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上).ppt
《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上).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广州大学张季超 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地基预处理技术在饱和软土中的研究与应用,引言工程概况与地质条件工程灾害分析研究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试验、加固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饱和软土微结构试验研究总结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软基预处理技术施工总结工程试验及检测结论隔震技术介绍,1.引言,珠江三角洲地区普遍存在饱和软土层:,特点,厚度较大,淤泥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土体强度及承载力均较低,抗震性能差,存在震陷和砂土液化等不利因素,工程事故延长建设工期增加投资等,预处理,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水平约束力,减少工后沉降,保证后续工程的施工,缩短
2、工期、减少工程造价等,2.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广东科学中心是省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公益性科普教育基地,总投资19亿元,是广东省首批“十大工程”项目之一,是科教文卫界的重点工程。,其建设地点选址在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西部的弯嘴头围,规划占地453900m2,除绿地面积(103511m2)外,包括科学中心主馆、学术交流中心、入口广场、停车场、水下层区、室外展场在内的场地面积约为350000m2。广东科学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广州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成为我省“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战略的窗口,成为我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培养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的重要阵地,成为我省科普与观光的理想去处。,广东
3、科学中心主体建筑平面分为A、B、C、D、E、F、G七个区(见图1),本次研究对象是主体场馆E区常设展厅部分,其形状及位置如图2所示。,图1 主体建筑平面分区图 图2 试验区空间位置图,广东科学中心的原始地貌,3.工程灾害分析研究,3.1 区域工程背景与环境岩土工程研究 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基础、科学可行、密切结合工程实际”的原则,课题组将环境岩土工程的宏观评价和微观分析方法有机结合,首先就自然地理与区域环境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区域稳定性、岩土层分布及其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灾害预测及其区域环境岩土问题以及区域背景与工程适宜性评价进行了论述与分析,为本工程项目的设计与
4、施工奠定了基础。,小谷围岛局部地区内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基岩埋藏深、冲积层厚、地下水位高、地基承载力较低,是建设中需着重考虑的。岛内已发的地质灾害有崩塌、软土地基变形和地下水污染,可能发生砂土液化、震陷及水土流失等,其主导因素是软弱土。,广州大学城的地理位置,广东科学中心和十高校的用地规划,淤泥质土厚度变化平面图,断裂变化分布图,砂土液化分布图,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图,抗震不利地段分布图,3.2 广东科学中心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研究,课题组针对广东科学中心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就饱和软土地基与地面沉降、砂土液化及其治理、地震灾害、基坑开挖与边坡稳定、地表淤泥处理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分
5、析、研究与论证。,饱和软土地基与地面沉降,基坑开挖与边坡稳定,砂土液化,地震灾害,地基预处理合理的排水系统,抗震隔震措施,“吹砂填淤、填土挤淤、化淤为土、混土为料”,地表淤泥处理,2004年6月10日照片,广东科学中心地质情况,挖机作业出现事故,广东科学中心详勘水面钻孔作业1,广东科学中心详勘水面钻孔作业2,2004年6月10日照片,吹砂后,水面杂草多,吹填砂-路边北面区,排不了水,湖区的吹砂情况,广场位置吹砂情况,3.3 场地工程地质特点(1)软土层厚度较大;(2)淤泥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土体强 度及承载力均较低;(3)抗震性能差,存在震陷和砂土液化;(4)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中
6、等腐蚀性;(5)渗透性较好。,3.工程灾害分析研究,上述工程地质情况表明,该场地存在下列环境岩土工程问题:,软土的固结变形问题 主体场馆的地基加固问题 消除地基液化问题 基坑开挖支护问题 地表淤泥处理及利用问题,4.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试验、加固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4.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技术试验、加固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问题,综合分析判断、调研、科学论证,广东科学中心建设场地地基处理与监测建议,方案论证,通过审查,试验区科学试验,提出地基处理预处理技术,设计、施工、监测与检测,4.1 研究过程,4.2 方案论证及造价对比,采用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处理广东科学中心饱和软土地基工程,广东科学中心鸟
7、瞰图,强夯试验区,4.3 科学试验,课题组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拟建停车场内面积为1600m2的场地作为本次动静结合排水固结法的施工试验区,进行科学试验研究。经研究,将1600 m2施工试验区分成1、2、3、4、5五个试验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动力固结法施工工艺,通过现场监测和夯后试验,检验处理前后效果以对比各种工艺的处理效果,选出最优的施工工艺参数。夯区平面布置见图。,.试验方案,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试验工程区平面布置图,将施工试验区分成5个试验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动力固结法施工工艺。即分别采用夯区内或夯区外填土推平的前提条件下,其它强夯参数为:点夯三遍,单点夯击击数6击,夯击能依次加大,夯击能分别为8
8、00kNm、1000kNm、1200kNm,每遍夯击的收锤标准以6击总沉降量不大于1300mm为准;最后满夯一遍,低能量,夯击能为800kNm,挨点梅花形夯打锤印搭接1/3。,具体参数,4.3 科学试验,在初步确定试夯区施工方案时,因考虑表层土为1.5m厚的冲填砂层,透水性较好,故未在周边设置排水沟及集水井进行抽水。在进行一试区试夯,夯至34击时,夯坑内出现大量水且消散缓慢。由于大量水份的存在,降低了单击夯击能量,减弱了夯击能量的传递,影响了施工质量。经分析是因为本次动力排水固结法试夯施工于2004年6月26日开始至7月17日结束,施工时正处于雨季,地表水较多,加上本场地靠近珠江,地下水补给丰
9、富,且在表土层冲填砂施工时所带来的高水量造成的。为此本课题组分析研究后,采取了以下措施:在各夯区周边设置排水沟,排水沟深度应低于起夯面1.5m,并每隔20m设置集水井,安装抽水机进行强制排水。从施工过程及效果检测来看,这一措施对试夯成功尤为重要。本次试夯排水措施做得较好的试夯4区、5区,经强夯后的土工参数及承载力均有较明显的提高。,.试验区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现场监测及夯后试验,现场监测 现场监测采取的方法:孔隙水压力监测、分层沉降监测、测斜监测、土压力监测、地面沉降监测及夯区周边土体隆起状况监测、夯沉量监测等。观测点布置见图2。夯后试验 本次动力排水固结法施工试验后共进行了钻孔取土样,进
10、行室内常规土工试验、静载试验、静力触探及十字板剪切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等。,图 2 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试验工程区现场检测平面平面布置图,试验结果整理与成果分析,典型孔隙水压力与时间关系曲线图,1区测斜监测成果图,2区测斜监测成果图,通过试验可得如下结论:动力排水固结法施工过程中两遍夯击之间的间隔时间有较大缩短;夯后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和地基承载力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上部软弱土层得到了排水固结;深部砂层液化得到了明显的改善。,4.3 科学试验,4.4 地基预处理技术,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吹砂填淤、动静结合、分区处理,少击多遍、逐级加能、双向排水”的饱和淤泥质砂土地基预处理新技术,即在分区处理基础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基 预处理 技术 饱和 中的 研究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46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