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ppt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学习目标:1.掌握酸碱平衡的概念,熟悉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2.掌握缓冲系统的概念和机体酸碱平衡的基本调节方式;3.掌握运动时酸碱平衡变化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4.掌握肾脏尿生成的基本过程。,重点与难点,1、运动时酸碱平衡变化及其调节的基本过程;2、肾脏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前言人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要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如果酸碱度的变化超过一定范围,将会引起组织代谢紊乱,进而影响各种生理功能。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同时又不断地从食物中摄取酸碱物质。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来调节体内酸性和
2、碱性物质的含量和比例,将多余的酸性和碱性物质排出体外,使体液pH值维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这一过程称为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调节,维持体液酸碱度在相对恒定范围平衡,如动脉血pH7.35 7.45,第一节 酸碱物质的来源 一、酸、碱与pH值,酸:凡是能释放质子(H)的任何物质 碱:凡是能接受质子(H)的任何物质pH值: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pH值7为碱性。,酸,碱,7,酸,挥发酸:碳酸(H2CO3)糖、脂肪、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后,生成CO2和H2O,他们可进一步结合成为碳酸,然后解离成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CO2+H2O H2CO3 H+HCO3-成人组织代谢每天产生300-400L的
3、CO2,这些CO2结合H2O生成碳酸后,可释放15-20mol的H。肺排出,呼吸因素固定酸:H2SO4、H2PO4、乳酸、丙酮酸、酮体等。这些酸性物质不能变为气体有肺排出体外,故称为固定酸或非挥发性酸。正常成人的生成量为70mmol/d,或1mmol/d/kg.肾脏排泄,代谢因素从体外获得酸性物质:食物、饮料、药物中的酸性物质如调味用的醋酸,饮料中的柠檬酸、苹果酸等。,二、酸性物质的来源(Source of acid),三、碱性物质的来源(Source of base),1、体内生成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少量的碱2、食物(蔬菜和水果)为主要来源。能够增加体内HCO3-根离子含量。例如:柠檬酸钠(弱
4、碱性)-分解为有机酸根和钠离子有机酸跟-结合H+生成柠檬酸在体内继续氧化为co2和o2或在肝脏合成唐元-是血中H+降低钠离子与HCO3-结合提高血液中碳酸氢盐的浓度,四、食物与酸碱平衡,成酸食物:代谢产物能够增加H+的食物成碱食物:能够增加体内HCO32-的含量食物对酸性食物的处理是体内酸碱平衡的关键:因为正常人成酸食物和酸性代谢产物远超过成碱食物和碱性代谢产物。,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酸碱平衡,血液缓冲作用肺呼吸作用肾脏排泄和重吸收作用,一、缓冲体系(buffer systems)与缓冲作用,缓冲体系:由弱酸(如H2CO3)以及强碱生成的盐(如NaHCO3)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缓冲作
5、用: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值相对恒定的作用。,(一)血液缓冲体系,血浆的缓冲体系有:NaHCO3 Na2HPO4 Na-Pr;H2CO3 NaH2PO4 H-Pr红细胞中缓冲体系有:KHCO3 K2HPO4 K-Hb K-HbO2;H2CO3 KH2PO4 H-Hb H-HbO2 Hb:血红蛋白、HbO2:氧合血红蛋白,表1 全血各缓冲体系的比较,缓冲体系 占全血缓冲能力的百分数()HbO2和Hb 35有机磷酸盐 3无机磷酸盐 2血浆蛋白 7血浆碳酸氢盐 35红细胞碳酸氢盐 18,在血浆缓冲体系中,以碳酸氢盐缓冲体系最重要,不仅因为血浆NaHCO3/H2CO3的缓冲能力强,还在于该
6、体系易于调节.在红细胞缓冲体系中以血红蛋白及氧合血红蛋白缓冲体系最为重要。,(二)血液的缓冲作用,血浆的pH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NaHCO3/H2CO3的比值。在正常情况下血浆NaHCO3浓度为24mmol/L,H2CO3浓度为1.2mmol/L,两者之比为20/1,只要NaHCO3/H2CO3为20/1,血浆pH即维持在之间。酸碱平衡调节的实质就是调节NaHCO3与H2CO3的比值。,即由亨德森哈塞巴(henderson-hassalbach)方程式计算得到:,NaHCO3 pH=pKa+lg H2CO3其中pKa是H2CO3解离常数的负对数,温度在37时为6.1。将数值代入上式得到:20pH
7、=6.1+lg 6.1+1.3=7.4 1根据上式充分说明了血浆pH与血浆NaHCO3/H2CO3之间的关系。只要NaHCO3/H2CO3为20/1,血浆pH即维持在7.4。由此可见,酸碱平衡调节的实质就是调节NaHCO3与H2CO3的比值。,1血浆缓冲体系对固定酸的缓冲作用,NaHCO3/H2CO3是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主要有缓冲固定酸(如硫酸、磷酸、酮体等)的作用。HA+NaHCO3 Na-A+H2CO3(固定酸)(固定酸钠)H2O+CO2Co2可由肺排出体外另外,血浆中其它缓冲体系也有一定的作用:HA+NaPr Na-A+HPr HA+Na2HPO4 Na-A+Na H2PO4,2.血浆
8、缓冲体系对对碱性物质的缓冲作用,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后,可被H2CO3、Na2HPO4、H-Pr缓冲使其碱性减弱:Na2CO3 H2CO3 NaHCO3 Na2CO3 NaH2PO4 Na2HPO4 NaHCO3 Na2CO3 H-Pr Na-PrNaHCO3 过多的NaHCO3可由肾脏排出体外,3、血红蛋白体系对挥发酸的缓冲,O2 O2,组织细胞,CO2,CO2+H2O CAH2CO3 K-Hb K-HbO2H-HbK+HCO3-,H2O CO2 K-HbO2 H2CO3HCO3-K+K-HbO2 HHb,HCO3-,红细胞,红细胞,CL-CL-CL-,O2,肺泡,肺泡,O2 CO2,通过改变
9、呼吸运动,调节CO2排出量,控制血浆H2CO3浓度,维持H2CO3/NaHCO3的正常比值,调节体内酸碱平衡。,二、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调节机制当体内产酸增多NaHCO3减少时,使 NaHCO3与H2CO3 比例20/1 pH 刺激主动脉弓及颈动脉窦化学感受器呼吸加深加快 CO2排出增加NaHCO3与H2CO3 比例恢复正常 pH恢复正常另外H2CO3增加 H2O+CO2刺激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 CO2排出增加。延髓呼吸中枢对PCO2的变化非常敏感,PCO2的少量变化即可引起肺通气深度和速度的变化。正常动脉血PCO2为5.33kPa,当动脉血PCO2为8.4kPa时,肺通气量可增加数倍。如
10、PCO2进一步增加,呼吸中枢反而受到抑制,产生二氧化碳麻醉。,定义:二氧化碳麻醉又称肺性脑病或高碳酸血症,是因各种慢性肺胸疾病伴发呼吸功能衰竭、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而出现的各种神经精神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二氧化碳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一定水平的血二氧化碳分压对维持呼吸中枢的基本活动是必需的。吸入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肺泡气二氧化碳分压随之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也升高,因而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肺通气增加可使二氧化碳排出增加,使肺胞气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接近正常水平。但当吸入气二氧化碳分压增加超过一定的水平,肺通气量不能相应增加,使肺泡气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显著升
11、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活动的抑制,引起呼吸困难、头痛、头昏、甚至昏迷,出现二氧化碳麻醉。,小拓展二氧化碳麻醉,三、肾脏的排泄,肾的功能结构(肾单位和集合管),肾单位:肾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人两侧肾约有170240万个肾单位。肾小体: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球为毛细血管网,两端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相连;外包囊为肾小囊,其脏层和壁层之间为囊腔,与肾小管管腔相通。肾小管:由近球小管、髓袢和远球小管组成。集合管:不包括在肾单位内,在功能上和远球小管密切相关,它在尿生成过程中,特别是在尿液浓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肾单位组成与集合管,排泄的
12、定义及途径 1、定义:排泄是指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分以及进入机体的异物,经过血 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2、途径:排泄器官 排泄物 呼吸器官 CO2、少量水 消 化 道 无机盐等 皮肤及汗腺 水、盐等 肾 脏 尿液,肾脏排泄功能,肾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完成以下功能:排出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维持体液总量和渗透压的相对恒定;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钠、钾、碳酸氢盐以及氯离子等,排出氢离子,维持酸碱平衡。,尿的形成过程,尿的生成: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和排泄三个基本过程
13、。,1、肾小球滤过功能,1.1 肾小球滤过作用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以外,其余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均可滤入肾小囊,形成肾小球滤液(原尿),这一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作用。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年人肾小球滤过率约为125ml/min,24h滤出的血浆总量达180L,约为体重3倍。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例。肾血浆流量为660 ml/min,滤过分数为19%。,1.2 影响滤过的因素:有效滤过压、滤过膜面积、通透性。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滤过膜 通透性:机械屏障作用(分子筛)静电屏障作用 病
14、理状态下,以上两种效用受到破坏,出现蛋白尿。面积:正常时肾小球都开放起虑过作用,滤过面积=1.5m2.急性肾炎毛细血管狭窄滤过面积尿量 肾小球血浆流量:正常人安静时两侧肾脏血流量每分钟为1.2升,每昼 夜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总量可达170-180升,约为体重的3倍。肾血流量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肾血流量增加时,肾小球毛 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减慢,有滤过作用的肾小球毛细 血管段加长,从而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是,肾小管和集合管不同部位能将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和大部分的无机盐重新吸收进入血液。,滤液(原尿)与尿比较:从
15、量上看:原尿约为180升,而每天由膀胱经尿道排出的尿量(即终尿)约1.5升,只占滤液的1%。,从成分上看:尿液的成分与去蛋白质的血浆相似,滤液中有葡萄糖而尿中没有;尿素、肌酐及氨在尿中的浓度却比滤液中的浓度增加许多倍。,2.1 重吸收方式:被动重吸收:滤液中的溶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时,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起被动扩散(或弥散),将溶质扩散到小管外的血液中。主动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能逆着浓度差,将滤液中的溶质转运到血液内。转运是依靠管膜的载体和酶组成的“泵”来进行的。(如:葡萄糖、氨基酸、Na+、K+、Ca+等)。2.2 肾糖阈 生理学上将不出现尿糖现象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1.6g/L1.8
16、G/L,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或者排泄作用,管腔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代谢物质分泌或直接排入到滤液的过程。包括:酸性物质过多时,对H+的分泌;对肌酐、马尿酸以及一些药物(如青霉素)的排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四、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泌H+、泌NH3、泌K+,排除多余的酸性物质,调节血浆中NaHCO3的浓度,以维持血浆pH值的恒定。,(一)肾小管泌H+及重吸收Na+(H+-Na+交换),CO2,H2CO3,H2O,H2O,CA,血液,肾小管细胞,肾小管腔,H2CO3,H+,Na+,Na+HCO3_,HCO3_,钠泵,1、NaHCO3的重吸收
17、,调节血浆HCO3-,2.磷酸盐酸化,CO2,H2O,CA,血液,肾小管细胞,肾小管腔,Na+,钠泵,Na+NaHPO4_,NaH2PO4,H2CO3,HCO3-,H+,1 肾小管不同段保HCO3-和排H+的机制不同;2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碳酸酐酶活性对H+的分泌和HCO3-的重吸收非常重要;3 NH3的分泌受谷氨酰胺酶活性和H+的分泌量影响;4 尿液酸化(Na2HPO4)排出一些H+,3、肾小管NH3的分泌及Na的重吸收(NH4+-Na+交换),CO2,H2O,CA,血液,肾小管细胞,肾小管腔,H2CO3,H+,Na+,HCO3_,钠泵,Na+Cl_,NH4Cl,谷氨酰胺,一般氨基酸,NH3,
18、小结,1 肾小管不同段保HCO3-和排H+的机制不同;2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碳酸酐酶活性对H+的分泌和HCO3-的重吸收非常重要;3 NH3的分泌受谷氨酰胺酶活性和H+的分泌量影响;4 尿液酸化(Na2HPO4)排出一些H+,通过NaHCO3重吸收,防止NaHCO3丢失,通过磷酸盐酸化和泌 氨补充NaHCO3的消耗,小结,4.排出多余的碱(NaHCO3),正常情况下,血浆中NaHCO3 含量约为2227mmol/L。超过28mmol/L时,重吸收减少,排出多余的NaHCO3。,五、肾脏在维持机体水平衡中的作用,.通过肾脏对机体水平衡的调节,无论饮水过多或过少,体内水分和细胞外液渗透压仍可维持正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酸碱 平衡 肾脏 排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92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