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象与骨髓象》ppt课件.ppt
《《血象与骨髓象》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象与骨髓象》ppt课件.ppt(1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第一节 血细胞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血细胞从原始细胞逐渐发育为成熟细胞,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细胞体积原始细胞随着细胞的逐步成熟,其体积逐渐变小。但巨核细胞系例外,细胞由小变大;粒细胞中,早幼粒细胞比原粒细胞略大。,(二)细胞质(1)细胞质的量:由少逐渐增多,但淋巴细胞系例外;(2)胞质的颜色:从深蓝色逐渐变成淡蓝或淡红色(粉红色),淋巴细胞仍保持淡蓝色(嗜碱性)(3)胞浆的颗粒: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粒细胞系的颗粒由非特异性到特异性,可分为嗜酸性、嗜碱性、中性三种颗粒。红细胞无颗粒。,(三)核形及大小(1)大小:细胞核一般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则由小变大(2)核形:由圆形或卵圆
2、形逐渐变为有凹陷甚至分叶(粒细胞、巨核细胞),但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变化不明显,成熟红细胞核消失(3)核质比例:一般由大逐渐变小。,(四)核染色质及核仁核染色质及核仁是衡量血细胞是否处于原始和幼稚阶段的重要指标之一。核染色质:由疏松、细致到粗糙、紧密,并浓缩成块,甚至脱核(红细胞系)。核膜:一般由不明显到明显。核仁:由明显到模糊,最后消失。,全部血细胞共分六个系统: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每个系统分为原始、幼稚、成熟三大阶段粒系和红系细胞形态比较复杂,其幼稚细胞又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血细胞发育演变规律图,血细胞正常形态学,1.红细胞系统,Morphol
3、ogy of Normal Hemocytes,(erythron),原始红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22um 边缘可见瘤状突起胞核原形,占4/5;染色质细粒状,较原粒细胞色深而粗密;核仁15个,暗蓝色胞质量少,不透明深蓝色,有时有核周淡染区,(normoblast),早幼红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120um胞核圆形,占2/3,染色质开始凝集成小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稍多,不透明深蓝色,,(basophilic normoblast),中幼红细胞,圆形,直径818um,胞核圆形,占1/2,染色质凝集成团块或粗索状,似车轮,其间有明显淡染区胞质量较多,呈不均匀的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poly
4、chromatic normoblast),晚幼红细胞,圆形,直径712um,胞核圆形,占1/2以下染色质凝集成大块状或固缩成团,紫褐色胞质量多,均匀的淡红色或灰紫色,(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红细胞系统,(erythron),胞体由大变小,始终呈圆形,核保持圆形,渐缩小,固缩,后脱核,成熟红细胞无 核;染色质结构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紧密粗糙.核仁由清晰到消失,浆由深蓝或浅蓝变为浅红由少渐多,2.粒细胞系统,(granulocytes),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118胞核占2/3以上,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呈淡紫色细粒状,均匀平坦如薄沙
5、,核仁25个,清楚易见,淡蓝色或无色胞质量少,透明天蓝色,无颗粒,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圆形或椭圆形,胞体较原粒细胞大,直径1222um。核大,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染色质呈粗网状,分布不均。核仁可见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色或蓝色,核周的一侧可出现淡染区。胞质有大小、形态和数目不一、分布不均的紫红色非特异性嗜天青颗粒。,中幼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myelocyte),圆形,直径1018um。胞核内侧缘开始变扁平,或可稍呈凹陷,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凝聚成粗索状或小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多,淡红色,内含细小、分布均匀、淡紫红色的特异性中性颗粒。,嗜酸性
6、中幼粒细胞(eosinophilic myelocyte),胞体直径1520u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有折光感的桔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嗜碱性中幼粒细胞(basophilic myelocyte),胞体直径1015um。胞核与上述细胞相似,但轮廓不清楚,染色质结构模糊。胞质内含有数量不多、大小不一但较粗大、分布散乱的紫黑色特异性嗜碱性颗粒,颗粒也可覆盖在细胞核上。,嗜碱中幼粒,嗜酸中幼粒,原始粒细胞,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6u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假设核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呈粗块状,排
7、列紧密胞质量多,呈淡红色。内含特异性颗粒。,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细胞呈圆形,直径1015um。胞核狭长,弯曲呈带状,两端钝圆。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中含特异性颗粒的不同,也可分为中性、嗜酸性、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三种,颗粒特点同中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粒细胞(segmented granulocyte),细胞呈圆形,直径1015um。胞核常分为25叶,以分3叶者多见,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状相连或完全断开,核染色质浓集或呈小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丰富,呈淡红色,布满细小紫红色的中性颗粒。,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分叶核粒细
8、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segmented form),嗜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um,胞核多分为近似对称的两叶。胞质中充密集粗大、大小均匀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 segmented sorm),嗜碱性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um胞核分叶不明显,或融合呈堆集状。胞质中有稀疏的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呈紫黑色的嗜碱性颗粒,颗粒常掩盖在核上,致使核的轮廓和结构模糊不清。,粒细胞系统,胞体由大变小早幼粒细胞可比原粒细胞稍大圆形或椭圆形,粒系胞核一侧渐凹陷,后成分叶状染色质结构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紧密粗糙核仁由清晰
9、到消失,由嗜碱变为嗜酸,颗粒由无到有,(granulocytes),3.淋巴细胞系统,(lymphocyte),原始淋巴细胞(lymphoblast),圆形、椭圆形,直径1018um,核大,圆或椭圆形,稍偏位或着边。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但较原粒细胞的稍粗,着色较深,在核膜内层及核仁周围有浓集现象,使核膜清晰。核仁多为12个,小而清楚,呈淡蓝色或无色。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不含颗粒。,幼稚淋巴细胞(prolymphocyte),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6um胞核圆形可椭圆形,有时可有浅的切迹。核染色质较致密粗糙,使核膜浓厚而清晰。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较少,淡蓝色,一般无颗粒,或可有数颗深
10、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大成熟淋巴细胞(big lymphocyte),呈圆形,直径13-18um。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偏于一侧或着边。染色质常质密呈块状,排列均匀,深染呈深紫红色。胞质丰富,呈透明天蓝色,可有少量大而稀疏的嗜天青颗粒。,小成熟淋巴细胞small lymphocyte,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10um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或有切迹,核着边,染色质粗糙致密,呈大块状,染深紫红色。胞质量极少,仅在核的一侧见到少量淡蓝色胞质,有时几乎不见而似裸核,一般无颗粒。,淋巴细胞系统(lymphocytes),胞体保持圆形或椭圆形,核呈圆或椭圆形,染色质结构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紧密粗糙,核仁由清晰到消失,
11、胞质透明天蓝,颗粒少,浆细胞(plasmacyte),原浆细胞(plasmablast),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20um胞核圆形,占细胞的2/3以上,常偏位。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呈紫红色。核仁25个。胞质量多,呈灰蓝色,不透明,核的一侧可有半圆形淡染区,不含颗粒。,幼浆细胞(proplasmacyte),细胞多呈椭圆形,直径12-16um。胞核圆形,占细胞1/2,偏位。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染深紫红色,可呈车轮状排列,核仁基本消失。胞质量多,呈不透明灰蓝色,近核处有淡染区,有时可见空泡或少数嗜天青颗粒。,成熟浆细胞(plasmacyte),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8-20um。胞核圆形,偏位。核
12、染色质凝聚成块,深染,排列呈车轮状。胞质丰富,呈不透明显深蓝或蓝紫色,核的一侧常有明显的淡染区。常可见小空泡,偶见少数嗜天青颗粒。,浆细胞,由圆形变为卵圆形,核保持圆形,胞质由浅灰蓝变为深蓝,(plasmacytes),单核细胞系统(monocytes),原始单核细胞(monoblast),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25um。胞核较大,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纤细疏松呈网状,染淡紫红色。核13个,大而清楚。胞质丰富,呈浅灰蓝色,半透时如毛玻璃样,边缘常不整齐,有时可有伪足状突起,不含颗粒。,1000 倍,幼稚单核细胞(Promonocyte),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525um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形,可
13、有凹陷、切迹、扭曲或折叠。染色质较原单核细胞稍粗,但仍呈疏松丝网状,染淡紫红色。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多,呈灰蓝色,边缘可有伪足突出,可见许多细小、分布均匀的淡紫红色嗜天青颗粒。,1000 倍,单核细胞(Monocyte),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2-20um,边缘常见伪足突出。胞核形状不规则,常呈肾形、马蹄形、笔架形、“S”形等,并有明显扭曲折叠。染色质疏松细致,呈淡紫红色丝网状。胞质丰富,呈淡灰蓝色或淡粉红色,可见多数细小、分布均匀、细尘样淡紫红色颗粒。,单核细胞系统,胞体变为不规则形,核变为一侧凹陷,后成肾形,不规则形,有扭曲折叠染色质结构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紧密粗糙,核仁由清晰到消失,单核
14、系呈浅灰蓝,颗粒由无到有,monocytes,巨核细胞系统(megakaryocyte),幼稚巨核细胞(promegakaryocyte),圆形或不规则形,胞体明显增大,直径3050um胞核开始有分叶、核形不规则并有重叠。染色质凝集呈粗颗粒状或小块状,排列紧密。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增多,呈蓝色或灰蓝色,近核处可出现淡蓝色或淡红色淡染区,可有少量嗜天青颗粒。,颗粒巨核细胞(granular megakaryocyte),胞体明显增大,直径5070um,甚至达100um,外形不规则胞核明显增大,高度分叶,形态不规则,分叶常层叠呈堆集状。染色质粗糙,排列致密呈团状,染深紫红色胞质极丰富,呈淡紫红色,
15、其内充满大量细小紫红色颗粒,有时可见边缘处颗粒聚集成簇,但周围无血小板形成。,产板巨核细胞(thrombocytogenous megakaryocyte),胞质内颗粒明显聚集成簇,有血小板形成,胞质周缘部分已裂解为血小板脱落,使细胞边缘不完整,其内侧和外侧常有成簇的血小板出现其余的细胞特征均与颗粒型巨核细胞相同。,裸核巨核细胞(naked nucleous),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的胞质裂解成血小板完全脱落后,仅剩细胞核时,称为裸核。,巨核细胞系统(megakaryocytes),正常骨髓细胞形态1,正常骨髓细胞形态2,正常骨髓细胞形态3,第三节 骨髓象中类似细胞的鉴别,骨髓象中有许多相似的细胞
16、,分类时存在着一定困难,在熟练掌握各种细胞形态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它们的区别要点,才能正确划分其归属。下面介绍常见类似细胞的鉴别。,一、原始粒细胞与原始红细胞的鉴别,原始红,二、原始粒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原始单核细胞的鉴别,三、单核细胞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的鉴别,四、中幼红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的鉴别,五、形态上不典型细胞的划分 造血细胞发育过程是连续的,阶段的划分是人为的,可以看见介于两个阶段的“过渡型”细胞。通常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发育之间是彼此同步的,但有时也可能速度不同,称为“核浆发育不平衡”。,一般认为无论胞核或胞质,凡出现下一阶段细胞特征的细胞,应归为较成熟阶段的细胞;极难鉴别介于两个系统之
17、间的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如介于浆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可划分为红细胞系;介于淋巴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在骨髓象中归为红细胞系,在外周血则归为淋巴细胞。对于实在难以确定类型的细胞,可列人“分类不明细胞”,出现较多时,可通过电镜、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学夺方法弄清类别。,血细胞的形态受涂片制备和染色的影响较大,在识别细胞时须与同一张涂片上的其他细胞作比较,切不可把单个细胞从其涂片上孤立起来,或机械地与图谱上的典型细胞相比较;同时,应根据细胞各方面的特征全面综合分析,不可单凭个别特征下结论。,其他细胞 组织细胞、内皮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等偶见,分裂象细胞少见,不见寄生虫和异常细胞。成熟红细
18、胞、血小板及各种有核细胞形态正常。,组织细胞,纤维母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网状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方法和临床意义,、低倍镜检查1、确定骨髓标本的取材和涂片制作是否满意骨髓穿刺液制成涂片后,肉眼观察,在涂尾部见到散在的约粟粒大小呈浅肉色半透明的骨髓小粒及少量脂肪小滴,在显微镜下见到较多骨髓特有的细胞如各系幼稚细胞及巨核细胞等,是穿刺成功的标志。如骨髓小粒较少或缺如,骨髓特有成份减少,提示骨髓可能有不同的外周血液稀释,为取材不良如脂肪滴增多,则表示红髓成份减少,反映骨髓增生减低2、判断骨髓增生程度(表4-2-7)骨髓增生程度通常以骨髓中有核细胞的量来反映。采用五
19、级法,骨髓增生程度分级,下一页,骨髓增生程度分级(高倍镜),极度减低15/HP,增生减低520/HP,增生活跃2050/HP,明显活跃50100/HP,极度活跃100/HP,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方法和临床意义,3、观察巨核细胞需要注意数量、成熟程度、产血小板功能及其形态(包括血小板的形态)等四个方面。低倍镜下计数全部片膜的巨核细胞数。并转换油镜观察,进行分类计数,注意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有无异常。4、注意有无异常细胞如恶性组织细胞病的异常组织细胞、转移癌细胞、Gaucher细胞、Niemann-Pick细胞等。注意观察有无散在或成堆分布的体积较大、形态特殊的异常细胞出现,尤其应注意涂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血象与骨髓象 血象 骨髓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51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