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生物技术.ppt
《纳米生物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纳米生物技术.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湘雅医院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磁纳米粒阿霉素治疗肝癌研究,纳米科技被视为21世纪关键的高新技术之一,其中纳米生物技术是目前国际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在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明确的产业化前景,特别是纳米药物载体将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卫生保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纳米科技是现代科学和先进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纳米医学是纳米科技的一个新分支纳米科技得到成功的应用,最引人注目的是纳米药物载体。,可以解决口服易水解药物的给药途径,使原本只能注射的药物可以直接口服而不破坏疗效可以延长药物的体内半衰期,解决因药物半衰期短而需每天重复给药多次的麻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可将一些特殊药物输送到机体天然的生物屏障部位
2、,传统给药方式多次给药,浓度水平不稳定,药物缓控释一次给药维持稳定药物水平,游离药物半衰期短靶向后增加到达病灶部位药物比例,控释,靶向,纳米药物制剂,纳米药物载体的基本类型,(1)纳米磁性颗粒 顺磁性或超顺磁性的纳米铁氧体颗粒具有磁靶向性使用交变磁场温度上升至 4045杀灭癌细胞,载体与药物-基因片段定向进入靶细胞之后,表层的载体被生物降解,芯部药物释放出来发挥疗效超过 60%的药物或基因片段采用可降解性高分子生物材料作载体聚丙交脂(PLA)、聚已交脂(PGA)、聚已内脂(PCL)、PMMA、聚苯乙烯(PS)、纤维素、纤维素-聚乙烯、聚羟基丙酸脂、明胶结合含有 RGD 定向识别器,靶向性与目标
3、细胞表面的整合子结合后将药物送进肿瘤细胞,达到杀死肿瘤细胞或使肿瘤细胞发生基因转染的目的,R G D三肽序列是细胞外基质及体内多种粘附蛋白分子所共有的细胞粘附和分子识别位点.R G D三肽及其衍生物在抑制癌细胞的转移、抗血栓、治疗急性肾衰、抗炎、治疗骨质疏松 及皮肤再生,纳米脂质体药物载体由磷脂双分子怪包覆水相囊泡构成,生物相容性好一个脂质体中可以同时包载亲水和疏水性药物磷脂本身是细胞膜成分注入体内无毒,生物利用度高,不引起免疫反应对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譬如将对特定细胞具有选择性或亲和性的各种配体组装于脂质体表面,可达到寻靶向作用,(4)纳米智能药物载体 通过对纳米药物载体的结构设计、合成,制
4、备出具有智能释药能力,A纳米识别基因载体 这类药物载体本身带有肿瘤细胞识别的基因,在药物进入人体后,识别基因自动寻找肿瘤细胞,进行释药,B 纳米识别蛋白载体 当带有识别蛋白纳米药物载体进入人体后,识别蛋白自动寻找目标进行定位,C 纳米高分子控释载体 在材料的选择和药物载体的制备过程中,就已设计好给药的半衰期和适应给药的环境因素对载体的影响,使之控制给药浓度和给药时间,二硬脂酰卵磷脂(DSPE)靶向肿瘤血管配体:APRPG缓控释智能开关:pH敏感性碘胺二甲氧嘧啶(SD)细胞膜穿透肽Tat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药物磷脂复合物纳米粒,磷脂的改性及功能化2.靶向基团的引入3.抗肿瘤药物磷脂复合物纳米粒的制
5、备,纳米基因载体,肿瘤的基因治疗:缺乏靶向性强、转染效率高的基因载体,临床效果不是很理想,纳米基因载体:缓释药物、靶向输送、保护核苷酸、毒性小,脂质体基因载体 树状多聚体的基因载体,表面正电荷与核苷酸发生静电作用,形成纳米载体与质粒DNA的复合物。通过其表面阳离子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及磷脂相互作用进入细胞质,实现基因治疗。,纳米阳离子脂质体,纳米基因载体 1:纳米脂质体基因载体,Andrew R.Reynolds,S.Trends Mol Med.9(2003):2-4,以av3 整合蛋白为靶向的基因纳米材料(a):av 3-NP/RAF(-)表达的ATPu-RAF与av3整合蛋白结合;(b):
6、内皮细胞凋亡(c):肿瘤细胞饥饿死亡.,纳米脂质体基因载体,美国密西根州大学James等研制的对聚酰胺-胺型(PAMAM)树突状聚合物。装载了DNA的树突状聚合体注入组织,内吞作用的方式进入细胞,DNA分子释放出来,实现基因的整合。,Eichman JD,James R.Baker.et al.Pharm Sci Techonol Today.3(2000):232-245,纳米基因载体 2:树突状物的多聚体,PAMAM,磁介导热疗,将纳米尺度的磁性颗粒定位于肿瘤组织,然后施加一外部交变磁场,使材料因产生磁滞、驰豫或感应涡流而被加热,这些热量再传递到材料周边的肿瘤组织中,使肿瘤组织温度超过42
7、,导致细胞的凋亡及坏死,从而实现对肿瘤的治疗。,Morozp,Jones SK,Gray BN.Int J Hyperthermia,18(2002):42674284,磁介导热疗 1:磁性阳离子脂质体,Akira Ito,Masashige Shinkai,Hiroyuki Honda,et al.J.Biosci Bioeng.100,1(2005):111,磁介导热疗 2:抗体结合的磁性脂质体,Akira Ito,Masashige Shinkai,Hiroyuki Honda,et al.J.Biosci Bioeng.100,1(2005):111,四、利用纳米技术进行肿瘤治疗,三.
8、纳米药物载体的特征 1 靶向性(1)被动靶向 载药纳米粒大多经脉管给药,以达到靶向释药的目的。纳米粒可从血流中迅速清除并被 RES 摄取。RES 为网状内皮系统(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简称,主要分布于肝,其次是脾、骨髓等。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对于与 RES 有关的疾病是有益的,可藉此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肿瘤组织生理特性EPR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大多数实体瘤的病理生理特征与正常组织器官相比有显著不同。表现为肿瘤血管生长迅速,外膜细胞缺乏,基底膜变形,淋巴管道回流系统缺损,大量血管渗透性调节剂(缓激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氧化
9、氮、前列腺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的生成。这些生理性变化有利于迅速增长的肿瘤组织获取大量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这也导致了肿瘤血管渗透性的增加,进而产生了EPR效应。,它是指大分子药物、药物载体如脂质体等可以穿透肿瘤缺损的血管内皮细胞进入肿瘤组织,并由于清除障碍而高浓度长时间蓄积在肿瘤组织中,有的可长达100h。研究发现相对低分子质量的物质不能长时间蓄积在肿瘤组织中,因为它们可以以扩散的方式返回到循环体系中。一般认为大于501000的分子或与其相当的粒子有明显的EPR效应。,(2)主动靶向 纳米粒载体主动靶向可分为物理化学靶向和生物靶向两个层次 A物理化学导向:物理化学导向是利用药物载体的 pH 敏
10、、热敏、磁性等特点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如外加磁场)发生变化实现对病灶实行靶向给药。,利用药物载体的磁性特点,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磁性纳米载体将富集在病变部位,进行靶向给药。,纳米载药微粒:物理化学导向,B生物导向:生物导向利用细胞膜表面抗原、受体或特定基因片段的专一性作用,将抗体、配体结合在载体上,通过抗原-抗体、受体-配体的特异性结合,使药物能够准确送到肿瘤细胞中,实现恶性肿瘤的主动靶向治疗。如:采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将人肝癌单抗18 与载米托蒽醌的白蛋白纳米粒化学偶联,构建人肝癌特异的免疫纳米粒;,纳米载药微粒,尺度:直径10500 nm的固态胶体粒子构造:药物通过溶解、包裹作用位于粒子内部
11、,或通过吸附、耦合作用位于粒子表面特点:长循环、缓释、靶向,纳米微粒 长循环 靶向、缓释,物理化学导向生物导向,荧光修饰的抗体进行识别和定位,利用抗体、细胞膜表面受体的专一性作用,将配位子结合在载体上,与目标表面的抗原性识别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药物能准确地作用于目的细胞。,纳米载药微粒:生物导向,X X He,X Lin,K Wang,W Tan.J Nanosci Nanotechol.1(2004):235-254,纳米药物载体,EPR效应(被动靶向),磁靶向(物理靶向),复合靶向,AA98抗体靶向与治疗,抗体 肿瘤 抑瘤率 AA98 hepatocarcinoma 70.5%Leiomy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纳米 生物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72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