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电压形式下空气的绝缘特性.ppt
《不同电压形式下空气的绝缘特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电压形式下空气的绝缘特性.ppt(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章 不同电压形式下空气的绝缘特性,影响空气间隙放电电压的因素电场情况:均匀场,稍不均匀场,极不均匀场电压形式:直流电压,交流电压,雷电冲击电压,操作冲击电压(本章讨论问题)大气条件:气压,温度,湿度等,第2章 不同电压形式下空气的绝缘特性,2.1 持续作用电压下空气的绝缘特性2.2 雷电冲击电压下空气的绝缘特性 2.3 操作冲击电压下空气的绝缘特性 2.4 提高气体间隙击穿电压的措施,2.1 持续作用电压下空气的绝缘特性,2.1.1 均匀电场中空气的绝缘特性2.1.2 稍不均匀电场中空气的绝缘特性2.1.3 极不均匀电场中空气的绝缘特性,持续作用电压:直流和工频的统称,这类电压随时间的变化
2、速度较小,因此放电发展的时间可忽略不计;冲击电压:包括雷电冲击和操作冲击电压,其持续的时间极短,以微妙计放电发展时间不能忽略,间隙击穿具有新的特点,在不均匀电场中尤其明显.,2.1.1均匀电场中空气的绝缘特性,均匀电场的击穿特点:击穿前无电晕,无极性效应,直流交流和正负50%冲击电压的击穿电压相同,采用相同公式计算.计算公式,当间隙距离较大(d1cm)时,空气的电气强度大约等于30kV/cm.当间隙距离较大时,均匀电场不容易获得,一般得到的是稍不均匀电场.,2.1.2 稍不均匀电场中空气的绝缘特性,稍不均匀电场的击穿特点:击穿前无电晕,极性效应不明显,直流,工频和50%冲击电压的击穿电压几乎一
3、致.稍不均匀电场的击穿电压与电场不均匀程度f关系很大,因此没有统一的经验公式,只能根据类似的典型电极结构的实验数据进行估算.稍不均匀电场的击穿电压通常根据起始场强经验公式进行估算.,利用 f 取决于电极布置.下页图给出了几种典型电极结构下的电场不均匀系数.对于稍不均匀电场,当Emax达到电晕起始场强E0时,U达到击穿电压Ub,从而得:,对稍不均匀场,E0不好求,可以采用E0=30kV/cm进行估算.,对稍不均匀场,间隙击穿电压Ub即为电晕起始电压Uc.,图 几种典型电极结构示意图及其不均匀系数1 同心球 2 球-平板3 球-球 4 同轴圆柱5 圆柱-平板6 圆柱-圆柱7 曲面-平面8 曲面-曲
4、面,典型电极结构的计算公式:其中:E0电晕起始场强 Emax电极表面最大场强 f 电场不均匀系数 Uc电晕起始电压,(1),(2),(3),(4),(5),(6),2.1.3 极不均匀电场中空气的绝缘特性,极不均匀场击穿电压特点:电场不均匀程度对击穿电压的影响减弱,极间距离对击穿电压的影响增大.因此可以采取极端结构的击穿电压数据进行分析估算.典型的极不均匀电场极端结构:棒-板(尖-板):电场分布不均匀时 棒-棒(尖-尖):电场分布均匀时,1.直流电压下的击穿电压 极不均匀场中,直流击穿电压的极性效应十分明显.(1)空气间隙较小时,尖-板结构和尖-尖结构的直流击穿电压与空气间隙的关系.见下图:同
5、样间隙距离下,不同极性间,击穿电压相差一倍以上;尖-尖结构的击穿电压介于两种极性的尖-板结构的击穿电压之间,因为该电场有两个强电场曲,同等间隙距离下,电场的均匀程度较好.,1.直流电压下的击穿电压 极不均匀场中,直流击穿电压的极性效应十分明显.(2)空气间隙较大时,棒-板结构的直流击穿电压与空气间隙的关系.见下图:正棒-板:空气间隙的电气强度Eb4.5kV/cm;负棒-板:空气间隙的电气强度Eb10kV/cm;较大间隙距离0.5 3m的棒-棒结构,直流电压下的击穿场强为:Eb4.85.0kV/cm.,2.工频电压下的击穿电压击穿都发生在正半周期值附近,所以击穿电压与直流电压下的正极性相似.见下
6、图:棒-棒及棒-板结构工频击穿电压与间隙距离的关系曲线间隙距离不太大时,击穿电压与间隙距离呈线性上升关系;间隙距离很大时,击穿电压不再随间隙距离增大而线性上升,呈现饱和现象,这在棒-板结构中尤为明显.以棒-板间隙为例:d=1m,Eb 5.23kV/cm(峰值)d=10m,Eb 2.1kV/cm(峰值),可见,间隙距离很大时,平均击穿场强明显降低,对棒-板结构间隙表现明显.因此,在电气设备上,应尽量采用棒-棒类对称型的电极结构,而避免棒-板类不对称的电极结构.关系曲线随着实验用的”棒”板”不同而有所不同,使用时应注意其实验条件.,2.2 雷电冲击电压下空气的绝缘特性,雷电冲击电压的形成与标准波形
7、 雷电冲击电压的形成 标准雷电冲击电压波形2.2.2 放电时延2.2.3 50%放电电压2.2.4 冲击系数与伏秒特性 冲击系数 伏秒特性及其制订 伏秒特性的应用,雷电冲击电压形成与标准波形,1.雷电冲击电压的形成(1)雷电放电概述 雷电现象是自然界中一种瞬间放电现象,同时伴随有雷声,具有高电流、高电压、变化快、放电时间短、辐射强等特征。雷闪:雷云中聚积了大量电荷而在大气中引起的放电现象,分为云内闪,云间闪和云地闪,对地面设备造成危害的主要是云地闪.按雷电的发展方向可分为下行雷和上行雷.下行雷是在雷云中产生,向大地发展;上行雷是由接地物体顶部激发,向雷云方向发展.最常见的是下行雷.雷电的极性是
8、按照从雷云流入大地的电荷的符号决定.实际测量表明:无论什么地质情况,绝大部分的雷电是负极性雷.,雷电的特征*1 雷电具有很大的电流 每次雷击闪电电流大小和波形有很大差别,尤其是不同种类放电差别更大。雷电流在流通过程中是变化的,其大小与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季节等因素都有关系。一般平原地区比山地雷电流大,正闪电比负闪电能量大,第一闪击比随后闪击电流大。*2 雷电具有很高的电压 闪电电荷量是指一次闪电中正电荷与负电荷中和的数量。这个数量直接反映一次闪电放出的能量,也就是一次闪电的破坏力。闪电电荷的多少是由雷云带电荷情况决定的,与地理条件和气象情况有关,也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大量观测数据表明,一次闪电放
9、电电荷可从零点几库仑到1000多库仑,这些电荷在微秒内瞬时放电,所以,云层对大地之间的将电压高达几百万到几千万伏。,雷电的特征*3.雷电波的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范围 从雷电波频谱结构可以获悉雷电波电压、电流的能量在各频段的分布,根据这些数据可以估算被保护系统在其频带范围内雷电冲击波的幅度和能量大小,进而确定防雷措施;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它的频谱特性来选择合适的传输线。根据雷电的标准波形,雷电流主要分布在低频部分,随频率升高而递减。在波尾相同时,波前越陡高次谐波越丰富;在波前相同的情况下,波尾越长,低频部分越丰富。根据这些数据可以估算通信系统频带范围内雷电冲击的幅度和能量大小,进而确定雷电防护措施。
10、,雷电的特征*4 雷电活动规律 雷电活动从季节来讲以夏季最活跃,冬季最少,从地区分布来讲是赤道附近最活跃,随纬度升高而减少,极地最少。雷灾事故的历史资料统计和实验研究证明,雷击的地点以及遭受雷击的部位是有一定规律,同一区域容易遭受雷击的地点和部位有:土壤电阻率较小的地方,如有金属矿床的地区、河岸、地下水出口处、湖沼、低洼地区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山坡与稻田接壤处;具有不同电阻率土壤的交界地段。,雷电的特征*4 雷电活动规律 易遭受雷击的建(构)筑物:高耸突出的建筑物,如水塔、电视塔、高楼等;排出导电尘埃、废气热气柱的厂房、管道等;内部有大量金属设备的厂房;地下水位高或有金属矿床等地区的建(构)筑
11、物;孤立、突出在旷野的建(构)筑物。同一建(构)筑物易遭受雷击的部位:平屋面和坡度的屋面,檐角、女儿墙和屋檐;坡屋度1/10且1/2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和屋檐;坡度1/2的屋面、屋角、屋脊和檐角;建筑物屋面突出部位,如烟囱、管道、广告牌等。,雷电的形成雷电的形成与带电的云层雷云的存在分不开,有关雷云形成至今尚未有一种被公认为无懈可击的完整学说,目前比较完善的假说-威尔逊假说。地球本身是一个电容器,携带稳定的负电荷,地球上空存在一个带正电的电离层,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充好电的电容器,它们之间的场强为上正下负。大量的水性质点,如水滴,雪片等,在强烈气流和地球引力场作用下具有不同的空气动力学特性,最
12、终造成了水性质点强烈的荷电过程,在雷云的不同部位聚积了异号电荷,构成电场.其综合效果造成强烈的电荷分离能力,使雷云横向扩展几公里,纵向分离成两个大的电荷中心.(下页图)带电云层构成雷云空间电场,其方向和地面与电离层之间的电场方向一致,都是上正下负,因而加强了大气的电场强度,使大气中水成物的极化更厉害,在上升气流存在的情况下,更加剧重力分离作用,使雷云发展得更快。,一般,雷云上层带正电荷,下层带负电荷。在云的最底部区域还可能有正电荷的局部聚积.实际上,气流并不单是只有上下移动,而是比这种运动更为复杂。因此雷云电荷的分布也比上面讲的要复杂得多。,尖端放电现象当天空中有带大量电荷雷云的时候,由于静电
13、感应作用,雷云下方的地面和地面上的物体都带上与雷云相反的电荷。雷云与其下方的地面构成一个已充电的电容器.当雷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压高到一定值,地面上突出的物体会放电,同时,天空带电的雷云在电场的作用下,少数带电微粒向地面靠拢,形成先驱注流,产生电离的微弱导通,这一阶段称为先驱放电。先驱放电是不连续的,是一个一个脉冲的相继向前发展。因为放电沿着空气电离最强、最容易导电的路径发展,因此先驱放电常表现为分枝状。这些分枝状的先驱放电通常只有一条放电分支达到大地,形成雷击,开始主放电阶段。,(2)下行的负极性雷通常分为3个主要阶段:先导放电 雷电先导与长间隙火花的先导性质相似,下行负先导具有分级发展的特点.
14、平均速度约为11058105m/s.先导过程持续约几毫秒.雷电先导通道高电导,高温的部分很狭窄,但是还有大量电荷分布在半径相当大的周围空气中,构成外围电离区.当下行雷先导从雷云向建筑物方向发展时,从接地建筑物上可能产生向上的迎面先导,影响了下行先导的发展路线,决定了雷击点的位置.,(2)下行的负极性雷通常分为3个主要阶段:主放电 当下行先导与大地短接时,进入主放电过程。在主放电中雷云与大地之间所聚集的大量电荷,通过先驱放电所开辟的狭小电离通道,发生猛烈的电荷中和,放出能量,以至发出突发的强烈的闪光和震耳的轰鸣雷响,主放电阶段造成雷电放电最大的破坏作用.主放电通道的起始过程 主放电通道向上延伸
15、径向放电 主放电发展速度极快,约在0.07 0.5倍光速范围内,离地越高,速度越慢;主放电延续的时间很短,一般不超过100微秒;电流峰值极大,达到 几十几百kA.电流瞬间值随着主放电向高空发展逐渐减小,形成雷电流冲击波形.,(2)下行的负极性雷通常分为3个主要阶段:余光 主放电后,云中的余量电荷沿雷电通道继续流向大地,可以看到一片模糊的发光.称为余光放电.余光放电阶段,电流逐渐衰减,约为103101A,延续的时间较长,约为几个毫秒.,后续分量 先导放电,主放电和余光放电三个阶段组成了下行负雷的第一个组成部分,称为一个分量.通常雷电流是重复的,第一分量之后还有几个后续分量构成重复放电.每次负极性
16、雷的分量数目多的可以达到10多个甚至20多个.相邻分量之间的间隔时间约为几十ms.后续分量形成的原因:由于雷云非常大,它各部分密度不完全相同,导电性能也不一样,即雷云中存在多个电荷聚集中心,所以它所包含的电荷不能一次放完.第一次放电是由雷云最低层发出的,随后放电是从较高云层、或相邻区发出的。,后续分量组成:仍然包括:先导,主放电和余光三个阶段.(1)先导阶段:总是沿着第一分量的通道前进.因为原先通道没有充分去电离,所以后续分量先导可以顺利地连续前进,而不再需要分级发展了.(2)主放电阶段:与第一分量的主放电过程机理相同,只是电流较小,通常为第一分量的30%50%,但电流波前时间比第一分量小的多
17、,因此其电流上升最大陡度反而比第一分量的最大陡度大3 5倍,在电感性被击物体上造成较高的过电压.(3)余光阶段:每次雷电对地泄放电荷的总量是变化的,从不足1库仑 几百库仑,平均约为35C,其中约有30%50%是在余光放电阶段中泄放入地.,后续分量 雷闪放电时,雷云对地的静电电位很高,可以达到107108 V.雷电冲击电压:雷云对地放电时,巨大的冲击电流在接地阻抗上产生的巨大的电压降,或者极大的电流变化率在电感性被击物体上产生的高电压.另外,当输电线路附近落雷时,由雷电冲击电流引起的电场,磁场的剧烈变化,也会在线路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压.因此,雷击巨大的破坏力来自雷电冲击电流.分量中的最大电流和电流
18、最大增长率是造成被击物过电压,电动力,电磁脉冲等的主要因素;余光阶段中流过的较长时间的电流是造成雷电热效应的主要因素.,采用冲击电压发生装置产生冲击电压,人工模拟雷电冲击下空气间隙的击穿,2 标准雷电冲击电压波形雷电流具有冲击波形特点:迅速上升,平缓下降.雷电流在接地阻抗上形成的雷电压也具有冲击波形特征.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 雷电冲击电压标准波形,分为全波和截波两种.截波是模拟雷电冲击波被某处放电而截断的波形.全波冲击试验电压如下图所示,是非周期性冲击电压,波形先是很快上升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到零.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波形参数与IEC推荐的一致:视在波前时间/视在半峰值时间=1.2/50
19、微秒;对正负极性雷电冲击波的标准波形规定是一样的.,雷电冲击电压全波波形参数确定方法:GH视在波前时间T1(Tf)=1.2微秒,允许偏差30%;GK视在半峰值时间T2(Tt)=50微秒,允许偏差20%;当波形有振荡时,取其平均曲线为基本波形,以此作为实验电压波形,峰值允许偏差3%;,波前截断及波尾截断的截波冲击实验电压波形示意图:截断时间Tc(25微秒),截波峰值Uc,截断时刻电压Uj,截波电压骤降视在陡度CD线的斜率,电压过零系数U2/Uc(0.3)等.,2.2.2 放电时延,静态击穿电压:长时间作用在间隙上,能使间隙击穿的最低电压.冲击电压击穿间隙的必要条件:冲击电压值大于静态击穿电压.冲
20、击电压击穿间隙的充分条件:需要足够的击穿时间.因为当电压上升到静态击穿电压时,间隙并不马上击穿,而是还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击穿.击穿时间:从开始加压的瞬间起到气隙完全击穿为止的总的时间.由3部分组成(见下图).,气隙的击穿时间由3部分组成:升压时间,统计时延和放电形成时延,其中后两者共称为放电时延.,升压时间t0:电压从0升高到静态击穿电压U0所需时间;统计时延ts:电压从升到U0时刻起到气隙中形成第一个有效电子的时间;放电形成时延tf:从形成第一个有效电子时刻起到气隙完全被击穿的时间.所谓”第一个有效电子”:电子能发展一系列的电离过程,最后导致间隙完全击穿的那个电子.气隙中出现的自由电子并一
21、定是有效电子,因为:其可能被中性质点俘获,形成负离子,失去电离活力;其可能扩散到间隙以外,不参加电离过程;其即使引起电离过程,当电离过程可能中途衰亡而停止.,当短间隙,且电场比较均匀时,放电时延统计时延.统计时延具有统计性质,通常取平均值,称为平均统计时延.其值与电压,电场,外界照射都有关,一般电压,照射,则ts.当长间隙,且电场不均匀时,放电时延中放电形成时延占主要部分.,2.2.3 50%放电电压,当幅值为Um的冲击电压加在间隙上,已知间隙的静态击穿电压为U0时:UmU0,超过U0所持续的时间TU0,放电时延缩短,且T放电时延时,每次冲击都能使间隙击穿;电压在上述两者之间,击穿概率随电压的
22、升高而提高.存在一个电压值,当该电压加到间隙上时,发生击穿与不击穿的概率各为50%,称为该间隙的50%放电电压 U50.对冲击电压,一般采用U50来衡量间隙的绝缘特性.,2.2.3 50%放电电压,确定间隙的U50的方法:保持标准波形不变,逐级升高电压幅值,每级电压值加10次,直到每10次中有46次击穿,则此电压可作为该间隙大致的U50.每级加压次数越多,所得的U50越准确.采用多级法确定采用50%放电电压决定绝缘距离:对外绝缘常用96%U50作为间隙的耐受电压,其耐受概率为90%,即10次中有一次击穿.安全要求高的场合,可取91%U50作为间隙的耐受电压,其耐受概率为99.85%.典型结构下
23、(棒-棒结构,棒-板结构)的U50的实验曲线(下图所示).,棒-板间隙的极性效应明显;棒-棒间隙的极性效应不大.除了间隙很小的情况,击穿电压和间隙距离呈直线关系.,2.2.4 冲击系数与伏秒特性,1 冲击系数:U50/U0 其中,50%放电电压U50,静电击穿电压U0.均匀场和稍不均匀场,冲击系数=1.即直流击穿电压,交流击穿电压峰值和U50,静电击穿电压U0三者相等.由于放电时延短,在U50下,击穿通常发生在波形峰值附近.极不均匀场,冲击系数通常1.由于放电时延较长,在U50下,击穿通常发生在波形尾部.,2.2.4 冲击系数与伏秒特性,2 伏秒特性及其制定由于放电时延的影响,气隙的击穿需要一
24、定的时间.对非持续作用的电压,如脉冲电压,气隙的击穿电压与电压作用的时间有关.同一个气隙,冲击电压的峰值较低但延续时间较长,在此电压作用下,可能被击穿;冲击电压的峰值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可能反而不被击穿.可见,在冲击电压下仅用单一的击穿电压值描述间隙的绝缘特性是不全面的.一般,用间隙上出现的电压最大值和间隙击穿时间的关系曲线来表示间隙的冲击绝缘特性,此曲线称为:间隙的伏秒特性.,伏秒特性的求取 保持一定波形而逐渐升高冲击电压的峰值.以每个等级冲击电压下的击穿时刻和对应冲击电压的峰值作为坐标,确定对应的伏秒特性点.这些点连成的一条曲线就是该气隙在该电压波形下的伏秒特性曲线.,伏秒特性是以上下包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同 电压 形式 空气 绝缘 特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4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