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物流解码.ppt
《供应链/物流解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应链/物流解码.ppt(1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7供应链物流解码,计国君厦门大学管理学院,21世纪供应链物流走势,2000重新定义物流.COM 2001经济变革中的战略伙伴关系 2002规则在改变 2003改变游戏,保持热情 2004远见、速度、价值 2005追赶供应链浪潮 2006技术与生态亮剑 2007转型的应变,规则的修炼 2008-2009危机与内外化的争夺 2010苏醒后的调适,供应链管理内容的变迁,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CC),2000年初,由Gartner Group 公司提出:“协同商务强调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产品交货、财务处理、甚至是最后的成效评估等,都通过电子集市,使交易各
2、方能够同步作业”2,2 AMT协同商务研究小组编译,三言两语协同商务,2003/22/21,协同产品商务(Collaborative Produce Commerce-CPC),1999年10月,由著名咨询公司Aberdeen Group 提出:“使用Internet技术的软件和服务,它能让用户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协同工作、制造和管理产品”1。,1 Aberdeen Group Inc,Collaborative Product Commerce:Delivering Product Innovation sat Internet Speed,Market Viewpoint,1999.10.
3、7.,协同(产品)商务的两层含义:协同商务的理念,实施协同商务的技术支持。,协同产品商务,体现在协同预测市场、协同产品设计、协同采购、协同制造方面。,CPC平台的层次构架,协同商务平台立足于比“系统集成”更高的“信息集成”的层次上,它通过对供应链上各伙伴数据的整合、信息系统的集成,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能释放存储在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使制造商、伙伴供应商以及市场用户,都能从单一的渠道访问其所需的个性化信息。,要形成这种良好的协同商务环境,信息的集成是关键。失真的信息通过智能化的系统处理,将会产生呈级数放大的“牛鞭效应”协同商务的最大障碍之一。,要消除技术实施中的障碍,首先要在合作伙伴间达成统一的
4、协同商务理念的价值观,并在技术应用之前产生协同商务的行为,使亲密的伙伴上升为亲密的战略伙伴关系。而这一切首先取决于链主企业的行为。链主企业首先要学会进行知识管理,集成伙伴的知识能力,邀请伙伴共同预测市场,释放他们从市场观察到的各种知识信息。通过群体知识信息的集成和知识能力的发挥,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向,协同制造商进行产品市场定位,提出产品改进的方向。,内容对象商务协作,目标 降低成本 拓展市场机会,产品目录预定的交易伙伴买、卖交换单据,丰富的信息整个网络市场协同业务过程交换知识资产,电子商务 CPC,CPC对电子商务内涵的拓展,一次典型的协同商务活动过程,接触开始,分析市场机会,No,Yes,Ye
5、s,No,获得市场信息,市场机会?,Yes,No,自我竞争能力评价,市场战略与要求设计,供应链背景分析,伙伴合作意向?,搜索潜在伙伴,初选潜在伙伴,考核伙伴能力,优化及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确定联盟模式,潜在伙伴需求?,制定合作协议,CPC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创新比较,协同商务为供应链协同管理提供了新的理念,提供了一整套前沿技术,提升了制造商进行跨企业合作的能力,使其能有效地管理当今错综复杂的供应链生态系统,帮助制造商与其战略型合作伙伴共享业务流程、决策、作业程序和数据,共同开发产品、市场和服务,提高供应链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使合作伙伴从协同过程中共享相应的收益。协同商务就是要“推倒横亘在企业之间
6、的高墙”1。,1 王依容等,协同商务ERP之后的新宠,太平洋电脑网,http:/,2003/11/28。,要成功实施协同商务战略,链主企业要创建相应的实施机制,引导合作伙伴制定共同的供应链系统发展目标,形成团队领导,建立公正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形成宽容和谐的团队氛围,创造良好的供应链协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供应链管理 e-Supply Chain Management(或称E-运作:e-Operations)eFulfillment 电子实现指将通过因特网完成订货或购买的产品/服务送到企业或最终消费者手中的过程。eIntelligence 电子情报鉴别、收集和使用内部和外部数
7、据支持电子采购的活动。eBuying 电子采购通过因特网自动下达订单。,eProcurement 电子化采办通过因特网采购和办理产品和服务的活动。eMarketplace 电子集市通过因特网把具有共享采购成本和联合采购能力目标的企业组合起来。Employee-centric portal 员工中心门户能够从一个集中的地方获取为企业员工使用的所有工具、信息和资源。,ePayment 电子化支付通过因特网支付产品或服务的费用。eManufacturing 电子化制造利用因特网和企业内部网实现制造过程集成以及和外部供应链的集成。eContracting 电子合同直接通过Web辨别供应来源和签定合同。
8、,eDesign 电子化设计基于因特网和企业内部网(Intranet)的产品设计的集成和协作。eAuctioning 电子拍卖借助因特网,通过竞标以获得产品和服务的电子采购技术。eRequisitioning 电子指令通过因特网发出的订货指令。,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关注特点:,以客户为中心 强调伙伴间的合作与共享 强调一体化的精细管理 注重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 注重供应链的动态优化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研究方位,网链式管理的复杂性 多层次结构管理的复杂性 开放系统动态管理的复杂性 行为管理的复杂性,Internationalization Supply Chain国际化供应链,全球经济愈来愈把材
9、料供应商、物流系统、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相互联系在一起。Internet、交互式Web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商业方式,也将改变现有供应链的结构,传统意义的经销商将消失,其功能将被全球网络电子商务所取代。传统多层的供应链将转变为基于Internet的开放式的全球网络供应链。,基于Internet 的全球网络供应链,3.1The power to drive the global Net supply chain(推动全球网络供应链的动力),全球化带来的商业机会,首先,全球市场化提供了获得原材料和零部件这些战略资源(甚至是廉价资源)的重要机会。其次,利用发展中国家当地的制造和配送业
10、可以很容易的得到重要的劳动力优势。第三,在一些特殊的国家,有利的税率可以促使价值增值。,全球化物流的四种主要差异第一,完成周期长,和国内运作相比,从订单到交付的时间间隔较长。第二,所有政府团体法律和规则?的供给,商务处理必需的文件(单证)极为复杂。第三,全球化物流运作必须根据作业习惯和地方运作环境做多样性设计。第四,对消费者需求产品和服务方式的文化差异的适应性调整是成功物流运作的实质。,全球性挑战虽然供应链集成的物流原理和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全球市场经营环境更为复杂和昂贵。全球物流成本每年超过5万亿美元。如此的支出证明了潜在市场的扩张和运作效率。然而,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资本风险明
11、显存在,物流体系需要集成运作战略和战术。用4D来概括全球性挑战:距离(Distance)、单证(Documentation)、文化差异(Diversity in culture)、顾客需求(Demands of customers),Global Logistics viewpoint(全球物流观点)Export/Import:A National Perspective(进口与出口:国家观念)国家观念从三方面影响物流决策:第一,供源和资源的选择基于人为限制至上。如政府强制的使用限制(Use restriction)和价格附加费(Price surcharges)第二,国与国不同的观念增加了物
12、流计划的复杂性。第三,国家观念试图扩展国内的物流系统,并在全球范围内经营其业务。简化了政策层,增加了经营的复杂性。,The Stateless Enterprise(无国别企业)亦称“公司主义”(Companyism),于国家观念下的经营形成鲜明对照。无国别概念流行在商业周刊的文章中,用于描述那些实际执行的决策与国界无关的企业。无国别企业的物流活动含义:经理们可以识别和评价可选择的战略方案,并有权实施;(识别和评价需要时间和精力,加之异地生产环境使成本,风险增加)发展和实施灵活的系统和程序。(“数据仓库”)成功的企业:ABB公司(新西兰)、Dow化学制品公司(美国)、ICI公司(英国)、Hoe
13、chst公司(德国)、雀巢公司(瑞士)、飞利浦公司(荷兰),问题 基于Internet 的全球网络供应链如何管理?,企业将如何管理复杂的供应网链中的物流?,我国物流产业成长路线,物资流通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年物资部门实行统一管理中转供销仓库后,全国商品的物流活动基本上由各级物资储运公司共同承担;物流资源分配和供应按照行政区划进行,物流活动主要目标是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指标的实现;物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约束,仅仅停留在制造业内部及传统的仓储、运输、储运部门;物资流通市场处于卖方市场,产业萌芽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的物资管理体制、交通运输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国家放宽
14、企业自主经营权,企业可以自主决定其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国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进入市场,集体、个体物流企业涌现;政府积极兴建铁路、公路、港口、码头等物流基础设施;政府积极推动联合运输、散装运输和集装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商业、物资、外贸等国家流通行政主管部门开始推动国有流通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例如年商业部组织了家大型储运企业和家中小型储运与批发企业分别进行物流中心与配送中心试点;传统物资流通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物流产业开始兴起,企业经营方式比较粗放,产业起步期()市场经济体制年政府提出要把“现代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一系列物流政策
15、;年月,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年,我国加入WTO,承诺开放物流市场;“一夜之间”物流企业层出不穷,我国开始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产业,第三方物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壮大,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产业腾飞期(至今)全面对外开放年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年国家开始对物流园区建设进行整顿;年年底中国物流业全面对外开放;我国成立了现代物流部际联席会议,建立了更加合理的管理机制;物流市场进入全面开放时代,物流产业迅速发展,企业竞争与合作的格局进一步明显,物流产业由粗放型向更加集约化方向发展。各类高端物流开始涌现,大物流理念淡出。,我国政府在
16、“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有史以来第一次专门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出了规划和目标:“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2006年我国物流现状以信息化为例,在我国集中采购、集中库存及大型配送中心的计算机管理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从观念到设施还停留在传统运输和仓储的层面上。既难以满足我国当前关注的高端物流要求乃至大物流体系,更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近两年的现代物流标准化发
17、展方向。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据对北京货运市场的调查,22家较大的货运市场共有货运企业950家左右,其中只有4家信息化超过30%,采用信息系统的大约130140家,不到17。,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调查,目前我国商业企业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比例不到一半,服务业和运输业的比例更低,分别只有24.3%和18.3%。除了POS和条形码技术外,其他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根据中国物流行业信息化2006年度综合报告,我国物流业信息化表现出了如下四个关键特征:物流业信息化建设与业务相关性很高;物流企业普遍认为信息化的主要作用在于提升运营效率;物流业信息化呈现出三个明显区别的群体;物流业信息
18、化越来越重视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具体而言,物流业信息化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物流企业;二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三是物流园区(可分为保税物流园区与非保税物流园区)。从物流业信息化需求特征来看,传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主要有如下几点: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整合,并稳定流程与组织结构;基于有限的业务范围,走精细型信息化建设战略;加强前端系统构建,稳定客户关系;立体集成信息系统,消除信息孤岛。,而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需求主要有如下几点:构建综合性企业门户;基于信息技术构造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核心业务系统;加强软/硬件系统整合,提升数据质量;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构造全程订单管理,提高服务粘性;尝试能够大幅度提
19、升运营绩效的新技术应用。包括传统物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内的物流企业群体的IT采购表现出如下特征:IT采购权集中于财务部门与最高决策者;企业的IT硬件产品的采购行为已经相对成熟;传统物流企业倾向于采购易用性较强的小型软件包;物流企业采购IT外包服务的种类主要是硬件维护。根据该报告分析中国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对应的IT市场并不会因为盘整而萎缩,相反更加规范、更具规模的物流园区群体将提出更多的信息化建设需求。2008年中国物流园区整体IT投入规模将达到14,452.88万元人民币,从2006年至2010年,其IT投入规模将累计达到63,937.38万元人民币。,根据我国“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
20、,急需依托信息网络来提高单位成本的运作效率,这使得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显得十分迫切。物流业信息系统是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或实施外包将是我国物流业不得不关注的核心问题。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来看,不断利用Internet及信息技术扩大经营范围,提高经济效益。例如,美国的FE公司开发了一套叫作NetReturn的返回式信息管理系统,依靠因特网获取客户及产品的信息。顾客加入这套系统时仅需给供应商打电话获取一个返回授权即可。FE公司利用因特网的强大功能进行企业经营计划制订、信息收集整理、客户状态追踪等活动。当企业经营计划发生变化的时候,该系统会自动地发出提醒或警告。而UPS全球物流公司(UPS Global
21、 Logistics)与Ryder公司一直致力于技术领先战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而成为该行业的领先者。,一、供应链研究概况,选择了中国期刊网上到目前27900篇与供应链相关中核心刊物113篇,SSCI数据库上的1100多篇有关供应链的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和综述的基础。根据被引用率和随机抽样策略,从这些文献中选出362篇文章。根据被引用率选择,照顾了各个时期最有影响力和最有价值的文章,基本反应了当时供应链的研究概况。对于最近的研究文献,因为还处于被引用的初期阶段,根据被引用率不能很好判断文章的重要性,就采取了随机抽样的策略进行选择。根据对362篇文章的阅读和比较(多数是阅读了摘要和文章框架),针对
22、文献的不同研究视角,做出以下分类:,电子供应链。研究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关系。供应链中的机制设计。主要是用激励理论研究供应链中最佳合约设计、合理定价等问题。供应链建模和优化。使用数学方法对供应链进行模型化和最优化设计。技术应用、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研究供应链企业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情况及机理,新技术在物流供应链能力。供应链中的协调与合作问题及借助于“外力”作用,如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其他。包括跨级供应链中的成本研究、绩效评估研究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绿色供应链、逆向供应链、供应链中的信任问题、可持续发展供应链、高端物流、突发事件相关应急物流等。,这是一个粗浅的分类,不一定非常
23、科学,但可以基本反映供应链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历史。图1-1显示了从1995年到2006年期间供应链研究的整体情况。基本上呈三足鼎立的局势电子供应链、供应链中的机制(最优合约)设计以及供应链建模和最优化方法。其他对于设施技术、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供应链协调和合作的研究业占有重要地位。,二、理论研究的的动态发展,从绝对数量来说,无疑在供应链的各个研究领域,文献都在迅速增加。因此这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把目光放在各个研究领域的相对重要性上。图1-2图1-7描述了供应链理论研究的动态发展。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在对电子供应链的研究当中,2003年的研究文献突然增多。这可能和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
24、大潮有关。互联网的大起大落吸引了学者的注意,同时使学者意识到,互联网的发展应该实实在在的应用于产业发展和经济实践。因此对电子供应链的更多的关注也就不足为奇。,3、热点问题研究综述,21 电子供应链的研究进展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供应链的发展,应该说,供应链热潮的兴起,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功不可没。技术改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信息的价值与准确性以及商业模式,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供应链,为供应链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根据我们对SSCI上录用供应链类文献的统计,2003年发表的电子供应链文献突然增多,2004年又恢复正常。总而言之,电子供应链是供应链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25、211 互联网和供应链发展在供应链管理中,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多,对互联网的应用也开始从对新技术的漫无目的的应用转向了有着具体期望和目标的有计划的应用。Lancioni、Smith和Schau(2003)探讨了互联网在供应链中的应用模式和具体的应用。象下面提到的高端物流中涉及到的高科技设施。互联网的应用促进了信息流动,从而促进了供应链中商业流程的整合。不仅如此,互联网还促进了市场机制的运用(如拍卖)及行为的结合(如心理因素),促进了价格竞争。Garcia-Dastugue和Lambert.(2003)提供了一个互联网如何发挥作用的分析框架。Lancioni、Schau和.(2003)则介绍了互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供应 物流 解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32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