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课件.ppt
《《经济学说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说史》课件.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济学说史之第五篇,20世纪20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第五篇 20世纪20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第十四章 瑞典学派,第一节 概述,一、瑞典学派形成的时代背景萌芽于20世纪初,正值资本主义由自由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尖锐,爆发了世界大战和严重的经济危机。传统的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在现实面前已趋破产。,第一节 概述,二、瑞典学派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代表人物1、理论渊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维克塞尔、卡塞尔、达维逊2、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缪尔达尔、林达尔、伦德贝格、奥林3、二战后直到现在的发展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林德伯克,第一节
2、概述,三、瑞典学派的特点1、首创了“一分法”的经济分析方法2、创立了宏观动态均衡分析方法,用以修补静态经济理论的缺陷。3、在分析方法和工具方面,编造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术语和经济范畴。,第一节 概述,4、把预期纳入经济分析之中,强调预期在经济运行中的“决定性”作用。5、着重纯理论的研究,并从经济理论引伸出政策建议,主张国家干预经济。6、注重国际经济理论和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第二节 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学说,利率分为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自然利率是指由实物形态的资本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货币利率是指由金融市场上的信贷关系决定的利率。现实经济中,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经常出现背离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将引起
3、信用膨胀、投资超过储蓄以及物价上涨等累积的经济扩张过程;相反地,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则会出现相反的累积的经济紧缩过程。,第三节 宏观动态经济理论,一、时点和时期分析时点分析,是对供求在某一时点上如何达到均衡状态的分析,但只是讨论围绕着一个均衡点而进行的变动;时期分析,是对两个时点之间的间隔的过程分析。时点和时期分析不同,但两者有密切联系,即时点分析是时期分析的出发点和基础。,第三节 宏观动态经济理论,二、事前和事后分析在分析中强调时间因素和不同时点之间的经济变动,因而在所谓动态分析中,都比较重视预期因素的分析和研究。事前、事后,实际上就是在对经济动态的时间分析中加进预期因素的一个概念。“事
4、前的”是指分析时期开始时计划进行的或预计会有的数值;“事后的”是指分析时期结束时已经或实际上实现的数值。,第四节 通胀与失业理论,一、小国开放经济模型考察的是一个开放经济的较小型国家如何受世界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这一模型把小国开放式经济体系分为两大部门: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模型用公式表示:WS(ES)涵义:一个小国开放经济的通货膨胀率=世界通货膨胀率+本国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差额。(有一个加权S),第四节 通胀与失业理论,二、结构性失业理论瑞典失业的三方面结构性原因:1、技术发展引起部门、行业和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而劳动力供给不能适应这种复杂情况,从
5、而在某些部门、行业和地区出现失业。2、相对不发达国家的劳工入境(廉价),填补了职位空缺,增加了劳动力供给。3、工资水平高,提高了开放部门的成本,使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延缓了经济发展速度,增加了就业困难。,第五节 国际经济理论,一、购买力评价说卡赛尔提出,确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比价的,是本国货币在国内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与他国货币在他国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之间的比值。绝对购买力平价,指在不考虑物价变动条件下,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的比值。相对购买力平价,指考虑物价上涨因素,以物价指数比值来确定两国货币比值。,第五节 国际经济理论,二、H-O模型赫克歇尔提出:国与国发生贸
6、易的必要条件,是贸易商品的成本(含运输)差异。而成本差异又取决于各国拥有的生产资源的相对丰饶程度(要素禀赋)。因此,贸易形式不是取决于李嘉图所谓的比较成本,而是取决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奥林进一步提出了两国形成成本差异的条件:第一,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第二,各种商品生产上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第六节 社会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一、瑞典的社会民主主义传统雇员参加总工会,雇主参加雇主协会,两大组织既对立又合作,形成瑞典社会民主主义传统的组织基础。工会、雇主协会和政府是瑞典三大权力中心,三者相互斗争又相互协调。瑞典这种社会民主主义秩序是以“混合经济制度”为基础的。,第六节 社会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二、林德伯
7、克的社会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经济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对生产、投入和消费进行决策和实施这种决策的一系列机制和组织机构的总和。认识一个经济制度应从七个方面去理解。当代世界上存在三种经济制度的模式:以瑞典为代表的西方混合经济制度;以苏联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经济制度;以南斯拉夫为代表的市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七节 瑞典学派的政策建议,一、维克塞尔的政策建议政策目标:稳定一般价格水平政策措施:调节货币利率以适应自然利率 二、政策目标的改变缪尔达尔:消除和缓和经济周期林达尔:调整物价使其和生产力成反比,第七节 瑞典学派的政策建议,三、瑞典学派政策建议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以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为基础的货币政策
8、和财政政策并用的反周期的政策主张。基本特征是:要求实行国家干预,以维持经济均衡、充分就业和公平分配。,第五篇 20世纪20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第十五章 福利经济学,第一节 概述,一、创始人皮古的生平著作生平:(18771959)马歇尔的学生,剑桥 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福利经济学创始人。主要代表作:福利经济学,1920年。二、福利经济学的先驱1、杰文斯2、马歇尔3、霍布森,第一节 概述,三、福利经济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和主观效用价值论 四、福利经济学的特点从福利的观点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以一定伦理的价值判断为前提,被认为是一种“规范经济学”。,第二节 皮古旧福利经
9、济学的主要内容,一、基本概念1、福利的涵义福利是个人获得的效用或满足;一个人的福利是这个人所获得的满足的总和;社会的福利是个人福利的总和;要使社会的福利增加,应当使社会上较多的人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也就是社会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满足。,第二节 皮古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2、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的关系 广义的福利社会福利福利分为两类:狭义的福利经济福利经济福利也是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是能以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经济福利对社会福利有决定性影响。,第二节 皮古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3、经济福利的构成经济福利是由效用构成的,效用意味着 满足;经济福利可以通过对效用的计量而被计 算出
10、来。,第二节 皮古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二、基本论点1、一国的经济福利可以用国民收入的多少来表示。换句话说,国民收入就是一国的经济福利。认为福利经济学所应考察的主题:一是国民收入量的增加,二是分配均等化。2、一国的经济福利是国民中每个人的经济福利的总和,而每个人的经济福利由他所得到的物品的效用构成。,第二节 皮古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3、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是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边际私人纯产值指增加一个单位的投资后,投资者收入的增加值;边际社会纯产值指社会因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纯产值;边际社会纯产值=边际私人纯产值+社会上其他人可能得到的利益或损失。边际私人纯产值
11、=边际社会纯产值,就表明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国民收入达到最大量。,第二节 皮古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4、国家应进行适度干预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可能会引起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的背离。主张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来消除客观上存在着的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的背离。国家干预具体措施征税补贴,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一、概述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批判皮古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代表人物众多。又分为补偿原则论派和社会福利函数论派。帕累托被认为是新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帕累托最优”是新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之一。,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二、新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1、基本命题个人不是
12、别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利,而不是取决于其他任何东西;如果至少有一个人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境况坏下去,整个社会的境况就算好起来。,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2、补偿原则理论二律背反情况:要增进社会福利就必须进行社会变革,但社会变革又降低社会福利。卡尔多的虚拟补偿原理:即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价格、税收政策等,让变革的受益者补偿变革的受损者是虚拟补偿而不是真实补偿。希克斯的“假定补偿”:只要假定受损者最终能得到补偿就行了。,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3、社会福利函数理论帕累托最优条件是有用的,但帕累托最优状态不止一个,而是无穷多个。为解决使社会福利达到最优极大
13、值的唯一最优条件,将社会福利函数引入福利经济学。结论:帕氏最优条件只是社会福利达到唯一极大值的必要条件,公平分配才是充分条件,只有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同时实现,才能达到社会福利的唯一最优均衡状态。,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三、新福利经济学的新发展1、次优理论2、相对福利理论3、公平和效率4、外生经济和不经济 5、福利国家理论,第五篇 20世纪20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说,第十六章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第一节 概 述,一、熊彼特的生平和著作生平:(18831950)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其学说被称为“创新主义”著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税收国家的危机1918、经济周期1939、资本主义、社会主
14、义与民主1942,第一节 概 述,二、理论体系的方法论特征1、将一般均衡理论作为出发点2、用经济体系内在动力来说明经济的动态现象3、将经济理论的分析、历史的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与数学分析方法结合在一起,第二节“创新”与经济周期,一、“创新”的含义与“创新”条件“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包括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新的原材料和半制成品的新的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创新”有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家履行其职能;二是银行信贷的支持。,第二节“创新”与经济周期,二、“创新”是经济周期的内因经济周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学说史 经济 学说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46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