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辅导纲要(王雪华).ppt
《《金匮要略》辅导纲要(王雪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要略》辅导纲要(王雪华).ppt(1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金匮要略辅导纲要 主讲: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王雪华教授 二00四年九月,辅导内容引言第一部分 杂病治则与治法第二部分 杂病的辨治规律第三部分 张仲景重要立论,金匮要略,学习目的:1.掌握杂病辨治规律,拓展临床思路。2.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诊治疑难病证的能力。3.提高阅读古医籍和运用医学文献的能力。4.为提高临床辨治杂病的水平奠定基础。,金匮要略,引 言,学习要求:诚心、虚心、信心、恒心,一、金匮要略的性质,1.金匮要略方论书名释义:,价值珍贵、内容精要、有方有论、慎重保藏。,金匮要略,2.性质:,我国现存最早诊治杂病的专书,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深远影响 权威性: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治疗杂
2、病的典范。指导性:医方之经,是理论的源头;临床实践之准绳。科学性:方书之祖,实用价值高。,金匮要略,二、基本内容,1.25篇:第1篇:总论 第217篇:内科杂病 第18篇:外科杂病 第19篇:不便于归纳的杂病 第2022篇:妇产科杂病 第2325篇:杂疗方、食物禁忌,金匮要略,2.全书25篇有262方,前22篇中,包括40多种疾病,原文398条,载方205首,其中5首仅见方名,未载药味。,用药147味,伤寒论、金匮共用药物68味,而伤寒论单用19味;金匮单用79味,合计 166味药。,金匮要略,3.治法丰富:八法为用 手段药物、针灸、饮食调养、重视护理。4.剂型多种 内服药剂:汤、丸、散、酒、
3、膏等 外治药剂:熏、洗、坐、敷、摩、搐鼻、点药等,金匮要略,5 基本论点:(1)整体恒动观念(2)脏腑经络学说(3)辨证论治(4)治病求本,金匮要略,(1)二书内容此详彼略或彼详此略,学习应互参。(2)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3)病证结合,辨证为主的临床思维方法。(4)强调四诊合参,重视八纲辨证。,金匮要略,金匮与伤寒论的联系,(1)病因:伤寒以感受外邪为主;金匮以脏腑自病为主。(2)发病:伤寒发病急、变化快;杂病发病缓、变化慢。(3)病机:六经病机为主;脏腑经络病机为主。(4)辨证:伤寒六经辨证;杂病脏腑经络辨证。(5)治疗:伤寒以祛邪为主兼扶正;内伤以扶正为主兼祛邪。,金匮要略,外感热病
4、与内伤杂病的区别,金匮要略方论宋代林亿等人校定 明代赵开美校刻 第一位作注者明代赵以德(朱丹溪弟子)金匮方论衍义 清代周扬俊(喻嘉言弟子)金匮方论衍义补注 相距319年合成金匮玉函经二注,6.附录:,金匮要略,第一部分 杂病的治则与治法一、治则(一)概念:指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本书确立的重要治则是仲景学术思想在杂病辨证治疗学上的体现。,金匮要略,1 治未病 首篇(1)(2)2 虚实异治(1)3 表里同病,当分缓急(14)4 新旧同病,宜分先后(15)5 审因论治(17)6 饮食与调护(16),金匮要略,(二)内容,7 各随证治之 第三篇(1)8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9 同病同治与异病异治 10
5、因势利导11 因人、因时、因地治宜12 调整阴阳、气血、脏腑功能,金匮要略,未病防病:“四季脾旺不受邪”“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已病防传:“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早期治疗:“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 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1 治未病,金匮要略,首 篇,2 虚实异治,此为杂病的总治则 误治 虚虚: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 实实: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 正治 补不足虚则补之扶正 损有余实则泻之祛邪 以肝病为例 实证泻肝顾脾从相制方面以理肝用 虚证补虚顾脾从相生方面以养肝体,金匮
6、要略首篇,3.表里同病,当分缓急(14),里证为急,急者先治尤在泾:“治虚证者,以养正为急。”“盖正气不固,则无以御邪而却疾。”,金匮要略首篇,【按语】表里同病的治法有三:先表后里常法 表里同治兼顾法 先里后表变法 金匮 呕吐哕下利病篇重复本条原文,其义强调表里同病的具体治疗。,金匮要略首篇,痼疾病久势缓,难治,必须缓图,否则欲速则不达 卒病新病势急,易治,必须急治,否则迟则生变,4 新旧同病,宜分先后(15),金匮要略首篇,5 审因论治,【原文】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解析】夫诸病在脏 病在里,是实证欲攻之 治疗,应用攻邪法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7、 所得,指病邪相结合如渴者,与猪苓汤热邪水邪伤阴:口渴、小便不利,余皆仿此,金匮要略首篇,6 饮食与调护,【原文】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 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16)【解析】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病人得到适合的饮食居处则向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人得不到适合的饮食居处则病重。临床除药物治疗外,要重视饮食与调护近其所喜远其所恶,金匮要略首篇,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脏气为邪气所改变病态“回光返照”的表现凶兆 正气来复,胃气和向愈,金匮要略首篇,7 各随证治之,百合病主方百合地黄汤(5)百合病变方百合知母汤(2)百
8、合病救治方(百合)滑石代赭汤(3)百合鸡子汤(4)百合病变治方百合洗方(6)栝蒌牡蛎散(7)百合滑石散(8),金匮要略第三篇,8 同病异治,人体体质 发病的时间、地域 病情发展的阶段 不同 证候不同 病机 治法不同 病位,金匮要略,同一疾病,如:“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 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异病同治,病因 病机 相同证候相同 或病位 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微饮,当从小便去之,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妇人烦热不得卧,转胞不得溺者。,治法相同,不同疾病,肾气丸五用,金匮要略,9 同病同治与异病异治,金匮要略,10 因势利导,酒疸,
9、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第十五篇(6),金匮要略,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第十四篇(18),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第十五篇(5),宿食,在上,在下,吐法宜瓜蒂散,下法 大承气汤主之,第十篇(24),(2123),(一)概念:治疗疾病的方法 治则的具体实施,金匮要略,只适用于某一类或某一种疾病的治疗,二、治法,1 肝虚治法 首篇(1)2 微汗法 第二篇(18)3 利小便法(14)4 汗、利、逐水法 第十四篇(18)(11)5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第十五篇(16)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第十二篇(15)
10、7 化瘀利水法 第十四篇(19)(20)第二十篇(2、5)第二十一篇(17)第二十二篇(13),金匮要略,(二)内容,8 甘温扶阳法 第六篇(13、14、15)9 扶正祛邪法(16)10 祛瘀生新法(18)11 宣痹通阳法 第九篇(3、4、5)12 扶正固本法(5)13 温通止痛法(7)14 活血通络法 第十一篇(7)15 反治法(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16 其它(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内病外治、外病内治),金匮要略,1肝虚治法调补助益法即酸甘焦苦并用法,补用酸:酸入肝,肝虚补之以本味;如:白芍、五味子、酸枣仁、山萸肉等。助用焦苦:焦苦入心,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甘入脾,调补脾气
11、补土制水 如:苓、术等。培土荣木 如:参、芪等。,心为肝之子,子令母实补心血,养肝血。如炒当归、炒丹参等泻心火,护肝阴。如炒地黄等,金匮要略首篇,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解释酸甘焦苦并用法的治疗意义:“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十七句:“伤”字作“制”解。心旺制约肺金,木不受邪乘而肝病自愈。,肝病辨虚实,虽当异治,然顾脾则一。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肝虚证:甘味药培土以荣木;酸味药、滋腻药影响脾运,故应健脾助运,以防碍脾。脾气旺盛,有助于 肝病的康复。肝实证:木旺必乘土,即使脾脏不虚,泻肝太过也易伤 脾。故泻肝之前,应先调护脾脏,使脾气健运,不受肝邪侵犯或药害。,2微汗法,【原文】风湿相搏,一
12、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8),金匮要略第二篇,风湿相搏病因:外感风湿。病机:大邪中表,湿伤于下,湿流关节。一身尽疼痛主症:肌肉关节疼痛。病机:卫外之阳气痹阻。法当汗出而解治法:“其在表者,汗而发之。”汗之病不愈者,何也问题原因 1.气候因素:“值天阴雨不止”外湿重 2.汗不得法:“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风去湿存,金匮要略第二篇,医理,大之汗弊出端,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风去湿存 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
13、。伤阳耗阴,伤正气或生变证。,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正确治法:微汗法。,金匮要略第二篇,医理(1)心典:“故欲湿之去者,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阳气缓缓内蒸(2)本旨:“治风湿者,必通其阳气,调其营卫,和其经络,使阴阳表里之气周流。”营卫畅通(3)微汗法可使风湿俱去,又不至于伤阳耗阴。,金匮要略第二篇,湿病证治1.寒湿在表(表实)证麻黄加术汤:微发汗、祛寒湿2.风湿在表(化热)证麻杏苡甘汤:清宣利湿3.风湿在表(表虚)证防己黄芪汤:益气除湿4.风湿表阳虚(风湿)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祛风化湿5.风湿表阳虚(湿风)白术附子汤
14、:祛湿温经6.风湿表里阳气俱虚(风湿并重)甘草附子汤:温经扶阳,祛风除湿7.头中寒湿(头痛、鼻渊)纳药鼻中:搐鼻法,金匮要略第二篇,1.禁大汗2.禁火攻3.禁攻下,湿病治禁,3 利小便法(14),小便不利 素有内湿,气化不利湿痹之候 由内湿招致外湿 大便反快湿注大肠,“湿胜则濡泄”。但当利其小便利小便法:里湿去,阳气通,太阳膀胱经气自盛,关节之湿痹亦除。李东垣:“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湿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除湿必须通阳。,内外皆湿内湿外湿,金匮要略第二篇,4 汗、利、逐水法,【原文】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18),金匮要略第十四篇,诸有水者泛指一
15、切水气病腰以下肿病位:在下、在里 属性:阴 脏腑辨证:肾与膀胱当利小便治法:利小便 理论依据:素问汤液醪醴论:“洁净府”素问至真要大论:“在下者,引而竭之”,金匮要略第十四篇,腰以上肿病位:在上、在表 属性:阳 脏腑辨证:肺当发汗乃愈治法:发汗 理论依据: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素问至真要大论:“在表者,汗而发之”适应证:阳证、实证因势利导,【临床应用】,金匮要略第十四篇,【原文】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11),金匮要略第十四篇,【提示】主症: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 其人消渴 水气郁遏阳气,气不化津 或气郁化热伤津 小便不
16、利病水腹大阳不化水,郁结积滞脉象:脉伏其脉沉绝者水势加剧,阻遏脉道有水,可下之水气偏盛,正气未虚者,急则治标,攻下逐水 理论依据:素问汤液醪醴论:“去菀陈莝”适应证:实证、重证,正气未衰者,【临床应用】,金匮要略第十四篇,5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金匮“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8)“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16),伤寒论“阳明病,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200),金匮要略第十五篇,【原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1),【解析】浮风外感风邪主热湿热郁滞脾胃缓痹里有湿郁主湿熏蒸于外黄疸,金匮要略第十五篇,寸口脉,痹非中风 插笔:强调鉴别诊
17、断非伤寒论所指的太阳中风表虚证;亦非外感风寒湿邪之痹证;此为湿热郁滞脾胃的黄疸病。四肢苦烦 四肢不痛,苦烦不安病机湿热郁滞于内脾色必黄 身体尽黄病机湿热熏蒸于外,瘀热以行黄疸病机的关键是指脾胃之湿热必陷于血分,经脾之转输,而行于(病位)(发病)周身所致黄疸的病机。,【按语】1.仲景理论与后世之说有别。2.近代医家临床经验有继承、有发挥。,仲景退黄八法,金匮要略第十五篇,概 述,痰饮 病名,张仲景首 创,有广义、狭义之分 1.命名:汉晋唐时期,“痰”字与“淡”、“澹”相通。指水液动荡之貌。宋杨仁斋直指方以,粘稠浓浊痰清 稀饮,2.概念:泛指一切饮邪 为患的疾病。广义痰饮是四饮(狭义痰饮、悬饮、溢
18、饮、支饮)的总称,金匮要略第十二篇,3.四饮分类的依据 有 二:(1)饮邪停聚人体的部位(即饮停部位);(2)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即临床主症)。意 义:确立了病名诊断在杂病中的纲领地位;有 利于掌握 痰 饮 病的辨证施治规律。,4.本篇赋予痰饮的含 义:病理产物 致病因素 饮病命名,金匮要略第十二篇,夫饮有四:言明广义痰饮病分有四饮,饮停部位 临床主症1.狭义痰饮:心下(胃)、肠 素盛今瘦脾运不健,饮邪停聚,饮食精微不得充养肌肤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饮邪流动声2.悬 饮:(胁下)胸胁 咳唾水饮射肺 累及肺肝 引痛饮气相击,牵引疼痛,金匮要略第十二篇,饮停部位 临床主症3.溢 饮:四肢肌表 当汗
19、出而不汗出提示当用汗法 身体疼重 疼痛营卫不通 重滞水饮渗溢4.支 饮:(胸膈)胸肺 咳逆 倚 息 饮邪阻碍 短气不得卧 肺气宣降 其形如肿 肺合皮毛,水饮犯肺,金匮要略第十二篇,6 病痰饮者,当与温药和之,【解析】当以温药道理有三:(1).痰饮病的形成医理 清邹澍(润安):“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出于皮毛,归于膀胱”“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病因内因:脾运不健,或中阳素虚 外因 感受风寒(冬季多发)寒湿浸渍(冒雨、涉水、久坐湿地)饮食劳倦(食少饮多、思虑、劳倦)病机脾运失司 饮邪停聚 上不能输精以养肺 流溢四处 波
20、及五脏 下不能助肾以化水 三焦水道通调失职病情虚邪 阳衰饮聚,本虚标实,金匮要略第十二篇,(2)饮邪的病理特性:饮为阴邪,轻则阻遏阳气;重则伤人阳气质地清稀,停留人体局部病机要点责之于脾(胃)饮邪“得温则行,得寒则聚”。,金匮要略第十二篇,(3)温药的治疗意义:补胃阳选用甘温药物,能补、能和、能缓。针对本虚(脾肾)阳不化气,以达到温阳化饮之目的。燥脾土选用苦温药物,能燥湿、能助阳化湿。针对脾湿饮盛,使之“得温则行”。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选用辛温药物,能行、能散。即通过发汗、利水作用的一类药物,可针对“标实”,给饮邪以出路,达到行散水湿的目的。,金匮要略第十二篇,和之说文:“和,相应也。”取
21、其平和、调和之意。不可专事温补以防碍邪;不可过于刚燥以免伤正。当在温补之中,酌加行:行其气也 温 行 消:消其饮也 补 水 开:开其阳也 助 蠲 导:通导二便也 阳 饮,金匮要略第十二篇,四 饮 证 治,(一)痰饮 治本 治标 冒眩证 巅眩证 饮呕证 眩悸者,苓桂术甘汤(16、17)肾气丸(17)甘遂半夏汤(18)己椒苈黄丸(29)泽泻汤(25)五苓散(31)小半夏汤(28)小半夏加茯苓汤(30、41),金匮要略第十二篇,(二)悬饮 十枣汤(21、22),(三)溢饮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23),金匮要略第十二篇,(四)支饮 主证 不得息证 腹满证 重证 虚者 实者 久嗽证 医案举例,小青龙汤(
22、35)葶苈大枣泻肺汤(27)厚朴大黄汤(26)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24)十枣汤(32、33)苓桂甘味汤(36)苓甘五味姜辛汤(37)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38)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39)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40),金匮要略第十二篇,5.广义痰饮病的治法归类(1)温阳化饮法:脾肾阳虚,当分轻重。轻者 泽泻汤:利水补脾重者 苓桂术甘汤:温阳蠲饮,健脾利水下焦饮逆证 五苓散:化气利水饮积胃脘 小半夏汤:温胃散饮饮邪较甚,眩悸者 小半夏加茯苓汤:导饮下行肾阳虚,气化不行者 肾气丸:温肾蠲饮 化气利水,金匮要略第十二篇,(2)表里双解法:内饮外寒的支饮、溢饮 小青龙汤:化饮解表外寒内
23、饮兼郁热的溢饮 大青龙汤:发汗清热除饮(3)疏导肠胃法:狭义痰饮停聚成实者 己椒苈黄丸:前后分消,攻坚逐饮 支饮腹满者 厚朴大黄汤:疏导肠胃,荡涤实邪,金匮要略第十二篇,(4)泻水逐饮法:支饮不得息者 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狭义痰饮之留饮欲去者 甘遂半夏汤:急则治标,因势利导胸胁积饮,属悬饮 攻下逐饮 支饮久咳、邪盛正实者 祛饮止咳(5)扶正祛饮法:支饮痞坚,虚实错杂证虚者 木防己汤:补虚清热,通阳利水实者 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行水散结 消坚补虚,金匮要略第十二篇,十枣汤,7 化瘀利水法,金匮要略第十四篇,概念: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是指女子因月经闭止而引起的水肿。病因病机:经
24、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即:血分不通,瘀血阻滞水道特点:血分深而难通,此病难治提示治法化瘀利水 金匮妇人妊娠病篇 杂病篇代表方 金匮妇人妊娠病篇:桂枝茯苓丸 金匮妇人杂病病篇:大黄甘遂汤,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第二部分 杂病的辨治规律(一)概念1、疾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过程。2、证候:是指疾病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的病理概括,是疾病状态下的临床类型。,3、症状:是临床病人的痛苦所在,为主观上的异常改变或陈述,是证候的一部分。4、体征:是四诊过程中发现的客观的异常表现。5、实验室检查:,金匮要略,(二)内容1、以病为纲,确立病名(1)病因命名(
25、2)症状命名(3)病机命名、(4)病位与病机命名(5)疾病特征命名(6)发病特殊时期命名,命名分类,金匮要略,2、病证结合的基本思路 突出中医辨证的特色和优势 以现代医学的病依托 以传统辨证结果依据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宗旨,金匮要略,3、证治结合(1)追溯病史(2)掌握脉证(3)分析病因(4)确定病位(5)分清属性(6)阐明病机(7)辨别证候(8)立法处方,杂病的辨证思维过程,金匮要略,金匮据脉论理的特色(1)诊断疾病(2)推测病因(3)确定病位(4)阐述病机(5)指导治疗(6)判断预后,金匮要略,(三)杂病辨治举隅,中 风 病,一、脉证与鉴别【原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匮要略 辅导 纲要 王雪华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73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