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瑟福散射公式的推导及谈α粒子散射实验的应用意义毕业论文.docx
《卢瑟福散射公式的推导及谈α粒子散射实验的应用意义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卢瑟福散射公式的推导及谈α粒子散射实验的应用意义毕业论文.docx(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卢瑟福散射公式的推导及谈a粒子散射实验的应用意义摘要1909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盖革(H.Geiger )及学生马斯登(E.Marsden )在 做以粒子和薄箔散射实验时观察到绝大部分a粒子几乎是直接穿过铂箔,但偶然有 大约1/8000 a粒子发生散射角大于90。这一实验结果当时在英国被公认的汤姆逊 原子模型根本无法解释。在汤姆逊模型中正电荷分布于整个原子,根据对库仑力 的分析,a粒子离球心越近,所受库仑力越小,而在原子外,原子是中性的,以粒 子和原子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在球面上库仑力最大,也不可能发生大角度散 射。卢瑟福等人经过两年的分析,于1911年提出原子的核式模型,原子中的正电 荷集中
2、在原子中心很小的区域内,而且原子的全部质量也集中在这个区域内。原 子核的半径近似为10,约为原子半径的千万分之一a粒子散射实验是物理学史上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实验之一,评为最美丽”的十大物理实验之三。由a散射实验现 象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为现代物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从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首先应用卢瑟福背散射于月球表面元素成分分析至今,成为成为一种常规的杂质成分、 含量及深度分布、膜厚度分析手段。本文首先介绍原子的的大小和质量,然后介绍原子 有核模型提出的历史过程和a粒子散射实验的过程,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中不可忽视的 大角度散射引出卢瑟福原子模型,运用相关数学手段和理论力学的基本知识具
3、体详细的 推导出库伦散射公式和卢瑟福散射公式,指出了行星模型的意义和困难,并阐述了以粒 子散射实验实际应用意义和a粒子试验仪在天体物理中的应用,在最后对相关数学手段和理论力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关键词:a粒子散射实验;库仑散射公式;卢瑟福散射公式;行星模型;原子稳定性AbstractIn 1909, Rutherford and his assistant Geiger (H. Geiger) and students Marsden (E. Marsden) doing a particles and thin foil scattering experiments observed
4、 that most of the a -particles is almost directly through the platinum foil But occasionally, about 1/8000a particles in the scattering angle greater than 90 . The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was to be accept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omson atomic model could not explain. Chiang Kai-shek in the Thoms
5、on model of charge distribution in the ato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ulomb force, a par ticles from the hot core closer, suffered the smaller Coulomb force, and in the atom, the atom is neutral, a particles and atoms almost no interaction. Coulomb force in the largest sphere, large angle scatteri
6、ng can not occur. Rutherford, who after two years of analysis, in 1911 proposed the nuclear atom-type model, the positive charge concentration of atoms at the atomic center of a very small area, and the atoms of all the quality of focus within the region. Radius of the nucleus is approximately 10, a
7、pproximately ten-millionth of atomic radius. a-particle scattering experiment i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physics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experiments, as the most beautiful of the top ten physics experiments III. Established by the a scattering behavior of atoms and nuclear structure, the devel
8、opment of modern physics have laid a foundation. 60 years from the late 20th century, first applied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elemental composition analysis on the lunar surface so far as to become a routine impurity content and depth distribution, film thickness analysis tool. This paper describes
9、the size and quality of the atom, then introduces a nuclear atom model proposed by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a-particle scatter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a-particle scattering experimen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large angle scattering leads to Rutherford atomic model, the use of relevant mathematic
10、s tools and basic knowledge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specific detailed Coulomb scattering formula is derived and the Rutherford scattering formula, that the planetary model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difficulties, and describe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particle scattering experiment significance
11、and a particle tester in astrophysics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final of the relevant knowledge and theoretical mechanics, a detailed description.Keywords: Alpha particle Scattering experiments; Coulomb scattering formula; Rutherford formula; planetary model; Atomic stability目录绪论1第_
12、章 背景知识31.1电子的发现31.2电子的电荷和质量41.3阿伏伽德罗常数41.4原子的大小4第二章 原子核式结构理论提出的历史过程62.1汤姆孙在发现电子后提出的原子结构设想62.2开尔文原子模型62.3汤姆孙的葡萄干一布丁原子模型72.4勒那德的原子模型72.5长岗的土星原子模型82.6尼克尔森的初始物质原子结构9第三章a粒子散射实验及大角度散射现象的思考103.1 a粒子散射实验103.2大角度散射现象引出的思考和核式模型的由来11第四章库伦散射公式及卢瑟福散射公式的推导144.1库伦散射公式144.2卢瑟福散射公式16第五章 卢瑟福理论的实验验证185.1卢瑟福散射公式的拓展185.
13、2卢瑟福理论的实验验证195.3关于小角与180处的卢瑟福公式21第六章a粒子散射实验的应用意义226.1对于a粒子散射实验的回顾和一些说明226.2 用a粒子散射实验估计原子核大小226.3 a粒子散射实验的新应用一一卢瑟福背散射分析246.4 粒子散射实验给我们今天留下的财富24第七章 行星模型的意义和困难267.1行星模型的意义267.2行星模型的困难26参考文献28附录29附录A 中心力29附录B极坐标30附录C两体问题33绪论原子物理学是研究原子结构,运动规律及相互作用的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原子的电子结构、原子光谱、原子之间或与其他物质的碰撞过程和相互作用。原子是从宏观到微
14、观的第一个层次,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物质世界这些层次的 结构和运动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它们的研究缺一不可,很多其他重要的 基础学科和技术科学的发展也都要以原子物理为基础,例如化学、生物学、空间物理、 天体物理、物理力学等。激光技术、核聚变和空间技术的研究也要原子物理提供一些重 要的数据“原子”一词来自于希腊文,意思是“不可分割的”。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物理学 家德谟克利特提出这一概念,并把它当作物质的最小单元。到此后的2000多年里原子 一直被当做物质的最小单元。经过相当长时期的探索,直到20世纪初,人们对原子本身的结构和内部运动规律 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之后才逐步建立起近代的原
15、子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物理学上爆出了震惊科学界的“三大发现”:1895年,德国物理学 家伦琴发现X射线,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 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在这三大发现中以电子的发现最为重要,因为比原子更小的东西存 在意味着原子的分裂及其组成,人类第一次真实的看到了比原子还小的东西,第一次打 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原子不可分割的学说第一次被打破。由于电子呈电中性,而一切原子中都存在带有负电的电子,那么原子中必然存在有 带正电的物质,对于这一问题,当时存在许多不同的假设:如汤姆孙在发现电子后提出 的原子结构设想,开尔文原子模型,汤姆孙的葡萄干一布丁原子模型,勒那德的原
16、子模 型,长岗的土星原子模型,尼克尔森的初始物质原子结构。上述原子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解释当时的一些实验事实,但不能解释以后出现的很多 新的实验结果。由于汤姆孙模型能解释当时很多的实验事实,所以很容易被许多物理学 家所接受,成为当时一种标准模型。由于1911年卢瑟福及助手所做的a粒子散射实验,出现不可忽视的大角度散射现 象,卢瑟福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原子的中心是一个重的带正电的核,与整个原子的大小 相比,核很小。电子围绕核转动,类似大行星绕太阳转动。这种模型叫做原子的核模型, 又称行星模型。从这个模型导出的结论同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根据经典的电磁理论,电子应当自动地辐射能量,使原子的能量逐渐减少
17、、辐射的 频率逐渐改变,因而发射光谱应是连续光谱。电子因能量的减少而循螺线逐渐接近原子 核,最后落到原子核上,所以按照卢瑟福原子模型解释:原子应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 但事实上原子是稳定的,原子所发射的光谱是线状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些事实表明: 从研究宏观现象中确立的经典电动力学,不适用于原子中的微观过程。这就需要进一步 分析原子现象,探索原子内部运动的规律性,并建立适合于微观过程的原子理论。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卢瑟福所提出的核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原子光谱的经 验规律,应用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的量子假说,和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的光子假说, 提出了原子所具有的能量形成不连续的能级,当
18、能级发生跃迁时,原子就发射出一定频 率的光的假说。玻尔的假设能够说明氢原子光谱等某些原子现象,初次成功地建立了一 种氢原子结构理论。建立玻尔理论是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理论的一个重大进展,但对原 子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时,却显示出这种理论的缺点,因此只能把它视为很粗略的近似 理论。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以后的观察证明,微观粒 子具有波的性质。1926年薛定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波动力学。同时,其他学者,如海森 伯、玻恩、狄喇克等人,从另外途径建立了等效的理论,这种理论就是现在所说的量子 力学,它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现象。20世纪的前30年,原子物理学处于物理学的前沿,发展很快
19、,促进了量子力学的 建立,开创了近代物理的新时代。第一章背景知识1.1电子的发现1811年阿伏伽德罗(A.Avogadro 17761856)提出N即一摩尔任何原子的数 目都为N , N称之为阿伏伽德罗常数。1833年法拉第(M.Faraday 17911867)提出电解定律:一摩尔任何原子的单价离 子永远带相同的电量法拉第常数F。1874年斯通尼(GJ.Stoney)根据上述两个定律作出了如下推论和联想:原子所带 的电荷为一基本电荷的整数倍,并用N。推算出这一基本电荷的近似值。在1881年他提出 用“电子”这一名字来命名这些电荷的最小单位。1987年由汤姆孙(J.J. Thomson 185
20、6-1940)根据阴极射线管实验确认电子的存在。图1-1汤姆孙在1897年使用的阴极射线管(示意图)阴极射线从阴极C发出后通过狭缝A、B成一狭窄的射线,再穿过两片平行金属板D、 E之间的空间,最后到达右端带有标尺的银光屏上。D,E之家可以加电场,放电管周围 又可以加磁场。加电场E后,射线由P点偏到Q点,由此可知阴极射线带有负电(e)。 再加上一个方向与纸面垂直的磁场H,使束点再由Q回到P,即:使磁力(Hev )和电 力(Ee)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此可以算出阴极射线的速度v=E/H。去掉电场,由于磁场方向和射线方向垂直,将使射线构成一圆形轨迹。若此圆形轨 迹的半径为r,则射线内的粒子(质量为m
21、)受到的离心力mv2/r。它一定与磁力Hev 相平衡,则可求得e/m。对于“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的汤姆孙来说,他的贡献不 仅是测出荷质比e/m,还有敢于承认了电子的存在。1.2电子的电荷和质量电子电荷的精确测定是在1910年有密立根(R.A.Millikan 18681953由汤姆孙方 法的改进和发展而作出的,即著名的“油滴实验”。电子电荷的现代值为:e= 1.60217733 (49)X10-19C;电子的质量:m =9.1093897(54)X10-3ikg;质子的质量:m =1.6726231 (10)X 10-27kg;m / m =1836.152701(37)
22、即质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1.3阿伏伽德罗常数阿伏伽德罗常数NA代表1mol分子的分子数目或者1mol原子的原子数目。阿伏伽 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一个物理量。它是我们联系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桥梁。NA = 6.0221367 (36)X1023mol-1从上面可知,1 mol的12C或者12gM含有NA个12C原子。则每个12C原子的质量以 克为单位为12/NA g ;现在把它定义为12u,故u和g的换算关系为:12 u=12/NAg即1g=NAu从na的数值可以导出1u=1.6605402(10)X 10-27kg1.4原子的大小对于任一种原子AX, A克X原子具有NA个X原
23、子,假如这种原子的质量密度为P (g/cm3),那么A克X原子的总体积为A/P,假如一个原子占有的体积为4/3nr2(r为原子半径)则-兀 r 3 N =-3A p由此可以得到原子的半径公式:由此可以算出不同的原子半径:表1-1不同原子半径标二元素质量数A质量密度p/使m3)原子半径r/nmLi70.70.16Al272.70.16Cu638.90.14S322.070.18Pb20711.340.19其中1nm=10-9m,是原子领域常用的长度单位(1X=0.1nm)。第二章原子核式结构理论提出的历史过程2.1汤姆孙在发现电子后提出的原子结构设想由于1897年及其以后多年,科学家只发现比原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卢瑟福 散射 公式 推导 粒子 实验 应用 意义 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77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