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生如水,心门即生门.ppt
《第一章人生如水,心门即生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人生如水,心门即生门.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南怀瑾大师开始人生,李延华,第一章 人生如水,心门即生门一、我以我心作游刃,游刃有余的感觉往往让人心旷神怡,做起任何事情都顺风顺水,一气呵成,心情自然舒爽。庖丁正是此道中高手,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刚出炉时那样新。然而,若你从来不曾经历庖丁解牛”这种爽利的感觉,心情往往会低落异常。几乎每个人刚走上社会都是满怀希望与抱负,然而一些人遭受多次挫折,经历艰难困苦之后,原本质朴的心变了:爽直的人变得吞吞吐吐,心灵歪曲,抱负丧失,最后连人生的斗志都消泯无踪,开始任由命运的摆布。这种心态正确吗?当然大错特错,且错得离谱。南怀瑾先生认为,社会与环境不足以影响人。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的修养,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即
2、使饱受挫折,也应该永远保持一颗光明磊落,纯洁质朴的心,这才是做人的最高修养。著名作家沈从文可谓是一个在个人修养上臻至很高境界的人,有人戏称他是没有学历却有学问的学者。少年时,沈从文怀着梦想刚来到北京闯荡时,一边在北大做旁听生,一边阅读大量书籍,并与诸多大师结识,不断成长。后来,他带着一身泥土气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时间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1928年,时年26岁的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在此之前,他已经以行云流水的文笔赢得了大批读者,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但给大学生讲课却是头一回,尽管他认真地备课,却在走上讲台看到台下黑压压的学生时,心里不免发虚。面对台下
3、坐着的满堂学子,沈从文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后来开始讲课了,由于心里紧张,他只顾低着头念讲稿,事先设计在中间插讲的内容全都忘得一千二净。结果,原先准备的一堂课,10分钟就念完了。接下来的几十分钟怎么打发?他心慌意乱,冷汗顺着脊背直淌。这样的尴尬场面,他以前可从来没有经历过。后来,沈从文没有天南地北地瞎扯来硬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于是,这老实可爱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一阵善意的笑声,胡适深知沈从文的学识、潜力和为人,在听说这次讲课的经过后,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不失幽默地说:“沈从文的第一次上课成功了!”后来,一位当时
4、听过这堂课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诚令人钦佩,这是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此后,沈从文先后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和北大任教。正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他不墨守成规,而代之以别开生面的言传身教的文学教育,获得了成功。而他那“成功”的第一课,则在学生之中不断流传,成为他率直人生的真实写照。沈从文的做法正应和了南怀瑾先生的观点。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一句“我害怕了”,袒露了一代文学巨匠的质朴内心,面对失败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老实可爱地袒露内心的人,当然会得到别人的谅解。质朴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风儿的低鸣、蟋蟀的轻
5、唱,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其实生命本该这样的,不用给自己过多的理由去做一些事情,也不要因为做一些事情而找各种理由,就顺其自然,按照自己内心的方向前行便可以了。曾有一位吟游诗人,他一生都住在旅馆里。他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旅行到另一个地方。他的一生都是在路上、在各种交通工具和旅馆中度过的。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座房子,这是他选择的生活方式。后来,鉴于他为文化艺术所作的贡献以及他的年老体衰,政府决定免费为他提供住宅,但他还是拒绝了,理由是他不愿意为房子之类的麻烦事情耗费精力。就这样,这位特立独行的行吟诗人继续在旅馆和路途中度日。他死后,朋友为他整理遗物时发现,他的
6、遗产仅是一个简单的行囊,行囊里是供写作用的纸笔和简单的衣物;而在精神财富方面,他给世人留下了10卷优美的诗歌和随笔作品。这位诗人的生活是简单而富有意义的。他的人生是一种去繁就简的人生,没有太多不必要的干扰,没有太多欲望的压迫,有的只是一种简单而又纯粹的人生。南怀瑾先生曾言,人的一生难免会有许多欲望和追求。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追求金钱,追求名誉和地位。有追求就会有收获,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很多,有些是我们必需的,而有些却是完全用不着的。那些用不着的东西,除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外,还会将我们的心灵弄得烦躁不安。就好像带着背包去旅行,装的东西越多,自己的脚步就会越沉重。所以
7、,与其让自己在疲惫与痛苦中前行,还不如放下各种各样的包袱,做最简单的自己。一切用心地生活、做事,如此一来生命也会变得更加轻松和精彩,最起码对自己来说是如此。生活在世事纷扰的世界里,尔虞我诈让我们多了一些虚伪,钩心斗角让我们多了一些狡诈,世态炎凉让我们多了一些冷漠。所以南先生才说,人之所以苍老是由于受一切外界环境和自己情绪变化的影响,而保持一颗质朴的心,可以让生命永远保持健康,让生命永远保持青春,把自己归与自然,回归生活的原始本色吧。,二、参透梦境,活出人生本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诗云:“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南先生这样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大梦,醒时做白日梦,睡时做黑
8、夜梦,现象不同,本质一样,夜里的梦是白天梦里的梦,如此而已。什么时候才真正不做梦呢?必须得道,只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大彻大悟大清醒以后,便会顿悟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人生不过一场梦,空留慨叹在人间。中国古代流传了许多“恍然如梦”的故事,读来让人回味悠远。相传,唐代有个姓淳于名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节。一天适逢生日,他在门前大槐树下摆宴和朋友饮酒作乐,喝得烂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仿佛有两个紫衣使者请他上车,马车朝大槐树下一个树洞驰去。但见洞中晴天丽日,别有风景。车行数十里,行人不绝于途,景色繁华,前方朱门悬着金匾,上书“大槐安国”,有丞相出门相迎,告称国君愿将公主许配,招他为
9、驸马。淳于棼十分惶恐,不觉已成婚礼,与金枝公主结亲,并被委任“南柯郡太守”。淳于棼到任后勤政爱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前后二十年,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这时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显赫,家庭美满,万分得意。不料檀萝国突然入侵,淳于棼率兵拒敌,屡战屡败,公主又不幸病故,淳于棼连遭不测,失去国君宠信,后来他辞去太守职务,扶柩回京,心中郁郁寡欢。后采,君王准他回故里探亲,仍由两名紫衣使者送行。车出洞穴,家乡山川依旧。淳于棼返回家中,只见自己睡在廊下,不由吓了一跳,惊醒过来,眼前仆人正在打扫院子,两位友人在一旁洗脚,落日余晖还留在墙上,而梦中好像已经整整过了一辈子。淳于棼把梦告诉众人,大家感到十
10、分惊奇,一齐寻到大槐树下,果然掘出个很大的蚂蚁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蚁穴一个。梦中“南柯郡”、“槐安国”,原来如此!,“南柯一梦”的故事恐怕大家都听过,但读来仍别有意味,真正参透梦境、参透人生之人又能有几个?红楼梦中甄士隐解释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可算是对人生如梦最好的注解:“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11、。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在这里,南怀瑾先生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虽然人生如梦,但是并不是说世间人都必须看透人生、无欲无求、隐于山林、潜心修道,而是要在生活过程中且行且珍惜,明白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好好享受人生沿途的风景,给自己一份好心情。路边的香花野草已经足够观看,远处的美景则可作为欣赏,没必要一定追上前去看个究竟,也许到了天边尽头,你会发现什么都没有,从前的美景反而全消失了。事实上,很多事物远观比近看要令人心情舒畅得多,奢求反倒成了负担。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13岁皈依到龙兴寺出家,18岁时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
12、一天,太尉问禅师:“请问禅师,究竟有没有地狱?”昙颖禅师回答道:“佛祖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幻境,似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果人眼前见地狱,为何不能心中内见天堂?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太尉只要内心平静、无忧无扰,自然无惑。”太尉又问道:“心又该如何平静?”昙颖答:“善恶都不思量。”太尉再问:“不思量后,心归何处?”昙颖说:“心归于无处。”太尉又问道:“人若死时,心又归于何处?”昙颖说:“未知生,焉知死?”太尉说:“可是生是我早已知晓的。”昙颖问道:“那么请说说,生从何来?”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太尉慨然长叹:“是啊,只
13、知道人生路漫漫,一生都在忙于赶路,却没有发现人生匆匆,岁月蹉跎!”昙颖禅师点头说道:“百年,如同一场梦。”,百年如同一场梦,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人生每一个梦的实现,每一份由此而来的快乐,都是生命之歌的一个动听音符,都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美丽的足印。我们应该放松心情,不为名利所累,享受现在。生命就在一呼一吸间,所有的未来都是现在的结果。所以,南怀瑾 先生一直在提醒人们,只有珍惜现在,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享受生命的美好。我们应该追求事业的成功,但将名利视如鸿毛;追求生命的圆满,但不放纵欲望;看透人生的终极悲剧,但不悲观失落。在淡泊中坚守,在繁华时清醒,以淡然为底色,成就生命的
14、华章。在如梦的人生中,潇洒处世。在生命终点处,回望前尘,亦觉人生无憾,从而不悔恨、不悲伤。这样的人生态度,与非洲的戈壁滩上生长的一种小花有真实的相似。这种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要用五年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天,吐绿绽翠,开出一朵摇曳多姿的四色鲜花。然而仅仅两天,它便随母株一起香销玉殒。小花只是大自然万千家族中极为弱小的一员,可是,它们却以具独特的生命方式向世人宣告:即使生命短暂,也要绽放最耀眼的光彩。说到底,花朵易逝,月圆又缺。生命之旅,无论短如小花、圆月还是长如灵龟、银杉,都应当珍惜这仅有一次的生存权利。不去做春秋大梦,不去奢望万年永存
15、,只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生命的花朵,即便短暂同样无憾。我们可以不必追求出生、死亡多么伟大,也不必为了大富大贵而蝇营狗苟,只要活得自在、逍遥,活出本色,感到幸福便足矣。人生的精彩就在于此。,何谓自在,恐怕就是一种毫无阻碍的逍遥。在庄子看来,“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这种境界就是逍遥,其名为“撄宁”,一种什么都能接受,什么都能凭依的“无骨”境界。南怀瑾说这就是庄子的自在境界。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炎热的夏季,禅院的草地枯黄了大片。“快撒点草子吧,枯黄了很难看,”小和尚说,“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说:“随时!”小和尚摸摸头不解。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子,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子边撒边飘
16、。“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跑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三、似有实无的天自在,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子被雨水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点头说:“随喜!”自在的境界就是这种“随的精神,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顺其自然,不患得患失。随不是随
17、便,是顺其自然,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慌乱、不忘形。随不是随便,是一种自在的把握。南怀瑾先生还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得道的人在这个世间已经把握到了万物的根本,就像婴儿拿到一个心爱的东西。婴儿生下来不到一百天,手里拿着东西时好像很牢,但是他没有用全力,而是把力气放到了若有若无间,安详宁静却把握得很牢,这就是“自在”的境界了。做人也可以用这个道理,即在若有若无之间把握住万物的根本,自在自得道。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
18、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久后,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贫子,与他成为莫逆之交。恰得因知寒山贫困,便时常将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吃。有一天,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
19、意的纠缠呢?”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事秘诀。”寒山点头称是。后来有人说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贤二大土化身。台州刺史闾丘胤问丰干禅师,世界上哪里有真的菩萨?禅师说寒山、拾得就是,胤便千里迢迢赶去拜会二人。二人见到闾丘胤大笑说:“丰干饶舌,弥陀不识。”南怀瑾先生解释此处说,二人称丰干是弥陀的化身,可惜世人没有慧眼,看
20、不清罢了。寒山、拾得说完这些话就隐身岩中,再看不见踪影。闾丘胤叫人把二人题在石壁间的诗词录下,流传到现在。寒山、拾得二大士不为世事所缠缚,洒脱自在,俯仰大笑间一派自然,不慕虚名,实在叫人钦羡。其实二人是不是真的菩萨不重要,因为他们的心中已经有了菩萨,生活得就像菩萨,这种境界绝妙得很。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蕴藏着无限的哲理与深意,它就像一本很厚的书,只有用心去读,才能品味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处处有真实。只有驾驭了生活中的真理,眼光才能看得更远。深知了生活中的诀窍,才能活得越自在、越洒脱、越游刃有余。生活闪现着智慧与学问,只有用心去领悟,才能体验到自在的真谛。所以,有时候不需要对生活种种形势计较太多
21、,只需一点淡淡的随性,心中有菩萨,生活即菩萨,获得真正的自在与快乐也就不难了。自在是一种独到的体验,只要乐趣真实常在,你就会发现活着本来就是一种幸福,无论雅俗,都会活得有滋有味,也用不了太多的心思。比如说,你有大本事或小本事,朋友多,路子广,会有种种发迹的机会,你拥有爱情,拥有家庭,拥有多彩的故事,你总有一些盼望,会发现一些趣事,甚至某个消息、某个话题、某种现象都能让你兴奋。这兴奋可能很俗气,让人瞧不上眼,或为人不值,但只要你是真的获得快乐的体验也就够了。即使遇上不称心的事,也不要固执地坚持,死守住那份痛苦,跟自己过不去,这样你便能从容应付,潇洒地走出困境。或许一时解不开也用不着烦躁,因为未来
22、的日子还很长,眼前的所有不幸只是你人生道路上的沧海一粟,而你的幸福却是这些小波涛的汇集,最终掀起的是读懂生活的大浪,四、水中奥义即是命中玄机,古语有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站在镜子面前,自己的模样一清二楚,所以南怀瑾先生才说,观水自照,可知自身得失,因为镜如水,水即是镜。但镜、水之间的大不同是,水蕴涵的内容更多,变化也更多。人生在世,若能将水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完人,所谓“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也。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保持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在南怀瑾先生的大智大慧中,对“水”的眷恋和解读尤为
23、深刻,他从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的赞语中参悟了人生的诸多道理:儒家精进利生,道家谦下养生,佛家圣净无生。一水犹如三面古镜,观照人生的不同趋向,何时何地应当何去何从,某时某刻应当如何运用,只要看看水波的动向,便可自照、自知、自处。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所谓“居善地”;心境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所谓“心善渊”;行为举止同水一般助长万物生灵,所谓“与善仁”;言语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所谓“言善信”;立身处世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所谓“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合,所谓“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
24、所谓“动善时”;遵循水的基本原则,与物无争,与世无争,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便是掌握天地之道的妙用了。这是南怀瑾先生借用老子的观点所讲述的道理。关于“水”性人生,东方的观点与西方的差异并不大,西方哲学家蓝姆达斯也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病人膏盲、仅剩数周生命的妇人,整天思考死亡的恐怖,心情坏到了极点。蓝姆达斯去安慰她说:“你是不是可以不花那么多时间去想死,而把这些时间用来考虑如何快乐地度过剩下的时间呢?”他刚对妇人说时,妇人显得十分恼火,但当她看出蓝姆达斯眼中的真诚时,便慢慢地领悟了他话中的诚意。“说得对,我一直都在想着怎么死,完全忘了该怎么活了。”她略显高兴地说。一个星期之后,那妇人还是去世
25、了,她在死前充满感激地对蓝姆达斯说:“这一个星期,我活得比前一阵子幸福多了。”“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妇人学会了心往好处想,便能在离开人世前仍能感到一丝幸福,快乐地合上双眼,相信她死后能进入天堂;如果她仍像以前一样,一味想死,那只能是痛苦地离开人世。把心放得平坦,如水般自然,生死对于一个人来说都可以安稳度过,活着始终快乐,死也并不难过,所以南先生告慰人们,心往好处想,不论何时何事,只要仍在人间,就要自在逍遥,因为天堂和地狱就在人们的心中,选择哪一个,都由自己来决定。中国古时有一位官员被革职遣返,他心中苦闷,无处排解,便来到一位禅师的法堂。禅师静静听完了此人的倾诉,将他带人自己的禅房之中,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人生 心门 即生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55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