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讲义实验01 弗兰克.docx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实验01 弗兰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物理实验讲义实验01 弗兰克.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实验06弗兰克赫兹实验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 Bohr)提出了一个氢原子模型,并指出原子存在能级。 该模型在预言氢光谱的观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功。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原子光谱中的每根 谱线表示原子从某一个较高能态向另一个较低能态跃迁时的辐射。1914年,德国物理学家夫兰克(J. Franck)和赫兹(G. Hertz)对勒纳用来测量电离 电位的实验装置作了改进,他们同样采取慢电子(几个到几十个电子伏特)与单元素气体原 子碰撞的办法,但着重观察碰撞后电子发生什么变化(勒纳则观察碰撞后离子流的情况)。 通过实验测量,电子和原子碰撞时会交换某一定值的能量,且可以使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 能级
2、。直接证明了原子发生跃变时吸收和发射的能量是分立的、不连续的,证明了原子能级 的存在,从而证明了玻尔理论的正确。由而获得了 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夫兰克一赫兹实验至今仍是探索原子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中用的“拒斥电压”筛 去小能量电子的方法,己成为广泛应用的实验技术。【实验目的】通过测定氩原子等元素的第一激发电位(即中肯电位),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仪器用具】ZKY-FH-2型智能夫兰克-赫兹实验仪、SS7802型双综示波器【实验原理】1. 关于激发电位:玻尔提出的原子理论指出:(1)原子只能较长地停留在一些稳定状态(简称为定态)。原子在这些状态时,不发射 或吸收能量:各定态有一定的能
3、量,其数值是彼此分隔的。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 生改变,它只能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2)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而发射或吸收辐射时,辐射频率是一定的。如果 用Em和En分别代表有关两定态的能量的话,辐射的频率V决定于如下关系:hv = E - E(1)式中,普朗克常数h = 6. 63 x10-34sec。为了使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可以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相碰撞进行能 量交换的办法来实现。设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为Uo的加速电场作用下,获得能量eUo。当具有这种能 量的电子与稀薄气体的原子(比如十几个乇的氩原子)发生碰撞时,就会发生能量交换。如 以E1代表氩
4、原子的基态能量、E2代表氩原子的第一激发态能量,那么当氩原于吸收从电子传递来的能量恰好为eU0 = E2 E1(2)时,氩原子就会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而且相应的电位差称为氩的第一激发电位(或称 氩的中肯电位)。测定出这个电位差U0,就可以根据(2)式求出氩原子的基态和第一激发 态之间的能量差了(其他元素气体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亦可依此法求得)。夫兰克一赫兹实验的原理图如图一所示。在充氩的夫兰克一赫兹管中,电子由热阴极发出,阴极K和第二栅极G2之间的加速电压UG2K使电子加速。在板极A和第二栅极G2之间加有反向拒斥电压 UG2A。管内空间电位分布如图二所示。当电子通过KG2空间进入G2A空间时
5、,如果有较大 的能量(NeUG2A ),就能冲过反向拒斥电场而到达板极形成板流,为微电流计pA表检出。如果电子在KG2空间与氩原子碰撞,把自己一部分能量传给氩原子而使 后者激发的话,电子本身所剩余的能 量就很小,以致通过第二栅极后已不 足于克服拒斥电场而被折回到第二 栅极,这时,通过微电流计pA表的 电流将显著减小。实验时,使UGK2电压逐渐增加并 仔细观察电流计的电流指示,如果原 子能级确实存在,而且基态和第一激 发态之间有确定的能量差的话,就能 观察到如图三所示的IAUGK2曲线。图三所示的曲线反映了氩原子 在KG2空间与电子进行能量交换的情况。当KG2空间电压逐渐增加时,电子在KG2空间
6、被 加速而取得越来越大的能量。但起始阶段,由于电压较低,电子的能量较少,即使在运动过 程中它与原子相碰撞也只有微小的能量交换(为弹性碰撞)。穿过第二栅极的电子所形成的 板流IA将随第二栅极电压UGK2的增加而增大(如图三的oa段)。当KG2间的电压达到氩 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Uo时,电子在第二栅极附近与氩原子相碰撞,将自己从加速电场中获 得的全部能量交给后者,并且使后者从基态激发到第一激发态。而电子本身由于把全部能量给了氩原子,即使穿过了第二栅极也不能克服反向拒斥电场而被折回第二栅极(被筛选掉)。 所以板极电流将显著减小(图三所示ab段).随着第二栅极电压的增加,电子的能量也随之 增加,在与氩原
7、子相碰撞后还留下足够的能量,可以克服反向拒斥电场而达到板极A,这 时电流又开始上升(bc段)。直到KG2间电压是二倍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时,电子在 KG2间又会因二次碰撞而失去能量,因而又会造成第二次板极电流的下降(cd段),同理, 凡在UGK2 = n Uo ( n=1,2, 3 )(3)的地方板极电流Ia都会相应下跌,形成规则起伏变化的IaUgk2曲线。而各次板极电流Ia 下降相对应的阴、栅极电压差Un+1 一 Un应该是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Uo。本实验就是要通过实际测量来证实原子能级的存在,并测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公 认值为 Uo =11.5V)。原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的。在实验中被
8、慢电子轰击到第一激发态的原子要跳回基态, 进行这种反跃迁时,就应该有eUo电子伏特的能量发射出来。反跃迁时,原子是以放出光 量子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这种光辐射的波长为ceU = hv = h (4)hc6.63 x 10-34 x 3.00 x 108对于氩原子=m = 1081AeU1.6 x 10-19 x 11.5如果夫兰克一赫兹管中充以其他元素,则可以得到它们的第一激发电位(表一) 表一几种元素的第一激发电位主元素纳(Na)钾(K)锂(Li)镁(Mg)汞(Hg)氦(He)氖(Ne)U0(V)2.121.631.843.24.921.218.6入A)5898589676647699670
9、7.845712500584.3640.2【仪器介绍】1. ZKY-FH-2型智能夫兰克-赫兹实验仪前后面板说明1.1、夫兰克一赫兹实验仪前面板如下图所示,以功能划分为八个区:区1是夫兰克-赫兹管各输入电压连接插孔和板极电流输出插座;区2是夫兰克-赫兹管所需激励电压的输出连接插孔,其中左侧输出孔为正极,右侧为负 极;区3是测试电流指示区:四位七段数码管指示电流值;四个电流量程档位选择按键用于选择不同的最大电流量程档;每一个量程选择同时备有一个选择指示灯指示当前电流量程档位;区4是测试电压指示区:四位七段数码管指示当前选择电压源的电压值;四个电压源选择按键用于选择不同的电压源;每一个电压源选择都
10、备有一个选择指示灯 指示当前选择的电压源;区5是测试信号输入输出区:电流输入插座输入夫兰克-赫兹管板极电流;信号输出和同步输出插座可将信号送示波器显示;区6是调整按键区,用于:改变当前电压源电压设定值;设置查询电压点;区7是工作状态指示区:通信指示灯指示实验仪与计算机的通信状态;启动按键与工作方式按键共同完成多种操作;区8是电源开关:1.2夫兰克一赫兹实验仪后面板说明夫兰克一赫兹实验仪后面板上有交流电源插座,插座上自带有保险管座;如果实验仪已升级为微机型,则通信插座可联计算机,否则,该插座不可使用。2、基本操作:2.1、夫兰克一赫兹实验仪连线说明在确认供电电网电压无误后,将随机提供的电源连线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实验01 弗兰克 大学物理 实验 讲义 01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90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