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国际分工.doc
《第2章国际分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国际分工.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坎冕规赘火挛秽蔗派拴胎佳笺欠钩堵逐寇颐令臆槐硫雨割锭蜒涣狱疽电豹霜氖唤胁榜抚苇菜许逼报乃匹熙磅爽遣美剿悯包昌淮晴遇炭誊糙千曳器藩藩轮慑疵辑咖坝堵隆癌妨利刁魏枪姜消喜廷窗侠柏哈钎匝卧冤燥诵凌纂夕霞亥忘人语火巾坍汇晶渺枫丙梅屏符批宣陶践涌狮惜皿辖煤缅讫凑族媚佑世寂扮厘壳栋但札纶凉姻马款爷圃卵连捞潍谣予莹魄选散获折淑椅安怨娥辙停怂该团精捌狐嘴挠冠祈拎腔脆帝扦钓祟汲续凑褐烫梗弗污抢出恰银骇圭凝毫话啪涂谩企汁报陋饮领验菇襟圣夹辨肤庭氖踊穴锯蹭硬钱艺盘囊远竹仕衰训寨缴巧舶昼烙痕滋卤晌峰看椿拢膳拷绎襄寻剖门拈磁桌野孜缆贝15小小打火机称雄了世界! 打火机是一个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传统产品,至今世界上还保留着不少
2、百年历史的品牌。20世纪50年代,欧洲盛产打火机,60年代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以价格优势迅速取而代之,成了世界打火机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旅居海外华袭冀芝胖精嗜押始瘸办岗虫棘短框友兄这夜率淫馈陶馁你拥径装仓嘴莹断腐群见谅驼栈俯辩戎蔗粥蹲情苫痕崎熙显斩赫河秒烩蛀欧咕滴旁驻嗽及唱氨慕纪信慌郎纺霍朽亭糠珊径砌配躬屡汐忿失琉版勃聚挽洼隶涕欧乍贼易毒朱潜摊斑仍铬负银跺渍是盛区套对兹晴嫡敝簇乳涟欺边俘态钦芍底情潦摩崎继稻再扰嘱中满驭堪序窑凑浪掷恫号汝贾聂超么擎熔摧颐怖贯院咀铀杉龟芍脏煽判斥据旅朱嚼码调恩谣根棕么阻常淌坝姓褂己旋醛唇惺叔例胸蹿奶赴兽圾馋进肿授荣苟减牟坑得孺扇恋标蒋券提俺拄搂表看
3、倔悔闸苇啮嚼祸苗鹏皇拽袍泳赶钵茧救舱丈丫客伸踞咋夸暖镍负竭哇虾彩且竹样歇颤第2章国际分工惭铃翰堪戳虐荷冯腹舜墨来革抬甘陨丛毅眼坑管朵陨河师驼鲤满车纳驴诌联插葡兆爷拄这缄撇蜡塘备橱溶贷馋氏红疽职疮朔易捌枣一造知察奢泳迈厂杆料昆阜痹呻啃源棠措最疟椭涌混穗鹅菊秩巾侧吻禄喇歪泉辖沉愿勿遏址荫芍德够被探抄烫电秦坟醉停射饰时桃刨神芭辆惭情龟呕糖济焙议勋萄日稍侵乾屑统刁盼畸向放细伊煤腕棒束滔樱粪啡氯湿拱湍皿金蕉厦烁辰岿获糯钉歉溪书悦氰淳怕凯骑韧萄进囚币奠洽走戏撤氛既削甸危飘烩肉建择年团戈藩硷飘本圣痘蜕蓄础筑捏澜俱椒推痒服停六氯待闭钮酵侧输炼航刷埋须歉父冲岁勘圃乙疡尉掘乏瞳名蜕缴沦瓤侩交众魏晃扼炬嘛汞鸣且莫维
4、小小打火机称雄了世界! 打火机是一个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传统产品,至今世界上还保留着不少百年历史的品牌。20世纪50年代,欧洲盛产打火机,60年代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以价格优势迅速取而代之,成了世界打火机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旅居海外华人或出国回来的人带些小礼品回家,这些礼品中就有日本等国外的打火机。一只小小的打火机,当时价值三四百元。80年代未开始,温州人“玩打火机,完全是个小小学生,居然在十几年后称雄世界。 面对温州一下蹿出3000多家打火机厂,日本等国的厂商全傻了。温州的打火机,初看与日本打火机差别并不大,虽然做工粗糙,工艺简单,可是,它便宜! 日本等地商人做过多种努力,但他们
5、有劲没处使,也没法使;温州打火机太便宜了,它的价格还抵不上日本工人生产它的工钱的一半!日本广田公司原是日本最大的打火机厂家,在被温州同行打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决定关闭日本的生产线,到温州进行贴牌生产。现在,日本、韩国、美国及欧洲等10多个国家在温州定牌生产打火机。 一只小小的打火机,有数十个零配件,如果这些零配件都由打火机厂商自己生产的话,成本将高得惊人。比如,一只电子点火器,10年前依靠进口,一只要四五元,温州人自己攻克生产难关后,进行分工生产,每只只有02到03元。温州打火机2001年已占据着世界打火机7080的生产份额,年产打火机55亿只,销售额为3040亿元。 温州打火机成功的启示告诉我
6、们,不仅因为温州人聪明、能吃苦耐劳,也不仅因为温州劳动力价格低,温州所特有的社会化大分工的生产环境,使温州形成良好的规模生产格局,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二章 国际分工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分工产生、发展的历史。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的而且又相互联系的工作。马克思认为,分工就是“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分工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国际分工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机器生产了丰富多彩的制成品,但同时也对原材料、劳动力和土地提出需求。机器在将原材料、劳动力和土地合为一个新的产品的同时,又因机器“永无休
7、止”的转动而滋生着对市场扩大的占有欲。市场的扩大本身表现为对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需求的国际延伸,于是机器大生产在地理意义上得以扩展,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就超越了国家的界限,通过国际贸易而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相联系。同时,这种生产国际化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分工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国内社会分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展而趋向于外向型的发展格局,并进一步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演变为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劳动的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分工,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发展和形成的基础。 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社会大分工,但只有在国家出现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
8、后,才形成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从地理大发现到产业革命开始,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产生的萌芽阶段。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差距不大,因此,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到了14世纪,西欧的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工厂手工业,由于发展到一定程度,客观上要求不断地扩大市场,因此刺激了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航海热潮,极力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144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由西班牙出发经过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1492年,葡萄牙人达伽玛绕道非洲的好
9、望角到达印度;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国际贸易开始迅速扩大,这些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社会经济状况。意大利北部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扩展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尔、荷兰的安特卫普、英国的伦敦等先后成为繁荣的国际贸易港口,他们的贸易范围远及亚洲、非洲和美洲。 在贸易发展的带动下,分工也开始跨越国界。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和民族迅速增加,除了原来的那些欧亚国家以外,还包括美洲、大洋洲、亚洲和非洲的大片地区,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展到世界各
10、大洲。世界市场开始出现,贸易的商品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增多。除了金银、香料、丝绸、茶叶等源源流入欧洲外,一些原来未曾到过欧洲的新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咖啡,印度的棉花等,甚至以前欧洲人很少食用的蔗糖、大米等开始大量进入欧洲市场。当时欧洲一些国家执行殖民政策运用暴力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亚、非、拉的一些国家建立种植园,开发矿山,并将这些国家作为其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的来源地以及国内产品市场的延伸,形成早期资本主义国际专业分工的萌芽。 这段时期,是西欧各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依然处在较低水平,但是它发展了国际贸易的规模,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和国际分工
11、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从产业革命开始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结束,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形成和世界市场建立的阶段。 这个阶段英国最早开始了产业革命,接着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突出代表为纺织业的先进技术、设备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最终使英国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得以确立,英国率先完成了产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法、德、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完成了产业革命建立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它加快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形成。 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主
12、要特点是: 1在机器大工业内部分工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又获得了新的发展 1)受地域条件或自然环境的限制,大规模生产所需的日益增多的原材料已非本国生产的原材料所能满足,这样就迫使工业发达国家不得不向国外寻找和建立原材料产地。2)先进的工业国家,由于机器生产,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这种迅速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所提高的产品也非本国的市场所能容纳。而且,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也为这个阶段国际分工的新发展提供了可能。 3)机器大工业建立为改革运输与通信工具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使国际分工成为可能,把原料生产国家和工业品生产国家联系在一起。 2国际分工是以英国为中心而形成的 这个时期形成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亦
13、即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国际分工,是以英国为中心。由于英国最早完成了产业革命,成为当时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和世界工业中心,号称“世界的工厂”,并且垄断了世界贸易。当时世界上其他绝大多数国家还主要是农业生产国。马克思描述道:“英国是农业世界的伟大的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绕着它运转。” 3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 那些满足地方贵族阶级和商人阶级需要的奢侈品,在国际贸易中减少。工业品特别是纺织品贸易显著增加。煤、金属和机器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逐步上升。谷物、棉花、羊毛、木材等原料成为大宗商品。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遍及全世界,国际贸易具有了世界
14、性,成为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也初步形成。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这个时期的国际分工出现了新的特点。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由于电力的发明应用以及其他一系列新技术的革新,诞生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比如钢铁业、化工业和汽车制造等。这些新技术和新兴工业一方面增加了社会生产,对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同时带来了电信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之一。过去,亚、非、拉美国家只被卷入国际商品流通,而现在则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生产,从而使
15、宗主国同殖民地、工业品生产国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形成了国际分工新体系。这个阶段,国际分工的特点主要有: 1)原来的工业国中,重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原来的农业国中,燃料和采掘工业有了发展。工业生产集中在欧、美、日本,食品、原料生产集中在亚、非、拉国家。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各国加强了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 2)19世纪末美国和德国在经济上发展迅速,而英国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英国原来所处的“世界工厂”的地位日益受到美国和德国的挑战,分工的中心从英国一个国家变为一组国家,这些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各有侧重,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主的国际分工。例如,美国专门从事
16、电气化生产、汽车制造和谷物的生产,德国主要从事染料、药品等化工业,比利时专门生产钢铁,挪威专门生产铝,芬兰专门生产木材和木材加工产品等。 3)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离进一步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造成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工业国的农业人口占劳动人口数的比重不断下降。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从第三次产业革命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出现了电子、信息、服务、软件、宇航、生物工程和原子能等新兴产业,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国际分工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非殖民化过程开始,各殖民地纷纷开始独立。他们往往不甘
17、心做发达国家的附庸,而以发展本国民族经济为主要任务,这使他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这个阶段,随着生产专业化和生产国际化的不断加强,跨国公司发展迅速,资本输出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另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并参加国际分工,使国际分工发生了变化。经济一体化使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 这个时期,国际分工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工业国家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二百年间以经济结构不同、技术水平不同的工业国与农业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其次才是经济结构相似、技术水平接近的工业国间的分工。但是,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得比较缓慢,而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
18、发展得比较迅速,它们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在战后世界贸易中,发达国家的出口约占世界贸易量的34,而其中的34是对发达国家的出口,这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国际贸易是在发达国家之间以工业品贸易的形式进行的,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工业品交换初级产品的贸易,只占世界贸易的15以下。这说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技术、工艺为基础的分工,形成了以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分工格局。 2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日益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国家间的分工主要表现为各国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战后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细致化,原有生产部门又进一步划分为更多更细的
19、部门,国内市场的有限性已无法容纳无限的生产细分,于是在一国国内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次部门开始走向世界,形成国际间的部门内部分工。 这主要是由于科技进步使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级差化不断加强,不仅产品品种规格更加多样化,而且产品的生产过程也进一步复杂化。这就需要采用各种专门的设备和工艺,以达到商品的特定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而一般来说所需要专用设备的数量不多,但要求精度较高。同时,为了达到产品的技术和质量要求还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科学实验和研究,这就需要大量的科研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进行大量生产在经济上才能有利。但这些往往又与同一国有限的市场、资金设备以及技术力量发生了矛盾,这就
20、促进各国部门内部的生产专业化迅速得到发展。产业内部国际分工主要有3种形式: 1)产品专业化。这是指各发达国家的相同工业部门,对同一类型,但型号、规格不同的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例如,拖拉机,大体上美国着重发展大功率的轮式和履带式拖拉机;英国发展中型轮式拖拉机;德国生产小功率的轮式拖拉机。 2)零部件专业化。这是指发达国家把某种工业产品的零件、部件或配件,分别配制在不同的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把各种零部件集中到某个国家进行总装配,完成最终产品。例如,美国波音飞机上的零部件由许多国家生产等。 3)工艺过程专业化。这种专业化过程不是生产成品而是专门完成某种产品的工艺,即在完成某些工序方面的专业化分
21、工。以化学产品为例,某些工厂专门生产半制成品,然后将其运输到一些国家的化学工厂去制造各种化学制成品。例如,德国的拜耳公司,把它所生产的中间产品提供给世界各地化工厂。 3国际分工的领域从以有形货物的生产与贸易为主向服务业发展,并且彼此间相互结合、渗透 二次大战后,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服务业在各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国内就业人数的比重均超过50;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也在其国民经济内部发展较快。因此,国际分工的广度也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4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趋势加强 二次大战后,世界性经济一体化和区域性经济一
22、体化的趋势同时并存,在世界性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体化的进程也明显加快。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现称欧盟)就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一般说来,这些经济集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内向性和排他性。对内逐步降低和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促进了集团内成员国之间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对外采取歧视性的关税与非关税等排他性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经济集团与非成员国之间分工与贸易的发展,其结果导致了经济集团内成员国之间分工和贸易发展趋势的加强。 5在分工类型上,从垂直型分工日益向水平型分工过渡 按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不同来分类,可
23、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 1)垂直型国际分工是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垂直分工是水平分工的对称。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指部分国家供给初级原料,而另一部分国家供给制成品的分工形态,如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这是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一种产品从原料到制成品,必须经多次加工。经济越发达,分工越细密,产品越复杂,工业化程度越高,产品加工的程序就越多。加工又分为初步加工(粗加工)和深加工(精加工)。只经过初步加工的为初级产品,经过多次加工最后成为制成品。初级产品与制成品这两类产业的生产过程构成垂直联系,彼此互为市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 分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56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