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基础讲.ppt
《材料工程基础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工程基础讲.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贝氏体转变 B转变是过冷A介于P转变和M转变温度之间的一种转变。贝氏体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51 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 1对应于P转变的A1点及M转变的Ms点,B转变也有一个上限温度Bs点。2贝氏体转变产物 B转变产物是由相与碳化物所组成的两相混合物,但与P不同,B不是层片状组织,且组织与转变温度密切有关,其中包括相形态而言,更多类似于M而不同于P。关于B组织形态有两个不同的定义:Hehemann称B为铁素体与碳化物的非层状混合组织。Aaronson则称之为非层状共析反应产物或非层状P变态。即Aaronson强调的是B转变与P转变一样,都是共析转变,只是因为转变温度不同而导致转变产物的
2、形态不同。,3贝氏体转变动力学 B转变:形核长大进行的。P109 4转变的不完全性 5贝氏体转变的扩散性 B转变时:碳原子扩散,合金元素原子不扩散,其中包括铁原子。至少合金元素原子与铁原子未发生较长距离的扩散。6晶体学特征 B的F浮凸则呈V形或帐篷形。B的晶体学特征,其中包括位向关系与惯习面等也不同于P而较接近M。,52 贝氏体组织形态和晶体学 随钢的化学成分及形成温度而异。B可以按组织形态不同主要区分为无碳化物B、粒状B、上B和下B等。1无碳化物贝氏体 无碳化物B:在B转变区域的最高温度范围内形成。一般产生于低、中碳钢中,可在等温或在缓慢的连续冷却时形成。无碳化物B由板条F束及未转变的A所组
3、成,F与A内均无碳化物析出称无碳化物B,是B的一种特殊形态。,无碳化物BF在形成时也能在抛光试样表面形成浮凸。与A的晶体学关系与上B相同,惯习面为111,位向关系为KS关系。2上贝氏体:中、高碳钢:350-550 C 上B是在B转变上部温度范围内形成。它是由成束的、大致平行的板条状F和条间的呈粒状或条状的渗碳体(有时有残余A)所组成的非层状组织。当其转变量不多时,在光学显微镜下成束的条状铁素体自晶界向晶内生长,形成羽毛状羽毛状B,此时无法分辨其条间的渗碳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可清晰看到上B中的F和渗碳体的形态。,上B中由大体上平行排列的F板条所构成的“束”,束的尺寸对其强度和韧性有一定的影响,故往
4、往把束的平均尺寸视为上B的“有效晶粒尺寸”。各束间有较大的位向差。束中各相邻F板条间存在较小的位向差。上BF中的碳含量近于平衡态,小于0.03%。其板条宽度通常比相同温度下形成的P中的F片大。上B形成表面浮凸效应。电镜观察表明,上贝氏体铁素体是由许多亚基元组成的。每一个亚基元的尺寸大致是厚小于1m,宽510m,长约1050m。上BF体内的亚结构是位错。随A中碳含量的增加,BF板条变薄,随转变温度的下降,BF变细小。当钢中含有较多量的硅、铝等元素时,由于它们具有延缓渗碳体析出的作用,使上BF板条间很少或基本上不沉淀渗碳体,而代之以富碳的A,并保留到室温。,上BF的惯习面为111,与A之间的位向关
5、系接近KS关系。关于BF碳化物、A碳化物间的晶体学关系往往被用来作为判断碳化物究竟是由BF中析出,还是由A中析出的重要依据,亦即涉及B转变的机制问题。上B渗碳体的惯习面为(227),与A间具有Pitsch关系:。由此证明渗碳体是由A中直接析出的。3下贝氏体:中、高碳钢:350 C-Ms 在B转变区域的低温范围形成的B称为下B。当钢中碳含量大于0.6%时下B的形成温度大约在350以下。下B也是由BF和碳化物两相组成,但F的形态及碳化物的分布均不同于上B。研究表明,下B可以从A晶界形核,也可以在晶内形核。,在低碳(低合金钢)中,BF的形态呈板条状,若干个平行排列的板条构成一个束,与板条M相似。在高
6、碳钢中,BF呈片状,各个片之间互成一定的交角,与片状马氏体很相似。而在中碳钢中则两种形态的BF兼有之。下BF中的亚结构为位错,不存在孪晶。,在高碳钢中,BF呈片状,以下是对于高碳钢B下的描述,下BF的碳含量远高于平衡碳量。要测出初形成的F的碳含量是困难的,因为铁素体形成后立即可以通过析出碳化物而使碳含量下降。故实际测出的碳含量均较初形成时的碳含量为低。下BF与A之间的位向关系为K-S关系。下BF的惯习面比较复杂,有人认为是110,也有报道为225、569、254等。下B中F与碳化物间的取向关系:取向关系与回火M相近,或为Bagaryatski关系,即 碳化物与下BF之间的位向关系为Jack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材料 工程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61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