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ppt
《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冠中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讲座版.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设计方法论认识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 2010111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31 设计的复杂性“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1)设计的复杂性(2)设计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3)设计复杂性的根源:32 关于“人”的知识(1)“经济的人”理性与私利(2)“文化的人”语言与符号(3)“社会的人”群体中的个体(4)生理与心理人的身与心(5)“以人为本”的设计成为主流思想(6)设计需要综合“人”的全部知识33 关于“物”的知识(1)复杂的“物体系”(2)什么因素催生了“物”(3)“物”的生命历程(4)物生物灭(5)物的信息3.4 小结,1,设计方法论认识论,31 设计的复杂性“内部因素”与“外
2、部因素”“什么是好设计”?,评价设计好坏的终极标准到底有没有?如果有,是什么?,2,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谁”来评价?他的价值观?“存在决定意识”他的“意识”形成的原因?即他所在的时代、社会环境、生活境遇、人际关系等等。“功能主义”的价值观?“社会学”角度呢?,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1)设计的复杂性:“马扎”与沙发都是“座”,可是“马扎”很显然没有沙发舒服,如果用“舒服”作为评价标准的话,“马扎”就是个坏设计。可是如果用“便携”作为标准呢?其实马扎是个伟大的发明。“舒服”是针对特定环境的人群“需要”。据说日本天皇会见客人的座位,椅面是朝下倾斜一定的角度的,这样,客人坐在上面个个都扶膝低头必恭必
3、敬,如果坐在沙发上,很显然姿态一定不太恭敬。,4,设计方法论认识论,“意义”是针对特定时代环境人群的“坐”到“密斯椅”上,就会发现它并 不舒适,舒适性并不重要,而“座”本 身的象征性更重要。坐在“密斯椅”上,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象征,人们坐在了“现代设计”上,就象今天家里摆放明代官帽椅一样。,5,设计方法论认识论,“物”其实是实现人的“目的”的抽象目的与具体目的 手表、座钟、挂钟都是为计时的,自行车、汽车、火车都是为移动的,茶杯、纸杯、饮料瓶都是为盛水的,板凳、马扎、沙发都是为休息的。等等。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同类人工“物”都有着“共同的抽象目的”但同类的人工“物”又有着很“不同的具体目的”。,6
4、,设计方法论认识论,7,设计方法论认识论,8,设计方法论认识论,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同样的“事物”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诉求着不同的目的:沙发是“坐”在了“舒适”上;马扎是“坐”在了“便携”上;密斯椅“坐”在了“象征”上(目标也许是身份象征、回忆、怀旧、情感寄托等);等等。“衣食住行用”不仅仅是个生理需求的满足过程,还可能是心理的满足过程。今天我们的生活正在复杂化的进程上高歌猛进。生活的图景正从黑白世界转向多级灰的世界。人们的需求开始“差异化”、“个性化”。,9,设计方法论认识论,(2)设计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设计复杂性的社会背景:多元的社会,看起来目标相同的物也变的多元了、模糊了、复杂了
5、。这就是。为了弄清楚我们设计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设计师需要去深入的探求:是什么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为什么需要?有什么样的原因?也就是把抽象的目的具体到某一个特定的语境下,这些相关的限定因素,我们叫做设计的“外部因素”。,10,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设计创造的是一种“关系”只有明确了“需求事”的相关“限定”因素,“物”才可能找到合理化的依据,找到评价的基点。从抽象的“坐”到限定下的“坐”再到物化的“座”。设计与其说是创造“物”,还不如说是创造了一种“关系”。沙发就是一种具体语境下的人与座的关系。,11,设计方法论认识论,通过内部环境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关系”与设计相关的各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6、内部环境代表了可能性,是一些可变通的方法或方法组合;外部环境代表了限定性,是一组变化的参数。一个设计问题可以表述为“通过内部环境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设计问题约简为“外部因素”(人、时、地、语境)与“内部因素”(技术、材料、工艺、造型)等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关联性”系统“事”(目标系统)。,12,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设计科学可转化为对“目标系统的确定”与“重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两个侧面,可进一步化约为:“目的手段”。,1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14,设计方法论认识论,15,设计方法论认识论,物的“适应性存在”“目标系统”。目标是抽象的,而“目标系统”是抽象目标的具体化。也就
7、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特定的文化、社会、人群为了达到“目标”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16,设计方法论认识论,“目标系统”:既包含了“外部因素”的限定,也包含了“内部因素”的选择,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联系的,是个关联性系统;是“设计定位”的具体化。“目标系统”包括对外部因素的“适应”与选择内部因素的“合理”。这样的“目标系统”才是具体的某一件人工物存在的根据,同样,设计师的创造也应该是先定位清楚具体的“目标系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17,设计方法论认识论,“目标系统”的建立过程是对实现目标的“外部因素”限制的研究过程,也是从外部因素角度观察、分析、归纳实现目标条件的认知、描述过程。这样,“形而上”
8、的、抽象的目标被具体化了、鲜活了、人文化了,即有了“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和“宾语”。成为设计师可理解、可领悟、可联想、可形象化的“设计定位”“概念设计”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并以此作为“评价体系”去选择、组织、整合内部因素(原理、材料、工艺技术、结构和形态乃至造型细部);“创意”也就因势利导、油然而生了。,18,设计方法论认识论,外因与内因的互动 在历史的长河里,“外因的变化”驱动着设计师、工匠去组织、安排内因,创造出新的人工物、服务、空间、信息或这些东西组成的一个个系统。同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促使设计由内部出发,向外寻找人们的需求或使用环境。比如激光技术、电磁技术
9、出现多年后才找到了应用领域。至今还有许多IT或通讯类的技术型公司还是按“先技术,后市场”的做法研发,“设计”不过是为“技术”进行“包装”而已。,19,设计方法论认识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二者共同驱动经常存在,比如iMac的机壳材料是GE与苹果公司共同研制的,是典型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诞生的设计。工业设计的诞生实际也是一种新的生产工艺-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内因)与社会、大众的需求(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设计中,内、外之间是互动关系,很难绝对地说谁主谁次,谁决定了谁。,20,设计方法论认识论,不管是手段在先,还是目的在先,二者的相互适应最重要。这种适应是双向展开的:我们可以通过前
10、期的调查研究来明确目标是什么,然后选择合适的手段来达到目标;也可以通过灵活的手段如柔性制造、大规模定制,来应对模糊的、多样变化的目标。我们最好不要硬性的分割二者,任何一个设计都应该是二者相适应的结果。当然,“外部因素”的研究,帮我们确定“目标系统”的“需求”;“内部因素”的选择、组织,以实现上述“需求”。这是我们认识设计方法的基本思路。,21,设计方法论认识论,因此,在内、外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人为事物就诞生在那个点上。设计就是内外互动的介质,是彼此沟通的桥梁,是相互联系的纽带,是人的系统与物的系统的融合“事”。,22,设计方法论认识论,(3)设计复杂性的根源:“复杂性”科学范式告诉我们,今天
11、的世界是个充满“关系(联系)”的世界,世界因关系而复杂。因此,设计的复杂性也在于关系的复杂,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表述:,2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A/外因系统的不确定性(目标不明确):外因的核心是人,人的动态、开放性以及非理性因素是使得设计目标不明确的根源。现在的设计师遇到了同样的尴尬,他们不知道目标用户是谁?在哪里?以及需要什么?设计就无所适从。“量化的市场学调研”只能得到客观的、理性的数据,却不能告诉设计师用户的价值、情感、意义等感性的信息。这也是设计方法论的一个核心难点:即如何了解用户“需求”?,24,设计方法论认识论,B/内因系统的“全相关性”:如果改变内因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其他元素必
12、然会相应的改变。假设设计师从美学的角度出发而改变一条工艺缝的位置,则可能导致内部结构与模具、生产等的一系列复杂改变。,25,设计方法论认识论,C/内外关系的关联互动性:外因与内因之间是一种非线形关系,不能说谁是变量而谁是常量。形态、色彩、材料联结着人的使用、生理、心理、需求与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成本、市场。设计经常是在手段与目的的分解、权衡中逐步展开的在“目标系统”与“设计定位”的研究和评价中确立。,26,设计方法论认识论,32 关于“人”的知识 外部因素包含许多方面,但是这些方面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就是“人”。对于外部因素的探察、分析与理解,其实也就是从设计的角度去发现关于人的知识。设计师如
13、何才能洞察人性、理解人的欲望、发现人的需求呢?,27,设计方法论认识论,A/知识的途径,也就是借鉴人文社会科学关于人的知识。生理学、心理学、人机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行为学、语言学、管理学、宗教学、文化学等等知识。B/研究的途径,就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设计目标,借助相关的方法与设备,对人进行特定方面的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分类、比较、试验、测试、假定、推演、归纳、联想等等方法。,28,设计方法论认识论,(1)“经济的人”理性与私利“理性、私利”的“经济人(economic agent):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假定 私利是经济人的终极目的,而理性只是达到目的的思维结构。在理想情况下,经济行为
14、者具有完备的、单一的或内在一致的偏好,完备的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会选择那些能更好地满足自己偏好的行为。,29,设计方法论认识论,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该理论批判古典和新古典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客观环境是复杂的和不确定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或者获得信息是有成本的,而且人的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人们不可能洞察一切,不可能找出全部备选方案,也不可能把所有参数都综合到一个单一的效用函数中,更不可能精确计算出所有被选方案的实施后果。,30,设计方法论认识论,“满意解”人们不可能找到“最优解”,而只能寻找“满意解”。人类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2002年,“非理性”行为经济学家卡纳
15、曼获得了诺贝尔奖,标志着经济学开始关注人类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经济人理性说”的功利最大化,指效用最大化;“行为经济学”也讲功利最大化,但这个功利是指快乐的最大化。这样,僵化的、生硬的、呆板的理性经济人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31,设计方法论认识论,“经济理性”假设无疑使复杂的人性看起来简单了许多,但这样就忽视了人类行为中属于习惯性或情感性的部分。因此,理性人仅仅是一个侧面,既不是人性的本质,也不能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全部。,32,设计方法论认识论,(2)“文化的人”语言与符号 文化是人区别于其它“类”生物的根本所在。今天的人类不仅生活在一个自然的世界中,更生活在文化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是人类
16、历史上所创造的全部“人为事、物”的总和,从居住的建筑到使用的器物,从抽象的道德到具体的法律,从艺术、宗教到科学技术。,3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外在性的内在化”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肤色、毛发或颅骨形状的不同,但更大的差异却来自于文化的塑造。个体的自我、人格、思维结构、信仰、习俗和观念等都是“濡化”的结果,是后天文化环境的产物;是“外在性的内在化”。文化是不可见的,却又无处不在。,34,设计方法论认识论,“意义”文化是生活方式,是一系列规范与准则,是价值观念,是意义体系,文化已经“内化”在每个“界内”行为个体的前意识与潜意识中,外现于他们每次的“行动”中。人不仅仅像动物那样生活在一个可感觉的物质
17、世界里,更多的是生活在一个可理解的“意义”世界里。人是悬在由他们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35,设计方法论认识论,“符号”意义是通过“符号”来传递的。符号是各种“有意义”的形式,而这些形式所具有的意义是被约定的,得到群体认可的。外部世界的事物被转化为符号才能进入个体的内在世界,其意义才能被理解。,36,设计方法论认识论,文化是人的“符号化”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符号化”的活动所创作出来的“产品”:科学、艺术、语言、神话等都是这个“产品”的一部分,而它们内在的相互联系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文化。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真正本质,也就是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必然的把人塑造成“文化的人”。
18、,37,设计方法论认识论,文化如同一个故事 人用符号赋予世界以“意义”和“秩序”。人能把他认识的世界用各种象征符号固定下来、反映出来,在人际和代际传播,从而拥有了文化的世界,而“语言”正是人类创造的最完善的符号体系。据说世界上有2500多种语言,每种语言都是那个文化世界的符号表述。语言区分了人的身份。通过语言,人被“文化”了。文化如同一个故事。通过语言,我们聆听,我们诉说,我们思考。我们生活在先人的“故事”里,也不断的创造着故事。,38,设计方法论认识论,人们来到石头与玻璃砌成的教堂内,人们开始膜拜、忏悔,于是他们理解了上帝、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在花轿与婚纱之中,在白事道场与葬礼仪式之中,人们
19、明白了婚姻与死亡的意义。文化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人类大部分的时间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物质世界里,这是一个人为的世界;人类所从事的大部分活动被赋予了某种意义吃饭是为了社交,祈祷是为了福利,眨眼是为了示爱;人类还不断的对外部事物的意义与价值进行着理解与判断,而人类所依赖的眼睛和尺子则是一些后天习得的知识与信仰体系。,39,设计方法论认识论,(3)“社会的人”群体中的个体 社会学 社会学中有一个经典的三段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一个客观实存。,40,设计方法论认识论,社会是个群体概念。任何社会都是一个系统,有其结构、功能、经济组织、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但在微观层面,社会学可以被看做是研
20、究人与人关系的学科。马克思也说: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也正是相互影响与积极行动着的“社会人”之间的互动才组成了、建构了宏观的社会。,41,设计方法论认识论,“人生意义”婴儿自出生之日起,他便开始与社会互动。他们从父母那里接受了“可以与不可以”、“应该与不应该”的训练;然后在学校哪里学得了技巧,成为了社会主义接班人或资本主义的劳动者;然后他们找到了谋生的职业,在经济关系与社会等级中获得了具体的位置,也开始习惯于那个阶层的生活模式;在风俗习惯、别人的赞扬或批评、道德或法律的规范下修正着自己的行为,扮演着各种角色;在大众传媒或他人影响下确立了价值观念与生
21、活理想,追求着不同的“人生意义”。,42,设计方法论认识论,“社会人”人类在这一“社会化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这是个体为了适应外部生存环境的无意识选择。这一过程贯穿于他们的一生,外在于个体的社会,或者说“一般化他人”,便内化为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社会学”术语称为“社会化”,在此过程中,我们被塑造为“社会人”。社会人之间通过共同理解的符号系统进行信息交换,他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也被他自己赋予了意义,并不断的与他人进行着比较,在差异中获得相对的满足感与剥夺感,实现着身份的认同。人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自己。,43,设计方法论认识论,(4)生理与心理人的身与心 生理学的视角:作为一种“有机生物”
22、的人,是经过漫长的进化,从单细胞生物到灵长类动物最后才成为万物之灵的,生理特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人首先是自然的,然后才是社会的、文化的。心理学的视角:揭示了人类更为隐秘的特性,心理学知识也被应用到各门学科中-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等。,44,设计方法论认识论,“类、群、个”在“心理学”的天空下,我们将人的知识划分为“类、群、个”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了人的自然科学、人的社会科学与人的精神科学。“类”的层次是指人类都有类似的意识、感知、记忆、认知结构,都遵循心理发展的规律或格式塔原则,这个层次上的心理学知识与生理学接壤,是人的自然科学,是上亿年“人类”进化的结果。“群”的层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柳冠中 设计 方法论 认识论 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82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