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统一设计标准》宣贯培训.ppt
《《民用建筑统一设计标准》宣贯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用建筑统一设计标准》宣贯培训.ppt(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673(2019版)宣贯培训材料(第六章),2019年6月 杭州,未来标准体系框架,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工程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公众权益和公共利益,促进能源资源利用,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在组织编制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体系,其中城乡建设部分共38本。,项目建设类(14本)1室外给水工程项目规范2室外排水工程建设规范3室外供热工程项目规范4燃气工程项目规范5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7园林工程项目规范8市容环卫工程项目规范9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程项目规范10住宅项目规范11公共建筑项目规范12特殊建筑项目规范
2、13特殊设施项目规范14自然与历史文化保护地保护利用项目规范,通用技术类(24本)15城乡规划通用规范16工程勘察通用规范17建筑安全防范通用规范18城乡测量通用规范19工程结构设计通用规范20无障碍通用规范21建筑地基基础通用规范22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23砌体结构通用规范24钢结构通用规范25木结构通用规范26组合结构通用规范27建筑和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28建筑防火通用规范,29建筑环境通用规范30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3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32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33市政管道通用规范34施工脚手架通用规范35建筑与市政工程质量控制通用规范36施工现场安全卫生与职业健
3、康通用规范37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38既有建筑维护与改造通用规范,“第6章 建筑物设计”主要修订内容,对建筑物的使用人数的确定原则作出规定,补充对地下室的相关要求。对设备层和避难层避难区外布置设备用房增加了相关要求。增加了对室内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要求。明确楼梯净宽度的概念,增加踏步防滑系数要求。增加了墙身隔声、防渗要求;增加了外墙外窗台防排水构造要求。增加了门窗、幕墙、防滑楼地面、吊顶的设计要求。新增室内外装修材料的环保要求。增加了对既有建筑改造的要求。,“第6章 建筑物设计”修订概要目录调整,GB50352-2005(15节)6.1 平面布置6.2 层高和室内净高6.3 地下室和半地下
4、室6.4设备层、避难层和架空层6.5厕所、盥洗室和浴室6.6台阶、坡道和栏杆6.7楼梯6.8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6.9墙身和变形缝6.10门窗6.11建筑幕墙6.12 楼地面6.13屋面和吊顶6.14管道井、烟道、通风道和垃圾管道6.15室内外装修,GB50352-2019(17节)6.1 建筑标定人数的确定6.2 平面布置6.3 层高和室内净高6.4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6.5设备层、避难层和架空层6.6厕所、盥洗室和浴室6.7台阶、坡道和栏杆6.8楼梯6.9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6.10墙身和变形缝6.11门窗6.12建筑幕墙6.13楼地面6.14屋面6.15吊顶6.16管道井、烟道
5、、通风道6.17室内外装修,“第6章 建筑物设计”修订概要强条调整,GB50352-2005(5条)6.6.3 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栏杆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能承受荷载规范规定的水平荷载;4.住宅、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的栏杆必须采用防止少年儿童攀登的构造,栏杆垂直杆件间的净距不应大于0.11m;6.7.2墙面至扶手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即楼梯梯段宽度除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外,供日常主要交通用的楼梯的梯段宽度应根据建筑物使用特征,按每股人流为0.55+(00.15)m的人流股数确定,并不应少于两
6、股人流。00.15m为人流在行进中人体的摆幅,公共建筑人流众多的场所应取上限值。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的楼梯,梯井净宽大于0.20m时,必须采取防止少年儿童攀滑的措施,楼梯栏杆应采取不易攀登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距不应大于0.11m。6.12.5存放食品、食料、种子或药物等的房间,其存放物与楼地面直接接触时,严禁采用有毒性的材料作为楼地面,材料的毒性应经有关卫生防疫部门鉴定。存放吸味较强的食物时,应防止采用散发异味的楼地面材料。管道井、烟道、通风道和垃圾管道应分别独立设置,不得使用同一管道系统,并应用非燃烧体材料制作。,GB50352-2019(3条)住
7、宅、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其它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的栏杆必须采取防止攀爬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间距不应大于0.11m。(保留)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0m,梯段净高不宜小于2.2m。(原条文为一般性条文,新增)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及其他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当楼梯井净宽大于0.2m时,必须采取防止少年儿童坠落的措施。(保留),6.1 建筑标定人数的确定,6.1 建筑标定人数的确定,6.1.1 有固定座位等标明使用人数的建筑,应按照标定人数为基数计算配套设施、疏散通道和楼梯及安全出口的宽度。(基本保留)6.1.2 对无标定人数的建筑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或
8、经调查分析确定合理的使用人数,并应以此为基数计算配套设施、疏散通道和楼梯及安全出口的宽度。(基本保留)原条文:3.7.1 建筑物除有固定座位等标明使用人数外,对无标定人数的建筑物应按有关设计规范或或经调查分析确定合理的使用人数,并应以此为基数计算安全出口的宽度。条文说明6.1.2 建筑物应按防火规范有关规定计算安全疏散楼梯、走道和出口的宽度和数量,以便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人员迅速安全疏散。有标定人数的建筑物(剧场、体育场馆等),可按标定的使用人数计算;对于无标定人数的建筑物,即未标定使用人数的建筑物,如商场、展厅等,其使用人数应根据有关设计规范,按房间的人员密度值进行折算,根据所处城市、地段、规
9、模等不同,经过调查分析,确定合理人员密度,以此为基数,计算厕所洁具等配套设施的数量,以及安全疏散出口的宽度和数量。,6.1 建筑标定人数的确定,6.1.3 多功能用途的公共建筑中,各种场所有可能同时使用同一出口时,在水平方向应按各部分使用人数叠加计算安全疏散出口和疏散楼梯的宽度;在垂直方向,地上建筑应按楼层使用人数最多一层计算以下楼层安全疏散楼梯的宽度,地下建筑应按楼层使用人数最多一层计算以上楼层安全疏散楼梯的宽度。(保留)原条文:3.7.2 公共建筑中如多功能用途,各种场所有可能同时开放并使用同一出口时,在水平方向应按各部分使用人数叠加计算安全疏散出口的宽度,在垂直方向应按楼层使用人数最多一
10、层计算安全疏散出口的宽度。,6.2 平面布置,6.2 平面布置,6.2.1 建筑平面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功能、工艺等要求合理布局,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保留)原条文:6.1.1 平面布置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功能、工艺要求,合理布局。平面布置宜有一定的灵活性。条文说明6.2.1 建筑的使用寿命较长,在设计时无法预见今后的变化,若平面布置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可为今后的改扩建提供条件。,6.2 平面布置,根据使用功能,建筑的使用空间应充分利用日照、采光、通风和景观等自然条件。对有私密性要求的房间,应防止视线干扰。(基本保留)建筑出入口应根据场地条件、建筑使用功能、交通组织以及安全疏散等要求进行设
11、置。(新增)地震区的建筑平面布置宜规整。(基本保留)原条文6.1.2 平面布置的柱网、开间、进深等定位轴线尺寸,应符合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GBJ 2等相关规定。(已调整至3.5节)6.1.3 根据使用功能,应使大多数房间或重要房间布置在有良好日照、采光、通风和景观的部位。对有私密性要求的房间,应防止视线干扰。地震区的建筑,平面布置宜规整,不宜错层。条文说明为新增条文,强调了建筑出入口与场地布置及交通组织等协调的关系。我国是多震区国家,本条对地震区建筑平面布置的特殊性提出了符合抗震要求的相应规定。,6.3 层高和室内净高,6.3 层高和室内净高,6.3.1 建筑层高应结合建筑使用功能、工艺要求和
12、技术经济条件等综合确定,并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保留)原条文:6.2.1 建筑层高应结合建筑功能、工艺要求和技术经济条件综合确定,并应符合专用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条文说明6.3.1 鉴于不同使用功能建筑对层高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具体到每个建筑也存在差异性,所以不宜作统一的规定,应结合具体的使用功能、工艺要求和技术经济条件等综合确定,并符合相关专用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6.3 层高和室内净高,6.3.2 室内净高应按楼地面完成面至吊顶、楼板或梁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计算;当楼盖、屋盖的下悬构件或管道底面影响有效使用空间时,应按楼地面完成面至下悬构件下缘或管道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计算。(
13、保留)原条文:6.2.2 室内净高应按楼(地)面完成面至吊顶或楼板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计算;当楼盖或屋盖的下悬构件或管道底面影响有效使用空间者,应按楼(地)面完成面至下悬构件下缘或管道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计算。条文说明本条款对室内净高计算方法作出规定。除一般规定外,对楼板和屋盖的下悬构件(如密肋板、薄壳模楼板、桁架、网架以及通风管道等)影响有效使用空间时,规定应按楼地面完成面至构件下缘(肋底、下弦或者管道底等)之间的垂直距离计算。,6.3 层高和室内净高,建筑用房的室内净高应符合相关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地下室、局部夹层、走道等有人员正常活动的最低处净高不应小于2.0m。(保留)原条文:6.2.3
14、建筑物用房的室内净高应符合专用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地下室、局部夹层、走道等有人员正常活动的最低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m。条文说明建筑各类用房的室内净高按使用要求有较大的不同,应分别符合相关专用建筑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地下室、局部夹层、走道等空间带有共同性,规定最低处不应小于2m的净高是考虑到人体站立和通行必要的高度和一定的视距。国内外规范一般按此规定。,6.4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6.4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6.4.1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应合理布置地下停车库、地下人防、各类设备用房等功能空间及其出入口,出入口、进排风竖井等的地面建(构)筑物应与周边环境协调。(基本保留)原条文:6.3.1 地下室、半地下
15、室应有综合解决其使用功能的措施,合理布置地下停车库、地下人防、各类设备用房等功能空间及各类出入口部;地下空间与城市地铁、地下人行道及地下空间之间应综合开发,互相连接,做到导向明确、流线简捷。条文说明641642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地下空间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经由单一的开发利用模式逐渐转变为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建筑地下室尤其大型公共建筑的地下室与城市地下空间的连接的实例逐渐增多。为突出地下室与城市地下空间联系的重要性,将原通则条相关内容单列出为条,并强调联系便利,同时分界明确。,6.4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6.4.2 地下建筑连接体的设计应符合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相关规定,并应做到导向
16、清晰、流线简捷,防火分区与管理等界线明确。(基本保留)原条文:6.3.1 地下室、半地下室应有综合解决其使用功能的措施,合理布置地下停车库、地下人防、各类设备用房等功能空间及各类出入口部;地下空间与城市地铁、地下人行道及地下空间之间应综合开发,互相连接,做到导向明确、流线简捷。条文说明641642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地下空间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经由单一的开发利用模式逐渐转变为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建筑地下室尤其大型公共建筑的地下室与城市地下空间的连接的实例逐渐增多。为突出地下室与城市地下空间联系的重要性,将原通则条相关内容单列出为条,并强调联系便利,同时分界明确。,6.4 地下室和
17、半地下室,6.4.3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的建造不得影响相邻建筑物、构筑物、市政管线等的安全。(新增)条文说明643目前设计项目中的室外管线设计往往滞后,且设计人员对护坡挡土墙厚度不甚了解,地下室边界退让基地边界的距离不足,带来后期施工,室外管线设计困难等问题,有的甚至影响相邻建筑物、构筑物、市政管线等的安全。所以特别补充了条。,6.4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当日常为人员使用时,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应满足安全、卫生及节能的要求,且宜利用窗井或下沉庭院等进行自然通风和采光。其他功能的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基本保留)原条文:6.3.2 地下室、半地下室作为主要用房使用时,应符合安全、卫生的要
18、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严禁将幼儿、老年人生活用房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2 居住建筑中的居室不应布置在地下室内。当布置在半地下室时,必须对采光、通风、日照、防潮、排水及安全防护采取措施。3 建筑内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不应设置在地下二层及二层以下;当设置在地下一层时,地下一层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应大于10m。,6.4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外围护结构应规整,其防水等级及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基本保留)1应设排水设施;2出入口、窗井、下沉庭院、风井等应有防止涌水、倒灌的措施。原条文:地下室平面外围护结构
19、应规整,其防水等级及技术要求除应符合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108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室应在一处或若干处地面较低点设集水坑,并预留排水泵和排水管道;2.地下管道、地下管沟、地下坑井、地漏、窗井等处应有防止涌水、倒灌的措施。条文说明6.4.5 本条文在原条文的基础上简化内容,主要强调防排两方面的内容。地下室防排水设计应综考虑地表水、地下水、毛细管水等的作用以及人为因素引起的附近水文地质改变的影响;地下室出地面的建筑、管线等应注意防排水、保温措施;严寒及寒冷地区的排水沟应有防冻措施;严寒地区的汽车坡道宜采用融雪措施。由于山地、坡地建筑受山洪灾害危害较大,所以布置在山地、斜坡上的地
20、下室应采用山坡截水沟,截水沟断面应通过计算确定。,6.4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6.4.6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的耐火等级、防火分区、安全疏散、防排烟设施、房间内部装修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保留)原条文:6.3.4 地下室、半地下室的耐火等级、防火分区、安全疏散、防排烟设施、房间内部装修等应符合有关防火规范的规定。,6.4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6.4.7 地下室不应布置居室;当居室布置在半地下室时,必须采取满足采光、通风、日照、防潮、防霉及安全防护等要求的相关措施。(基本保留)原条文:6.3.2 地下室、半地下室作为主要用房使用时,应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并应符
21、合下列要求:1 严禁将幼儿、老年人生活用房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2 居住建筑中的居室不应布置在地下室内。当布置在半地下室时,必须对采光、通风、日照、防潮、排水及安全防护采取措施。条文说明考虑到目前将居住用房设于地下室的情况不仅在住宅建筑中存在,而且在旅馆、宿舍等建筑中也存在,所以将原通则中“居住建筑中的居室不应布置在地下室内”改为“地下室不应布置居室”。另从绿色建筑设计出发,提倡地下室采取自然采光通风等措施。,6.5 设备层、避难层和架空层,6.5设备层、避难层和架空层,设备层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基本保留)1设备层的净高应根据设备和管线的安装检修需要确定;2设备层的布置应便于设备的进出和检修
22、操作;3在安全及卫生等方面互有影响的设备用房不宜相邻布置;4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有振动和噪声的设备对设备层上、下层或毗邻的使用空间产生不利影响;5设备层应有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原条文:设备层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备层的净高应根据设备和管线的安装检修需要确定;2.当宾馆、住宅等建筑上部有管线较多的房间,下部为大空间房间或转换为其他功能用房而管线需转换时,宜在上下部之间设置设备层。3.设备层布置应便于市政管线接入。在防火、防爆和卫生方面互有影响的设备用房不应相邻布置。4.设备层应有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当设备层设于地下室又无机械通风装置时,应在地下室外墙设置风口或通风道,其面积应满足送、排风量
23、的要求。5.给排水设备的机房应设集水坑并预留排水泵电源和排水管路或接口;配电房应满足线路的敷设。6.设备用房布置及其围护结构,管道穿过隔墙、防火墙和楼板等应符合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6.5设备层、避难层和架空层,条文说明设备层的净高应根据设备和管线敷设高度及安装检修需要来确定,不宜作统一规定。设备层的设置位置及布局要便于市政管线的接入和设备的进出以及维护、维修。如有些设备的安装一般在土建完工后进行,所以对体量较大或使用一定年限需要更新换件的设备,在布局中要充分考虑设备及部件的进入通道或吊装口的设置需求。对有产生振动和噪声的设备用房,应采取减振降噪的措施。对有特殊安静要求的居住用房,其直接上层、
24、下层和毗邻的房间内,尽量避免设置设备层中振动和噪声较大的给水加压、循环冷却等设备用房,因无特别有效的减振降噪措施,很难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对居住用房的居住环境要求,所以在建筑布局时应权衡考虑。设备层内各种机械设备和管线在运行中产生的热量,或跑、冒、滴、漏等现象会增加室内的温湿度,影响设备正常运转和使用,也不利于操作和维修人员正常工作。因此规定设备层应有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当设于地下室又无机械通风装置时,应在外墙设出风口或通风道,其面积应满足换气的要求。无设备仅有管道穿行的管道层,其空间按管道所需进行设置。,6.5设备层、避难层和架空层,避难层的设置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
25、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基本保留)1避难层在满足避难面积的情况下,避难区外的其他区域可兼作设备用房等空间,但各功能区应相对独立,并满足防火、隔振、隔声等的要求;2避难层的净高不应低于2.0m。当避难层兼顾其他功能时,应根据功能空间的需要来确定净高。条文说明避难层的位置、面积、构造及设备设施的配置要求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已有明确的规定,本条做原则性提示。避难层除了满足避难面积设置的避难区(间)外,一般可兼顾设备或其它功能区的设置。以办公建筑为例:一般办公的使用面积为8平方米/人,而设计避难人数5人/平方米,根据此设置标准可知:每人避难层的避难使用面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用建筑统一设计标准 民用建筑 统一 设计 标准 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44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