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吸收过程》PPT课件.ppt
《《气体吸收过程》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体吸收过程》PPT课件.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过 程 系 统 原 理,第五章 气体吸收,主讲人:程 明,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系列课程,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2,教学内容,相际传质理论,气液相平衡理论,吸收过程概述,吸收过程计算,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3,吸收过程概述,吸收的概念,传质过程:,将均相物系混合物分离为较净或几乎纯态的物质时,利用原物系中各组分间某种物性的差异,从而将均相物系形成一个两相物质,达到分离的目的。,过程工业中常见的传质过程有蒸馏、吸收、干燥、萃取和吸附等单元操作。,物质在相间的转移过程称为物质传递过程(简称传质过程)。,吸收:,利
2、用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液相吸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而实现气体混合分离的操作称为吸收。,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4,吸收过程概述,吸收的概念,所用液体称为吸收剂(或溶剂)。气体中被溶解的组分称为吸收质或溶质。不被溶解的组分称为惰性气体或载体。,吸收操作的目的:,(1)分离和净化原料气:,原料气在加工以前,其中无用的或有害的成分都要预先除去。如从合成氨所用的原料气中分离出CO2、CO、H2S等杂质。,(2)分离和吸收气体中的有用组分:,如从合成氨厂的放空气中用水回收氨;从焦炉煤气中以洗油回收粗苯(含甲苯、二甲苯等)蒸气和从某些干燥废气中回收有机溶剂蒸气等。,2
3、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5,吸收过程概述,吸收的概念,(3)某些产品的制取:,选择适当的工艺和溶剂进行SO2、H2S吸收是废气治理中应用较广的方法。,如制酸工业中用水分别吸收混合气体中的HCl、SO3和NO2制取盐酸、硫酸和硝酸。,(4)废气的治理:,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6,吸收过程概述,工业吸收过程,图5-1 吸收与解吸流程,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7,吸收过程概述,吸收操作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溶剂,选择性溶解被分离的组分:,吸收剂的选择时要从以下几方面
4、来考虑:,对被吸收的组分要有较大的溶解度,且有较好的选择性。即对溶质的溶解度要大,而对惰性气体几乎不溶解。,要有较低的蒸气压,以减少吸收过程中溶剂的挥发损失。,要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免使用过程中变质。,腐蚀性要小,以减小设备费用和维修费。,粘度要低,以利于传质及输送;比热要小,使再生时的耗热量较小;不易燃烧,以利于安全生产。,吸收后的溶剂应易于再生。,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8,图5-2 两类吸收设备,吸收过程概述,吸收操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适当的传质设备,实现气液两相的接触:,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
5、9,吸收过程概述,吸收类型及操作假设,(1)物理吸收:气体各组分因在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而被分离的吸收操作,称。,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例:,(2)化学吸收:利用化学反应进行的吸收操作,称。,吸收操作假设:,(1)气体混合物中只有一个组分溶于溶剂,其余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极低而可忽略不计,视为惰性气体。,(2)溶剂的蒸汽压很低,其挥发损失可以忽略。,即:气相中仅包含一个惰性组分和一个可溶解组分;液相中则包含着可溶解组分(溶质)和溶剂。,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10,气液相平衡理论,平衡溶解度,平衡溶解度的概念:,平衡溶解度曲线:,溶质与溶剂接触,在进行
6、溶解的过程中,随着溶质在溶液中浓度C1的逐渐提高,传质速率将逐渐减慢,最后降到零,C1达到一最大限度。这时称气液达到了平衡,称为平衡溶解度。简称为溶解度。,溶解度随温度和溶质气体的分压不同而不同,平衡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称为平衡分压e。溶质组分在两相中的组成服从相平衡关系。平衡分压e与溶解度间的关系如图5-3、图5-4等的曲线所示,这些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11,气液相平衡理论,平衡溶解度,图5-3 氨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图5-4 SO2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1
7、2,气液相平衡理论,平衡溶解度,亨利定律:,当总压不高(一般小于105 NCm-2)时,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上方溶质的平衡分压与其在液相中的浓度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Pe=EX,式中:Pe-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KN/m2 X-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 E-享利系数,kN/m2,亨利定律的其它表示方法:Pe=HC,式中:C-液相中溶质的摩尔浓度,Kmol/m3;H-溶解度系数,mkN/kmol;,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13,气液相平衡理论,平衡溶解度,ye=mx,设:P-总压;CM-液相总浓度。,所以享利系数E、H、m之间的关系为:,式中:ye-
8、溶质在气相的摩尔分率;m-相平衡常数,无因次。,则:,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14,气液相平衡理论,相平衡关系的应用,判断传质过程进行的方向:,设101.3kpa、20 下,稀氨在水中的相平衡方程:ye=0.94x,图5-5 判断吸收过程的方向,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15,气液相平衡理论,相平衡关系的应用,指明过程的极限:,图5-6 指明吸收过程的极限,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16,气液相平衡理论,相平衡关系的应用,计算过程的推动力:,图5-7 计算吸收过程的推
9、动力,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17,相际传质理论,相际传质过程,相际传质过程的步骤:,吸收过程涉及两相间的物质传递。,传递过程包括三个步骤:,溶质由气相主体传递到两相界面,即气相内的物质传递。,溶质在相界面上的溶解,由气相转入液相,即界面上发生的溶解过程;,溶质自界面被传递至液相主体,即液相内的物质传递。,物质传递机理:,分子扩散:浓度差。,对流传质:流体的宏观运动。,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18,相际传质理论,分子扩散,主要讨论双组分混合物的分子扩散。,式中:JA-扩散速率,kmol/(m2 s)dCA/
10、dz-扩散方向上的浓度梯度,kmol/(m3 m)DAB-扩散系数,m2/s,(1)费克定律:,恒温恒压条件下:,又:,所以:,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19,相际传质理论,分子扩散,由费克定律可知:,对于双组分混合物:,则:,(2)分子扩散与主体流动:,图5-8 分子扩散,-主体、界面 A 组分浓度。,所以:或,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20,相际传质理论,分子扩散,等分子扩散:在扩散方向上没有流体的宏观流动,即通过断面PQ的净物质量为零。,实际吸收过程:假设 B 物质为惰性物质,则A物质被吸收,B物质被阻隔
11、,气体主体与界面有微压差,造成主体流动现象,吸收过程为分子 A单向扩散,而非等分子扩散。,(3)分子扩散速率方程:,通过任一与气液界面平行的静止平面PQ,一般存在着三个物流:两个扩散流JA、JB,及一个主体流动NM。,参见图5-9所示。,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21,相际传质理论,分子扩散,图5-9 主体流动与扩散流,净物流N(kmol/m2s):,因为:,所以:,称该式为组分A的分子扩散速率方程。,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22,相际传质理论,分子扩散,等分子扩散速率的积分式:,因为:,所以:,积分得:,对
12、于理想气体:,则:,图5-10 等分子扩散,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23,相际传质理论,分子扩散,单向扩散速率的积分式:,在吸收过程中:,则:,积分得:,式中:,图5-11 单项扩散,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24,相际传质理论,分子扩散,(4)扩散系数:,式中:D-气体的扩散系数,cm2/s;T-绝对温度,K;MA、MB-组分A、B的摩尔质量,kg/kmol;P-总压,kpa;TCA、TCB-组分A、B的临界温度,K;VCA、VCB-组分A、B的临界体积,cm3/mol。,组分在气体中的扩散系数:,2023
1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25,相际传质理论,分子扩散,组分在液体中的扩散系数:,式中:DAB-组分A的扩散系数,cm2/s;T-绝对温度,K;-溶剂粘度,mPas;MB-溶剂B的摩尔质量,kg/mol;VA-组分A在常沸点下的摩尔体积,cm3/mol。,扩散组分为低摩尔质量的非电解质,在稀溶液中:,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26,相际传质理论,对流扩散,对流对传质的贡献:,流动流体与相界面之间的物质传递称为对流传质。,参见图5-12所示。,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27,相际
14、传质理论,对流扩散,对流传质速率:,对流传质现象复杂,传质速率难以解析求得,必须依靠实验测得。,气相与界面的传质速率式可写成:,式中:p、pi-溶质A在气相主体与界面处的分压,kPa;y、yi-溶质A在气相主体与界面处的摩尔分数;kG-以分压差表示推动力的气相传质系数,kmol/(sm2kPa)ky-以摩尔分数差表示推动力的气相传质系数,kmol/(sm2),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28,相际传质理论,对流扩散,液相与界面的传质速率式可写成:,式中:c、ci-溶质A的主体浓度和界面浓度,kmol/m3;x、xi-溶质A在主体与界面处的摩尔分数;kL-
15、以浓度差表示推动力的液相传质系数,m/s;kx-以摩尔分数差表示推动力的液相传质系数,kmol/(sm2),比较前几个式子,可得:,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29,相际传质理论,对流扩散,传质系数的无因次关联式:,影响因素:,流体密度(kg/m3);,流体粘度(Pas);,流体速度u(m/s);,定性尺寸d(m);,对流传质系数k(气相或液相均以浓度差c为推动力)(m/s)。,扩散系数D(m2/s);,待求函数为:,传质系数无因次化为:,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30,相际传质理论,对流扩散,Schmidt n
16、umber:,Sherwood number:,Reynlods number:,当气体或液体在降膜吸收器内作湍流流动,Re2100,Sc=0.63000时,实验获得的结果为:,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31,相际传质理论,对流传质理论,有效膜理论:,图5-13 有效膜理论,全部传质阻力集中与该两层静止膜中;,膜中的传质是定态的分子扩散。,气液界面两侧各存在一层静止的气膜和液膜,其厚度为G和L;,简化假设:,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32,相际传质理论,对流传质理论,式中:DG、DL-分别为溶质组分在气膜与液膜
17、中的扩散系数;(P/PBm)-气相扩散中的漂流因子,也可写成1/yBm或1/(1-y)m,(1-y)m为惰性组分在气相主体和界面上的对数平均浓度;(CM/CBm)-液相扩散中的漂流因子,也可写成1/xBm或1/(1-x)m(1-x)m为液相惰性组分在液相主体和界面上的对数平均 浓度;,因此:,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33,相际传质理论,对流传质理论,溶质渗透理论:,在0时间内,液相中发生的不再是定态的扩散过程。,传质过程简化:,液体在下流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0发生一次完全混合,使液体的浓度均匀化。,图5-14 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分布,传质系数的理论计算
18、式为:,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34,相际传质理论,对流传质理论,表面更新理论:,主要内容:,S-单位时间内表面被更新的百分率,或称为更新频率。,液体在下流过程中表面不断更新,即不断有液体从主体转为界面而暴露于气相中。,通过表面更新,深处的液体就能直接与气体接触以接受溶质。,传质系数的理论计算式为:,溶质渗透理论与表面更新理论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假定表面更新过程是每隔0时间周期性地发生一次,而后者则认为更新是随时进行的过程。,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35,相际传质理论,相际传质过程,吸收过程的相际传质是由气相
19、与界面的对流传质、界面上溶质组分的溶解、液相与界面的对流传质三个过程串联而成。,图5-15 相际传质,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36,相际传质理论,相际传质过程,(1)相际传质过程的速率方程:,气相传质过程的速率方程:,液相传质过程的速率方程:,界面上气体的溶解没有阻力,则界面上气液两相组成服从相平衡方程:,对稀溶液,物系服从亨利定律:,或在计算范围内,平衡线可近似作直线处理,即:,2023/6/2,Process System Principle,37,相际传质理论,相际传质过程,图5-16 主体含量与界面含量的图示,2023/6/2,Proces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气体吸收过程 气体 吸收 过程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8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