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中村调查论文.docx
《南京城中村调查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城中村调查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南京城中村外来人口调查报告姓名学院:年级:2013年6月 内容摘要: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给城市化建设和社 会经济带来了深远影响。而其中的外来人口大量聚集是城中村的一个突出特征。 本文先概述了全国城中村中外来人口基本情况,又实地调查南京的城中村。了解 其中外来人口情况。尤其南京正在拆除最后一批城中村,本文关注了南京的城中 村改造以及改造对外来人口的影响。希望通过本小组的研究,对全国城中村改造 提供资料。关键词:城中村;外来人口;原住民;正文:一. 论文题目的确立1. 研究背景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1990年代中后期,城市蔓延和 郊区化进程加速,边远地区大
2、量土地被征用,城市政府或开发主体为了规避极高 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导致被绕开的村落成为“城中村”,在土地利用、建设、 景观、规划管理、行政体制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城乡差异和矛盾(闫小培 魏立华周 锐波,2004)。“城中村”最早出现于深圳、珠海等新兴城市,而后在北京、上海、广州 等历史悠久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不少“城中村”。有数据显示, 深圳市有241个“城中村”,在北京市五环内共有231个,在广州因社会治安问题 而出现了全国闻名的石牌村、三元里村等众多的“城中村”,在上海,仅徐汇区 就有“城中村”40多个,南京市仅绕城公路以内就有71个“城中村”。随着西部 地区现代化进程加速,城市
3、化进程也日益加快,“城中村”大量涌现于我国中西 部城市。在西部城市的西安市,有“城中村”417个,在太原有75个“城中村”, 在同样位于西部的昆明,也有“城中村” 288个。可见,“城中村”是我国城市 化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1.1范围界定南京市在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也出现了 “城中村”现象,在主八个城区(包 括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栖霞区和雨花台区)有 广泛的分布。而建邺区、玄武区、栖霞区、雨花台区和白下区的“城中村”数量 最多,分布较广,形态成熟,较具有代表性。目前南京市对于“城中村”问题的研究不算少,但对“城中村”内人口构成 的专门研究并不太多。本文将
4、以“城中村”的人口构成为中心进行研究。区统计“城中村”个数玄武区7白下区7鼓楼区1下关区2秦淮区6栖霞区23雨花台区8建邺区17合计71二.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2.1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2.1.1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1990年代中后期,城市蔓延和 郊区化进程加速,边远地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城市政府或开发主体为了规避极高 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导致被绕开的村落成为“城中村”,在土地利用、建设、 景观、规划管理、行政体制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城乡差异和矛盾(闫小培 魏立华周 锐波,2004)。1. 关于城中村的概念。城中村被约定俗成地广泛运用于学术论文、媒体报道、 政
5、府文件是在2000年前后,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对城中村进行定义,其 出发点大都是地理位置和城乡二元结构。张建明(1998)认为城中村是位于城乡 边缘带,一方面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也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还保持着乡村的某些景观,以及小农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农村社区; 李钊(2001)认为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将一些距新旧城区 较近的村庄纳入城市建设用地内,这些村庄就是城中村;李培林(2002)认为城 中村是存在于城市与村落之间的混合社区;李俊夫(2004)认为城中村是指那些 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的、没有 或仅有
6、少量农用地的村落。李诚(2005)认为,城中村不仅是空间概念,更是 社会经济概念,它是指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所保留着的在社会结构、经济生活、 人员身份、管理方式等方面依然承传农业社会的农村聚落点。虽然上述表述文字 上有差异,但学者们对城中村实质的基本认识还是一致的。2. 关于城中村的特征。地域特征。城中村违法、违规建筑大量存在,既有集 资房,也有临时搭建的违章建筑。社区内缺乏统一规划,建筑密度大,人口拥挤, 环境脏乱,道路狭窄,设施配套不全。也有学者指出某些城中村依然有较好的景 观和农村村落风格(王福定,2003)。人口特征。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阶 段,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结构、职业结构的多元化
7、也必然会反映出来(刘伟文,2003)。 主体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但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很少,流动人口集中,甚至超过 本村村民,职业构成复杂(吴晓,2001)。外地人与本地人由于语言、收入、文 化、生活习惯的差异,交往较少,关系淡漠(刘伟文,2003)。经济特征。城中 村是一个类型特殊的社区,因而经济发展也有别于其他地域的特征,产业结构多 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建设征地的补偿是城中村集体经济收益的一个重要来 源。城中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村集体分红、出租屋收入以及小规模的商业和 服务业等(郭艳华,2002)。出租加分红收入使得城中村内出现了一批“食利阶 层”和游手好闲的“二世祖”(刘伟文,2003
8、)。生活方式。村民们已经摆脱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饮食文化、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生活丰 富多彩、五光十色。人们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已趋向城市化,过去的那种单一 的传统农村生活方式逐渐被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所取代(刘伟文,2003)。3. 关于城中村的分类。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中村进行了多种分类。张建 明(1998)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将城中村分为基础设施优越型、集体经 济实力型、土地资源充足型。陈怡和潘蜀健(1999)是以城市和村庄相交的形态 特征将城中村划分为全包围型、半包围型、外切型、飞地相邻型、相离型、内切 型。郑静(2000)以城中村的演变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9、李立勋(2002)将城中村 分为成熟型、成长型、初生型是从空间位置、发育程度等因素考虑的。刘伟文(2003) 用动态方法将城中村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已经与建成区融为一体,基本上没有 农业的村庄;二是建在城市的边缘,含有部分农业,正在向完全的城中村转变的 村庄;三是建在城区之外,规划区之内,以农业为主,即将成为城中村的村庄。 王福定(2003)认为城中村可以归为三种形式,即旧村古貌、空心村、农民新村。 李俊夫(2004)在研究广州城中村问题时是根据建设用地比例将城中村分为几乎 没有农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比例大致相当、尚余较多农用地的三类。龚兆先 (2004)倾向于以城中村的自然形态和在城市市域
10、生态布局中的重要性来进行分 类,即从城中村的自然形态出发分为自然元素占主导性比例的自然型和建筑、道 路占主导性比例的建成型两类;从城中村在市域生态布局中占重要地位的生态型 和占次要地位的非生态型两类。李津逵(2005)以深圳城中村的由来将城中村分 为城市出现之前本地农民的村落,城市建设中本地失去耕地农民的就地集中安置 区,原住民面向外来低收入阶层的廉租屋区。4. 关于城中村的改造。城市规划专家提出的对策比较侧重于技术的角度,而 地理学者、经济学者、社会学者侧重于从城中村的类型出发,研究改造的模式, 并进行制度的设计。田莉(1998)建议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及早改造城镇附近村 庄,制定城中村法规,
11、完善社会保障。敬东(1999)、李立勋(2001)建议对城 中村建设景观进行改造,从分散、混沦、设施不足、居住环境差的传 统农村聚落,转为有序、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现代化人居环境,流程为“拆迁 补偿一一重新安置”。有学者提出自上而下的撤村改制模式,实行城中村集 体经济的社区型股份合作制改革。闫小培、魏立华、周锐波(2004)等学者提出 了城中村改造的新思路:构建“政府一一村民一一开发商”的利益均衡机制以改 造物质环境,智力支持和教育补偿以改造村委会及村民,实现城乡信息沟通渠道 的畅通和补偿方式的多样化,城中村空间改造及功能重塑的多样化改造模式。闫 小培、魏立华(2005)认为城中村是目前最为合
12、适的城市低收入人口居住模式, 建议在存续前提下进行转型,提出低收入廉租房社区的改造思路。刘军民、黄惠 (2005)在西安城中村问题及改造探讨中,提出走政府、村集体、开发商三位一 体的道路,并调整人口政策,将农民变为市民。可见随着改造困难的加大和对城 市农民和低收入者的关注,大家已经不再强调一刀切地进行拆除重建。2.1.2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由于我国的“城中村”现象具有高度独特性和新鲜性,其它国家很少有与之 相似的现象,加上“城中村”现象出现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国外学者尚没有针 对中国“城中村”做专门的研究。比较接近的研究论述大致可归为城市蔓延(urban sprawl)、城乡过渡地带、贫民窟(s
13、lum)、都市村庄(urban village)等几 个方面。“城中村”产生的本质是城市与乡村的冲突、融合问题,就这方面而言, 国外在城市蔓延、城乡边缘地带、特殊社区等研究方面的丰富积累,还是能给中 国的“城中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2.2对城中村的辩证认识2.2.1城中村的负面影响城中村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突出体现。城中村的“脏、舌L、差”极大 的影响了市容。破坏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另外,城中村内人口组成复杂。其中有大量外来人口聚集,人口流动大,缺 乏健全的管理,城中村内打架斗殴时有发生,黄赌毒问题严重,带来了社会治安 问题。这不仅使得整个社区生活质量恶化,还破坏了社会秩序。尤其在南
14、京即将 迎来青奥会期间,为确保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社会治安稳定,政府需要大力整治。图1合作村里低矮杂乱的建筑再次,城中村内违规建筑比比皆 是,一些交通干道由于城中村的阻挠 而不得不绕道,增加了成本。南京对 城中村进行拆迁,违规建筑也被包括 在政府征地补偿费用中,增加了政府 的支出。城中村还存在严重的环境安全 问题。城中村的普遍形象可以用脏、 乱、差来形容。小区缺乏物业管理, 垃圾乱扔,道路狭窄、曲折,无法满足人流、车流以及消防车的通过。学校、医疗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不齐全,量少质低。违规违章建筑比比皆是,采光通风情况堪忧。人口构成复杂,人口流动大,所以存在的环境隐患很多。2.2.2城中村的正面影响目
15、前,我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着城中村的问题的困扰。虽然各个城市的城中村 外在表现不同,但实质问题却是一致的,就是各方的利益重新调整的过程。农村城市化后,原来的农民变成了城市居民,没有田地的居民只能依靠政府 补助分得的房子的租金来维持生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居民就业压力, 客观上对稳定社会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的贡献。另外,城中村是外来人口大量聚集的地方。流动人口聚集区的出现是和城中 村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外来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中村问题的恶化, 但就目前社会现状而言,对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外来人口补充了 城市的廉价劳动力,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第三
16、产业的发展。对 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具有一定的贡献。而外来人口在城市挣来的钱寄回自己的家乡 (很多是农村),又对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城中村最直接、显著的正面作用 是给这些外来人口提供了廉价的住房。从调查中也可以发现,外来人口并没有特 别不满意城中村的现状,他们更加不想搬出这一廉价房租地带。城中村的存在, 也缓解和避免了一些其他国家出现的贫民窟的情况,避免了很多社会问题,社会 效益明显。而且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于此,对本地原住民来说,是一笔客观的经济收入。 原住民的房租、商铺等都因外来人口的聚集而获益。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是“你情我愿”。大量外来人口聚集于此,老乡之间可以交流感情,便于交流,
17、有利于新外来人口更快的适应城市生活,学到必需的技能,对于城市化具有推进 作用。三. 南京城中村现状南京目前有178个城中村和危旧房片区。再加上已拆迁完的电台村,南京将 在青奥会全部完成179个项目的改造任务。表1南京城中村计划改造名单及所在区地区各功能板块目标任务玄武区(13个)亚青会前,要完成柳营、百子亭、梅园、珠江饭店和青石街5 个项目的动迁任务,其他8个项目原则上在青奥会前完成。白下区(60个)亚青会前,要完成四方巷、红旗无线电厂、汉西门大街和三十 四标4个项目的动迁任务,其他56个项目原则上在青奥会前完成。秦淮区(14个)亚青会前,要完成越城天地、大明路医疗中心、清水塘西侧绿 地、路子
18、铺地块4个项目的动迁任务,其他10个项目原则上在 青奥会前完成。建邺区(11个)亚青会前,要完成清河村188亩、原农研所、河北村800亩、5 号地块和10号地块5个项目的动迁任务,其他6个项目要在青 奥会前完成。鼓楼区(16个)亚青会前,要完成蔡家巷二期、宁海路2个项目的动迁任务, 其他14个项目原则上在青奥会前完成。下关区(31个)亚青会前,要完成果品市场、酿造厂等13个项目的动迁任务, 其他18个项目原则上在青奥会前完成。栖霞区(19个)亚青会前,要完成长江二桥高速沿线、燕子矶新城片区等8个 项目的动迁任务;青奥会前,完成化工一组等9个项目,其他 2个项目力争完成。雨花台区(14 个)亚青
19、会前,要完成小行里51号等3个项目的动迁任务;青奥会 前,要完成王家村、集合新村、南西营村等4个项目,其他7 个项目力争完成。市安居集团(3 个)亚青会前,要完成越城天地、长江二桥迈燕交界片区的动迁任 务;青奥会前完成西街的动迁任务。市储备中心(2 个)亚青会前,要完成河北村800亩的动迁任务;青奥会前完成西 街的动迁任务。江宁区(7个)亚青会前,要完成泥东、泥中、泥西、横岭集镇改造项目的动 迁任务,其他项目要在青奥会前完成。浦口区(4个)亚青会前,要完成海都周边及白马创业街地块(龙华组)老城 改造、城西路换乘枢纽综合体项目、城南河路3个项目的动迁 任务,桥北三角地项目要在青奥会前完成。六合区
20、(4个)亚青会前,要完成大企业周边1个项目的动迁任务,其他3个 项目要在青奥会前完成。溧水县(7个)亚青会前,要完成交投公司城南新区建设、城投公司城南新区 建设、土地储备中心旧城改造、城建集团新城区建设、土地储 备中心危旧房改造5个项目的动迁任务,其他2个项目要在青 奥会前完成。高淳县(5个)亚青会前,要完成淳溪镇戴村、古柏镇后停翅岗、古柏镇永城 村3个项目的动迁任务,其他2个项目要在青奥会前完成。注:资料来源扬子晚报2012-12-163.1南京城中村的社会特征3.1.1原住民的社会转变城中村的本地居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城市化不是主动的、自己离开 农村,来到城市打工,学习城市的先进观念
21、和生活技能,融入城市。而是被动的 被划为城市居民。但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却没有变,反而耕地被剥夺。他们的 生活表现出封闭和保守的特点。(1)农业用地减少随着城市的扩展,原住民的农业用地一再的减少,在就业上从农业向非农业 转移。一些成熟的城中村(像建邺区、玄武区的一些城中村)已经没有农业用地。 没有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甚至出现了很多无业人口。但是在户籍上,只有部分 居民转变成城市居民。从而就出现了大量不从事农业活动也不从事其他行业的农 业人口。而一些城中村出现较晚的地区,比如栖霞区、雨花台区等,仍然有大量 农业用地。但是这些区在拆迁过程中,把农业人口都转为了非农业人口。表2南京部分城中村人口及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京 城中村 调查 论文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77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