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说课稿.doc
《《滚滚长江》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滚滚长江》说课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滚滚长江”说课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第二课时“滚滚长江”说课稿灵武市回民中学 王羽菲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及在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滚滚长江”是“中国的河流”这节内容的第二课时,在学生了解了“中国河流-外流区为主”后,学习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本课时是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的教学重点。长江这一课时的学习是学生深刻了解“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与矛盾并存的典型教学案例之一,能够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课程标准理念。因此,本课题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2、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及八年级学生认知水
2、平确定本课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识记长江流经的省级区;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长江水系和干流剖面图,了解长江水利资源最丰富的河段;通过学生对长江水利资源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讲述我国在长江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长江面临问题的讨论,强化忧患意识,加强保护长江、保护资源的责任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特点,确定本课题的重难点。(1)重点:长江的源流概况
3、、河段特征、水能开发利用与航运;(2)难点:长江水系的空间分布、防洪治理、读图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二、说学生。1、学情分析: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世界第三,举世闻名。学生平时对它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加上已学过中国地理的政区、地形等知识,以及前一节对河流的水文特征、学习河流的方法已有所认知。针对初中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热情较高等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尽量多动口、动手、动脑,多给学生表现他们才智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学法引导: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当前课堂教学重点要加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和已有的
4、地理知识与技能,本课时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能力如下:(1)能通过阅读长江水系图等直观教学,说明源流概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学会利用相关信息资料,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说教法。1、教法分析。“一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如何要看它在何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根据学生的学情、学习方法及课程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教学为学生创设情景,辅以启发诱导式、比较式的教学,分组分析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案例如下:(1)利用水文数据分析第一大河原因,通过读长江干流剖面图,分析各河段特征,并探究长江落差最大、水能资源丰富的
5、河段;(2)讨论长江洪水造成威胁最大的河段以及如何防洪治理,启发学生积极探究,学会交流、倾听、合作,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3)通过讲练结合、精讲多练,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对知识目标的解读,通过适度的练习来体现,有利于学生课堂内消化掉所学知识。2、教学手段。为优化教学过程,高效率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利用音像及幻灯片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地图、图表”等应用于学习全过程,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四、说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滚滚长江”是中国地理学习的重点章节,与以往注重知识点掌握的教学目标相比较,新课程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
6、过程”。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以“知长江爱长江护长江”为主线,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对学习问题的思考、讨论最后形成对有关知识、事物的认知体系,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授课顺序按如下环节展开:“新课导入源流概况水能开发黄金水道反馈活动归纳总结”2、课前准备(师生互补)。教师制作课件:收集长江相关地图、数据、图表、景观图片、视频资料等;(多媒体课件能将静态信息加工成图、色、形、声的动态信息,汇总大信息量。形象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激发学生兴奋点,吸引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3、授课过程。步骤及时间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设计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滚滚长江 滚滚 长江 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57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