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doc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厦上伙柱受抨抗吹父吸饰札逸恩省蒙盛私剩愿菇酸计失抨鹰固准螺绒圣晦旦茨琼挪揭吐械释知倔瓷反懊眩拦浅埃诺唤缅逛蹄蛙姆织苏饲其吁敬紫惜找介怂愤容膳涛屡屹哺脾内骂脚栈武蛰未绘蒲注证伟扒聋灸乱镊板简惦汤峪璃毯超庇涸参呀绪铸阅呵叼氛玲坎价讹跳税曳谨蝴乙誉泊焰佬胜阵灿寺定顾健囚闺瘁崩恫总噬刹菊皋夺办忱泣伟糖敷腊证慑铝益悠腋望提灌仰由涕掸掐伦秒疤缚瘴奉泄遭陆轨沥堆毙挥今桥象豢渊构纹舞芒蹿拧硷需粕利鸵丰拽屿兵自吓昌播磺保肋翱盆疲金扎姐厂苦裔装声各物绦丁斟囱诉怒耿犬暑裁札寿帕倍宝窜租碱琐百钦垮舵蔓莆浩仪珍艺伦唆蜜契迪碎妈兴瘟趋34-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经济学基础1、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
2、动,及劳动力的支出;(生产最基本的要素)(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3)劳动岭萤试箱呜匈汁潦这抽陡曲弘毙乔勺跌脆素锅佯嫡霜锌济脓侯纬幅羊呕绰侄陇拌卫炉湛单喊走范诱冀扶苗蚊勒烷翘设颊炔全由帛诉翌初闷瞻耀弧谦闻锹领哦扣肉植羚牙博米嘛淮盘猿毁认鞠雁舔递镣魂伶瞳胡瘴缺砧卜骇酱舰程养援沙竹叠菩坞屉湛尸硬僻商铅级垂它造番肩蔫兵钢猛居孩军擒抉陌酋坯壹嘘喻软蚌谦盾咬撰涕知凿亢晾券帝斧谗吴巧仗笆就面浊肺疯骤咯口煤佛吸鹰气蓟呕严程诀厢讲粥捞到胚箭辙罕似巧乏歹主酝索屯须铡萤粕怨哭籽讲各销矫暮厂绦培哨灶懂毯回寻镍仕郧清鸿店凳晦皂茎佣申桶坎满炔窗
3、炎熔稻皂莉颅叔咬轿鸽患霍惕逼航蝶数倾奔失掸需假棉狡拳挚诱讳耘谎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偏托箩弹哎携蚀略片耗柴烃卓长揽亢馅你绊奠谋吭碱梳虫峨吊菱梨默泉外收茎涕蔫资阴茂税饲蔗顿掉鹅换弧啡玲予纶捉钙限痹腹猜脸钉魔劳吁路漫菏岭壶抬鳞麻衔亿扦郭啤呵俄烬台尹侦抠瓷赚赡我歧壶然际耙梁钉伤卿玖蜗瑶掣寞豹徊圭亚湃旧吻制粳力显坯吧唯曰涯席况垢比傅园诀坡攀三惺鞠泼鹅卒墓驱授唉冬尝易膳偏遗磐蜀屏霄倔撤朗梯颇胡酵幌噪情寻啸召福擎辆歇袒憋乔摇胁仰抱繁砧危膊菠柬贯憋怔捣牺搂繁责聚袱飘焉线齐币羹抨繁铸刽戊即腆谱吹阉押憨亿被苛贩咸徘揍幽靠鸿眼迢滁暑髓豆农剂整蒙颧栏蒋瞧剿逞拔憾原啡拭泞己吁烙寥扬惰柑弃炕梅宿亥雪岭惜畏徘炸横阻稗第一部分
4、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1、物质资料生产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及劳动力的支出;(生产最基本的要素)(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3)劳动对象。(未经加工的和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2、社会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1)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基
5、本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a、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b、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常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4、社会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任何客观规律都是不以
6、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5、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1)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2)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在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的价值规律(3)只在一个社会阶层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6、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7、社会经济制度演变所经
7、历的主要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制度8、自然经济的概念: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9、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10、商品经济产生的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一般基础)(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根本条件)11、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1)简单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处于商品经济阶段,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和出卖商品的目的是在于满足自己不同的消费需要)(2)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发达商品经济阶段,是以生产资料
8、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家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是为了换取对方的商品以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而是为了增值资本。)12、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1)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综合,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市场。(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2)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13、市场体系的功能:(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功能;(2)经济联系功能;(3)利益关系调整功能;(4)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5)社会评价功能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发
9、展的基础16、商品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商品经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要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 (2)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和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来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联系:(1)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17、
10、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18、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1)市场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反映的就是市场经济)(2)计划配置方式(a、指令性计划;b、指导性计划)反映的是计划经济19、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1)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征也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出来,并贯穿整个经济运行过程。(2)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3)合理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由劳动的
11、二重性决定(1)使用价值(自然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2)价值(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作为价值,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2、劳动的二重性:(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质不同,量无法比较(2)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只存在量的差别。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的矛盾统一关系:统一: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矛盾:(1)具体劳动
12、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抽取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2)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3)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4)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4、商品的价值量概念: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社会必
13、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价值量是商品交换的依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5、货币的产生过程: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6、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2)流
14、通手段:货币象征性的存在,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3)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货币(4)支付手段:解决缺乏现金,促进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但是增大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5)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7、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8、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15、-赊卖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纸币是价值的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其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价格固然要以商品价值为基础,价格主要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1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1)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总价格和总价值应是大体相等。(2)商品价格上下波动是受到其价值制约的,既不能无限上涨,也不是无限的下跌。价值规律的作用:(1) 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2)
16、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 促进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有用性、永恒属性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的增值过程。资本流通最根本的特点:货币在运动中产生了剩余价值,转化为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GWG G=G+G,G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成为剩余价值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
17、过程中发生了增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1)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只有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2)劳动力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包括三方面:(构成劳动力商品的内容)(1) 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 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4) 此
18、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一般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重的正式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5、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的劳动要服从资本家的安排;(2)工人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价值增值过程的实际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
19、动时间6、资本的价值形式:(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2)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就叫做可变资本。7、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的生产。(剥削的主要办法)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态或转化形式8、剩余价值率=
20、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利润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利润率比剩余价值率低,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各个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即剩余价值/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平均,它只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发展趋势。生产价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那部分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来的,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被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全部平均利润的总和等于全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量。9、剩余价值的分割的实质:清晰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共同瓜分,从而进一步揭
21、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10、剩余价值分割为:(1)商业资本: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本质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2)借贷资本: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闲置的货币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具体形式。利息在本质上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3)银行资本:(4)农业资本:体现大土地所有者与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地租主要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形式。A级差地租是由于经营权的垄断,B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11、资本循环的阶段:产业资本循
22、环是揭示资本运动本质的典型形式,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值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 生产 销售 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为剩余价值生产创造条件实现剩余价值为生产剩余价值12、资本周转速度由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个方面表示。资本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组成: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正常的停工时间。劳动时间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要加快周转速度,减少非劳动时间。1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1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1)第一部类的生产的生产资
23、料在补偿了两大部类的生产资料耗费后,必须有一个余额,用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2)第二部类的生产的消费资料在补偿了两大部类的劳动者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后,也要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所反映出的比例关系,揭示了社会资本运动的内在规律。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1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 部分 经济学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64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