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分析.ppt
《教学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分析.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分析,三明二中 朱宗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课程标准要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加深对人与大气环境关系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人地观,(一)“内容标准”,对各条“标准”要求的把握,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特别是近地面大气的热量 来源。(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 基本原理。(3)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
2、的形成”的理解,学会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1)在指导学生绘制示意图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分析 大气运动的规律,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 图的地理技能。(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 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3)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 影响,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1)把握几个基本概念:气团(冷、暖气团)、锋、低 压、低压槽、高压、高压脊等。(2)从气温、气压、
3、湿度、降水、风等几个方面分析各种 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3)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 释天气变化现象,会说明几种常见气象灾害的原因和危害,4、加深对人与大气环境关系的理解,形成正确 的人地观。,(1)使学生学会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且呈现一定的变化 周期。(2)举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3)了解、探讨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一)新旧教材内容的比较,宏观内容,人教版旧教材(上册)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2.2 大气的热力状况2.3 大气的运动2.4 全球性大气环流2.5 常见的天气系统2.6 气候的形成和变
4、化2.7 大气环境保护,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二、教材分析,微观内容,例1、城市热岛效应,人教版旧教材:作为正文阅读材料,对该问题的成因、影响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做了详细介绍。,人教版新教材:作为问题研究,提供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和相关材料,通过分析、探究得到应有结论。,人教版旧教材:用一节内容详细阐述了气候形成因子、气候类型、气候变化特点,人教版新教材:通过三个典型案例来讲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微观内容,例2、世界气候类型,(二)本章教学的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2
5、.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4.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5.锋面系统。(锋面系统:一是要区别冷暖锋的成因,二是要掌握锋面两侧的气压、温度、湿度、风和天气差异)6.低压、高压系统。(要掌握其成因、气压特征、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四个方面。),7、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三)本章教学的难点1、大气的保温作用2、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过程3、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 产生的结果4、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5、南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状况和差异 6、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三、教学建议(一)本章课时建议,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6、一)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教材分析: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二)教学设计,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形成,全球大气环的形成。,教学目标:(一
7、)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二)过程与方法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教学难点:1.大气的保温作用;2.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过程;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指导学生读书: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
8、源是什么?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5、何为大气逆辐射?学生回答:总结讲解:(建议适当补充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的内容,联系一些实际的地理现象来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二、热力环流(举例说明:夏季空调和冬季暖气的安装,让学生看书思考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动画演示或板图,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A、B、C三地受热均匀的情况(2)A、B、C三地受热不均匀的情况重点讲解过程,注意两个要点:1、等压面的弯曲方向;2、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结:,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二
9、),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教材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热力环流知识的具体化,也是热力环流知识的深化,即分析大气水平运动,也就是风的大小与方向要受哪些因素影响。教学目标:1、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对风向的影响3、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教学重点:1、等压线与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力、风向的关系。2、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绘出(判断)风向教学难点:1、等压线与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力、风向的关系。2、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绘出(判断)风向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通过P33活动:海陆风的形成,补充山谷风的形成机理,使学生
10、巩固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引出新课。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34内容,思考回答: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 什么地方存在?3、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 化情况。学生回答:板书:不同位置的风向 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 2、近地面的风 建议在分析风向形成原因时,结合物理上力的合成原理进行图文结合分析。,课堂总结: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一),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 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
11、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
12、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2.过程和方法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
13、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教师总结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二)、三圈环流,1、单圈环流假设:地表均一 地球不自转 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89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