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科研报告.doc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科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科研报告.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成绩初显宜勉励 问题仍在待深思-年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科研年度报告本报告主要对年(或新课改以来的几年)我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及研究工作情况进行简要回顾,并结合相关工作进行思考。形成本报告之前,我们对全省14个市(州)关于本课程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商请长沙、株洲、湘潭、岳阳、邵阳、益阳、永州、郴州、张家界等9地市的21个县(市、区)写出了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审视我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及研究工作现状,归结其主要特点:一方面是成绩初显,如新课程顺利实施、新理念深入人心、新教材享誉全国、新成果成批涌现;另方面是问题仍在,包括认识还有差距,工
2、作远未到位、发展很不平衡、研究亟待深入。现报告如下。一、在原小学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已在全省大范围开出,教学计划得以执行,新旧课程平稳过渡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由原小学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整合而成,我省小学1-5年级已大面积进入新课程实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出的一门全新的课程。2000年12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提出了“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任务。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
3、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 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这两门课程都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是在原来的思想品德、生活、自然等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品德与社会是在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社会生活常识、历史和地理常识)等学科课程的基础上综合的。从2002年秋季开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逐步取代原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在国家实验区(长沙市开福区)实验。2003年推广到全省103个县(市、区),2004年全省14市(州)小学起始年级均进入实验。年秋我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实验已大面积推进到小学五年级,个别地区已进入到小
4、学六年级。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我省开出后,各地基本上都能够按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和教学要求开课。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时比例为本年级一周总课时量的7-9(低于1/10)。如果学校一周总课时为35节,那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每周课时应接近3节(一般视为2-3节)。我省对国家课程课时计划的贯彻是到位的和实事求是的。省教育厅要求全省实验学校按教育部课程方案和课时安排,结合本省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就全省范围而言,除少数自行其是的学校外,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每周课时量大都为2-3节。部分市(州)的较多学校是:1-2年级品德与生活每
5、周3节,3-6年级品德与社会每周2节。有的学校则是1-2年级品德与生活每周2节,3-6年级品德与社会每周3节。还有一些学校则是两个阶段开课均为每周3节。除要求足额开课之外,各地还按照课改精神和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教师队伍,尽可能配备合适的教师任课。一些市(州)、县(区)明确要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接受课前培训,要求任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按照新课程精神认真备课、上课,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3. 尚未进入新课程实验的小学高年级,原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教学秩序正常,新旧课程积极融合并实现平稳过渡。 新课程的实施是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步推进的。这一推进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品德与生
6、活、品德与社会与原有的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共存的现象。年,我省有半数以上市(州)的大部分学校,5年级仍执行旧课程方案,开设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使用原有的思想品德教材和社会教材;6年级则有90以上的市(州)执行旧课程方案并仍然开设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这些尚未进入新课程实施的年级,一方面按原课程计划开课,保证了课时,能贯彻基本的教学常规,大致能完成教学任务。另方面积极汲取新课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尽可能向新课程实施方案靠拢。与此同时,各级教研部门开展的系列教研活动,如教学竞赛、论文(案例)评选、课题研究等等,都能够充分尊重和照顾新旧课程并存的现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新旧课
7、程在改革、继承、发展中和谐交替,平稳过渡。二、课程改革的积极推进,使得育人为本、回归生活等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教改意识不断增强,老师们观念正在更新,教育方法有了改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 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为新德育课程教师育德观念转变的最大亮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在我省的全面实施,带来了教育思想、育德理念的深刻变化。老师们普遍认识到,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符合学生成长的客观要求,是新德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过去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强调社会本位,强调国家、社会的需要,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很少考虑学生个体的需要与感受,更不提要为学生的全
8、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现在,新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全面实施,旗帜鲜明地强调德育课程教学要站在人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服从并服务于人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并由此出发,去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深得人心、令人鼓舞的育人观念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深得实验区老师的认可和欢迎。老师们在课改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深刻领会和把握新课程的育德功能,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强调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重视对学生基础德性的培养。肯定德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品性,是人类应具有的基本道德的总和,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认为只有从做人的基本要求出发,人才有可能
9、成为纯粹的人,成为快乐的人,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实施带来的老师们育德观念的重要变化,是近些年来特别是年以来我省德育课程改革尤为令人欣喜的气象。2. 回归生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正在逐步渗透新德育课程教师的教学意识。新课程改革带给我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育人观念的又一个重要变化是,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老师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认识到,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我们应该、而且也只能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学习道德。课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就是要让课程符合儿童生活的实际情况,既要源于
10、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要关注儿童的所感、所思、所悟,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这样,也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他们自身而言是有意义的,是有助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的。在新课程实施中,老师们高兴地看到,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使道德与生活不再是两张皮。本课程品德教育以生活(社会生活)教育为载体,在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进行品德教育,这已经成为本课程构建及其教学实践的一大亮点。相比以前的德育课程,教育内容更加丰富而合理,教育形式更加多彩而鲜活。尤其可喜的是,生活教育中自然而然的品德教育,为本课程品德教育避免空洞、生硬的说教,追求润物无声的意境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学
11、生的道德学习生活获得快乐和喜悦提供了可能。我们的课程是从生活出发的,是为了生活的,让学生首先过好他们正在进行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快乐和喜悦的享受,既是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也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奥妙所在。基于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这一新的德育理念的深刻影响,年我省广大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课改兴奋点尤其明显。一是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有效性应源于生活教育的真实性。因此,本课程构建及其教育教学必须强调从实际出发,反映真实的生活,践行真实的德育,力戒“假、大、空”。二是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要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重视研究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新情况。要以联系的、动
12、态的和发展的思维来理解当前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德育观念、内容和方法都要适时地适应新时期儿童品德教育需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构建和教学实施,唯有深入研究和正确认识今天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在充分理解他们的基础上,才可能得到他们的认同。三是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要求品德教育内容设计坚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我们的品德教育讲继承,重视传统,又必须有时代特点。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使他们以后能够以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心态应对现代社会生活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四是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应尊重儿童生活世界的开放性。儿童少年接受各种社会生活信息的途径极为丰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富有针对
13、性的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从各方面对初涉生活的儿童进行正面引导。课程内容要从教科书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对儿童有意义的各种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活动要重视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把教材资源、学校教学资源和地区教育资源结合起来。三、老师们以极大热情投身课改,积极参与小学德育课程教材建设,成功编出了富有鲜明特色的国家课程教材,丰富了基础教育课改成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作出了贡献。1.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国家基础教育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的成功编出,为赢得了荣誉。近些年来,小学德育课程教材建设成绩卓著,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在全国享有很高声誉。早在本次课改
14、之初,由原省教科所组织、本土小学德育课程专家主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思想品德,1-6年级全套共12本出版。该教材2002年全套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之后,由省教科院组织、本土小学德育课程专家主编、各市(州)德育教研员和教师广泛参与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1-2年级共4本,品德与社会3-6年级共8本,于2004年在全国率先全套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年全部12本出版,并已列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用书目录,目前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使用。这样一个省教研部门,在小学德育课程教材建设上,连续几套国家教材的成功编出,在全国鲜见。这些成果被一些教
15、育专家誉为基础教育发展史上的大事,认为不仅丰富了基础教育课改成果,而且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2. 架构的主题式、层次性以及编排的生动性、儿童化,凸显我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丰富创意和独特魅力。我们的教材创造性贯彻课程标准精神,体现课程的活动型综合性要求,构建了主题引领、层级衔接的包括 “单元主题板块主题主要内容”的教材体系结构。在对课程标准全面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按照相关和相近的原则,将课标内容整合为若干单元,每一单元下设3至5个板块,更好地表达教材内容,展现教材呈现形式的创新。单元主题、板块主题的确定源于并体现儿童的现实生活。60个单元主题引领228个板块主题,构筑
16、了全套品德与生活(一二年级共4册)、品德与社会(三至六年级共8册)教材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并对课程标准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创新性拓展,确定了各单元主题的主要内容。“单元主题板块主题主要内容”的结构,反映了该教材“线面结合、综合渗透、创新拓展、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儿童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构建的基础。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线”,以儿童逐渐扩大的生活领域为“面”,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生活,而且力求指引学生未来的生活。体现活动型综合性要求,是品德与生活教材体系结构追求的目标。通过“单元主题板块主题主要内容”体系结构,呈现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实现课堂从教
17、室到家庭、社区(家乡)及儿童其他生活空间的扩展,使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引导儿童在潜移默化中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较好地体现课程的活动性特征。反映课程的综合性要求,也是品德与社会教材体系结构追求的目标。通过单元主题引领板块主题以及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不仅有利于在整套教材中实现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环境教育等有机整合,而且能较好地按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和社会性发展要求,将教学内容渗透在不同主题中,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统一的课程目标,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和
18、理解,突破了按学科体系构建的传统模式。在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品德与生活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等内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分解到各单元主题之中,每册教材按照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结构排列,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由近及远螺旋上升,能够较好地实现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综合的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则按照儿童个人、儿童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与世界等不同生活领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设计教材体系结构,由单元主题到板块主题到主要内容,层次分明,功能明确
19、。在中段(三至四年级)以我、家庭、学校、社区为主要学习领域,辅之以祖国和世界学习内容。在高段(五至六年级)以社区、祖国、世界以及环境内容学习为主。在每册内,一般按照学生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排列。在逻辑结构上,不仅注重知识内容的衔接,而且关照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教材图文并茂。插图分为情境插图、旁白插图、背景插图和资料性插图等,文字则分为标题文、主题文、旁白文、情境对话文、旁白对话文、提示文、活动说明文和资料(学生作品)等。主题鲜明,形式活泼,适合儿童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教材“利教”“便学”,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3. 教材坚持品德培养与知识学习相统一,尤其注重品德培养;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统一
20、,以生活的逻辑为主导;体验的形式与认知的形式相统一,强调学生体验。凸显了情感性、生活化、体验式和面向农村等特色。 注重品德培养,强调情感教育。教材编写认真贯彻课标精神,遵循“培养品德良好的儿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课程目标,以切实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着力点。教材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德性的培养,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强调品德教育主题活动与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与社区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重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教材寓品德教育于生活(社会生活)常识教育之中,在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进行品德教育。教材致力于情感教育特色的创造。淡
21、化教育痕迹,避免生硬说教,力求让学生喜欢,能打动他们,给他们留下印象。让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重视情感陶冶,注重以情动人。重视以现实生活中现实性的、情境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案例和审美素材去感染人、感化人。强调启发道德自觉,注重德育实效。与此同时,教材的活动设计也注意引发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牵动学生的情感波澜,让学生自觉地、适时地用大家共同达成的价值标准去反省自己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为此,教材通过呈现一些范例性的内省过程及积极的应对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内化。 源于儿童生活,服务儿童生活。教材编写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材内容的主要源泉。
22、积极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非常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课程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遂心而有意义的,是有助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的。教材编写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经验,高度尊重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要求。成系列的源于儿童生活并为儿童生活服务的主题活动或游戏,构成了教材的主要内容,教材的各个单元主题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联。这种紧贴学生生活的教材内容让孩子们感到可亲可信,对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大有裨益。 预留创造空间,倡导体验探究。教材编写力图突破传统德育教材的单一、封闭和静止的特性。重视引发学生自己产生问题,以有利于“开放性”“实践性”教学方式的采用。通过教师指导
23、下的学生活动和问题生成,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负责的主体性素质。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强制性规范”的教材呈现思想。“开放性”教材编写思想避免了过去教材内容组织表达的许多局限,以往“一课、一篇、一个观点”的思想品德课程模式被打破,教材表现形式实现了由“框式”到“点状”的突破,形成了最具丰富联系的主题链接和“点状空间”。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成为教材的主要呈现形态。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几乎整个教材就是以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为内容、以主题为纽带而设计的一系列有一定典型性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的设计注重让学生具体感受、亲身体验、相互交流和个性化
24、的领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中学”,从而达到活动中育人益智的目的。在设计活动时,教材重视采用引发问题、解决问题等形式对师生的“教”、“学”活动进行提示和预设。既体现课程目标对活动的指引,又为师生操作活动预留了很大的创造空间,避免了活动过程的程式化,当然也就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特别是实践探究创设了时空。为使教材达到“培养乐于探究的儿童”的课程目标,教材巧设主题,预留伏笔,设计了大量带“?”和“”的句式,设计了许多要求学生动手的实践活动。从形式到内容的具体指引,使得开放性、探究性教材编写思想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这对于落实我们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表现,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发现的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品德 生活 社会 课程 教育 科研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37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