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水平》课件.ppt
《《社会保障水平》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水平》课件.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山东财经大学社会保障教研室刘玉安2011年10月,本章重点,一、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三、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以量化指标的方式,衡量和评价一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内部机能的运行状况,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与效应分析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及新制度的设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一)社会保障水平及其衡量指标 1.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 社会保障水平,也称为待遇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包括待遇水平、制度成熟水平、基金运作水平、管理水平。2.衡量指标 衡量一国的社会保
2、障发展的状况,应有具体的数量指标,说明水平的高低。如中国与韩国相比,哪个国家的保障水平好,但凭印象或个体的经验是不能说明问题的。,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水平而选取的变量。西方国家的主要指标(基本指标)是: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1)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包含不同的具体项目。但总的来看,主要包括三大领域:,与工作相联系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劳动者的。是雇佣工人达到一定劳动工龄后,才能享受的权利。普遍保障制度,即人人有份的社会保障。实施范围包括全体居民或公民,按照法律规定的
3、统一标准享受保障。依靠经济状况调查的保障制度。其享受对象只限于贫困的或低收入的申请人,通过经济调查确定是否享受补助及补助多少。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与上述三项基本吻合。社会保障支出应该是各种社会保障支出项目的总合。,(2)国内生产总值,即GDP。能较准确地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上述公式有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之间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被广泛用作社会保障水平的主指标。社会保障水平实际上有一系列指标完整描述,不应把上述主指标简单地等同于社会保障水平。其他指标:如人均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保障自身的制度结构等多项指标应与之配合。,(二)社会
4、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 1.制约因素 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等)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总量,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特别是纵向的时间序列分析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得更明显。但同时经济与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复杂的,经济因素决定社会保障制度与水平,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一旦产生,就具有自身发展规律,或者有制度惯性,并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政治、社会结构 多党竞争体制下,各党派为了获得大选的胜利而争先许诺较高社会保障水平,导致社会保障水平的“登台阶”效应。社会结构如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社会保障制度分割和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较大差异。制度年龄和人
5、口结构 制度年龄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长度。与社会保障水平正相关。人口老龄化及老年人对于社会保障的高要求促使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瑞典:“混合主义”的经济政治模式(宣扬政府责任,战争创伤要求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富足小国的特殊国情,导致“福利橱窗”式的福利国家建成。美国:充分宣扬个性自由,个人奋斗;信奉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过多干预,社保体系并非包罗万象。中国:家庭养老“多子多孙”、“子孙绕膝”、“天伦之乐”、“养儿防老”等。案例,2.社会保障水平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特点 动态性特征:随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动、制度成熟而变动。刚性特征:刚性增长,缺乏弹性或者
6、只具单向度的弹性,表现为规模只能扩不能缩,项目只能上(增加)不能下(减少),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客观上存在“适度区域”。过低与过高都不行,都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三)研究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 1.从总体上描述包括两个方面 水平高低体现量的特征,体现了一国或地区社会保障的程度高低。水平高低也代表质的特征,必然与国民经济增长、社会总投资与储蓄、企业竞争力、劳动者劳动积极性等密切联系,会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2.具体来说 客观描述社会保障程度高低,可以通过国际间、地区间横向比较分析,探索、总结和运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运行的自身规律。通过增加设置不同的控制变量,可计
7、算若干子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合理化与内部优化。,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与其经济、社会效应的分析,确定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评价其运行状况,并适时调整与控制。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与自身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建立“社会保障警戒模型”,构成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核心。,(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1.社会保障水平是质和量的统一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标准既包括量的内容,也包括质的特征。“度”是多少,是高低,反应量的状况;“适”,是道德评价,是好坏、优劣(相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及自身要求是否适当),反应质的状况。所以说社会保障水平是质和量的统一即
8、质量标准。,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2.判断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的标准 是否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能抵御社会风险;是否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保障结构是否与国民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相适应;是否能够有效调节经济增长速度与节奏,有效调节投融资;,是否有助于促进就业、有助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等。这些标准都是经济标准,还忽略了另外一些,如与历史人文传统相适应;与政治体制相适应等。概括:在确保社会成员一定生活水准的前提下,对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而且能使社会保障制度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二)社会
9、保障水平“适度”与“不适度”的影响 1.适度社会保障水平对于经济社会和社会保障自身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保障公民基本的经济生活水平,履行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确保社会稳定;保障公民生活的基础上激励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增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避免社会保障资源供给不足所造成的危机,以及由于过高水平而引发的资源浪费,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其良性运转;有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控经济的杠杆作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社会保障水平的“不适度”的负面影响(1)保障水平过低,保障不足,其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阻碍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
10、影响社会运转效率;“不公平”(2)保障水平超度:“不效率”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加之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经济周期波动,使国民经济不堪重负,危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生存与发展;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增加,影响政府信誉,使负担代际转嫁;,作为消费支出,对于资本积累产生影响,导致社会总投资不足;人力成本提高,导致生产成本上升,降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利于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自愿失业、提前退休、“养闲人”、“养懒人”不适度的另外一种情况:结构不合理。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间社会保障水平不同。公务员的退休工资与企业职工的退休工资差距较大。,(三)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意义重大,但难度也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 水平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38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