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与教育.ppt
《认知发展与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发展与教育.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一、发展与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连续的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物、认知、社会情感的变化。儿童青少年发展包括生理成长与心理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大脑的发育、身高和体重的增强、生理机能的改变等。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社会性发展等。,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学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包括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与差异性
2、,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一)遗传、生理成熟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的心理发展才有了可能,遗传确定了发展上 的基本时间进程。,(二)环境与教育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是由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完全是环 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三)个体主观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个人对自己的发展负有责任。如果说在幼年时个人的心理发展更多地受外界因素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的心理发展愈来愈多地受到个人选择、个
3、人坚持、个人经验、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因素,学生的学习质量,涉及师生双方的各种因素。教师因素 学生因素 影响学习的性质 教学理念 认知结构 新的学习能否达到理解 教学方法 学习动机 学习的注意力、坚持性 教学手段 智力、学习方法 学习效率 学习努力 实际投入学习的时间,(四)影响心理发展各因素的辩证关系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从静态分析的角度而言,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前者包括遗传素质、机能、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主观能动性;后者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从动态综合的角度而言,主体自身的活动是影响并直接实现身心发展的综合性、根本性因素,或者说,活动是
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内外因的矛盾构成了心理发展的动力。,四、理解心理发展对于教师的重要意义 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教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也要做好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教育教学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关键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教学既要看
5、到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又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依据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Piaget.J)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发生认识论”。,一、认知发展的动力与过程认知发展是一个在已有心理结构即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反复,逐渐发展的过程。1.图式(schema)图式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2同化(assimilation)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是适应(adaptation),而
6、适应的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来调整图式以对环境做出反应。同化就是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从而理解新事物的过程。,3顺应(accommodation)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4.平衡(equilibration)同化与顺应之间的不断协调。当个体的经验不能与预期相匹配时,它就会出现认知不平衡。,认知不平衡(cognitive disequilibrium)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已有的图式-同化-不平衡-顺应-平衡-同化-不平衡的过程。所有的生命有机体都具有天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个体在需求的平衡和失衡之间实现同化和成长。一方面,当一
7、个人因某种需要而体会到失衡时,他会自发地产生满足需要以重建平衡的愿望;另一方面,人有一种朝向同化、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冲动,它会促使有机体自发地产生愿望和冲动以打破平衡。所以平衡又失衡的愿望是有机体自我调节对立又互补的两极。,二、认知发展的阶段(一)感觉运动阶段(the sensorimotor stage,0-2岁)依赖感觉与运动来认识事物。本能性的反射发展到目的性的活动。出现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即婴儿能意识到即使物体从眼前消失,但它们仍然存在。延迟模仿:榜样离开,间隔一段时间如隔天后,表现出榜样的行为。,(二)前运算阶段(the preoperational st
8、age,2-7岁)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比感觉运动阶段更加符号化、象征化。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本阶段儿童的思维并不是通过动作或行动来进行,而是通过符号和表象表征进行的,即儿童能够使用心理符号去重建或再现以前或当前的经历,但还不具有运算思维的能力。运算: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能在头脑中合逻辑地将事物 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前运算阶段可以分为符号功能亚阶段与直觉思维亚阶段。符号功能亚阶段(symbolic function substage,2-4岁):符号功能(symbolic function)的出现是这一阶段幼儿发展的最显著特点,皮亚杰所说的符号功能不仅包括用词汇表征事物,也包括用一事物
9、代替或表征另一事物。,直觉思维亚阶段(intuitive thought substage,4-7岁):儿童开始运用初级推理,希望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皮亚杰称为“直觉型”,是因为儿童对于自己知道什么是非常的确定,但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得到这些知识的。他们经常说自己知道某些事情,但这不是通过逻辑思维得到的。,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很大的发展,但还不具备运算(operation)的性质,运算在皮亚杰理论中是指一种可逆的心理表征。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有许多局限。,1.自我中心(egocentrism):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2.中心化(centr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知 发展 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84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