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其一)教案.ppt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城道中》(其一)教案.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以前我们学习的苏轼的诗、文、词,大多都是写于诗人贬谪之时,所表达的情感大都为遭贬后的苦闷和在逆境中的乐观豁达。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诗歌新城道中,体会他的另种情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画家,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作品风格和创作背景;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学习重点
2、】1、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学习难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思,1、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大意。2、赏析“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一联。3、颔联、颈联两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结合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分析此诗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议,1、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大意。2、赏析“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一联。3、颔联、颈联两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结合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分析此诗体现
3、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展,1、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大意。2、赏析“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一联。3、颔联、颈联两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结合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分析此诗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评,1、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大意。,参考: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绵帽,树头升起的初日像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评,2、赏析“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一联。,明确:(1)手法和情
4、感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东风”拟人化,它好像知道我打算到山里去似的,特地为我吹散阴霾,使得阴雨连绵的天气突然放晴了。一个“知”字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把“东风”写成是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知己,为进山创造条件,体现出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2)结构上,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并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评,3、简析前四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明确:(1)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披絮帽(丝绵帽)”来比喻山顶“晴云”的洁白柔软,以“挂铜钲”写树梢上“初日”的橙红圆润,生动形象,活泼具体;(2)颈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城道中 新城 其一 教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31905.html