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课件.ppt
《《药物不良反应》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不良反应》课件.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药物不良反应和临床试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流行病教研室,第一节 概述,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药物的两重性早已为人类所认知,药物有治疗疾病,减轻病人的痛苦,保障人们健康的一面,也有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出现不良反应的一面。,国外实例,1935,二硝基酚白内障1950,孕期服用过孕激素外生殖器男性化50年代初,氯霉素再生障碍性贫血 1961,反应停“海豹肢”新生儿 1970,乙烯雌酚 宫颈、阴道透明细胞腺癌70 年代中期,心得宁引起眼皮肤粘膜综合症,国内实例,我国由于药品监测起步较晚,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统计并不完全 1990年统计资料,聋哑儿180余万人,药物所致占60,
2、约100余万人,并以24万人年的速度递增;引起这种不可逆耳聋的药物中当属庆大霉素、链霉素等药物最为突出。,概 念,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在常规用药量的前提下,因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所发生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给予正常的药物剂量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范围包括:,药品主管部门在药物的审批标签上未标明的反应。所有危及生命、致残直至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的不良反应;新药投产使用后所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疑为药品所致的畸形、突变、癌变;各种类型的过
3、敏反应;非麻醉药品产生的依赖性;疑为药品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其它一切意外的不良反应。误用和滥用药物以及服药自杀所造成的后果均不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第二节 药物不良反应分类,按现代药理学知识分为两种类型,即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可分为:A型药物不良反应B型药物不良反应,A型药物不良反应又称量变型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它的特点包括:与药物用量有关,有剂量依赖性,反应的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可以预测。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等。发生的原因往往是因临床用药不合理所致;若能坚持合理用药原则,可以降低或完全避免此型不良反应。,药物的副作
4、用,是指药物按正常剂量服用时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他作用。是由于药物的药理效应选择性低,作用较广而引起的,一般较轻微,且多数是可以恢复的机体功能性变化。是在常用剂量下发生的,一般不太严重,可以预知,却难以避免。例如,阿托品治疗胃肠平滑肌痉挛引起的腹痛,将会引起口干、心悸、便秘、视力模糊、眼内压增高等副作用,毒性作用,是指由药物所引起的比较严重的机体功能紊乱或组织病理变化。因药而异,那些药理作用较强,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较接近的药物往往容易引起毒性反应;因人而异,一般来说病人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强容易出现毒性反应。多在用药剂量过大或长期用药积蓄过多时出现,少数人可由于
5、对药物过于敏感,或者肝、肾功能不正常,在常规治疗剂量范围就会出现毒性反应。毒性反应又分急性和慢性毒性两种。,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遗留的时间有长有短。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后,次晨的宿醉现象比较短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由于其对垂体前叶的负反馈作用而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且一旦停药,易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往往数月内难以恢复。有一些药物还可能引起难以恢复的器质性损害,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奎宁和大剂量的呋塞米等引起的听力丧失等也属后遗反应。,继发反应,继发反应不是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而是药物作用所诱发的反应应用某些抗菌药物引起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往往病情
6、和预后都比较严重,多需作紧急处理。,B型药物不良反应又称质变型不良反应,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异常反应。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无关,但是对同一敏感个体来说药物的量与反应强度相关,特点包括:一般很难预测,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又包括药物异常性和病人异常性两种。药物异常性是指药物本身的异常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在药物研究阶段的常规毒理学试验中难以发现,如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变态反应,又称之为过敏反应,是致敏病人对某种药物的病理性的免疫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的病人,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反应性质与药理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发生变态反应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也与剂量无关,特异质反应,有些人服用某些药物
7、后能出现一些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反应,这种反应和一般人群的反应是不同的,其中大多数是由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所致,如乙酚化酶缺乏者服用肼屈嗪时,有时能出现代谢障碍,可引起全身红斑狼疮综合征。有些人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不足,服用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如伯氨喹、阿斯匹林、非那西丁、磺胺类、维生素K等时,均可引起溶血反应。,第三节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由于药物的种类繁多,用药的途径和方法不同,又存在个体差异,致使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非常复杂。药物方面的原因 机体方面的原因,药物方面的原因,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化学结构 口服药物的脂溶性越强,在胃肠道越容易吸收,在短时间内易
8、达到较高浓度,容易产生A型不良反应。药物的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 用药量过大,易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如口服阿斯匹林的剂量每天为600mg889mg时,耳聋发生率达0.1,当剂量为900mg1199mg发生率可达4.5。同种药物可因剂型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副作用。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仅需要0.1 mg0.2 mg(即喷吸12次),而片剂需每日口服6mg12mg,两者相比前者剂量小,无首过效应,副作用明显减少。,连续用药的时间 同一剂量服用安体舒通,l至8周内未发现男性乳房增大;服药24周后,男性乳房增大的发生率为66。药物的质量问题 同一种药物,可因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和所使用的原
9、辅料不同或产生去除杂质的程度不同,而影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氨苄青霉素中的蛋白质是发生药疹的主要原因;药物的相互作用 某些药物可通过影响另一些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与血浆蛋白结合等机制,而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高。据国内报道,当联合用药23种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71;46种时为3.886.41;710种时为7.298.26。,机体方面的原因,种族差异 有色人种与白色人种之间对药物敏感程度明显不一致;甲基多巴诱发的溶血性贫血,高加索人服用此药后,进行抗球蛋白试验,其阳性者可达15;而中国人和非州人服药后均不发生阳性反应;抗血吸虫药物甲硫蒽酮,在黑人中很少引
10、起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而在其他的种族较易引起不良反应。,性别 据Hurtwitz报告,男性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3(50682),女性为14.2%(68478);如保泰松和氯霉素导致的粒细胞缺乏症,表现为女性的发生率为男性的3倍;患慢性气喘症的病人服用阿斯匹林诱发过敏反应,男性占39,女性占61;在药物性皮炎中,男性发病者多于女性,其比约为3:2。,年龄 老年人、儿童对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不同,老年人由于脏器功能退化,排泄药物慢,药物的半衰期长,并且老年人的血浆蛋白低,血浆中游离药物增加,因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据统计60岁以下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0(42667),而60岁
11、以上的人为15.4(76493)。婴幼儿也同样由于脏器功能发育不健全,代谢和排泄药物能力缓慢,自然对药物的敏感性也高,同样易发生不良反应。血型 据报道,女性口服避孕药可引起血栓症,其中A型血的妇女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O型血的妇女高。,用药者的病理状态 病理状态能影响机体各项功能,因而也影响药物的作用,例如:腹泻时,口服药物吸收差,作用就减小。当患者有肝脏疾病时,由于血中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游离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易引起不良反应。肾病患者由于常容易产生低蛋白血症,可使血中游离的药物浓度增加,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患有肾脏疾病的人,由于机体脂肪的贮存量减少,也容易使血药浓度增加而引起一些不良
12、反应。,饮酒和食品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 乙醇是许多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剂,可能会降低某些药物的疗效,同时少量饮酒可使消化道血管扩张,增加药物的吸收,从而引起一些不良反应。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能增加机体对脂溶性药物的吸收。维生素B缺乏时,可加重异烟肼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对缺乏烟酸饲养的动物,当用硫喷妥钠麻醉时,作用增强。个体差异 300名男子服用水杨酸钠,约23的人在总量达6.513.0g时出现不良反应,少数人在3.25g时就出现,有的人在总量达30.0g时才出现,引起反应的剂量在不同个体中相差近10倍。,第四节 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方法,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 系统综
13、述,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生态学研究、个案报告等 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又称现况研究,是在某人群某时点上描述该人群的药物暴露状况及与相关事件的关系。主要特点是利用大的样本优势并根据事件发生的频率提示某种可能性,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如:研究某种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状况、抗菌素滥用情况的调查等。,表2 门诊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y)又称相关性研究(correlation study),它是以人群组为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以进行某种疾病的发生与用药的关系判定。这种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药物副作用的研究。分为生
14、态比较研究和生态趋势研究。个案报告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如果发现应用某种药物出现了以往没有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如果确定该反应确实由该药物引起,可以以个案报告的形式写成论文报给医学期刊,如果不良反应较为罕见或者较为严重,应尽快上报。,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回顾性研究,其基本思想是将病例组(或不良反应组)的既往暴露于某种可疑药物的暴露率与对照组的暴露率进行比较。若病例组的暴露率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则说明该种药物可能与这种疾病或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反映两者间联系强度的指标为OR值。,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可以用11配对,也可用12、13、14配比。在病例
15、数发生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加大对照的数目以增加研究的效力。如:阴道腺癌与乙烯雌酚的关系研究就是用14的配比来完成的。,表3 病人与配对对照部分资料摘要,优点:所需的样本量小、省时间、费用小。在一些情况下,它是ADR研究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缺点:容易产生偏倚(bias)。病例对照研究用于药物不良反应时,由于往往不易收集到病例,一般来讲对照的数量往往大于病例数,配比研究用得较多;在设计时要特别考虑特征偏倚。,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是在描述性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的基础上,对发现的可疑病因作进一步验证。是按暴露与否将人群分为两组,前瞻观察一段时间,确定各自的发生率,计算预定发生的某种结局的相对
16、危险度及特异危险度。队列研究适用于某个人群较普遍地暴露于某种药物的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应用的较多。,表5 母亲服用反应停与胎儿出现肢体畸形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母亲服用反应停者其胎儿发生肢体短缺的相对危险度为175,特异危险度为41.76%,优点:是可以计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率,从而可计算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并能直接估计因果间的联系强度,所得结果比较可靠,产生的偏倚相对较小。缺点:工作任务繁重,设计工作要求严密,投入量大,花费时间长。注意:设计时,首先要考虑随访观察期,确定是固定随访时间,还是弹性随访时间,两者相比后者有一定的灵活性;二要仔细判断结局,并且不应该干扰患者的生活及其自身的用药或治
17、疗方法;三是要注意可能产生的偏倚。,随着学科彼此间的交融、渗透,出于实际研究工作的需要,衍生了多种改进的混合型研究设计,或称多阶段复合设计研究。病例队列研究(Casecohort studies)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ested case-control studies)病例一病例研究(case-only study)用于药物不良反应研究,对以往传统的分析性研究是一个补充,其结果分析更为可靠,但是设计、计算过程较为复杂。,病例交叉设计(case-crossover design)该方法主要用于研究短暂暴露对罕见疾病发生的作用。基本思想是比较相同研究对象在急性事件发生前一段时间的暴露情况与未发生事
18、件的某段时间内的暴露情况,即如果药物使用与某种药物相关事件相关联,那么,在事件发生前一段时间内暴露的发生频率应该比较远的时间内更频繁。如:急性心肌梗死之前病人服用了某种药物,急性心梗的发生是否与该种药物有关的研究;另外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药物与事件之间究竟有无关系,均可用此设计加以研究。,试验性研究,主要用来评价药物的治疗作用,预防作用,药物的安全性及副作用 临床试验研究 社区试验研究 现场干预试验,临床试验研究(clinical trial)代表方法是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RCT)。需要严格的设计,其中研究对象要有良好的代表性,紧密的合作性,诊断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 不良反应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50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