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doc
《“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doc(1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主题“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实 施 方 案二八年八月目 录项目概述1一、污染现状及主要问题3(一)污染现状分析31苏锡常城市水环境特征42水环境质量总体概况8(二)发展趋势分析12(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121突出的水环境问题142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21二、立项的紧迫性与现有工作基础25(一)立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5(二)科技支撑需求分析261国家需求262科技需求27(三)现有工作基础301国内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302国内现有工作基础36三、项目目标、技术路线、预期成果与
2、考核指标41(一)项目编制依据41(二)项目目标421总体目标422阶段目标43(三)项目任务分解与技术路线451任务分解452技术路线46(四)技术验证区域选择47(五)“十一五”预期成果491关键技术突破492预期主要成果523“十一五”考核指标544“十一五”各年度考核指标55四、项目主要任务57(一)课题1:老城区水环境污染控制及质量改善技术研究与示范571目标572重点任务573关键技术及其科学问题584技术验证、依托工程及配套条件605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66(二)课题2:高新城区水环境质量保障技术与综合示范671目标672重点任务683关键技术及其科学问题684技术验证、依托工程及
3、配套条件695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73(三)课题3:城市污水处理厂与排水管网优化技术集成与示范741目标742重点任务753关键技术及其科学问题754技术验证、依托工程及配套条件775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79(四)课题4:快速城市化新区水环境综合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801目标802重点任务813关键技术及其科学问题814技术验证、依托工程及配套条件825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83(五)课题5: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和污染源控制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841目标842重点任务843关键技术及其科学问题854技术验证、依托工程及配套条件865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88(六)课题6:水乡城镇水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901
4、目标902重点任务903关键技术及其科学问题914技术验证、依托工程及配套条件925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96(七)课题7:城市水环境安全监管体系研究与综合示范981目标982重点任务983关键技术及其科学问题994技术验证、依托工程及配套条件995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100(八)课题8环太湖城市群水环境综合管理技术集成研究与综合示范1021目标1022重点任务1023关键技术及其科学问题1034技术验证、依托工程及配套条件1045预期成果和考核指标105五、支撑与关联行动107(一)能力条件建设1071技术体系建设1072研究平台与基地建设1073管理机制与体系建设1074专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1
5、08(二)启动条件1081坚实的技术基础1092良好的研发平台与技术实施条件1103有力的组织与资金保证111(三)项目的关联行动1111国家及国务院各部委的相关规划1112地方“十一五”规划和及其实施方案1133国家各类科研计划1154地方各类科研计划1165各地正在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117六、组织实施方式121(一)项目组织实施机制1211基本原则1212组织与管理机构1233项目的组织实施124(二)建议的项目牵头单位、主要参与单位及项目负责人介绍1251建议项目牵头单位1252建议主要参与单位1273项目负责人1314各课题承担单位确定方式建议(定向委托或择优委托)132七、经费预算1
6、35(一)预算编制依据135(二)收入预算的编制1361经费投入来源1362经费投入比例1363收入预算137(三)支出预算的编制1381支出预算1382分项目预算139(四)投融资方案139八、项目实施的效益、风险分析143(一)技术市场分析143(二)效益分析1431经济效益1442社会效益1463环境效益146(三)风险分析1471技术的风险分析与对策1472市场风险1483管理风险分析与对策1494、推广应用前景及产业化可行性149九、相关附件153(一)建议的课题牵头单位资质证明材料、相关重大科研成果、专利等知识产权证明材料;1531牵头单位资质证明1532获奖证明1533国家发明专
7、利与计算机软件著作156(二)主要技术验证系统、配套工程和依托工程的证明材料与配套资金来源的证明材料158(三)其他证明材料160161项目概述在影响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水作为生产与生活的必需资源、公共卫生的载体和自然生态的核心要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列为重大专项,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建设”是“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的重要内容。城市化建设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水环境污染与水
8、生态安全问题,成为城市水环境安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与瓶颈。长期以来,纵观太湖水环境污染治理,对于污染源的区域治理相对薄弱。环太湖河网地区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大量增加,加之城市面源的大量释放和区域水系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使得太湖的污染程度在长期治理下仍然日益突出。应该注意到,苏锡常作为环太湖河网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地区和太湖主要污染物来源地,其水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与污染源的有效治理对于切断太湖的污染源输入,实现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的实施,对于保障河网地区城市和太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促进水生态系统稳定,发
9、挥水环境的社会经济功能,构建创新性的水社会循环与环境系统管理模式,支撑苏、锡、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项目以国家水环境战略目标实现为核心,以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污染源控制、水环境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工程综合示范、水环境监测与综合环境管理体系的开发,在控源截污、废物管理及其资源化、水系结构优化与水动力调控、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水环境监管等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实施方面,逐步形成“控源截污负荷削减水环境生态系统构建监控与综合管理”的苏锡常城市水污染控制水环境安全综合保障技术与工程体系,实现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水体污染的有效控制与水环境的明显改善
10、。“环太湖河网地区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的实施,也将会极大带动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使我国水工业的成套设备开发和装备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化队伍,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未来水体污染治理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持平台和治理模式。一、 污染现状及主要问题(一) 污染现状分析国家环境保护部将化工、轻工、造纸等重点行业、饮用水水源和“三河三湖”作为我国水环境的重点防治领域。根据国家水利部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6年4月发布的数据表明,17为劣V类,7.4%的水域为轻度富营养化水平,其余92.6%的水域为中度富营养化。太湖各湖
11、区中尤以五蠡湖、梅梁湖和西部沿岸区污染最为严重,水质一直劣于V类,处于重富营养化或中富营养水平,太湖水体总体水环境质量状况堪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逐步从工业污染源治理转变为大规模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格局已基本形成,在带来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突出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和瓶颈。由于城市工业化的高度发达和人口高度集中,污染源分布与高污染负荷区也相对集中。区域内城市紧密关联、城乡边界模糊、生态环境压力大、水环境安全风险高。由此可见,城市化地区不仅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区,又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表现为整体水环境
12、质量呈现继续恶化趋势。因此,为了实现我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保护,以及水体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城市水环境必将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城市化的整体推进,尤其是大交通框架的不断完善,长三角内部既有的城际关系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总体趋势表现为交流更加频繁,关系更加密切,不断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环太湖城市包括苏、锡、常、嘉、湖五个城市,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壁垒,严重隔裂了环太湖地区历史的和现实的经济联系。随着不可逆转的一体化进程,环太湖城市圈已经初露端倪,并将成为长三角以及上海城市圈的核心腹地而日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苏锡常因其特殊的地理和经济位置,成为影响太湖流域水环境的重要因
13、素。尤其是苏锡常处于平原水网地区,土地资源紧张,水资源承载能力有限,跨境污染问题突出,影响着苏锡常的区域关系乃至整个太湖流域的水系安全。1苏锡常城市水环境特征太湖流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城市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的同时,水资源污染问题更加突出。为此,各级政府为太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调水工程“引江济太”;兴建水利设施,疏通水系,加快水体交换;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修复水生态系统,增强河湖自净能力等工程与措施,对于水环境质量的恶化起到了积极遏制作用,但水体污染、水环境恶化的总体态势没有真正改变。长期以来,在太湖治理工作中,对于污染源的区域性治理相对薄弱。环太
14、湖区域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增加,加之农业规模化经营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其排放使得太湖的污染程度在长期的流域治理下仍然日益增加。苏锡常作为环太湖的最重要城市地区,其水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和污染源的有效治理,对于有效切断太湖的污染物输入和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苏锡常不仅具有我国一般城市所共有的水环境和生态问题,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城市化速度等特征,其面临的环境和生态压力更为突出和紧迫。(1)复杂的河网水环境系统苏锡常地区河道总长度有12万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面积上河道长度达3.2公里,构成网络状,称为“江南水网”。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湖泊率约为8,
15、区域水系相互关联。江南运河(京杭运河江南段)北起镇江的谏壁,经常州、无锡、苏州、嘉兴直至杭州,全长312公里,由它贯通了流域内河湖和长江,在太湖流域的排水、灌溉、运输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如此复杂的河网水系均以太湖为流域的中心,是太湖流域自古以来的水利基础。河道的污染,必将威胁整个太湖流域及相关地区的水系安全。“就水论水”难以实现太湖水环境的有效治理。必须把不同尺度的城市水环境治理、不同污染源控制要素等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太湖水环境污染治理与水生态系统的恢复。(2)高强度的社会与产业活动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渐近高度一体化,主导产业以机电一体化为重要特征。乡村工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逐渐升级,
16、区域商品流通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近年来国际制造业对长三角发展的关注,包括苏锡常在内的沿江八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沿江基础工业轴和沪宁沿线高新技术产业轴为一级轴线的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纺织、冶金、物流、电子信息、新型医药、环保产业等九个产业集群。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相适应,苏锡常地区主导产业经历了从轻纺工业向重化工业的转变,制造业成为工业主体,并由加工、组装工业为主体向以机械电子一体化为重点的工业化后期转化。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工业
17、九大产业部门产值占苏锡常工业总值的65.19%,形成目前该区的支柱产业群。苏锡常三市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十五”期间江苏人口发展状况报告,2005年11月1日零时,三地常住人口合计1720.41万。苏锡常三市相关部门统计的人口数据均大于江苏省统计局的数据,原因是各市的统计数据涵盖了流动人口。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分别为6264人、4444人、4374人,远高于我国人口密度的平均值1354人。随着经济的发展,苏锡常地区外来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数目还将持续呈快速上升趋势,这将继续加大该地区的人口与环境压力。城镇化是苏锡常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1999年底,
18、苏锡常的城镇数达到327个,与1991年相比增加了144个。其中苏州市增加了79个,无锡市增加了62个,常州市增加了31个。与全国水平相比,苏锡常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较快,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较快,第三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迅猛发展,其比重赶上并超过了全国平均值。到2000年为止,非农业人口总量已经增加到了609万人,占总人口的45。高强度的社会与产业活动,产生大量的污、废水,处理压力巨大,对苏锡常城区河网水系水环境产生极大影响,严重威胁到太湖的水环境质量。据统计,2005年苏锡常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7.43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72亿吨,对水环境安全保障造成巨大的压力。(3)典型的
19、水城市文化区木渎、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焦溪等著名水乡古镇分布在苏锡常的各个部位。这些古镇“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式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亲水性特征十分明显。常居人口增长快,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众多,常年游客如织,GDP高,常常位于苏锡常地区的乡镇前列。各项经济指标均列苏州市乡镇前茅。这些水乡城镇又是我国知名的经济重镇。水乡城镇作为江南特有的水乡文化的载体,其旅游价值与日剧增。以水乡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及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当地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锡常的水乡城镇已形成经济与文化并重、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的特点。这种一荣俱荣,一忧俱忧的关系,是水
20、乡城镇独有的特点,也是水乡城镇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各水乡城镇不仅在经济和文化上成为一体,更是通过水系彼此紧密联系。作为影响周边水环境的一个整体,随着日益增长的对外交流与当地民族产业的发展,水乡城镇体系水网乃至整个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途径之一。具有水乡文化特色的苏南古镇也是太湖水系的重要影响因素。(4)频繁的陆源物质输入苏锡常地区气候温暖多雨,年降水充沛(约1500毫米),河网纵横交织,湖泊星罗棋布。农业生产施用的化肥农药,城市地面累积的污染物质,分散堆放的固体废物,饮食、交通、娱乐等排放的分散性污染物等通过频繁的降水和快速、复杂、短程的径流过程,大量输入水体环境,增大了陆源物质的输
21、入程度。2水环境质量总体概况(1)污染物排放太湖流域点源的废污水排放量为60亿吨,CODCr入河量84.8万吨/年,NH3-N入河量6.27万吨/年。流域污染物排放量远超过水域纳污能力(CODCr54.7万吨/年、NH3-N3.75万吨/年),造成流域水污染严重。太湖流域内纺织印染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业、医药制造业等五个行业的COD、氨氮排放量占全流域工业污染负荷的70以上,以上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是排污总量削减的重点。除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源排放以外,太湖流域的农田径流、畜禽和水产养殖、农村生活污染等非点源排放也是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占入湖总量的30%以上。目前
22、,苏锡常三市COD和氨氮排放总量约占长三角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造成苏锡常地区水环境质量逐年恶化。苏锡常地区河流和内湖由于是各种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排放最直接的受纳水体,污染严重的情况十分普通。(2)城市水体环境质量据2005年度苏州市水功能区监测年报统计,全市215个水质监测断面中,II类水断面6个,占总监测断面数的2.8%;III类水断面24个,占11.2%;V类和劣V类水的断面为161个,占74.8%。并且有继续恶化的趋势,一些地方呈现出“有水皆污”的局面。无锡市主要入湖河道梁溪河总体水质类别为V类,属于严重污染。城市河流段和内湖的主要污染项目为BOD5、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
23、。据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监测资料显示,郑陆桥断面的水质劣于类水标准;龙虎塘南桥、横汀桥、青洋桥、宣塘桥、夏城桥、龙游河的水质劣于类水标准;运河水厂、石化厂、横洛涧的水质劣于类水标准。此外,苏锡常周边地区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各种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增加,直接影响了苏锡常周边城镇及乡村河流水质,进而影响市内河道水质。2000年,江苏省县(市)级环境监测站开展水质例行监测的小城镇及乡村河流(段)共有409条,监测断面719个,8个省辖市中,无锡、常州的小城镇及乡村河流中符合IV类断面所占比例仅为35.7%、53.1%,出现超标(IV)类的项目主要有高锰酸盐指数、COD、挥发酚和石油类。(3)“九五”、“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太湖 河网 地区 城市 水环境 整治 技术研究 综合 示范 项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6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