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研究溯源与前沿.ppt
《受众研究溯源与前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受众研究溯源与前沿.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受 众,分享人:吕永峰,目录,CONTENTS,1,2,3,一、受众是什么:不同学科的多维观照,二、文化工业中的消极受众和积极受众: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的学术分野,三、受众的终结:数字劳工&用户,受众是什么:不同学科的多维观照,1,研究范式,世纪初传播学由不同学科背景研究者介入的时候,受众研究就已经具备了跨学科的色彩。,批判学派,经验学派采用的范式主要基于心理学的行为主义范式、认识论范式,以及社会学的功能主义范式。,批判学派强调用宏观的眼光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重视大众传播机制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联。其主要理论来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伯明翰学派。,经验学派,美国社会学家布
2、卢默(Herbert Blumer,1939)将“大众”作为分析受众的一种框架,以区别于以前的群体(group)、群集(crowd)和公众(public)。这种大众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彼此陌生、缺乏任何自我认同意识;没有辨别力与抗拒力,原子化状态,被动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受众是原子式的大众,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学家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1947)在他们合著的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启蒙中指出“文化工业”是异化与物化人的典型工厂,受众只是沉浸在文化工业中的傀儡。“资本主义生产严密控制者大众的身体和灵魂,而大众只是无助的受害者,别
3、无选择”、“大众的每一个反应都是由产品决定的”。美伊莱休卡茨,约翰杜伦彼得斯,泰玛利比斯.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M.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受众并不是早期研究者想象的那种孤立的、毫无联系的个体或群体,相反,他们处于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他们不仅有自己个人及家庭的生活圈子,而且由于利益、情感、兴趣等原因,又加入到各种社会团体中,而这种种社会关系又会左右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接受和反应。(Lazarsfeld,1948)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理论先河。蔡骐.多维视野中的受众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群体的再发现”(
4、rediscovery of the group):受众由基于地域和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许多互相交错的社会关系网构成,大众媒介以不同方式与这些社会网络相融合。受众作为集体或社会群体的特征,又重新在受众概念上突显出来。(Merton,1949)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西多尼罗杰森的魔弹论(1930s-1940s)、伯罗(Berlo,1960)皮下注射论,德佛勒称之为机械的“刺激-反应论”(M.DeFleur,1970),大众媒体具有强大威力,受众规模庞大、没有个性,彼此隔离,无法沟通。受众被看成射击场里固定不动的靶子,只要枪口对准靶子,子弹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包
5、括前期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拉斯韦尔5w模式、香农的数字模式等,所阐述的都是简单的从传播者到接受者的线性的、单向的传播过程,将媒介信息看作刺激,而把受众的行为和态度的改变作为反应。属于行为主义的研究范畴。美德弗勒、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受众是“靶子”,1940s,格式塔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和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引入“认知心理结构”到受众研究体系当中。他们认为,人是不能被操控的主体,作为“问题的解决者”,个体在接收信息时,能够利用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对其进行加工与改造。受众所获得的意义不等于媒介中原来的内容,而是受众通过一系列内部心理加工过程获得的主观经验。葛进平.受众调查
6、与收视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受众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获取者”,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首次出现在卡茨(1959)的文章里,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机的逻辑,认为“对态度的形成和改变,都必须以态度服务于人格需要的功能来理解”。他的“功能取向”研究为“使用与满足”学说提供了依据。此学说的理论基础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强调了个人的理性以及个人自我实现的潜力(Werner.J.Sevenn.1988)。丹尼斯 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受众是主动选择、使用媒介的“能动体”,期望-价值论(Palmgreen,Wenner&
7、Rayburn,1980)探索传媒使用和对传媒的态度。鲁宾和温德尔(Windahl.1986)提出了使用与依赖模式(uses and dependency model)将个人置于社会系统中,这些系统帮助人们形成自己的需求。丹尼斯 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受众是主动选择、使用媒介的“能动体”,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领军人物霍尔针对大众传播过程提出了著名编码及解码理论。他认为,媒介传播者在生产媒介信息时通过一定的文字及图像符号来传播意义,而媒介工业生产信息的过程就是一个编码过程,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也同样使用一定的规则来解读这些文字及图像符号,并了解它们所传播的意义,这一
8、过程就是解码。媒体可透过其意识形态的表意作用(signification)参加对文化霸权的争夺”。(Stuart Hall,1980)研究重心在文本与受众解读的关系上。丹尼斯 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受众是“解码者”和“解释团体”,戴维莫利(David Morley):受众是解码者。不同结构的社会和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信息的解读(read)和解码(decoded)是多种多样、彼此各异的,与讯息发送者的本意也相去甚远。(David Morley,1980)斯坦利菲什(Stanley Fish):受众是“解释团体”(interpretive commun
9、ities),社会地位相同或相近的读者,会因为类似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而拥有一套共同的解释策略,或思考和感知事物的方式。提出“社会化的公众理解系统”。(Stanley Fish,1988)丹尼斯 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受众是“解码者”和“解释团体”,达拉斯斯迈思(Dallas Smythe,1977):(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泰斗)受众商品论。“商营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产品是受众的人力(注意力)。”受众实际上是在为广告商打工(work),受众利用闲暇时间收看电视或者阅读报纸,这项劳动随后被传媒包装成一种新的“商品”(commodity)出售给广告商
10、。丹尼斯 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吴鼎铭.网络“受众”的劳工化: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网络“受众”的产业地位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7(6),受众是商品,伯明翰学派的著名学者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1980s):大众媒体的媒体产品流通于两种平行且共时的经济系统中(金融经济、文化经济),文化经济中作为意义生产者的受众拥有相当的权力。消费者(受众)拥有创作文化的力量,而不是被动可怜的“被欺骗”和“被出售”者,大众作为力量的绝对主体突显出来;受众的力量表现在对媒体内容的多元解读。受众基于文本多义性来解码的自由即是受众拥有的“符号的权力”,这一权力说明受众才是
11、大众文化的真正生产者。符号的民主 受众的自由(美)费斯克 著,王晓珏,宋伟杰 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9,受众是“生产意义”的消费者,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North)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路径依赖”理论被总结出来后,被用在受众选择和习惯的相关研究上。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10,受众是“路径依赖者”,总结,受众研究经历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效果“魔弹论”到弱效果“有限效果论”,
12、经历了从经济学的“受众商品论”到文化学的“受众解码说”,经历了社会学的“被动观众”到“积极观众”和心理学的“使用满足论”,众多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学科视点出发,为我们展现出观点各异、精彩纷呈的受众学说。,总结,美国的效果学派把受众当作可以被媒介控制的玩偶。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受众消极被动,极易被媒介影响与控制。霍克海默、阿多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将大众文化纳入政治和经济的管控使文化呈现出商品化的特征,通过对受众进行欺骗和控制从而消除其对社会的抵抗。,总结,消极受众理论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强调受众主体性的观点也在发声。使用和满足理论与威廉斯文化理论对文化的重新定义,则从根本上确定了受
13、众的主体性。到了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受众的主体性成为了媒介效果研究不可或缺的变量。此后,莫利的民族志和费斯克的抵抗解码方式,使得符号成为确立受众主体性,规避文化独裁的有效手段。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受众研究已经走出了主动与被动的二元对立的阶段,新媒介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受众“传受一体”的观点已大肆流行。,文化工业中的消极受众和积极受众: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的学术分野,2,文化工业是为了经济利益而人为地制造出来的。马尔库塞:整个文化工业社会就是图像和符号交织起来的娱乐至上的“单向度”社会。霍克海默、阿多诺:文化工业具有商业性、技术性和标准化以及控制性和欺骗性特征。在文
14、化工业社会中,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成为衡量艺术作品的尺度,艺术创作放弃了与现实对立的自由空间,转而开始融入日常生活描摹现实甚至于俯就大众的口味,文化工业的商业性逻辑在文化领域中已被奉为圭臬。德阿道尔诺 再论文化工业J 王凤才,译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法兰克福学派的“消极受众”:文化工业对受众的全面操纵,控制大众的选择是文化工业的显著特征阿多诺:“并非像文化工业试图使人们相信的那样,顾客是上帝,他们不是文化工业产品的主体,而是文化工业产品的客体。”文化工业与受众的关系只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满足受众需求的过程是一个纯粹的牟利过程,受众只能作为牟利计划的一个流程而存在。因此
15、,受众不具备选择的权力,只能接受文化工业给定的文化产品、接受大众传媒给定的信息。德阿道尔诺 再论文化工业J 王凤才,译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法兰克福学派的“消极受众”:文化工业对受众的全面操纵,霍克海默:“一个人只要有了闲暇时间,就不得不接受文化制造商提供给他的产品”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中,“个性不过是普遍性的权利为偶然发生的细节印上标签”。德霍克海默,德阿道尔诺 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陆扬,王毅 大众文化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法兰克福学派的“消极受众”:文化工业对受众的全面操纵,伪个性化的大众不仅在行为上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受众 研究 溯源 前沿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45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