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9ppt课件.ppt
《电工基础9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工基础9ppt课件.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暂态电路,1、电路的初始条件,3、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2、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4、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本章作业,P244 2、4、7、10、1216、18,9.1 电路的初始条件,本节内容,暂态与稳态,一阶电路、二阶电路,换路:电路的接通、断开、短路、电压的改变或参数的改变,换路定律(则),电路的初始条件(初始值):t=0+时刻的值,研究暂态的意义,1、换路:电路状态的改变。如:电路接通、切断、短路、电压改变或参数改变。,2、换路定则:电容上的电压uC及电感中的电流iL在换路前后瞬间的值是相等的,即:,设:t=0 表示换路瞬间(定为计时起点)t=0-表示换
2、路前的终了瞬间 t=0+表示换路后的初始瞬间(初始值),换路及换路定则,注意:只有uC、iL受换路定则的约束而保持不变,电路中其他电压、电流都可能发生跃变。,另一种解释:,L储能:,C 储能:,换路定则,3、电路其它初始值(t=0+)的确定:(1)换路瞬间,电容元件当作恒压源,恒压源的值为uC(0)。(2)换路瞬间,电感元件当作恒流源,恒流源的值为iL(0)。(3)按以上原则,确定出t=0+瞬间的等效电路,在此基础上求解电路其它初始值。,初始值的确定,例题讲解,例9-1,例题讲解,例9-2,给电感储能提供泄放途径,课后习题,93 求,1)由t=0-电路求,在换路瞬间 t=0+的等效电路中,(1
3、)若,电容元件用恒压源代替,,其值等于I0,电感元件视为开路。,(2)若,电感元件用恒流源代替,,注意:,小结:初始值的确定,9.3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9.4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9.2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基本概念,全响应:换路后初始状态和输入均不为零时电路的响应。它是由电路的初始状态和输入两者共同引起的响应。,零输入响应:换路后输入为零(即没有外施激励)时电路的响应,它是仅由电路的初始状态引起的响应。,零状态响应:换路后初始状态为零时电路的响应,它是仅由电路的输入引起的响应。,任何一个复杂的一阶电路,总可以用戴微南定理或诺顿定理将其等效为一个简单的RC电路或RL电路。,因此,对一阶电路
4、的分析,实际上可归结为对简单的RC电路和RL电路的求解。,RC一阶电路的全响应,时间常数,结论:越大,过渡过程曲线变化越慢,达到稳态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当 t=3-5 时,过渡过程基本结束,达到稳态值。,=RC()为时间常数,决定过渡过程的快慢。,时间常数,1.根据换路后的电路列微分方程,2.求特解(稳态分量),3.求齐次方程的通解(暂态分量),4.由电路的初始值确定积分常数,对于复杂一些的电路,可由戴维南定理将储能元件以外的电路化简为一个电动势和内阻串联的简单电路,然后利用经典法的结论。,经典法步骤,当US0时,RC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当U00时,RC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根据激励与响应的
5、因果关系,全响应可分解为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即:全响应=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根据电路的工作状态,全响应可分解为稳态分量和暂态分量,即:全响应=稳态分量+暂态分量。,RL一阶电路的全响应,例题讲解,例9-3 求换路后的电感电流,例题讲解,例9-5 求换路后的电感电流,正弦输入时的零状态响应,正弦输入时的零状态响应,例题讲解,例9-4 求换路后的电容电压,9.5 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1、稳态解,2、初始值,3、时间常数,三要素法求解暂态过程的要点,(1)求初始值、稳态值、时间常数;,(3)画出暂态电路电压、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曲线。,(2)将求得的三要素结果代入暂态过程通用
6、表达式;,求换路后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其中电容C 视为开路,电感L视为短路,即求解直流电阻性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1)稳态值 的计算,响应中“三要素”的确定,(2)初始值 的计算,1)由t=0-电路求,3)由t=0+时的电路,求所需其它各量的,或,在换路瞬间 t=(0+)的等效电路中,,电容元件视为短路。,其值等于,(1)若,电容元件用恒压源代替,,其值等于I0,电感元件视为开路。,(2)若,电感元件用恒流源代替,,注意:,若,1)对于简单的一阶电路,R0=R;,2)对于较复杂的一阶电路,R0为换路后的电路除去电源和储能元件后,在储能元件两端所求得的无源二端网络的等效电阻。,(3)时间常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工 基础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92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