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第三章学院派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ppt
《近代第三章学院派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第三章学院派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学院派、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美术,第一节 学院派美术 一、学院派美术的概述 为了捍卫文艺复兴已有的艺术成果,反对巴洛克艺术对古典艺术的取代以及世俗化的倾向,在官方的支持下欧洲出现了许多“学院”,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580年的美术世家卡拉齐家族在波伦亚建立的卡拉奇学院。这些学院在授徒方面,十分重视基本功训练,要求严格。要求把古代作品的形式规律和文艺复兴大师的艺术视为永恒的不得超越的规范,又要反对巴洛克艺术对形式的追求。但由于本身的顽固不化和反对革新,结果走上脱离社会生活,缺乏生气的程式化道路。因而,学院派意味着严谨和规范,也意味着因循保守。始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十七、八世纪在英、法、俄等
2、国流行,其中法国的学院派因官方特别重视,所以势力和影响最大。,二、学院派美术的基本特征,1、重规范:包括题材、技法、风格、艺术语言的规范。由于过分重视规范,导致程式化的产生。2、重典雅:排斥一切粗俗的艺术语言,要求高尚端庄,温文尔雅,反对激烈的个性表现,讲究理智与共性。3、重传统:ACADEMY的意思是正规、走正路不走邪路。重视传统,向传统学习,反对所有的改革。4、重技巧:十分重视基本功训练,强调素描,贬低色彩在造型艺术中的作用,并排斥感情作用。,三、画家介绍与作品鉴赏,法国 勒布伦(16191690):大法官塞古埃骑马像俄罗斯 布留洛夫(17991852):庞拜城的末日,法国,勒布伦(161
3、91690):出生于巴黎,开始学画时就认识了普桑。参加过筹建巴黎美术学院的工作,并成为该院校的领导者。后到罗马建立罗马法兰西学院。其油画属于巴洛克风格,一般也可以列为学院派画家,也有人称之为17世纪法国学院派的领袖。他深得贵族们的喜爱,成为路易十四的宫廷首席画家。参加过凡尔赛宫镜子大厅美术馆和卢佛尔宫的装饰工作。他创造了在太阳王路易十四专政时代的“华丽风格”。从这种风格可以看出古典主义的特点与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结合。有人认为他作品中的风格是肤浅的、无力的,根本上谈不上技术的高超,并且对他为人的品德多有微言,说他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大法官塞古埃骑马像是他为掌有实权的大法官而作的。后来大法官倒了霉
4、,他也失去了好不容易攀上的地位。大法官塞古埃骑马像,赛吉耶大法官勒布伦,赛吉耶大法官勒布伦才思敏捷,凡事只看对他是否有利,如果不利于他,即使是老师武埃也会反目成仇。他很懂得权贵的作用,能巧妙地周旋于他们中间,连国王也想把他拉到自己身边。但他巴结得最紧的是握有大权的大法官赛吉耶。1660年路易十四与西班牙女王玛利完婚,派大法官赛吉耶去承办此事。这幅肖像风俗画就是描绘大法官凯旋而归,进入巴黎时的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情景。在这幅群体肖像中,突出描绘大法官的形象,其他人马仅仅是陪衬,画家用略带夸张的手法,将大法官形象画在中间且大,产生众云托月的艺术效果,所有随从的动作表情描绘,所有环境和华丽配饰的装饰
5、,都围绕突出大法官的神气,可见画家竭尽奉承之能事。,俄罗斯,布留洛夫(17991852):俄罗斯在沙皇统治下比之西欧许多国家要落后1到2过世纪,直到彼得大帝时才改变了封闭状态。在绘画艺术上19世纪才开始有了自己的伟大画家。布留洛夫就是被人们认为有成就的画家之一。布留洛夫出生于彼得堡一个画家兼装饰雕刻家庭,10岁便进入彼得堡美术学院幼儿班学习,接受了西欧古典艺术教育的熏陶。骑马的小姐明显受到古典绘画的影响。1834年在意大利参观被火山尘烬掩埋了的庞拜城后大为感动,创作了他一生中最为著名的庞拜城的末日。这幅作品在米兰展出引起轰动,后在巴黎展出也受到人们的欢迎,回到彼得堡后被美术界誉为美术史上的一大
6、胜利。普希金和果戈里都著文赞赏,称之为“俄罗斯画坛的晨光”。庞拜城的末日,庞拜城的末日布留洛夫,第二节 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美术,一、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美术的概述古典主义这个词的意义有两方面:1、指古代希腊罗马艺术,或者以古代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所体现的美学观,如和谐、明晰、严谨、普遍性和理想化等。意大利文艺复兴是继古代之后的第一个古典主义时期,主要代表作家是普桑。也可作为新古典主义的先驱。2、是开始17世纪的法国,先与巴洛克艺术对抗,后又被浪漫主义所反对,并且有意地直接模仿附带艺术的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有区别,但都源于拉丁文“古典主义,都有最优秀、第一流、经典的涵义;对古希腊罗马
7、的艺术传统的崇拜极为一致。,新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古典主义一样重视规律、重典雅、重技巧,继承了学院派和古典主义并十分重视传统,但并非一个抄袭者,它有自己的美学思想。新古典主义产生的原因有几个方面:1、法国大革命的需要。2、温克尔曼的美学思想的影响。3、考古的发现与科学研究的推动。,二、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基本特征,1、重古代,新古典主义的核心是回到罗马去。资产阶级向封建主义冲击,而这个刚从旧社会诞生的阶级没有效法的榜样,只好借助于古代罗马的英雄。2、重理性,新古典主义的精神理性至上。重理性的结果必然导致对情感的抑制和绘画上对素描的强调。3、重道德,新古典主义的价值在道德的力量。作品题材多为社会重要事
8、件。4、重格律,新古典主义的形式是格律的工整和严谨。5、重宫廷,新古典主义的对象是宫廷。既贵族。,古典主义美术的发展,第一个时期:古希腊、古罗马(公元前5 前1世纪)第二个时期:文艺复兴(1416世纪)第三个时期:普桑(17世纪),三、画家介绍与作品鉴赏,1、法国普桑(15941665):是新古典主义的先驱,画风对大卫有影响,对浪漫主义和后期印象主义也有影响。阿卡迪亚的牧人大卫(17481825):贺拉斯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约瑟芬加冕安格尔(17801867):新古典主义的大师,泉土尔其浴室大宫女自画像荷马的礼赞查尔格林(17391811):星形广场凯旋门,普桑(15941665):是新古典主义
9、的先驱,画风对大卫有影响,对浪漫主义和后期印象主义也有影响。普桑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先驱,画风不只对大卫有着影响,对浪漫主义的画家和后期印象主义也从他的艺术中吸取了所需要的营养。父亲是位贫苦的农民。普桑18岁时立志成为一位画家。在自学过程中,他选择了拉斐尔。1624年去罗马研究古代绘画,其间十分注意对古典文艺理论的研读,创作时以古典美学思想为指南,并以此对抗当时盛行的巴洛克艺术风格。由于在罗马的成就,被路易十三招聘回国任宫廷画师。因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受到同行和权贵们的嫉妒,不久重返罗马,定居在意大利。作品多以圣经和爱为题材。代表作品:圣母升天、海神的凯旋、阿卡迪亚的牧羊人、抢劫萨平妇女都是他的代
10、表性名作。,自画像普桑,自画像普桑,自画像普桑,自画像普桑在56岁前后曾画过两幅自画像,这一幅更为精致。据说这幅是为他的朋友桑德鲁画的。同代人贝尼尼曾亲眼见过这幅画,十分佩服他的才能。为这幅画,他在给桑德鲁的信中说他懒得动笔,可是过不久,他的灵感突然来了,很快把这幅画画完,自己很满意。画幅中普桑是半身像,他侧身坐在画室里,把头部转向观众一边,画家脸部非常生动,紧闭双唇,表现出画家内在的刚毅与力量。两眼凝视着前方,在炯炯有神的目光里,蕴蓄着哲理的深思。他的右手扶着一册书,可能是速写册,手和书形成一个角度,在画面上与面部形成呼应,手作为人的第二面孔,具有特定的表情,画中的这双手很有智慧和力度。画面
11、的背景安排很有深意,由几只画框直线构成,画框的水平直线加强了画面的稳定感和宁静的气氛。内中有一个不为观者注意的细节很有趣,在背景画幅中有一个女神头像,这是象征文艺的缪斯女神,在女神的王冠上画了一只有神气的眼睛,以此来象征画家的创作灵感。有两只手臂抱着女神的肩膀,这大概是象征拥抱艺术或者象征画家献给友人的友爱之意。这幅画光色简洁、明快,色调柔和统一。,阿卡迪亚的牧人们普桑,阿卡迪亚的牧人们普桑性格沉静、为人耿直,不苟言笑,也不事权贵,他曾研究过希腊罗马古代文明和文艺复兴大师们,尤其是拉斐尔、提香等人的成就,他的艺术素养决定他选择一些具有“崇高风格”的绘画题材,他画的人物也是按照古代希腊、罗马的雕
12、像来造型的,他认为这才符合一种“典范”。阿卡迪亚的牧人们正是按此典范创造的。阿卡迪亚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块世外桃园式的乐土。有三个牧人经过这块美丽的地方,突然发现一块墓碑,他们正在辨认墓碑上的碑文,其中一位年轻人认出其中含义是“即使在这美好的地方也有死神”。画中的那位端庄典雅形同古代雕像一般的美丽女子,是画家着意配置的一个寓意形象,她是象征美好人生和永恒的自然化身。这幅画具有典型的哲理性,画中情节和人物给人疑虑与抚慰,惆怅与哀思,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似乎隐约地向人们揭示:“死亡何足惧怕?阿卡迪亚毕竟是世人向往的地方!”画家是用艺术形象在呼唤人类的良知。他曾说过:“正是在这种沉思中,人们才能在命运
13、的打击下站得稳定和不屈。”在这幅画的境界中没有凄风苦雨,呈现的是一片和熙与宁静。画家正在窥视自然与人生的奥秘,揭示生与死的不可抗拒规律。画中人物组合,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物之间的姿态、动作、曲直、向背、衣褶的卷曲飘动,色彩的冷暖对比等都符合古典规范,呈现出一种明快、简洁、对照与呼应,具有崇高、庄重、幽静、和谐的美感。画家以朴素无华的高超写实技巧,细腻地表现了平凡的真理,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深深思考。,花神的凯旋普桑,花神的凯旋花神是古罗马萨宾人的农业崇拜神之一。为了纪念她,每年4月28日至5月3日,民间要过花神节,在节日里人们举办各种娱乐庆祝活动,男女欢聚,热情放纵,人们用玫瑰花来装点自
14、己,花神都以美丽的女子装扮。这幅画所描绘的是花神的凯旋。在小天使和男女护卫的簇拥引路下,花神乘坐花朵装点的车子缓缓行进,是一幅人间美好欢乐图。作为画面主体人物的花神,端坐在花车上,伸展双臂接受人们的欢呼,形象庄重,高贵典雅,是天仙下凡的美丽姑娘,周围的男女以裸体和半裸体塑造,使画面产生神人交织、亦人亦神的超然境界。画家将人物置于美丽的自然风景中,产生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这是一幅具有古典风范的作品,画中人物众多,姿态多样,但缺乏内在热情,人物面目各异,但没有个性,人物都被一种理性制约着。构图中人物组合有动作呼应,但缺乏情感联系。花神形象突出,身体姿态呈金字塔形,被置于画面视觉中心,构成庄重、稳定
15、之感,体现了古典主义布局和造型的基本特征。画家又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了自然环境,天空云彩和树木都是真景实境。如果没有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写生是创作不出来的,所以这幅作品既理性又现实的。普桑的古典主义完全立足于对现实的思考。,诗人的灵感普桑,诗人的灵感诗人的灵感是普桑36岁时的作品。这幅画所描绘的是阿波罗在启发诗人的灵感。画家着力塑造三位端庄美丽的人物,形体充满画面,构图严谨,人物关系有秩,风景被简略为疏密有致的三棵大树干,衬托出主体人物阿波罗这一行动的庄严隆重的性质。年轻健美的阿波罗侧身坐在中央,不是传统形式的将盛满卡斯达里亚泉水的杯子举到诗人的唇边,因为这泉水的魔力能点燃起诗情的火焰,而是扶着诗
16、琴正在向年轻诗人口授指点;诗人手持记录稿本,为自己初涉诗坛而不敢正视阿波罗,他举目仰望着上天,这神态在古代造型中标志着一种崇高力量。在阿波罗的背后站着那位具有雕刻般造型的古典美貌的女神,她是九个缪斯女神中地位最高、最被推崇的卡丽奥波。她衣带轻盈,姿态优雅,与诗人作对称呼应地立在阿波罗身旁,为诗的灵感之泉源。这种高尚的立意使普桑这幅早期作品呈现出古典主义真谛。三个人物的面部都显得平静而端庄,普桑尽量使情感转化为理智,体现出对理性主宰一切的坚定信心。画中一个有趣的标志,就是每个人物都戴一顶月桂枝编织的桂冠,小天使正在给诗人戴上,诗人仰视的表情可能是接受之意,这桂冠是从河神的女儿达芙妮因拒绝阿波罗求
17、爱而变成的月桂树上取下的枝条编成的,唯有取得艺术成就的人才能获得这荣誉。在这幅画中,画家并不在意画面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内在精神联系,每个人物的动作姿态在画面上都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但在总体构图上保持严谨、统一和完美。,抢劫萨宾妇女普桑,抢劫萨宾妇女萨宾人是古代意大利的一个部落,他们定居在台伯河东岸的山区,因他们特殊的宗教信仰而与罗马人冲突,不断受到罗马人劫掠,于公元前449年被击败,前290年被消灭。罗马人劫夺萨宾妇女是历史上经常提到的民族矛盾史,因而常被艺术家作为创作题材。画家为这个题材画过两幅构图相似的变体画,杰出的是这幅1638年创作的作品。这幅画场面大,人物展开于古罗马建筑前的广场,气势
18、宏伟,人物搏斗动势紧张、激烈、凝练,充满巴洛克式的动荡与激情,但究其根本,还是属于古典主义的规范,人物组合配置激荡中求稳定和平衡:左侧一个罗马人抱住一位身着蓝色衣裙的女子,女子拼命地挣扎、动势飞舞,而在后面却置一站立观望男子,这就形成一种动与静的对比;在画面右侧一组人物,一位老者和女子拖抱住一位半裸强健的罗马士兵,与下面前景身着红衣老妇、婴儿,整个动势构成一个三角形,这又是一个动与静的组合;画中色彩的配置,也有着上下左右的呼应;人物的激情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而非个性表情,这些都是符合古典主义法则的。画面色调简练而鲜明,受害者的肤色趋于白皙,掠夺者的肤色接近棕黄,这是一种理性的色彩构思。普桑这件作品
19、的问世,使他赢得了意大利同行的尊敬和社会声誉。,四季风景画普桑,四季风景画普桑的晚年艺术创作重点,已从人物画转向风景画。他的风景画在美术史上被称作“理想的风景画”,在以自然风光为主体形象的画中,加入古代神话传说和圣经故事,寓含某种深刻的哲理。普桑的这种宗教神话故事点缀其间的风景画,形成了法国民族风景画的基础,在当时欧洲画坛影响很大。他所创作的风景画总是按着一定的理想标准,巧妙地把高山与平原、森林与湖泊结合在一起,并非现实某一自然景色的再现,这就使他的风景画创作更加自由,可以借心中的自然,尽情表现自己的社会观念和审美理想,在他的笔下,自然景色只是一种思想的符号而已。在普桑生命的晚年创作了标志他风
20、景画高峰的四季风景:春、夏、秋、冬。这套描绘四季景色的风景画,饱含深刻的哲理性,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类无限深沉的思想感情,每幅画都有一个宗教故事作主题。在这几幅作品中,都洋溢着一种宏伟庄重的寂静感,是具有古典主义的典范之作。春描绘波阿斯与路得相逢的故事,画面上自然充满了生气,显示人类怀着无限的希望;夏描绘的是麦熟时节,农民忙于收割的情景;秋画的是丰收在望的季节,果实已经成熟,上帝在迦南应许人间的愿望;冬又名洪水。在普桑的画中是现实和理性矛盾碰撞的形象反映。,大卫(17481825):拿破仑的好友和支持者。出生于巴黎服装用品设计的家庭。幼年依靠叔父抚养,学习古典文学和素描。本想拜布歇为师,布歇不收
21、,便拜油画家、历史画家马利.维安门下。18岁后进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因参赛屡遭失败曾想自杀,经努力学习,终以安提奥克与斯特拉尼斯一画获罗马大奖,并得到去罗马学习1年的机会。此时维安已被聘为法兰西学院的院长,第二年师生二人同去罗马。在罗马他受到非宗教性的斯巴达气质的古典雕刻的影响,吸收了普桑和卡拉瓦乔的精华,并对文克尔曼的理论产生兴趣,从而走上新古典主义的道路。在罗马创作的贺拉斯的宣誓在巴黎展出,使他一举成名。大卫的创作和法国1789年的资产阶级革命紧紧相联。大卫据此画了网球场的宣誓。路易十六向外国求援镇压革命,法国人民逮捕了路易十六。雅各宾党的领导人物列比烈蒂耶投票赞成处死路易十六,结果被暗杀,
22、大卫立即画了列比烈蒂耶以表抗议。雅各宾党的马拉被右派刺死,他画了马拉之死。他为反映社会重大事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乞讨的贝里塞赫大卫,乞讨的贝里塞赫达维德1781年创作了第一幅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寓意画乞讨的贝里塞赫。作品描绘的是东罗马帝国一位元帅的悲惨结局。贝里塞赫(505-560年)是君士坦丁王朝的一位军事统帅,曾屡建战功,在他的指挥下打败过波斯人、汪达尔人和意大利的本哥特王国,但是由于他的战功和威望受到君士坦丁大帝的忌恨,君士坦丁大帝挖掉了他的双目,使他沦为沿街的乞讨老人。画面前景画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身上仍穿着战服,赤足搂抱着一位少女,一老一少同时伸出手向过往行人求乞,一位路过的夫人正在
23、转身向老人施舍,背后站着一位罗马将军,惊异中抬举双手:“天啊!这不是我们的贝里塞赫大元帅吗?”将军的一声惊呼,给人们留下无限的启示。画家将人物置于庄严而神圣的古罗马建筑的柱脚下,更加显得悲壮。画家借用这个古代题材,寓含对封建君主的不满,实际上是给那些忠于王朝的官僚大臣敲起了警钟:不要再死心踏地地为主子效劳,否则会沦为与这位老帅同样的悲惨境地。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当艺术家还不能直言不讳地告诉人们自己的政治倾向和主张以及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评价时,往往使用借古喻今的艺术手法,曲折地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贺拉斯兄弟宣誓大卫,贺拉斯兄弟宣誓1782年,巴黎重新上演大剧作家高乃依(1606-1684年)16
24、40年创作的悲剧贺拉斯。故事写的是罗马城和阿尔贝城之间发生战争,双方谈判各选三位勇士进行决战以定胜负。罗马城选了贺拉斯三兄弟,阿尔贝城推举了古里亚斯三兄弟,他们之间是亲缘关系,贺拉斯兄弟中老大娶古里亚斯兄弟的姐姐为妻;而古里亚斯兄弟中老三是贺拉斯兄弟的妹妹的未婚夫。这两对三兄弟之间的决战面临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和选择,结果是国家利益至上,大义灭亲,罗马城取得最后的胜利。达维德决定创作一幅以贺拉斯为题材的油画来表达他的政治信念和艺术思想。他为了发掘主题、深化艺术构思,深入体验古罗马时代的生活,他要求法国政府准许他回罗马去完成这幅作品。1784年他来到罗马,用了1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幅英雄
25、主题的杰作。画面所描绘的是贺拉斯三兄弟向代表罗马王的父亲老贺拉斯宣誓效忠祖国的庄严场面。构图以老贺拉斯为中心,其他人物分列两边成视觉对称式均衡。老贺拉斯高举宝剑,三个儿子伸出有力的手臂作接纳状,人们手脚相对;在老人身后是一组陷入悲痛的女子,她们低首相依、无可奈何。人物的动势和组合都以直线和金字塔式构成,造成视觉上的单纯、沉着、稳定和强健的冲击力,全部人物被置于罗马圆柱式建筑大厅,这更增加了画面庄严神圣的气氛。,画家精心选择了英雄出征前的宣誓和妻儿哭泣的情节,造成一种戏剧性的精神对比,形象地告诉人们:女人的眼泪也不能动摇英雄们尽忠报国的决心。达维德为了强调这个瞬间情节,着重加强了人物的形象表现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近代 第三 学院派 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88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