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茧丝绸业基本情况.docx
《四川茧丝绸业基本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茧丝绸业基本情况.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川茧丝绸业基本情况一、总体概况四川茧丝绸发展源远流长,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丝绸起源地 之一。蜀锦以其年代久远,工艺独特而名扬天下,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首, 省会成都在历史上因此亦被称为“锦官城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曾言“今民贫 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足见茧丝绸业在当时四川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中, 已居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 领导和重视下,四川充分利用“宜桑宜蚕”的地理自然条件、人力资源禀赋,行业 得到长足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省桑园面积、茧丝生产及对外出口, 均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了
2、一个完整的农工商贸科产业体系, 成为全国著名的茧丝绸大省,并在世界丝绸业占据重要地位,为四川经济社会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受行业体制改革滞后、自身低水 平盲目扩张等多种因素影响,四川茧丝绸业基本呈下滑趋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 战。进入新世纪,四川茧丝绸业抓住西部大开发、国家“东桑西移”等重要战略机 遇期,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整、地理自然得天独厚等优势,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 产业升级,茧丝绸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目前,全省19个市(州X 120个 县(区X 100多万户从事栽桑养蚕,有桑园面积180万亩,持证蚕种场36家(其 中省属蚕种场5家),持证蚕茧收购经营企业118家,
3、持证茧站827个,收购点 63个。缫丝企业76家,缫丝规模29万绪,其中自动缫22.4万绪,自动缫占 缫丝总规模的71%,立缫9.1480万绪;织绸企业34家,丝绸织机1.3万台;绢 纺企业2家,22870锭,有丝绸印染能力的企业6家,生产能力15000万米, 其中,印染能力6000万米。2011年,全省发放蚕种210万张,生产蚕茧7.4万吨,居全国第2位;丝 类产品产量2.8万吨,丝及交织物产量2.3亿米,双双位居全国第1位;出口创 汇3.5亿美元,居全国第5位,坯绸和丝类出口分居全国第3和第4位。全省丝 绸工业总产值230亿元,蚕桑综合产值45亿元,蚕农户均增收500元,为全省 农民人均增
4、收贡献7.52元.茧丝绸产业已成为四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西 部经济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管理体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茧丝绸管理体制经历了分-统-分三个演变。分口管理时期。1982年9月以前,茧丝绸行业实行的是农工商贸分口管理。 蚕桑生产由省农业厅管理、蚕茧收购由省纺织工业局管理、丝绸出口由省外贸局 管理、丝绸内销由省商业厅管理.统一管理时期。随着改革的推进,1982年9月,我省茧丝绸行业管理体制 发生重大变革。省政府发出关于建立四川省蚕丝公司和中国丝绸公司四川省公 司的通知.通知规定:四川省蚕丝公司和中国丝绸公司四川省公司(一套机 构,两块牌子)是直属省政府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属厅、局级
5、),是农工商贸结合的 经济实体;公司由省农业厅、纺织局、外贸局等单位现有管理蚕桑丝绸的机构和 人员合并组成,执行全省桑、蚕、种、茧、丝、绸及其制成品的产供销业务的统 一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权。随后各地市州、县也陆续成立农工商贸一体化的蚕丝 公司。1984年12月,经省政府同意,“四川省蚕丝公司”更名为“四川省丝绸公司。1991年,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强茧丝绸经营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地 市州以下丝绸公司实行垂直管理,县级公司的人、财、物由地市州公司统一管理。1996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茧丝绸协调小组的通知精神, 省政府成立了相应的省茧丝绸协调小组,该小组为厅际协调机构,小组办公室设 在省
6、经贸委。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建立重庆直辖市.四川随即将原重 庆市行政区域内的蚕桑丝绸行政管理权移交重庆直辖市.原省丝绸公司直属单位 重庆北碚蚕种场和西里蚕种场也一并移交重庆直辖市.1998年12月,省政府批准(川府函1998696号)四川省丝绸公司由四川 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兼并。文件指出,兼并后的省丝绸公司继续行使政府委托 的行业管理职责。分口管理时期。2001年1月,根据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和通知,省丝绸公 司不再承担行业管理职责。原省丝绸公司承担的桑、蚕、种生产管理职责划入省 农业厅,蚕茧和丝绸工业管理职责划入省经贸委.2004年7月,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
7、于实施四川省人 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意见(川委发20044号)精神,原省经贸委承担的茧 丝绸协调职责划入省商务厅。三、生产经营(一)蚕业生产1、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蚕桑生产呈现出波浪式态势,大致经历了高速发展- 下滑低迷-复苏上扬三个时期。一是高速发展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我省蚕桑生产迎来良好机遇,发展势头空前迅猛,蚕茧产量逐年大幅上升,到最 高年份蚕茧产量达到14.34万吨(含重庆),分别占全国和全世界总产量的三分 之一和五分之一,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最大的蚕茧原料优势基地.可以说,这一时 期是我省蚕桑生产最辉煌的发展时期,赢得了“世界丝绸在中国,中
8、国丝绸看四川” 的美誉。二是下滑低迷时期。进入90年代后,由于蚕茧供不应求,地区与地区、县 与县之间开始出现“蚕茧大战”,受此影响,蚕茧质量、单产下滑,低谷时全省蚕茧 平均单产只有18公斤,极大损害了蚕农的利益,导致蚕农毁弃桑蚕,全省蚕茧总 产量滑到7.2万吨(已不含重庆),产业基础岌岌可危。三是复苏上扬时期。新世纪以来,在国家“东桑西移”和我省发展特色农业产 业的带动下,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和提高蚕业比较效益,我省蚕桑生产开始复 苏.2004年全省产茧量达到8.25万吨,2007年达到8.37万吨。2008年由于遭 遇”5.12”特大地震,当年产量降到6.86万吨。经过三年的努力,蚕桑产业又逐步
9、 得到恢复,2011年达到了 7.4万吨水平。近10年科技养蚕的推广,单产逐年提 高,已达到35公斤。2、近年来蚕业生产情况(1)桑园和蚕种生产及蚕种发放图一:四川省20002011年桑园和蚕种概况(2)蚕茧产量图二:(3)蚕茧单产图三:3、近年来蚕业生产的主要特点(1 J东桑西移”带动作用明显。2006年,商务部启动“东桑西移”工程,我省 被列为全国蚕桑发展重点省份,首批获得商务部7个“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共计 1400万元资金支持,分别落户广安、仪陇、南部、琪县、射洪、平武和宁南。 2007年我省西充、南充市嘉陵区、金堂、高县、井研、乐至、内江东兴区7个 县(区)又启动了第二批“东桑西移”
10、项目,获商务部1400万元资金支持,两批 项目的数量和资助资金均为全国首位。(2)产业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2008年,蚕桑被列入我省十大优势特色农 业产业。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基础,壮大产业”的思路,全省着力推 进蚕桑产业布局调整。目前,已经形成了攀西、川中北、川南蚕桑产业带。2011 年三大产业带的产茧量已占到全省蚕茧产量80%,蚕农售茧收入占到全省蚕农 售茧收入的83%。蚕茧质量位居西部省区前列,特别是攀西蚕区蚕茧质量名列 全国前茅,成为高品位生丝和高档奢侈品加工原料,市场供不应求。进入”十二五”,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要求,我省着手在攀西、川中北、川南三个蚕桑产业带中重点打
11、造游仙、三台、盐亭、梓潼、江油、苍溪、剑阁、 射洪,南部、仪陇、阆中、蓬安、乐至、中江,巴州、平昌、宁南、会东、普格、 冕宁、西昌、德昌,汉源、石棉,泸定,盐边、米易高县、琪县、荣县30个产业基地县和50个万亩核心示范区。到2011年底,已经建立了 15个万亩核心示 范区,其中10个已命名为首批四川省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图四:攀西、川中北、川南三大蚕桑产业带分布示意图rI阿地as旅美族白治州广元市乙蹦庭_巴中市y甘孜藏族自治埔植阳市构充市成郭市1遂宁市5广:推安市眉岫$ j、自西市内汉市V乐山市、_宜宾市凉山彝族自治州泸州市r.翠枝花市达州市.市-川中北产业带 攀西产业带 川南产业带(3)蚕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 茧丝 基本情况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85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