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5/31,第二章 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2023/5/31,主要内容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 2.2活断层与地震2.3岩石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2.4活动构造区的某些深部构造特征,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2023/5/31,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本章目的 掌握地震分布及其成因类型、活动层与地震的关系等本章特点 内容较多、理解性记忆学习要点地震分布及其成因类型活断层与地震的关系岩石力学性质与地震活动构造区的某些深部特征学习要求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2023/5/31,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基本概念,地震三要素: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
2、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发震时刻、地点和震级,简称地震三要素。地震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用“级”来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到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震源、震中、震源深度: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实际上震中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地震名词及地震波,2023/5/31,里氏震级: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
3、震波衰减,经过公式计算出来震源处的地震大小。地震波: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由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正是造成人们有感和房屋破坏的直接原因。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面波等。纵波就是纵振动的传播。纵振动的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纵波传播速度约56公里/秒。在震中区,人们对纵波的感觉是上下颠动。横波就是横振动的传播。横振动的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横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5公里/秒。在震中区,人们对横波的感觉是前后左右晃动。因横波速度比纵波速度小,故横波跟在纵波后面。纵波和横波统称为体波。当地震体波到达岩层界面或地表时,会产生沿着界面或地表传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称为面波。面波的传播速度为3
4、4公里/秒,因面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小,故面波跟在横波后面。,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地震时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用“度”来表示。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现象,如人们的感觉,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现象的改观等方面来判断。当然,也可通过仪器的微观记录进行有关计算得出绝对的烈度。地震烈度与地震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一次地震的烈度根据各地遭受破坏和影响不同而不同,我国把烈度分为十二度。远震、近震、地方震:远震、近震、地方震是根据地震台站至震中的距离远近来划分的。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叫远
5、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叫近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地震叫地方震。,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07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叫做浅源地震。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2.5,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其中,震源深度在30公里以内的占多数,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中源地震的发震频率较低,占地震总数的23.5,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地
6、震总释放能量的12。绝大多数中源地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分布在岛弧的里侧和海岸山脉一带。中源地震一般不造成灾害。,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做深源地震。到目前为止,目前已知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是720公里。深源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4,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地震总释放能量的3。深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太平洋一带的深海沟附近。深源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灾害。,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地震分布1.深源地震 除个别例子,几乎全部分布于环太平洋边缘地带,主要集中于:南美安第斯山脉东侧;库页岛和鄂霍次克海附近
7、,我国东北的鸡西至延吉一带,日本海,以及伊豆、小笠原岛弧西侧;印度尼西亚一带;南太平洋的汤加岛弧西侧至马德克群岛附加的海中。,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2.中源地震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地区的岛弧带和强烈造山带上。我国中源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东部沿海、西藏雅鲁藏布江以南以及新疆西南部的帕米尔附近。,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3.浅源地震 主要分布在新生代以来强烈活动的构造断裂带上,特别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造山带、地中海周围和喜马拉雅等年轻山地区。我国浅源地震分布,除上述中、深源地震区以外,几乎遍及全国各省。,2地震构造
8、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地震的成因类型 按地震发生的原因分:天然地震、人为地震。人为地震:主要指人工爆破、矿山开采、核爆炸以及工程活动(如修建水库等)所引起的地震。天然地震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火山地震、构造地震等。,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1.构造地震 由于构造应力作用导致地壳构造运动使岩层断裂和错动引起的地震叫构造地震。构造地震中最普遍的是由于地壳大断裂的活动而引起的,它是当某些地点由于应力的不断积累,超过了岩石的强度极限时,沿岩石的弱点急速地发生破裂和位移而形成大的断裂,并使原受力的岩体迅速地达到力的新的
9、平衡状态;当岩体产生破裂,错动的瞬间急剧地释放出所积累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引起地壳的振动,从而产生地震。90%以上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2.火山地震在火山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岩浆的冲击和岩浆的大量喷发,导致下部岩层空虚塌陷所产生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震级不大,约占地震的7%。3.水库地震在一定的有利于发震的地质构造条件下,由于水库蓄水而触发引起的地震。4.冲击地震与塌陷地震山坡的岩体或土体崩塌和划破、石灰岩洞穴和煤矿采空区顶板的塌落等,也都可以造成大面积岩体或土体坠落而冲击地面,使地面发生震动。,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
10、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2.1.3 地震的时空分布与地质构造一.地震活动的间歇性与地壳运动的旋迴性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在在它发展的时间进程中往往存在显著活动性与相对平静交替出现的现象,表现出一定的间歇性特点,优势甚至具有近似的周期。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地震活跃期或平静期,它们本身又由一系列次一级的、间隔更短的平静与活跃时期组成,显示了地震活动普遍间歇性的特点。,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地震活动的间歇性特点还反映在一个地震带应变积累释放的全过程中时振梁等把地震活动过程看作是一次应变积累、释放的过程,并把它划分为四个地震活动的发展阶
11、段应变积累阶段应变释放加速阶段应变大释放阶段剩余释放阶段,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地壳的大地构造运动发展历史表明,地壳运动不论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发展都不是平衡的,有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表现为长期、缓慢的运动方式;有时处于显著变动状态,表现为急促、强烈的运动,二者不断转化,从而显示出地壳运动的旋迴性特征。地震活动的间歇性特点,实际上就是地壳运动旋迴性的继续。,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二.地震的空间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目前全球地壳构造的细节尚未充分了解,震源位置判定精度也不一,因而难以从三维空间去详细探讨两者的
12、关系主要讨论震中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同时也涉及一些震源的垂向展布特征,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一)震中的地理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破坏性地震不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地球上的,而是沿一定深度有规律地几种在某些特定的大地构造部位,总体呈带状分布全球范围内存在四条大规模的地震活动带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大洋海岭地震活动带大陆裂谷系地震活动带,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
13、,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主要围绕太平洋分布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集中了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与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释放的地震能量占总能量的80%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除太平洋地震带外,几乎所有的中源地震和大的浅源地震都发生在此带内释放能量占总能量的15%是一些典型的中新生代地槽发育的地带,地震活动强烈的地段往往几种分布在构造地貌急剧变化的部位,2023/5/31,大洋海岭地震活动带沿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中央海岭分布活动性较前两者较弱,释放能量小,多为浅源地震大洋中的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沿其轴部是一条正在活动的张性大断裂
14、带,而且不断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伴随着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产生一系列地震垂直于海岭发育有一系列规模巨大的横向断裂,沿着大断裂也有地震活动,但主要限于海岭被错开的地段,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大陆裂谷系地震活动带是指由区域性大断裂产生的规模很大的地堑构造带,如东非大裂谷系、红海地堑、亚丁湾、死海、贝加尔湖及莱茵地堑等这些地堑都是新生代以来因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断陷盘地,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二)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我国强震空间分布及地震区带划分 我国大于6级的
15、强震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大致以东经105为界。西部地震广泛分布,东部地震相对稀少,震级均未达到8级。在上述两地震区域内强震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东部域分布于华北及东南沿海一带,而西部分布面积大,但塔里木、准噶尔和鄂尔多斯盆地等则地震分布较为零星。,2023/5/31,我国强震及地震带分布情况: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
16、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我国的主要地震带:地震发生较多并比较强烈的地带,称为地震带。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划分,我国大致可分为二十三个地震带,它们分别是:1、郯城-庐江带,即从安徽庐江经山东郯城至东北一带。2、燕山带。3、山西带。4、渭河平原带。5、银川带。6、六盘山带。7、滇东带。8、西藏察隅带。10、东南沿海带。11、河北平原带。12、河西走廊带。13、天水-兰州带。14、武都-马边带。15、康定-甘孜带。16、安宁河谷带。17、腾冲-澜沧带。18、台湾
17、西部带。19、台湾东部带。20、滇西带。21、塔里木南缘带。22、南天山带。23、北天山带。,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腾冲热海大滚锅,2023/5/31,火上口远景,2023/5/31,火山口近景,2023/5/31,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我国强震发生的地质条件 1.强震与活动断裂带的关系(1)不同方向的断裂的交汇部位(2)活动性深大断裂的转折部位(3)活动性深大断裂的端部或其它锁闭段 2.
18、强震与断陷盆地的关系(1)倾斜断陷盆地的较深、较陡一侧活动断裂的最大断距段上;(2)两盆地间或盆地内部由横向断裂控制的横向隆起带两侧;(3)断陷盆地的锐角尖端,或断陷盆地带内多组断裂交汇部位;(4)受不同方向多组断裂控制,内部构造又比较强烈的复合盆地 的次级凹陷带上,如1966年邢台地震。,2023/5/31,(三)震源的垂向分布与地壳构造有一些地震,特别是浅源地震在世界上是呈片状分布的震源的层状分布是岩石圈层状结构的反映,它解释了地震与层间滑动之间的联系这种层间滑动可以看作沿层间软弱面上进行的一种粘滑机制。,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四)地震与断裂
19、构造的空间联系地震的空间分布不仅与全球规模的大地构造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且与区域性的地质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绝大多数浅源地震均与活动的大断裂带有关,表现为:我国绝大多数强震的震中坐落于大断裂上或其附近,绝大多数强震带都有相应的地表大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震的大断裂带往往向下可以延伸到震源的破裂位置多次强烈破坏性地震所产生的地表新断裂都与当地主要断裂走向一致,甚至重合从一些地震的震源力学分析来看,震源错动面的产状大部分和地表大断裂带相一致我国绝大多数强震的极震区和等震线的延长方向与当地大断裂带的走向一致。,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
20、,(五)断裂发生的特殊构造部位活动断裂带曲折最突出的部位、活动断裂的两头、两条断裂交叉的地方以及断裂带犬牙交错的部位等都是地震最可能发生的地方。按几何性状可分为:断裂端点断裂拐点断裂交汇点断裂分支点断裂错列点,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1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2023/5/31,2.2活断层与地震活动构造是指现今正在活动的构造。在活动构造中,与地震关系最密切的是活断层(有多种定义)。工程活断层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会给工程和人类活动带来影响。从工程使用时间尺度和断层活动时间测年的准确性来考虑,近期地质活动时间上限不宜太长,应以
21、10000a为适当。可能有重新活动的不远的将来,一般理解为重要建筑物如大坝、原子能电站等的使用年限之内,约为100a。判断标准:1,更新世多次活动,全新世至少一次活动。2,存在地层错断,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标志。3,有破坏性地震历史记载或近期小地震活动。4,现代蠕动或经测量有明显位移。活断层的活动方式:蠕动:相对稳定的滑动;粘滑:断层的两盘相互黏住,使滑动受阻,当应力积累到等于和大于摩擦力时,断层两盘便发生突然相对滑动这两种活动方式在不同的活断层或同一断层的不同部位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同一断层在不同时间段内,可以一种活动方式为主,也可以由两种活动方式作周期性的交替。,2地震构造与地震
22、成因 2.2活断层与地震,2023/5/31,断层上的蠕动可以反映断层在该地段活动的强度,同时也是大震发生的前兆。大地震发震前的地段往往都是震前断层蠕动量小或无蠕动的地段影响粘滑的主要因素有:温度:低于500时,产生粘滑;大于500 时,缓慢蠕动和蠕变。矿物成分:含硬矿物(如石英)时,粘滑;含软弱矿物时,稳定蠕动岩石的孔隙度和水:孔隙度小的致密岩体,粘滑;孔隙度大含水多的岩体,易于蠕动断层泥:无断层泥或很少时,利于粘滑;含有厚的断层泥时,易于蠕动压力:围压条件高的,利于粘滑。,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2活断层与地震,2023/5/31,地震与活动层的关系:断层在粘滑过程中突然发生滑动的阶段,
23、也就是以地震方式较为集中释放积累应力的阶段;强震常常发生在某一段时期内沿着一条活动断裂按一定方向连续发生,反映该断裂带正处于以粘滑运动为主的多震活跃期;而在另一段时期里表现为以蠕动为主的少震和无震的平静期;强震带常常是活动构造垂直升降运动最强烈的地段现今地壳最活动的断裂带也大都是强震带。,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2活断层与地震,2023/5/31,断层的震前蠕动现象只反映了地震与断层蠕动之间相互关联的一个侧面;另一个侧面是,断层蠕动作为应变能缓慢释放的一种途径,对于地震的发生又起着另一种作用,它可以延缓甚至阻止地震的发生。因此,那些断层蠕动明显的段落并不一定是实际的发震部位,而断层的相对闭锁
24、段,特别是介于两个蠕动段之间具有一定规模的断层闭锁段,有时恰恰是真正的发震部位地震与断层的关系至今尚有疑义:大多数人主张地震就是空间与它有密切相关的断裂活动的结果;但也有些人持完全相反的看法,他们认为断层只是地震引起的一种地面破坏效应,而不是产生地震的原因。,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2活断层与地震,2023/5/31,2.3岩石力学性质试验研究,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3岩石力学性质试验研究,2023/5/31,一.常温常压下岩石的单向压缩试验1966年库克(Cook)教授利用自制的刚性试验机获得了的一条大理岩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可将岩石变形分为下列四个阶段:,孔隙裂隙压密阶段(OA段):即
25、试件中原有张开性结构面或微裂隙逐渐闭合,岩石被压密,形成早期的非线性变形,曲线呈上凹型。在此阶段试件横向膨胀较小,试件体积随载荷增大而减小。本阶段变形对裂隙化岩石来说较明显,而对坚硬少裂隙的岩石则不明显,甚至不显现。,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3岩石力学性质试验研究,2023/5/31,弹性变形至微弹性裂隙稳定发展阶段(AC段:该阶段的应力应变曲线成近似直线型。其中,AB段为弹性变形阶段,BC段为微破裂稳定发展阶段。非稳定破裂发展阶段,或称累进性破裂阶段(CD段):C点是岩石从弹性变为塑性的转折点,称为屈服点。相应于该点的应力为屈服极限,其值约为峰值强度的2/3。进入本阶段后,微破裂的发展出现
26、了质的变化,破裂不断发展,直至试件完全破坏。试件由体积压缩转为扩容,轴向应变和体积应变速率迅速增大。本阶段的上界应力称为峰值强度。,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3岩石力学性质试验研究,2023/5/31,破裂后阶段(D点以后段):岩块承载力达到峰值强度后,其内部结构遭到破坏,但试件基本保持整体状。到本阶段,裂隙快速发展,交叉且相互联合形成宏观断裂面。此后,岩块变形主要表现为沿宏观断裂面的块体滑移,试件承载力随变形增大迅速下降,但并不降到零,说明破裂的岩石仍有一定的承载力。,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3岩石力学性质试验研究,2023/5/31,二.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1)水对岩石力学性质的
27、影响 结合水:产生三种作用:连结作用、润滑作用、水楔作用。连结作用:将矿物颗粒拉近、接紧,起连结作用。润滑作用:可溶盐溶解,胶体水解,使原有的连结变成水胶连结,导致矿物颗粒间连结力减弱,摩擦力减低,水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水楔作用:当两个矿物颗粒靠得很近,有水分子补充到矿物表面时,矿物颗粒利用其表面吸着力将水分子拉到自己周围,在两个颗粒接触处由于吸着力作用使水分子向两个矿物颗粒之间的缝隙内挤入。,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3岩石力学性质试验研究,2023/5/31,当岩石受压时:如压应力大于吸着力,水分子就被压力从接触点中挤出。反之如压应力减小至低于吸着力,水分子就又挤入两颗粒之间,使两颗粒间距增
28、大。这样便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岩石体积膨胀,如岩石处于不可变形的条件,便产生膨胀压力;二是水胶连结代替胶体及可溶盐连结,产生润滑作用,岩石强度降低。,2023/5/31,重力水: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孔隙水压力作用和溶蚀、潜蚀作用。孔隙压力作用:孔隙压力,减小了颗粒之间的压应力,从而降低了岩石的抗剪强度,使岩石的微裂隙端部处于受拉状态从而破坏岩石的连结。溶蚀潜蚀作用:岩石中渗透水在其流动过程中可将岩石中可溶物质溶解带走,有时将岩石中小颗粒冲走,使岩石强度大为降低,变形加大。除了上述五种作用外,水在冻融时的胀缩作用对岩石力学强度破坏很大。,2023/5/31,2023/5/31,2)温度对
29、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一般地热每增加100米深度,温度升高3。高硫矿山、自燃矿物温度高地下深部研究、核废料处理研究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增高,岩石的延性加大,屈服点降低,强度降低。如图所示即为三种不同岩石在围压为500MPa,温度由25升高到800时应力应变特征。,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3岩石力学性质试验研究,2023/5/31,玄武岩 花岗岩 白云岩,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3岩石力学性质试验研究,2023/5/31,3)加载速率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加载速率愈大,弹性模量愈大;加荷速率愈小,弹性模量愈小。加载速率越大,获得的强度指标值越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建议:加载速率为0.
30、51MPa/秒,一般从开始试验直至试件破坏的时间为510分钟。,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3岩石力学性质试验研究,2023/5/31,4)围压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由三轴压缩试验可知:岩石的脆性和塑性并非岩石固有的性质,它与其受力状态有关,随着受力状态的改变,其脆性和塑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三轴压缩条件下,岩石的变形、强度和弹性极限都有显著增大。例如: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山岭隧道穿过很坚硬的花岗岩,由于山势陡峭,花岗岩处于很高的三维地应力状态下,表现出明显的塑性变形。,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3岩石力学性质试验研究,2023/5/31,5)风化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风化作用:是一种表生的自然营力
31、和人类作用的共同产物,是一种很复杂的地质作用,将涉及到气温、大气、水分、生物、原岩的成因、原岩的矿物成分、原岩的结构和构造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风化作用降低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降低岩体结构面的粗糙程度,产生新的裂隙,破坏岩体的完整性。岩石结构连结被削弱,坚硬岩石变为半坚硬岩石、疏松土。在化学风化过程中,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原生矿物经受水解、水化、氧化等作用,逐渐为次生矿物,特别是产生粘土矿物(如蒙脱石、高岭石等)。成分结构和构造的变化,导致抗水性降低、亲水性增高(如膨胀性、崩解性、软化性增强);力学强度降低,压缩性加大。,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3岩石力学性质试验研究,2023/5/31,浅源地
32、震的活动性与全球板块的活动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一定的深部地质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主要与热动力和重力均衡有密切的联系。一般大陆区的活动地震构造带多显示地壳和岩石圈减薄,上地幔低速层较浅,壳内存在着硅铝低速层和高热流等深部背景。研究表明,深部构造与地壳的浅部构造及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4活动构造区的某些深部构造特征,2.4活动构造区的某些深部构造特征,2023/5/31,一.重力测量资料在研究深部构造方面的应用重力值的大小随着地点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变化,其变化与地球的运转、地球表面的性状,以及地球组成物质的密度大小、地球内部物质的运移有关。区域性的重力异常梯级
33、带,往往反映了深大断裂带的存在,或不同构造单元的边界等。这种地带也是地壳厚度突变带(莫霍面陡坡带)。大地震的空间分布往往与区域性重力异常梯级带的空间展布一致,震源区与不同方向的重力异常梯级带交汇部位关系也极为密切。因此,利用重力资料研究地壳构造,探索地震活动的深部构造背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但由于地球物理资料具有多解性,还必须与其他地球物理资料以及地质资料相配合,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还必须排除非地震因素的干扰。,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4活动构造区的某些深部构造特征,2023/5/31,1.重力异常梯级带与深部构造介质的密度愈大,则异常愈强烈,即异常的幅值愈大,同时异常带的梯度值也随之
34、增加。根据平面图上重力异常等值线的疏密程度、性状、延伸方向,可以大致判断深部构造的性质和轮廓:若一个地带的重力异常等值线很密集,则表明那里的重力梯度大,莫霍面或地质提坡度陡;若重力异常正、负相间平行排列,延伸较远,地质上可能是隆起或凹陷相间排列,或地堑地垒构造;若等异常线呈封闭状态,那么地质构造上可能属于短轴状的隆起或断陷盘地,深部可能为上地幔凹陷或隆起;平面上等异常线发生挠曲或畸变,或不同方向的重力异常带交汇,可能反映深部与浅部构造的交汇部位。,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4活动构造区的某些深部构造特征,2023/5/31,2.我国重力场特征及其与地震的空间分布关系(1)我国重力场特征我国主要
35、有四条大规模的重力异常梯级带:东部沿海异常梯级带:走向北东至北北东东部重力异常梯级带:走向北北东,纵贯我国南北,规模巨大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重力异常梯级带龙门山-西昌-昆明重力异常梯级带,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4活动构造区的某些深部构造特征,2023/5/31,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4活动构造区的某些深部构造特征,2023/5/31,2023/5/31,(2)重力场特征与地震的空间分布关系区域性重力异常梯级带往往与区域性延伸的地震带相复合;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区域性重力异常梯级带交汇处,往往也是地震活动较高的地区;区域性重力异常带为次一级或局部重力异常带所穿插发生畸变的部位,其地震活动也较频繁;地震往往发生在局部重力高,重力低等值线密集的边缘部位。,2地震构造与地震成因 2.4活动构造区的某些深部构造特征,2023/5/31,本章小结地震分布与成因类型地震分布地震的成因类型地震的时空分布与地质构造活断层与地震岩石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活动构造区的某些深部构造特征重力测量资料在深部构造方面的应用重力异常梯级带与深部构造我国重力场特征及其与地震的空间分布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47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