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物理研究及其研究进展.ppt
《超导物理研究及其研究进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导物理研究及其研究进展.ppt(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超导物理概论及高温超导体的研究进展与现状,余亚斌,一、超导电性的研究历史与近年来的进展,二、超导电性的应用,1.超导体零电阻现象的发现1908年,Onnes 在4.125k,1个大气压下液化了He.1911年,他又在Hg样品中首次发现了超导电现象.,一、超导电性的研究历史与近年来的进展,汞的电阻在4.2K附近消失,Onnes。第一位超导领域的诺贝尔奖,2.超导体完全抗磁性的发现,迈斯纳和奥克森费尔特于1933年发现超导体具有完全抗磁性,即“迈斯纳”效应。迈斯纳效应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超导体的抗磁性有别于完全导体的“抗磁性”,它是一个独立于零电阻之外的超导体基本性质。在此之后人们才比较全面地了解了
2、超导体的基本性质。,瓦尔特迈斯纳,迈斯纳效应示意图,小磁体悬浮在超导体上。,完全抗磁性,球体,置于外磁场中的超导体会表现出完全抗磁性,即超导体内部磁感应强度恒为零的现象称为“迈斯纳效应”,9,超导体,142 kg,10,磁悬浮列车,11,12,13,14,Meissner Effect,Ideal Conductor,Superconductor,Magnetic levitation,“Flux frozen”,15,16,2008-9-11,17,2008-9-11,3.超导体电动力学的建立,伦敦兄弟于1935年提出的伦敦方程是第一个对超导体的电动力学作统一描述的理论。该理论不仅说明了超导
3、体的各种电磁性质,而且也解释了前述的迈斯纳效应。该理论指出:在超导态,处于外磁场中的超导体内并不是完全没有磁场,实际上外磁场可以穿透到超导体表面附近很薄的一层中,其穿透深度约为十万分之一厘米。,磁场在超导体表面的穿透深度,Meissner Effect,4.京兹堡朗道(G-L)理论的建立,1950年,当时只有34岁的京茨堡和前苏联另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朗道一同提出了一个描述超导体特性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在朗道二级相变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可以准确地预测诸如超导体能负荷的最大电流等特性。但该理论属于超导电性的唯象理论。,在最初发现超导体之后很多年,人们才知道世界上存在不止一种类型的超导体。那种不允许磁场
4、穿过的,是第一类超导体。而阿布里科索夫在1953年的研究表明,还存在第二类超导体,这种超导体允许磁场穿过。,第一类超导体,在超导态是理想的抗磁体(Meissner态)。HC:临界磁场当HHC,转变为正常态,HC,TC,H,T,超导态完全抗磁性,正常态,0,22,*超导体的分类,一些元素的超导临界温度,Pb 7.2 KLa 4.9 KTa 4.47 KHg 4.15 K Sn 3.72 KIn 3.40 KTl 1.70 KRh 1.697 KPr 1.4 KTh 1.38 KAl 1.175 KGa 1.10 KGa 1.083 KMo 0.915 KZn 0.85 KOs 0.66 K,Zr
5、 0.61 KAm 0.6 KCd 0.517 KRu 0.49 KTi 0.40 KU 0.20 KHa 0.128 KIr 0.1125 KLu 0.1 KBe 0.026 KW 0.0154 KPt 0.0019 KRh 0.000325 K,23,已知的超导元素,24,第II类超导体 两个临界磁场 HC1、HC2 HHc1 Meissner态,完全抗磁通 B=0 Hc1 H Hc2 混合态,磁通格子态 磁通量子、磁通钉扎、流动、蠕动。HHc2 正常态 理想第II类超导体、非理想第II类超导体,25,第二类超导体相图,Meissner态,混合态,正常态,HC1,当 HC1HHC2,处于混
6、合态,磁通部分穿透进超导体,抗磁性不完全。在混合态的磁通线有规律地排列成三角或四方格子,称为磁通格子。,HC2,T,H,26,混合态,1957年,苏联物理学家阿布里科索夫提出存在第二类超导体,其主要特点是存在下临界磁场Hc1和上临界磁场Hc2。当材料处于H Hc2,变成正常态.,II类超导体磁通穿透,27,合金及化合物超导体,Cs3C60 40 K(Highest-Tc Fulleride)MgB2 39 K(Highest Tc Non-Fullerene Alloy)Ba0.6K0.4BiO3 30 K(First 4th order phase)Nb3Ge 23.2K Nb3Si 19K
7、 Nb3Sn 18.1K Nb3Al 18K V3Si 17.1K Ta3Pb 17K V3Ga 16.8K Nb3Ga 14.5K V3In 13.9K,Nb0.6Ti0.4 9.8 K(First superconductive wire)Nb 9.25KTc 7.80KV 5.40 K Note:These 3 are the only elemental Type 2 superconductors.HoNi2B2C 7.5 K(Borocarbide)Fe3Re2 6.55KGdMo6Se8 5.6K(Chevrel)CoLa3 4.28KMnU6 2.32K(Heavy Fermi
8、on)AuZn3 1.21K,1957年阿布里科索夫进一步求解G-L方程,从而预见了第二类超导体混合态的磁通结构。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微观理论基础的GLAG理论。其中,最后一个G代表戈尔柯夫(Gorkov),是他G-L方程可有微观理论导出,并给出G-L理论的有效适用条件,2003年10月,诺贝尔奖评委会将该年度的物理学奖授予了京茨堡、阿布里科索夫和莱格特三人。京茨堡说:“很久以前我就忘了这回事。”,1962年,朗道因为对液氦超流动性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人们发现能产生超流动现象的是氦4(氦的一种同位素),而氦3不会产生这种现象。后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当时还在英格兰苏塞克
9、斯大学的莱格特对这一奇特的现象作出了精彩的解释。,莱格特和京茨堡一样不太走运。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当年康奈尔大学发现氦3超流动性的三个人,莱格特却榜上无名。,岁月流逝,获奖时今京茨堡已届90多岁高龄,阿布里科索夫快80岁了,而莱格特也有近70岁了。1980年代末,阿布里科索夫移民到美国,在阿贡国家实验室继续他的科学生涯,京茨堡一直在莫斯科,莱格特则来到了伊利诺伊大学,至今还活跃在超流动研究领域。,维塔利京茨堡(VitalyL.Ginzburg),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AlexeiA.Abrikosov),安东尼莱格特(AnthonyJ.Leggett),5.超导微观理论的建立,从微
10、观机制上去理解超导电性是在1957年由约翰巴丁(Bardeen)、里昂库珀(Cooper)和罗伯特施里弗(Schrieffer)提出BCS理论后。该理论模型基于量子力学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在超导体内部,由于电子和点阵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电子与电子之间产生了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使传导电子两两结成电子对,组成每个电子对的两个电子动量相等、自旋方向相反,这种电子对称为库珀电子对或超导电子。,Bardeen,Schrieffer,Cooper,BCS理论,BCS理论,库珀电子对的能量低于两个正常电子的能量之和,因而超导态的能量低于正常态。在绝对零度时,全部电子都结成库珀电子对,都是超导电子,随着温度的升高
11、,库珀电子对就不断地被拆散并转变为正常电子,而且拆散一个库珀电子对变得更容易,在温度达到临界温度以上时,库珀电子就全部被拆散,所有电子都是正常电子。由于该杰出的理论成果,他们三人分享了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位素效应,M 晶格的离子质量 晶格振动频率(Debye温度)DM 晶格振动频率 Tc,电-声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性Frohlich 提出一个基于 电-声子相互作用的超导理论,但是解释不了Meissner效应.,40,超导能隙,电子比热测量:Ces exp(-/kBT)证明超导基态与准粒子激发之间存在能隙 比热实验给出:2 3 kTc 微波吸收实验:发现 f 1013 Hz,表面阻抗 R
12、 RN(T 0 K)f 0 开始强烈吸收电磁波(微波或者红外频谱),41,从超导基态产生一个在 k 态的单激发准粒子的激发能:,超导基态中电子分布,6.约瑟夫森效应的发现,1962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森在研究超导电性的量子特性时提出了量子隧道效应理论,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约瑟夫森效应。,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美国纽约州约克城高地(Yorktown Heights)IBM瓦森研究中心的江崎玲於奈(Leo Esaki,1925),美国纽约州斯琴奈克塔迪(Schenectady)通用电器公司的贾埃沃(Ivar Giaever,1929),以表彰他们分别在有关半导体和超导体中的隧道现象的实验
13、发现;另一半授予英国剑桥大学的约瑟夫森(Brian Josephson,1940),以表彰他对穿过隧道壁垒的超导电流所作的理论预言,特别是关于普遍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那些现象。,Josephson(约瑟夫森)效应,F0=2x10-7Gauss/cm2,45,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F0=2x10-7Gauss/cm2,46,该理论认为:电子对能够以隧道效应穿过绝缘层,在势垒两边电压为零的情况下,将产生直流超导电流,而在势垒两边有一定电压时,还会产生特定频率的交流超导电流。在该理论的基础上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超导电子学。,D.Josephson,Phys.Lett.1,251(1962);A
14、dv,Phys.14,419(1965),Josephson Effect,1973 Nobel Prize for Physics,Completed the great work as a postgraduate!,48,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SQUID),Threshold for SQUID:10-14 TMagnetic field of heart:10-10 TMagnetic field of brain:10-13 T,49,1986年以前超导研究过程1911年 Onnes发现Hg在4.2K电阻突然下降为零1
15、933年 Meissner效应的发现1911-1932年间,以研究元素的超导电性。Hg、Pb、Sn、In、Ta.1932-1953年,发现了许多具有超导电性的合金。如 Pb-Bi,NbC,MoN,Mo-Re.1953-1973年,发现了一系列A15型超导体和三元系超导体。如 Tc17K的V3Si,Nb3Sn;特别是Nb3Ga,Nb3Ge Tc23.2K 其中1957年提出了BCS理论(1972年诺贝尔物理奖)1962年发现了Josephson效应(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50,1973-1986年,超导临界温度的提高,停滞不前。Tc=23.2K Nb3Ge(1973年发现)非常规超导体研究得
16、到了蓬勃发展 重Fermi子超导体 非晶态超导体 低载流子密度超导体 磁性超导体 低维无机超导体 超晶格超导体 有机超导体,51,7.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1986年缪勒和柏诺兹发现了一种成分为钡、镧、铜、氧的陶瓷性金属氧化物LaBaCuO4,其临界温度约为35K。由于陶瓷性金属氧化物一般来说是绝缘物质,因此这个发现意义非常重大,他们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87年在超导材料的探索中又有新的突破,美国休斯顿大学物理学家朱经武小组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等人先后宣布制成临界温度约为92K的超导材料YBCO。1988年初,日本宣布制成临界温度达110K的Bi-Sr-Ca-Cu-
17、O超导体。至此,人们终于实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的梦想,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这类超导体由于其临界温度在液氮温度(77K)以上,因此被称为高温超导体。,1986年 Mller 和 Bednorz 发现高温超导体,54,1987 Nobel Prize for Physics,1986.1 La2-xBaxCuO4 35K1987.2 YBa2Cu3O7 90K1988.1 Bi-Sr-Ca-Cu-O 80K,110K1988.3 Tl-Ba-Ca-Cu-O 130K1992 Hg-Ba-Ca-Cu-O 135K(几万个大气压 165K),Discovery of HTSC,Bednorz an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超导 物理 研究 及其 研究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75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