1.小学阅读教学的整体目标。 细读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小学阅读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拥有一定的阅读量;拥有一定的积累背诵量。这
5、三个目标,是有机统一体,不可偏废其中一条。而当下,我们有一个倾向,那就是大多致力于课堂即时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在大量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的渐进性、延伸性的过程。 2.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 中高年级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标准对两个学段提出了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目标。(见下页表格)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二、三学段的阅读能力要求虽有联系但又各有侧重。如理解词句,第二学段重在理解中体会表达作用,而第三学段则重在理解或推想中体悟内涵;理解文章,第二学段重在初步把握内容,第三学段则重在领悟写法;记忆能力,第三学段又提出了借助多种渠道扩大阅读量,进行探究性阅
6、读。 (三)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应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 1.传授方法,积淀阅读能力的基础。 一是了解一篇文章的整体阅读流程。如:首先初读感受,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困惑或所得,为进一步阅读奠定基础;其次精读课文,揣摩文章的重点词句、段落,体会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写法;最后诵读积累运用,可以积累好的词句,也可以是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还可以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策略等,努力做到灵活迁移,学以致用。 二是掌握读思批注相结合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如果不进行细致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和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在小学阶段,重点
7、应关注以下阅读方法的指导:符号勾画法,针对文中重要的或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勾画出来,如给生字注音,关键词加点,重点句画线,用相应符号标出段落层次及自然段序号等;默读静思法,带着问题默读静思,在文与思的交融中感受文字之妙,探寻疑惑之解;及时批注法,在读书的同时自然地在旁边作些批注,及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疑惑。批注的内容可抒感想、提疑问、谈见解,重点指向对言语形式的揣摩和体会。在起始阶段教师应手把手地教学,借助投影及时展示学生的优秀批注,并举一反三,逐渐深入。 2.基于“言语”,直指阅读能力的核心。 (1)培养学生对文本内容与结构的准确把握力。 对文本内容与结构的准确把握能力是最有用的阅读能
8、力之一,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第三学段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能了解事件梗概”。如何在课堂上有效落实这种能力的培养呢? 首先要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在中年级的起始阶段,一般借助填空、选择、问题提示、表格等形式加以辅助,逐渐梳理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如段落大意(词语、句子)连串法、课题扩充法、事件要素法;然后顺着扶手,拾级而上,由繁至简,过渡到第三学段的“抓住要点”、“了解梗概”。 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总提性和过渡性语言。文章中的总起总结句、过渡句对培养学生文意把握的能力起着
9、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文章的典型结构。如观潮草原等文中表示时间推移或地点转换的标志性词句,白鹅再见了,亲人等文中提示下文内容或预示情感发展的承接式过渡,颐和园中首尾呼应的总起总结句段等。教学策略上,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课文“骨架”,以此培养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准确把握力。 (2)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现象的洞察力和感受力。 一是感受语言的特殊化。那些特殊的、陌生化的语言背后,总是蕴藏着让人意想不到的情感或意蕴,需要我们去留心发现。如运用“增删法”感受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时间的细腻描写,洞察人物内心;通过“复原法”揣摩慈母情深桥等文中倒装句的写法,体会作者塑造人物形
10、象时蕴涵的强烈情感;运用“联系比照法”体会桂花雨中母亲看似矛盾的语言里饱含的浓浓思乡情;通过“还原情境法”领略金钱的魔力中对托德不同寻常的笑容描写中流露的辛辣嘲讽,等等。 二是品味词句的精妙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对于那些别具匠心的词句,教学中要结合语境,顺着“言”的理解去品味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情”和“意”,从而感受词句的意义、意味、意蕴。如匆匆一文中颇富神韵的“轻烟”“薄雾”之比喻,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对时光逝去无痕的无限感慨;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大不相同”一词,说明贫穷的中国虽有繁华之地却不属于中国百姓,极言“中华不振”;如草原中“飞”字所传达出来的丰富情感和韵味等。 三是领悟
11、表达的规律性。到了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从写作学的角度来说,表达顺序、表达方法是有一定规律的。如老舍作品的语言清浅俗白、京味浓郁,猫林海北京的春节等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迁移;五年级上册第三组说明性文章基本说明方法的归类梳理;白鹅猫中“架子十足”“古怪”等词“明贬实褒”的用法,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山中访友首段“借景抒情”的写法,白杨桃花心木借物喻人的手法等,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规律。教学时要在通读整组教材的基础上留心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以更好地将其体现于单元整组教学中。 (3)培养学生对文本
12、语言的建构力和创造力。 如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教学第八自然段时,很多老师会直接出示多幅兵马俑图片让学生想象写话。由于缺乏对言语形式的理解,学生对语言的建构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师若能发现该段中“所见联想”的表达方法,在揭示这一语言规律后再进行想象写话,教学效果就大相径庭。后者,教师的有效“点化”使学生的语言建构达到了“量”和“质”的齐升。 3.优化教法,强化阅读能力的形成。 (1)致力于阅读能力的“增量”发展。 阅读能力的培养,合理运用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所作为”,要基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层层叠加,通过概括、理解、思辨、创造、表达,形成新的阅
13、读经验,体现能力、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如教学晏子使楚这篇精读课文时,在了解课文梗概后,两位教师展开了不同的教学: 第一位教师采用“网罗式”教学:晏子的哪处表现给你的印象最深?学生提到一处,教师停下来讲评一处,零零碎碎提了很多问题。面面俱到地交流完了,课也结束了。 第二位教师则采用“点面式”教学:先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感受晏子的机智,重点品味晏子的语言,并小结学法:听其言,探其义,明其智。然后用这种学法自主研读第四、五自然段。最后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手法。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第一位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在看似热闹的交流中学完了课文,但阅读缺乏体验和历练,能力
14、自然也在同一层面上平移;而第二位教师扶放结合,以点带面,先学后练,有效地感悟了晏子的语言艺术,体会到他的铮铮铁骨,体现了阅读能力的“增量”发展。 另外,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阅读速度和方法的递升,从第二学段的“学习略读”到第三学段的“学习浏览”“默读有一定速度”,可见,在阅读“搜集力”的培养上是步步深入的。 (2)致力于阅读能力的“整合”提升。 人教版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旨在令教师以“整组”的意识,立足于知识、能力的系统性和连接性,对本组教材进行合理调整、重组,以形成知识能力组块,获得阅读能力的习得、迁移。 如四年级上册第一组,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文想画面,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基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阅读 能力 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94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